巴爾加斯·尤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著名作家) | |
---|---|
結構寫實主義大師 | |
出生 |
1936年3月28日 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 |
國籍 | 秘魯 |
別名 | Mario Vargas Llosa |
職業 | 詩人 |
知名於 | "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獲頒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 |
知名作品 |
《城市與狗》 《首領們》 《印加王的逃遁》 《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 《謊言中的真實》 |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 1936年3月28日--),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台灣多譯為尤薩或羅薩。Mario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家族。
人物簡介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西班牙語: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1936年3月28日-),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1993年7月2日取得西班牙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台灣多譯為羅沙、猶薩或尤薩。Mario(馬里奧)是名字,Jorge(豪爾赫)和Pedro(佩德羅)也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家族。因「他對權力結構描繪,以及他那反抗、起義、失敗的犀利印象」獲頒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2011年2月3日,被西班牙國王依Real Decreto 134/2011號令,成為第一代巴爾加斯·尤薩侯爵(Marquesado de Vargas Llosa)。
生平經歷
早年生活
巴爾加斯·略薩於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南部亞雷基帕省(Región Arequipa,又譯阿雷基帕)省政府所在地亞雷基帕(Arequipa,阿雷基帕市,秘魯第2大城市)市,母親朵拉·略薩·烏雷達(Dora Llosa Ureta),父親埃爾內斯托·巴爾加斯·馬東那多(Ernesto Vargas Maldonado)。
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1家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Cochabamba),1946年回到祖國秘魯的皮烏拉省(Región Piura)省政府所在地皮烏拉(Piura)市,在薩萊西諾學校(Colegio Salesiano)讀書,1947年移居首都利馬,轉入拉薩葉學校(Colegio La Salle,又譯薩勒學校),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於利馬的(國立)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後來在秘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Colegio Nacional San Miguel de Piura)完成中學學業。
1953年入位於利馬的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雙主修文學與法律。
年青歲月
1955年19歲時與舅媽的妹妹胡莉婭·烏爾吉蒂·伊利亞內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維亞人)相戀結婚。
青年巴爾加斯·略薩做過銀行職員、圖書館編目員、研究助理、助教、守墓人和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廣播電台新聞部主任等傳播媒體工作。曾同時做7份工作維持家計。
1957年入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文學系語言學專業讀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詩人魯文·達里奧(Rubén Dario)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獲得文學(語言學)學位,同年得獎學金出國到西班牙馬德里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讀文學哲學博士(Doctor en Filosofía y Letras,研究文學的哲學博士)研究生,在馬德里開始創作第1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
1960年獎學金中斷,青年巴爾加斯·略薩轉往法國巴黎,沒有申請到新的獎學金,陷入經濟困境的小夫妻選擇留在巴黎,巴爾加斯在法新社西班牙文部和影視公司找到工作,工余時間在妻子幫助下寫作《城市與狗》,1961年完稿,找了好幾家出版商都沒有意願,1962年通過法國的西班牙語文學研究者Claude Couffon(克勞戴·可風)這個朋友介紹給巴塞羅那的出版家Carlos Barral(卡洛斯·巴拉爾),得到巴拉爾的賞識和提拔,巴爾加斯從此走上職業文學創作的道路。
寫作生涯
1962年到1965年間在巴黎拉丁區1家叫做威特酒店(el Hotel Wetter)的小旅館寫下讓他與加西亞·馬爾克斯齊名的第2部長篇小說《綠房子》。
1971年6月25日巴爾加斯·略薩在阿隆索薩摩拉維森特(Alonso Zamora Vicente)教授指導下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其敘事作品的語言和結構》(García Márquez: lengua y estructura de su obra narrativa,整理後以《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題名出版)得到馬德里大學文學哲學博士(西文版維基百科引馬德里大學網站),也有1說是英國倫敦大學文學哲學博士學位(見外部鏈接3:D. L. Shaw)。
他另有美國波士頓大學(1992年)、耶魯大學(1994年)、哈佛大學(1998年),英國牛津大學(2003年),法國巴黎大學(2005年)等許多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頭銜。
1964年與第1任妻子離婚。1965年與表妹帕特麗西婭·略薩·烏爾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再婚,直到現在。
與第2任太太有2個兒子:Álvaro Vargas Llosa(阿爾瓦羅·巴爾加斯·略薩)和 Gonzalo Vargas Llosa(龔撒羅·巴爾加斯·略薩);1個女兒:Morgana Vargas Llosa(摩爾加那·巴爾加斯·略薩,小孩順序按出生先後排,2個兒子是哥哥,他的第1個小孩Álvaro Vargas Llosa生於1966年,也是個作家,第2個小孩生於1967年,小女兒生於1974年)。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
多國的許多著名學府和研究院常邀請他去客座講學與研究。
文學生活
1952年,巴爾加斯·略薩讀軍校中學4年級時,寫下他的第1個舞台劇劇本《印加王的逃遁》(La huida del Inca)。
1953年,他讀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5年級時,由學校同學組團,劇作者本人擔任導演,在皮烏拉市當地劇院舉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首度導演戲劇,同年,劇本得到秘魯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2獎(Segundo premio del III Concurso de Teatro Escolar y Radioteatro Infantil del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Pública ),這是巴爾加斯第1次獲得文學獎。
1957年,巴爾加斯·略薩出版了生平第1本書:收錄2個短篇小說的《〈首領們〉和〈祖父〉》(Los jefes y El abuelo),同年以短篇小說《挑戰》(El desafío)獲得法國《法國雜誌》的文學獎(Premio de la Revue Française),這是巴爾加斯第1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受獎助到他從小就想去的法國巴黎旅遊,1958年1月在巴黎會見了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爾貝·加繆。
1959年,巴爾加斯·略薩的6個短篇小說(〈首領們〉Los jefes 、〈挑戰〉El desafío 、〈幼弟〉El hermano menor、〈周日〉Día Domingo、〈訪客〉Un visitante、〈祖父〉El abuelo)結成短篇小說集《首領們》,讓他成為西班牙的雷奧波多·阿拉斯文學獎(Premio Leopoldo Alas)1959年年度得主,獲得國際文學獎的這本書可以說是給讀者的「巴爾加斯·略薩文學少年時期創作總結匯報」。
巴爾加斯·略薩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與狗》一書奠定卓著的國際聲譽,這是他的第1部長篇小說,很快就有超過20種語文的翻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魯軍政府當局查禁,將1500冊以上的這本書在書中故事的主要場景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廣場焚毀,高層將領說他「腐化墮落、包藏禍心」、「拿厄瓜多爾的錢」、「妄想打擊和瓦解秘魯軍隊的士氣和風紀」。
有評論認為《城市與狗》、《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著,1962年)、《跳房子》(Rayuela,阿根廷胡利奧·科塔薩爾著,1963年,中譯本孫家孟譯)、《百年孤獨》(Cien años de soledad,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著,1967年)是標誌拉丁美洲文學爆炸(el boom,英語Boom,又譯「勃發」)時期展開的4部里程碑小說,並將巴爾加斯·略薩在內的4位作家稱為主將(另外還有智利的何塞·多諾索等)。
1960年開始寫作的《城市與狗》書稿(1961年完成)讓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舉辦的簡明圖書獎(Premio Biblioteca Breve,又譯簡明叢書獎或小叢書獎,巴爾加斯·略薩是第1位得這個獎的拉丁美洲作家,前3位得主都市西班牙本土作家,評論者也將1962年當作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的開始年),1963年出版後又成為福明托文學獎(el segundo puesto del Prix Formentor)2獎1963年年度得主。
巴爾加斯·略薩196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綠房子》,讓他成為1967年委內瑞拉設立的首屆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獎(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簡稱Premio Rómulo Gallegos)得主。得獎同年(1967年),《綠房子》也讓他得到祖國秘魯的國家小說獎。
《城市與狗》和《綠房子》讓巴爾加斯·略薩在1963年及1966年先後2度得到西班牙文學批評獎(Premio de la Crítica Española)。
1975年,巴爾加斯·略薩親自將他1973年發表的小說《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搬上大銀幕,小說作者本人編寫電影劇本並與何塞·馬利亞·古帝耶雷斯(José María Gutiérrez)聯合導演,在多米尼加拍攝,是這部小說第1次改編電影,也是他首度執導電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說《崽兒們》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導演Jorge Phons改編成電影,也是在這年,他獲選任為秘魯學院院士(Miembro de la Academia Peruana de la Lengua)。
《城市與狗》和《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出版後都遭到他的母國禁毀,到1980年代秘魯民主化後才解禁,他自己編導的《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電影版1981年才在秘魯國內公開上映。
1976年8月,巴爾加斯·略薩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筆會大會中獲選為第41屆國際筆會會長,為出任國際筆會會長的拉丁美洲第1人,1979年他以國際筆會會長身分首次訪問日本,與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東京、大阪、廣島等地會晤。
大江健三郎後來曾與他通信,並公開發表自己寫給他的其中2封信。
1977年,經過授證儀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秘魯學院院士。同年,他發表《胡利婭姨媽與作家》,極為轟動和暢銷,以他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這部作品也引起劇烈爭議,讓感覺很受傷的前妻寫出《作家與胡利婭姨媽》(中文版尹承東、蔣宗曹、王治權合譯,書名原文Lo que Varguitas no dijo的意思是「小巴爾加斯沒有說的話」,Varguitas是Vargas的暱稱;愛稱)詳盡記述他們的這段婚姻。
1981年,他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之戰》出版,這本書196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酒吧長談》是他自認寫得較好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同年他發表很受歡迎的劇本《塔克納小姐》。
1983年,他發表喜劇《凱蒂與河馬》,在多國公開上演。
1985年,《城市與狗》在他的祖國秘魯首度改編同名電影,秘魯作家、詩人何塞·渡邊編劇,秘魯導演Francisco José Lombardi監製、執導。Francisco José Lombardi於1999年在秘魯執導《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第2個電影版本,入圍1999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頒發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las Letras),這個獎是頒發給用西班牙語創作的作家;詩人很高的榮譽,1999年起頒獎對象擴大到全世界的作家;詩人。得主包括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Juan Rulfo,又譯璜·魯佛,1983年)和卡洛斯·富恩特斯(1994年)、1989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西班牙作家;詩人卡米洛·何塞·塞拉(1987年,巴爾加斯·略薩得獎次年)、1999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詩人君特·格拉斯(1999年,第一位不是用西班牙語創作的得主,與諾貝爾文學獎同年獲得)、英國作家多利斯·來辛(Doris Lessing,2001年)、美國作家;詩人蘇珊·桑塔格(2003年,與Fátima Mernissi合得)和亞瑟·米勒(2002年)。 [1]]]
1990年,美國雪城大學出版他1988年在該校客座教職的講義結集A Writer´s Reality (暫譯《作家的真實》),是他第1部以英文寫成的著作。
1993年發表的小說《利圖馬在安地斯山》讓他成為行星文學獎(Premio 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在巴爾加斯·略薩從政競選總統過程中熱心支持協助他的秘魯著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和詩人海梅·巴以利於2005年也獲本獎。
1994年3月24日,他奉西班牙國王委任為西班牙皇家學院(Real Academia Española)院士。
1995年4月23日(這天是塞萬提斯去世的紀念日),他在塞萬提斯的故鄉從西班牙國王手中接過西班牙語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獎,成為1994年年度得主(本獎每年12月評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頒獎)。
1996年,他成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頒發的德國圖書和平獎當年度得主。
1997年5月,巴爾加斯·略薩發表小說方法論《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又譯《給1位青年小說家的信》,由趙德明翻譯成中文)1書,剖析自己的寫作技法和文學理念與經驗,介紹Catoblepas(本意是1種神話里的怪獸,垂頭長頸,從腳開始吃掉自己)、連通管(Vasos Comunicantes,又譯連通器)、中國套盒(Caja China,原意是1種層層疊疊的烤箱,通常用來烤肉)等手法。
1998年3月,他以非小說文集《頂風破浪》的英譯本Making Waves這部文選成為美國的全國書評獎評論類1997年年度得主,是第1個不是美國公民的外國人得到這個獎項。
2001年,母校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出版他的大學學位(相當於台灣的碩士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並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2004年,巴爾加斯·略薩客座英國牛津大學教職,並將部分講義結集為論著《不可能的誘惑》。
2005年,他將1990年發表的文學評論集《謊言中的真實》(以單篇評論分別介紹和討論25位作者的小說或散文,目前只翻譯出該書書序〈謊言中的真實〉和其中6篇評論,收入同名的巴爾加斯·略薩創作論集中譯本內,這部中譯本另收錄他與巴西記者的訪談紀錄、談他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和早期文學經驗的回憶錄《水中魚》單數章節,均由趙德明翻譯)改編為舞台劇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公開上演,由Joan Ollé導演,原著作家兼劇作家本人親自登場與職業演員Aitana Sánchez Gijón聯合領銜主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第1次主演戲劇,後來他又演了《奧德賽與佩涅洛佩》和《一千夜又一夜》2出自己的劇作。
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他在該校客座教職的講義結集Wellspring (暫譯《活水》),是他第2部以英文寫成的著作。
巴爾加斯·略薩自承受到福克納、塞萬提斯、博爾赫斯(又譯波黑士或波黑斯)、司湯達、薩特、福樓拜、海明威、費奧多·陀斯妥耶夫斯基、阿爾貝·加繆、梅爾維爾、大仲馬、亨利·詹姆斯、維克多·雨果、聶魯達等的影響,讀過中國作家魯迅、茅盾、巴金、王蒙、莫言、三毛等的作品,知道《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政治活動
巴爾加斯·略薩讀大學時參加秘魯共產黨組織的共產主義學習小組(台灣常稱共產主義讀書會),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思想家的著作,還擔任指導員,並短期加入秘魯共產黨,活躍於秘魯共黨的外圍青年組織「卡烏依德」(Cahuide)。巴爾加斯·略薩在秘魯共產黨內化名「阿爾貝托同志」(Comarada Alberto),他的成名作長篇小說《城市與狗》主要人物「詩人」(這是外號)原名阿爾貝托(全名阿爾貝托·費爾南德斯·特布雷Alberto Fernández Temple),有些評論家認為「詩人」這個人物就是巴爾加斯·略薩的化身。他早年也熱烈支持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當年的古巴革命,1960年代成名後多次造訪古巴哈瓦那等地。
秘魯民主化後的第1位民選總統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威權時代前因軍事政變下台的民選總統)1980年代曾邀請他擔任總理或駐英大使,被婉拒。
1987年巴爾加斯·略薩回到秘魯組新政黨Frente Democratico(簡稱Fredemo,暫譯「自由運動組織」或「民主陣線」簡稱「民陣」)投入政治,並在1987年8月的第1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獲推為1任4年的政黨主席。立場已然右傾,反對時任總統阿蘭·加西亞(Alan García Pérez,2006年再度當選秘魯總統)的銀行國有化等政策,主張國營企業私有化(民營化)和全面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
1989年6月4日在出生地亞雷基帕市正式宣布投入總統選戰,角逐1任5年的秘魯總統大位,1990年的總統大選中,他1度為聲望最高的候選人,並在1990年4月8日的第1輪投票中得到相對多數的最高票(得票率37%),與名列第2的總統候選人藤森謙也(得票率25%)進入第2輪投票對決,1990年6月10日,藤森謙也以57%的比數勝出。
他於1990年6月13日離開秘魯到長期僑居的歐洲休息,1991年到1992年間在德國柏林科技學院(Wissdenschaftskolleg)做高級訪問學人,1991年8月,政黨主席改選後隨即交卸黨職。
1993年應聘客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在普林斯頓完成他在德國期間開始撰寫的回憶錄《水中魚》,並於同年發表,以其中偶數章節詳盡敘述他1987年到1990年政治活動的過程。
巴爾加斯·略薩1993年7月2日起同時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
2003年,時任秘魯總統亞歷杭德羅·托萊多(Alejandro Toledo Manrique)一度想找他回國擔任總理,後來在他的建議下,任命他昔日的政黨夥伴梅麗諾(Beatriz Merino Lucero)出任秘魯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梅麗諾於2003年12月卸任。
雙重國籍
台灣中央社2009年4月9日台北特稿〈藤森真的罪有應得嗎?〉第8段「幾個右派政黨推出了文學家瓦加斯尤沙(Mario Vargas Llosa),一時之間仿佛無人能與爭鋒,可以直取大位,但瓦加斯尤薩國際聲望雖高,卻與秘魯基層脫節,甚至不肯放棄西班牙國籍,都引起民眾反感。」
巴爾加斯·略薩在秘魯威權時代里,本身展轉歐洲,作品在國內被查禁,秘魯民主化以後回到祖國組黨和競選,都沒有他國國籍,直到1993年,顧慮自己的秘魯護照可能會被藤森謙也主政的政府沒收(這是專制國家對付流亡海外的異議人士常用的手段)才另外申請了西班牙護照,因此他1994年3月24日才奉委為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皇家學院院士須有西班牙國籍)。
反而藤森謙也長期秘密保有日本國籍,2000年棄職逃回日本才見知於世,連日裔前妻蘇珊娜·樋口都不知情。
人物評價
秘魯國會圖書館代理館長大衛·S·毛(David S.Mao)說:「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通過翻譯成世界許多語言的令人難忘的文學,讓歷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人物活起來了。」 [2]
2010年略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for his cartography of structures of power and his trenchant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ce, revolt, and defeat)」 [3]
參考資料
- ↑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簡介.網易.2010-10-07[引用日期2016-04-11]
- ↑ 巴爾加斯·略薩獲活傳奇獎 .光明網.2016-03-16[引用日期2016-04-11]
- ↑ All Nobel Prizes in Literature .Nobelprize.org[引用日期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