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聶魯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勃羅·聶魯達
原文名 Pablo Neruda
出生 (1904-07-12)1904年7月12日
智利帕拉爾城
逝世 1973年9月23日(1973-09-23)(69歲)
國籍 智利
職業 詩人
外交家
知名於 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知名作品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
詩歌總集
信仰 智利共產黨

巴勃羅·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

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

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

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

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1]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

早年時期

智利詩人。原名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Ricardo Eliécer Neftalí Reyes Basoalto)。生於智利中部的帕拉爾城,卒於黑島(一說聖地亞哥)。早年喪母,1906年遷居智利南部的特木科鎮。父親是一名鋪路司機。在特木科讀中學時開始寫作。1917年7月在特木科《晨報》發表題為《熱情與恆心》的文章,署名內夫塔利·雷耶斯,是詩人第一次發表作品。此後,他不斷使用不同的筆名在首都和家鄉的學生刊物上發表習作。1920年起,正式使用巴勃羅·聶魯達的筆名。1921年3月,到聖地亞哥教育學院學習法語。不久,詩《節日之歌》在智利學生聯合會舉辦的文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中年時期

從1927年起,在外交界供職,先後任智利駐科倫坡(1928)、雅加達(1930)、新加坡(1931)、布宜諾斯艾利斯(1933)、巴塞羅那(1934)、馬德里(1935~1936)的領事或總領事。在馬德里期間,主辦了《綠馬詩刊》。這時期的主要詩作是《大地上的居所》。第一捲髮表於1933年,反映「一個移植到狂烈而又陌生的土地上的外來人的寂寞」。第二捲髮表於1935年,色彩已經較以前鮮明。1936年6月,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堅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邊,參加了保衛共和國的戰鬥。1937年發表詩篇《西班牙在心中》。然後奔走於巴黎和拉美之間,呼籲各國人民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1939年3月被任命為駐巴黎專門處理西班牙移民事務的領事,全力拯救集中營里的共和國戰士,使數以千計的西班牙人來到拉丁美洲。反法西斯戰爭的洗禮改變了聶魯達的詩風。他於1940年8月到墨西哥城就任總領事,並訪問了美國、危地馬拉、巴拿馬、哥倫比亞、秘魯等國家,寫下許多著名的詩篇。在此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蘇聯人民正在與希特勒法西斯浴血奮戰。聶魯達到處演說,呼籲人們援助蘇聯人民的衛國戰爭。《獻給斯大林格勒的情歌》和《獻給斯大林格勒的新情歌》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1943年11月,聶魯達回到聖地亞哥。不久,在黑島買下了一處別墅,着手創作他最重要的詩作《漫歌》。

1945年是聶魯達的一生中難忘的一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946年智利共產黨被宣布為非法組織,大批共產黨人被投入監獄。聶魯達不得不中止《漫歌》的創作。他的住宅被放火焚燒;他本人也遭到反動政府的通緝,從此被迫轉入地下,輾轉在人民中間,繼續從事創作。在此期間,他完成了《1948年紀事》和《漫歌》兩部長詩的創作。

1949年2月他離開智利,經阿根廷去蘇聯,併到巴黎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此後他到過歐、亞、美的許多國家,積極參加保衛和平運動,並繼續從事詩歌創作。1951~1952年暫居意大利,其間曾到中國訪問。

參考來源

  1. 巴勃羅聶魯達:對詩歌的熱愛,對政治的激情. 每日頭條. 2015-12-14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