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圖片來自cnyes

南沙群島主權爭議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印度尼西亞之間關於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爭議。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越南均宣稱擁有該群島完整的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則宣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而印度尼西亞則是宣稱擁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南海諸島最早記載於中國漢代,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捕漁場。19世紀末,清朝正式把南海納入中國版圖,並由廣東水師負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巡防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派遣軍艦收回被日軍所佔據的南海諸島,並劃入其十一段線之內,稱其為中華民國在南海的疆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張已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南海的權利,改定九段線

1970年以後,南海被發現蘊含大量資源,適逢中國政局不穩無暇兼顧,越南共和國南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乘機進佔領台海雙方所聲索的南海島礁。1974年1月,中國南越爆發西沙海戰,前者戰勝,並取得西沙群島全部控制權,適逢中美蜜月期,中國的做法沒有受到太多的批評。198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赤瓜礁海戰,前者再度戰勝,並取得赤瓜礁等7個島礁的控制權,鞏固了主權。進入二十一世紀,越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多國分別展開填海造陸。

2012年發生黃岩島對峙事件,在一次颱風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沙黃岩島控制權,此後菲律賓單方面向位於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1] (PCA)提出南海仲裁,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侵犯菲律賓的海洋權益(詳見: 南海仲裁案),在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後,美國調整亞洲的美軍軍事部署,加強菲律賓的關係,以軍艦巡邏協防南海,確保菲律賓在南海的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則決定在南沙群島開展太平洋最大規模的人工造陸活動,宣示主權。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缺席的情況下作缺席審判,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的九段線「無效」,否定其對南海的歷史權利。此外認為南沙群島無一島嶼能夠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南海島嶼遭到降格。當中最大的、由中華民國控制的太平島不是島嶼,沒有專屬經濟區。此次仲裁被認為是菲律賓的完全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侵犯了菲律賓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認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因此不接受、不承認裁決,並於當天對美濟礁渚碧礁的新建機場進行了校驗飛行,遭到美國為首的國家以南海非軍事化回應,區域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

中國

南沙群島一直為中國漁民所使用,一些大的島上都有中國漁民建的廟和打的水井等。 1946年法國的入侵才開始引起主權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越南三方均聲稱擁有該群島完整的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則宣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並且派軍隊進占相關島礁,文萊印度尼西亞則是宣稱擁有此區海域的主權,進而間接包含了南沙群島部分區域。

有意見聲稱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但查現有秦漢文獻中皆無管理南海諸島之紀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誌》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裡的「漲海」是當時中國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但也有意見認為,「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一語乃地理描述,並非代表這些「崎頭」屬東漢管理,否則《異物誌》中眾多地理描述都可被解釋為東漢領地。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另外三國時的《南國異物志》有南沙群島的記載。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 《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

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

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範圍包括南海諸島。宋代趙汝適所著《諸蕃志》記載,唐貞元二年(公元789年),當時被稱為「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的南海諸島即隸屬於海南四州軍。

《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曆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範圍之內。宋代官修兵書《武經總要》記載,公元971年宋太祖建立巡海水師,對南海實施巡管,由此中國政府將南海海域納入到海防範圍。大約成書於1203至1208年的地方志書《瓊管志》記載南海諸島隸屬於廣南西路瓊管安撫都監吉陽軍的管轄範圍,這標誌著中國政府最晚從唐宋時期起,已將南海諸島納入版圖,並明確了行政轄治。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崑崙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島。其中《元史》還記載了元朝海軍「發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南沙群島),歷交趾,占城界」巡轄了南沙群島。《元史》記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在繪製的《廣輿圖》中,把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標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標為「萬里石塘」。

明代坤輿萬國全圖》將南沙群島標註為「萬里長沙」。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誌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餘,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於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有關學者指出,明代《鄭和航海圖》標繪的「石塘」和「萬生石塘嶼」指的就是今天的西沙、南沙群島。明代黃佐所著《廣東通志》記載「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島,屬於巡海備倭官巡海設防的範圍。

清朝設立崖州協水師營,負責南海海疆巡視。清代《泉州府志》和《同安縣志》記載了廣東水師副將吳升對南海海域巡視的史實。 《瓊州府志》和《崖州志》則記載:「崖州協水師營分管洋面,東自萬州東澳港起,西至昌化縣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羅占城夷洋」。這清晰地表明,清代水師巡視範圍涵蓋了包括西沙、南沙在內的整個南海海域。 1909年4月廣東總督張人駿命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前往西沙巡視。李准率軍地官員及測繪人員、化驗師、工程師、醫生、工人等共計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三艘兵船至西沙各島及海域遍為巡查,先後命名了西沙14座島嶼。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習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在清代,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地圖上,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和1895年印行的《古今地輿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一些清朝的外交官員如駐英使節郭嵩燾亦指出西沙群島屬於中國。而越南方面則持否定態度,2012年7月越南國家博物館公布一份清朝地圖(原圖為《皇朝直省輿地全圖》,此圖僅包括部分清代直省地區,並非全圖),指地圖未包括南海島嶼。

在清代官方文籍中,如1676年兩廣總督金光祖纂修的《廣東通志》山川·萬州條,1725年經筵講官戶部尚書蔣廷錫等校修、1726年雍正皇帝御序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瓊州府山川考二·萬州條,1731年廣東總督郝玉麟等修纂的《廣東通志》山川·萬州條,1822年兩廣總督阮元總裁、廣東巡撫李鴻賓等監修的《廣東通志》山川略十三·瓊州府萬州條,1679年萬州知州李炎等原著、1819年萬州知州汪長齡主修、1828年萬州知事胡端書續修的《萬州志》川條, 1841年明誼修張岳崧編纂的《瓊州府志》萬州海防條等官方文籍,均把「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列入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治範圍內。

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早在明代,有海口港、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中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清末以來,中國海南島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民國以來中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藷」,「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歷史

南沙群島具有重要的戰略、經濟價值。1970年代,南海海域發現了豐富的海底石油蘊藏,遂引發了更激烈的領土主權爭奪戰,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也使冀望透過協調會談來解決爭議的想法,變得越來越難以實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