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冯友兰 | |
---|---|
年轻时的馮友蘭 | |
字 | 芝生 |
出生 |
大清 1895年12月4日 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鎮 |
逝世 |
中國1990年11月26日 (94歲) 北京市 |
国籍 |
大清(1895-1912)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90) |
教育程度 |
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
职业 |
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 中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科主任、哲學系主任,中山大學教授兼哲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 第四届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協委員,第六、七届全國政協常委 |
配偶 | 任載坤 (1918年-1977年) |
亲属 | 女兒馮鍾璞(宗璞) |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男,河南南阳唐河县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还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目录
生平
家世
1895年12月4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十月)馮友蘭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仪鎮。馮氏是當地的望族,合族而居,有地千餘畝。祖父馮玉文,字聖徵。父親馮臺異,字樹候,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進士,曾任唐河崇實書院山長。母亲吴氏,名清芝,曾任唐河端本女學學監[1]。
求學
馮友蘭6歲入家塾發蒙。1904年因馮臺異任武昌方言學堂會計庶務委員,隨父遷居武昌。1907年馮臺異任湖北崇陽縣知縣,全家遷崇陽。1908年夏馮臺異病故於崇陽,馮友蘭遂返回唐河就讀家塾。
1910年入唐河縣立高等小學預科。1911年入開封中州公學中學班。1912年轉入武昌中華學校,同年冬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校後即改入文科中国哲学门,1918年畢業,任教於開封中等技術學院。1919年與友人創辦《心聲》月刊,同年考取公費留學資格,冬赴美國留學。
1920年1月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師從杜威。1923年夏論文答辯通過。次年博士論文出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
1923-1949年
1923年馮友蘭論文答辯後即取道加拿大歸國,初任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学)哲學系教授兼文科主任、哲學系主任。1925年秋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哲學系主任,年底北上。1926年任燕京大學教授。1928年秋轉任清華大學教授兼哲學系主任,翌年再兼任文學院院長[1]。
1931年和1934年出版《中國哲學史》上下兩卷,大力推崇儒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尊和正統地位。
1934年馮友蘭獲邀出訪捷克及蘇聯,回國后分別就蘇聯見聞及歷史唯物主義作兩次演講,因此觸怒國民黨當局,遭逮捕審訊,但不久即獲釋。事後馮迅速向國民黨靠攏,不久即加入國民黨,並與1935年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馮遂隨清華大學遷往長沙,又旋即再遷昆明,任職于西南聯大,仍為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因遷徙期間國民黨籍關係中斷,1939年馮再次加入國民黨。居昆明期間,馮先後出版《新理學》(1939年)、《新事論》(1940年)、《新事訓》(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合稱“貞元六書”,繼續推崇儒家道統,發展鞏固其儒學思想,也切合當時國民黨新生活運動。任教西南聯大期間,馮與國民黨高層往來密切。1942年起數次前往重慶為國民黨幹部授課。1943年以西南聯大黨部名義,致函蔣介石望其“收拾人心”,蔣閱信“為之動容,為之淚下”。1945年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馮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2]。
1946年抗戰勝利,西南聯大解散,清華大學返回北平,馮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結其間講稿出版《中國哲學簡史》。1948年回國后仍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后又當選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人文及社會科學組)[3]及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三屆評議員[4]。
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5日馮即致信毛澤東自稱“過去講封建哲學,幫了國民黨的忙,現在我決心改造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5],毛在回信認定了馮“過去犯過錯誤”[5],並告誡其“總以採取老實態度爲宜”[5],馮遂向清華大學辭去院長和系主任職務,並與1950年一段時間内被派往農村參加土改運動工作。1952年被調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多次檢討自己歷史問題,在國内外數次公開表示新理學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敵”[6],是“反人民”[7],是“要人一心一意擁護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和國民黨政權”[8],“我過去的著作都是沒有價值的”[9],並“對40年代所寫的幾本書懺悔”。並經常做出配合政治形勢的舉動,如“尋找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努力運用”而相繼寫出了《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1955年參加批判胡適和梁漱溟的政治活動;1962年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後向毛澤東獻詩“懷仁堂后百花香,浩蕩春風感衆芳”[10]。
1966年“文革”開始,馮被抄家关入“牛棚”,1968年離開“牛棚”。1973年批林批孔運動中,馮友蘭出任四人幫掌握的“梁效”寫作班子顧問,“從舊營壘裏衝殺出來,給了孔丘一個回馬槍”,相繼發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后又著《論孔丘》一書,為江青集團效力。這些書文中,馮稱自己1949年以前的尊孔思想是“為大地主大資產傢,特別是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服務的”[11],1949年以後則是“為劉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綫服務的”[11],認爲自己能參加批孔運動是一種“更大的幸福”[12],一代儒學名家“竟以批孔鳴于时”[13]。馮積極向江青靠攏,然1976年四人幫失勢,梁效寫作班子遭徹底清算,馮亦遭長時間關押審查。
晚年
1980年起,馮通過口述方式開始重寫《中國哲學史新編》,自稱是寫“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14],至1989年完成,馬克思主義和階級鬥爭觀念貫穿全書始終。
1990年11月26日,馮友蘭病逝於北京友誼醫院,享年95嵗。[1]
逸事
冯友兰和胡適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都有嚴重的分歧。胡适曾當著錢穆之面說:“天下蠢人无出芝生之右者。”[15]何炳棣曾回憶向冯友兰提到杨绍震夫人许亚芬在史密斯學院的硕士论文的题目是《1927年以前胡适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冯友兰听了,急说:“这……这……这个题目很……很……很好。因为过了1927,他也就没……没……没得影响啦!”[16]
作品
馮友蘭曾自擬“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一聯,總結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三套中國哲學史著作。六書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分別完成于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學概念完成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其中許多概念已成為定論,為後世學者所共同接受。堪稱中國哲學史的奠基之作。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1948年在美國賓州大學上課編寫而成的英文教材。此書譯為十多國語言,銷售數百萬冊。是西方各國大學中國哲學史課程必用的教科書,也是西方了解中國哲學的最佳入門途徑。
《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完成于1990年,乃是馮友蘭用生命寫成的哲學大作。在84到95高齡等11年間,以準盲人、準聾子的身體狀態,在每年住院數次的情況下,口述由弟子筆錄而成。
《貞元六書》是一套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分為《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與《新知言》。《新理學》為其總綱,後五冊是分屬各章節,主要講純粹哲學。《新世訓》是社會觀,是新理學觀點在社會問題中的應用。《新事論》是生活方法論與道德修養論。《新原人》是人生哲學,以覺解的程度將人生分為四個境界。《新原道》是哲學史觀,分析中國哲學之發展。《新知言》是方法論,總結中西哲學史的經驗。
生平著作收錄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冊。
馮友蘭的作品在台灣戒嚴時期曾經遭到查禁。
- 《一种人生观》
- 《一种人生观 :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
- 《人生哲学》
- 《人生哲学》
- 《三松堂小品》
- 《三松堂自序》
- 《三松堂学术文集》
- 《中国哲学小史》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新编》
- 《中国哲学史补》
-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 《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
- 《中国哲学史论文集》
-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文选》
-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集》
- 《中国哲学简史》
- 《中国现代哲学史》
-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论孔丘》
- 《四十年的回顾》
- 《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
- 《我的学术之路: 冯友兰自传》
- 《冯友兰自述》
- 《冯友兰集》
- 《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
- 《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
- 《冯友兰选集》
- 《觉解人生》
-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 《三松堂全集》:畢生作品之全集,共14卷
学术活动
综观冯友兰解放后的学术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60年代。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他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里回忆说:“当时正在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十年浩劫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在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界都被一种僵化、教条的学术空气所笼罩,哲学史研究由于其与政治过于紧密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史被简化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并被图式化地定为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冯友兰身处其时,亦颇受这种氛围的影响。
第二阶段:70年代,代表作为《论孔丘》。其时写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即予全文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75年,他的《论孔丘》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观点与以前迥然不同。他在《三松堂自序》说:“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这既是冯氏个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大悲剧。1972年,身处逆境中的冯友兰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云:“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对解放后事态纷纭和自己哲学思想之多变,颇多感叹!
第三阶段:80年代,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冯友兰迎来了自己的学术春天。经过50—60年代的教训以及70年代的思想折腾,冯氏决意空所依傍,直陈己见,决意重写中国哲学史,以舒解胸中积压多年之郁闷。自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志,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并明确申明只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从而真正把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研究所得之理解、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却了一大心愿。
人物轶事
与毛泽东的书信交往
1949年10月1日,冯友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盛典,并聆听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1949年10月5日,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正错误, ……我计划于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重新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你所说的,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日。”
毛主席虽然开国前后日理万机,但很快给冯友兰写了回信。“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敬颂教祺!毛泽东十月十三日。”
收到毛泽东回信的冯友兰有两点很意外的感受:其一是,“我不料毛泽东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并且信还是他亲笔写的,当时颇有意外之感”;其二是,“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我不懂。而且心中有一点反感,我当时想,什么是老实态度,我有什么不老实”。
究竟什么是毛泽东所说的老实态度?这个问题使冯友兰困惑了多年。“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锻炼,冯友兰终于慢慢地认识到信中的涵义:1949年给毛泽东信中所说的“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五年之内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这么短暂的时间完成是不现实的。”
与梁漱溟
梁漱溟和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1916年9月,23岁的梁漱溟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遂于1918年将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聘为讲师,后又聘为教授,主讲《印度哲学》。当时冯友兰在北大哲学系读三年级,梁漱溟虽仅仅比他年长两岁,却是他的印度哲学老师。
1921年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时,冯友兰正在美国读书,他设法买到一本,读后给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很爽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商榷。梁漱溟很重视这位学生的批评,将这封信保存了60多年。冯友兰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工作,经过孜孜矻矻的努力,广纳博取,兼收并蓄,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借鉴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成果,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新儒学体系,成为与他的老师声名并立的国学大师。然而,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却鲜少联系,梁漱溟对冯友兰有不能释怀的情结。
这种情结并非源于学术观点的异同,而是1973年10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两人的态度和不同的境遇。梁漱溟生性耿直,冯友兰性格相对随和,冯友兰批林批孔,且已经成为“梁效”班子顾问。根据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的描述:“1973年,批林运动转向批林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我写了两篇文章。……自从这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各地方的群众向我鼓励的信,蜂拥而来,每天总要收到好几封。写信的人,有青年、也有老年;有学生,也有解放军,有农民,有工人;在领导和群众的鼓励之下,我暂时走上了批林批孔的道路。”梁漱溟则只批林不批孔并由此受到批判。在1974年9月23日结束对他的批判时请梁先生谈体会时,他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作答。岁月流逝,“批林批孔”运动现已成为一个历史事件,但是这件事留给冯先生和梁先生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遗产。
1985年12月 4日北大哲学系为冯友兰举行90华诞庆祝会,邀请梁漱溟出席,梁漱溟借故“天气不好,不宜出门”予以拒绝。事后,梁具函称“北大旧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 冯友兰复函说:“非敢有憾于左右,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
冯友兰在1985年12月24日,亲自拜访梁漱溟,这两位老朋友终于会聚到一起。他们谈佛学,谈昔日北大的生活,以及晚年境遇,终于相逢一笑昨日仿佛过眼烟云,临别梁题赠著作《人心与人生》一册。
1988年梁漱溟病逝时,冯友兰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充分肯定了梁漱溟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和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
这种评价很贴切地体现在他为梁漱溟拟写的挽联中: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人物影响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90年7月,冯友兰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全部完成。冯友兰说这部书“不仅是过去的历史的叙述,而是未来的哲学的营养。这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有兰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享誉世界。“
人物评价
季羡林: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来了解放。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
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
朴槿惠: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李慎之:“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陈来: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赵启正: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
家庭关系
父亲:冯台异,曾做过晚清知县。
母亲:吴清芝。
妻子:任载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廿二日(1894年3月28日),时年21 岁,正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弟弟: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
妹妹: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没有子女。
堂妹:冯让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
外孙女:冯钰,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
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
长子冯钟辽: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专家。
次女冯钟璞(宗璞):中国知名作家。
次子冯钟越:中国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
人物纪念
清华大学纪念冯友兰座谈会
2005年12月6日,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冯友兰与清华大学文学院——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新斋104会议室召开。冯友兰先生女儿、著名作家冯钟璞女士,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女士,冯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中科院院士唐稚松教授,副校长谢维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任院长胡显章教授等近30位清华文学院老校友与会,深情缅怀冯友兰先生。回顾冯友兰先生在清华担任了18年文学院院长。他延聘学者,奖掖人才,以“释古“观点、以生命做事的精神,带出了一股学术新风,为清华文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追思他的最高贵的爱国精神。继承发扬他的宝贵精神财富。
纪念文章
张岱年:《哲人其萎遗范永存——沉痛悼念冯友兰先生》、《冯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怀念冯友兰先生——为纪念冯友兰诞辰100周年而作》、《怀念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文库
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唐河冯友兰纪念馆
2011年11月13日,在冯友兰诞辰116周年纪念日之际,唐河县友兰湿地公园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揭幕。来自国内外的100余名“冯学”专家、学者进行座谈,怀念世纪哲人。该馆复原了唐河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展现了冯友兰的生平事迹。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陈来. 冯友兰先生小传. 燕园问学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0. ISBN 978-7-301-13291-3.
-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 ↑ 中央研究院逝世院士一覽表(2009年9月8日查詢)
- ↑ 中央研究院歷屆評議員一覽表(2009年9月8日查詢)
- ↑ 5.0 5.1 5.2 《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4页
- ↑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4页
- ↑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十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 ↑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43页
- ↑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1页
- ↑ 馮友蘭,《我與毛澤東的交往》,《文匯報》(香港),2005年05月22日
- ↑ 11.0 11.1 馮友蘭,《論孔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页
- ↑ 馮友蘭,《論孔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页
- ↑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 ↑ 馮友蘭,《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自序部分
- ↑ 钱穆:《师友杂忆》
- ↑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