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唯物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唯物主義

來自 旗書網 的圖片

中文名: 歷史唯物主義

外文名: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別 名: 唯物史觀

領 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

提出者: 卡爾·馬克思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論。

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衝突的主要着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1]

基本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論。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對政黨而言,歷史觀是政黨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觀的正確與否,事關國家的集體記憶、民族的精神積澱、文化的基因傳承。

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係、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象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的認識歷史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特徵

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 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着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宣布中國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1987年的黨的十三大上,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着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 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係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複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着其他社會形態的殘餘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繫,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要用發展的 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繫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範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準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其種種複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緒論

凡是指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着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係的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和處理問題時有以下特點:

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承認歷史,認為歷史正是所有事物的來源,這本身就解決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事物的來路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人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結果。有個問題,就是在現實中確實還有不承認歷史的情況。如人們有時就批判某某數典忘祖,甚至有懷有陰暗醜惡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認歷史、而且還歪曲篡改歷史。那些不承認台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灣分裂出去的人就是數典忘祖之人。日本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承認歷史上的侵略、篡改歷史的行為就是不承認歷史。還有現實中有的人達到一定的地位後,就羞於提及原來的窮困狀況,甚至在眾人面前和自己老實樸素的親人不敢相認,這也是不敢面對歷史的一種表現。看來承認歷史有時還是需要勇氣、正氣和骨氣的。

首先,只有承認歷史,才能夠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有很多表現: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這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堅持歷史的觀點。而人們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和條件就是從先人那裡繼承而發展。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承認曾經的錯誤,那是流氓和無賴;不承認一個國家既有的領土和主權,就會有侵犯別人的藉口;不承認法理上的順承關係,就會有逃避承擔責任的行徑等。看來,不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態度上的問題,還會導致嚴重而錯誤的後果。

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才能更好批駁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

正確認識歷史發展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是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明發展道路的認識基礎。


有一句話:歷史造就英雄,這是歷史的觀點。這就是什麼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什麼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歷史人物造就的歷史事件,今天很多人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實際上只要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如:李世民為爭奪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事件。古代人為爭奪皇位竟殺掉自己的兄弟。其實只要了解當時的兩種勢力的形成、差異和水火不容的情勢,就會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歷史是具有延續性的,反對錯誤歷史觀,在理性辨析中樹立正確歷史觀,人們能更加準確的判斷形勢,分清利弊,從而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有一句話,叫審時度勢,這也是一種歷史觀點。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才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是亂來的。在國家危亡、民族患難的時候,就要把保家衛國、解決民族危機當成首要任務。在貧窮落後、饑寒交迫的時候,就要把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當成工作的重心。在人們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就要解決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凝結着前人的知識、經驗和智慧。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們才能謙虛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才能少走彎路。被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的理論和經驗,要毫不懷疑加以吸收和借鑑。古人曰: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實踐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加以堅持和發揚。國興於清明,毀於腐敗、興於團結,衰於分裂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無數次證明的不變真理,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能蹈前車之覆轍。有一句話叫做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人們可以忘掉仇恨,但不能忘掉曾經的教訓和敵人。

有選擇繼承並發展歷史

運用歷史的觀點,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是接受還是摒棄、是褒是貶、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利用,這是必須做出抉擇的。縱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運用其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借鑑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做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實踐者,這是一個革命者應該採取的科學的態度。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要堅持同一切非歷史唯物主義者作鬥爭,這就是:有選擇繼承、發揚歷史理論和經驗,反對全盤否定。歷史本身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連續的動態過程,割斷歷史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凡是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和經驗就必須堅定不移繼承和發揚;凡是被歷史證明有錯誤和有害的做法就必須堅決拋棄和改正。否則就會重犯錯誤,重蹈覆轍,白白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人力和財力。中國就發生過也許仍然存在着的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潮,這是非常有害和危險的。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脫離歷史條件的空談蠻幹。實事求是,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是有機聯繫、渾然一體的。堅持歷史主義,必須堅持唯物主義,必須反對官僚主義、主觀臆斷,反對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蠻幹。尊重客觀形勢、尊重客觀實際,才能制定出符合規律的方針路線,中國的事業才能勝利,才能儘可能少走彎路。毛澤東當初設計的農村公社——吃大鍋飯,是過高估計當時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在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科學的預算和紀律要求的保障下,採取過於理想的社會模式,從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積怠工、投機取巧,使得許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領導者崗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破壞,給中國的事業造成一定的損失。

認清歷史形勢,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時機,敢於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條主義、保守主義等呆板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行為。不能清醒認清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不敢變革或不願變革,也可能坐失發展良機,給以後的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比如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形勢日趨複雜、能源日益緊張、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腐敗勢力十分強大、道德認識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況下,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及早採取加強國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統一思想、加強德育、發展周邊的關係等一系列果斷措施,必然會給中國的事業帶來難以控制的損失。

辯證性批判

馬克思並沒有賦予自己的哲學一個具體的名稱,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可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不同場合把自己的哲學學說稱之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將費爾巴哈之前的唯物主義都稱之為舊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相對於舊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它既是歷史的唯物主義,又是辯證的唯物主義。這並不是說它們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可以,名稱和內容並不能畫等號。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反覆強調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重要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的唯物主義,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在歷史主義的方法中涵蓋着辯證方法的原則,在辯證方法中涵蓋着歷史主義的內容,二者是統一的。而受前蘇聯哲學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哲學教科書人為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理論分離,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它在社會歷史中的運用而已,這與馬克思的原意不符。

意義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揭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揭示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揭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相關學說

兩極世界理論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認為,從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上看,自然實踐(生產力)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生產關係)的統一範圍;從每代進程及每代進程內部宏觀的整合上看,東西方在社會實踐上和自然實踐上呈交互促進關係;從每代進程內部整合的微觀機制上看,一國的社會實踐變革和自然實踐變革要受到每代兩極世界秩序的大格局決定;社會實踐越來越先進,社會實踐差別越來越小直到社會實踐消亡;自然實踐越來越先進,自然實踐差別越來越小;兩極進程中間環節越來越少,周期越來越短,地理上越來越整合;秩序斷裂帶條數越來越少,斷裂層次越來越低,斷裂帶逐漸長合。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列寧選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選集》,1979年,人民出版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