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鄭和
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武術家
郑和
原圖連結
一品內官監太監
主君 明成祖
文彬
族裔 色目人
信仰 回教,佛教
祖籍 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
初名 馬和(一作馬三保/馬三寶)
通稱 三寶太監
法號 福吉祥
出生 1371年9月23日
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
(位於今雲南晉寧昆陽鎮
逝世 1433年(61-62歲)
印度古里
墓葬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
Template:東亞宦官/親屬

鄭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色目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阳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访问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生平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东南亚考察论郑和》摘自某文考证,说鄭和的生日是阴历八月二十三日(1371年9月23日);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1]。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马和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2],接受了宮刑而成為宦官之後,服侍燕王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國師姚道衍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3]法名福吉祥[4]

靖難之變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說為「燕京郑村坝」,今北京朝陽區東壩鄉东坝村[5])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賜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一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郑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6]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根据明代御用相士中书舍人袁忠彻记述:「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选派郑和领兵出洋,曾征询袁忠彻,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威服。”[7]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第7次下南洋的回程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依照回教儀式海葬,其遺物赐葬於南京牛首山[8]

郑和收納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嗣子,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衛千户[9],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10]。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鄭和为色目人,其阿拉伯名為哈儿只·马哈茂德·赡思丁(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初期来自中亚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又稱為不花剌國)国王穆罕默德·昔班尼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顏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哈只米的纳,祖母溫氏。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11],袭封滇阳候,母溫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12]。Y染色体基因组学证据揭示赛典赤·瞻思丁与郑和的亲族后裔属于单倍群L1a—M76,这一类型集中分布在南亚西部。[13]

事蹟

郑和航海生涯,始于永乐元年,先是出使暹罗,永乐二年出使日本,年底会朝复命。跟着是奉敕七下西洋。前后共出洋九次。

鄭和出使暹羅國

永樂元年(1403年),太監鄭和等奉差出使暹羅國。經廣州大星洋,忽遇風濤,鄭和祈天妃保祐,風平浪靜[14]。出使過程中鄭和船隊舟師沿途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島水勢山形,畫成圖樣[15]。鄭和歸來後,奉命整理天妃廟。

鄭和出使日本國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永乐二年(1404年)倭寇骚乱直隶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郑和往日本,奉敕讨贼[16],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7]。1405年日本王源道义遣使,献上在壹歧,对马等岛所俘获的倭寇;乃命来使按其本国法处置,令一人生火,将倭寇上蒸籠蒸杀。明成祖嘉奖源道义勤诚,遣鸿庐寺少卿潘赐,内官王进等赍玺书冕服,赐日本王,令十年一贡。[18]

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19]足利义满同时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对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有人對「鄭和出使日本」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水師10萬到日本」的說法。[20]

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苏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21]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苏禄马六甲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据记载,郑和的船队曾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慢八撒[22]以及拉穆[23]等地。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诏出使西洋。同年冬,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等统率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宝舟四十八号出使西洋[24]。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地,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25]。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隨行有僧人慧信[26],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因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開始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朝廷给郑和在南京牛首山設衣冠冢[27]。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督修南京皇宫寺庙殿宇

  • 永乐十年,郑和任南京监工官,奉帝命重建南京大报恩寺[28]
  • 朱瞻基继承帝位,有意将国都从北京迁回南京,于1425年敕令南京守备太监郑和修理南京宫殿。宣德元年(1426年),南京守备太监郑和等上奏,“天地坛,大祀门并门廊、斋宫、山川坛殿廊、厨房库,已经朽坏,请加修理”。帝谕:“祀神国之大事,真寺宇皆当完固,况山川坛郊坛尤重。令其南京工部发匠修理。大祀诸殿,当用香楠等大材,请取四川湖广采者用之”[29]
  • 宣德三年(1428年),帝敕郑和等,命南京大报恩寺务“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迟误了时,那监工的都不饶”。南京大保恩寺有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佛殿、观音殿、法堂、祖师堂、伽兰殿、藏经殿、轮藏殿、禅堂、三藏殿和九层阿育王塔等建筑。建成后帝敕太监尚义、郑和、王景弘、唐观、罗智等:“南京大报恩寺完成了,启建告成大斋七昼夜,燃点长明灯。”[30]

評價

鄭和自身角色認定,有世界史學者認為,是結合了帝國擴張、貿易促進及知識拓展,如其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除了有擴張宣稱「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亦有對商人和地理學家的敬重語:「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國,固遠矣,而程途可計。」[21]

因為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波斯裔的三宝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因此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朝廷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這些派系包括:[21]

  1. 商人遊說團體,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2. 支持帝國主義遊說團體,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侵略擴張,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3. 佛教遊說團體,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劃,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功蹟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马六甲,由一個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際貨品轉運站。[21]

信仰

鄭和信奉佛教,明史专家吴晗先生指出,由於南洋的许多国家,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要信仰,明朝政府选派回教徒“可以减少隔阂,办好事”,而當時下西洋的随行人员中信奉伊斯兰教信徒有马欢郭崇礼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寿庚后裔蒲日和泉州清净寺伊玛目(教长)夏不鲁罕丁的次孙夏文南[31]。作為外交官,鄭和對其他宗教採包容和尊重的手法[21]

伊斯兰教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穆斯林,曾到麥加朝圣。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重修西安羊市大清真寺[32]

佛教

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弟子,自称:“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33]“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谨发诚心施财命功,印造大藏尊经一藏,计六百三十五函,喜舍于云南五华寺,永远长生供养。”[34]下西洋途中,郑和每逢佛教国家就向寺院布施财物[31]

道教與民間信仰

由於水手多半信仰道教中國民間信仰,尤其對海神媽祖特別虔誠。流風所及,郑和時常捐獻銀錢媽祖廟,並且增修殿宇[35][36][37]

遺蹟

南京天妃宮

南京天妃宮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到南京後建造,有近600年歷史。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南京天妃宮全部建築被毀,蕩然無存。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在2004年7月開始重建天妃宮,2005年5月3日,天妃宮落成,5月4日對外開放。

参考文献

註釋

  1.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頁
  2. 逝去的真实——回族伟大航海家郑和人生随想,杨文笔,《回族文学》,2010年第6期,总176期
  3. 姚广孝《佛说摩利支天经》,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5页
  4. 郑和 《施印大藏经发愿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6页
  5. 《郑氏家谱首序》中原文:“后数功于郑州,因赐马和姓郑,改名为和”。一说“郑州”指《明史·成祖本纪》记载的郑村坝(今天北京东坝村)战役。但燕王靖难之役中曾占领河北的“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见郑自强:《深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及后嗣问题》,《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ISBN 978-7-5414-2460-1/G。
  6. 古今图书集成》 卷一百三十二卷
  7. 明 袁忠彻 《古今识鉴》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1页
  8. 郑一钧《郑和死于一四三三年》 光明日报 史学副刊 1983年3月16日 收入《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1148页
  9. 《散见于史料中的郑和后裔资料》《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ISBN 978-7-5414-2460-1/G
  10. 郑自海等编 《咸阳世家宗谱》134页
  11. 1913年发现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 廓清迷团
  12. 《郑氏家谱首序》《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ISBN 978-7-5414-2460-1/G
  13. 王传超等:“Y染色体揭示赛典赤·赡思丁和郑和的波斯祖源”,《现代人类学通讯》2014年第八卷第8-10页
  14. 清 林霈 《撰敕封天后志》 見《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上卷 20頁
  15. 《順風相送序》 《兩種海道針經》 22頁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2025-0
  16. 郑鹤声 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1146页
  17.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484頁
  18.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1146-1147页
  19. 《1404年,鄭和下東洋》
  20. 《郑和下东西洋次数研究——兼论明代东洋、西洋范围》,載於www.china.com.,2005年5月30日。
  21. 21.0 21.1 21.2 21.3 21.4 Fernadez-Armesto, Felipe. 1942: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 左岸文化. 2012: 232. ISBN 978-986-6723-71-1. 
  22. 新华网:专访:非洲期待第二个“郑和时代”的到来
  23. 新华网:东非寻觅郑和足迹之三:拉穆
  24. 明陆容 《菽园杂记》卷三
  25. 是次非洲麻林迪進貢的麒麟並非本頁清代描临本《榜葛剌进贡麒麟图》裡的麒麟,圖中的麒麟由榜葛剌(即今孟加拉)在1414年(永樂十二年)進貢。参看《瑞应麒麟图
  26.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85页
  27. 康熙《江寧縣志》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入西洋,卒於古里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
  28.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3页
  29. 《明宣宗实录》 卷十一
  30. 葛寅亮 《金陵梵刹志》 卷三十一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3页
  31. 31.0 31.1 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宗教. 2010中国航海日. 2010-07-05 [2010年7月15日] (中文(简体)‎). 
  32.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754-757页
  33. 《优婆塞戒经》 郑和《题记》
  34. 郑和 《施印大藏经发愿文》
  35.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
  36. 長樂天妃宮《天妃靈應之記碑》
  37. 南京天妃宮《南京天妃宮沿革》

一般參考

  •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27-6378-7
  • 西洋番国志, 鄭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ISBN 978-7-101-02025-0/K.887
  • Paul Pelliot(伯希和)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第6册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 《鄭和下西洋》 日: 上山千年著. ISBN 978-7-80681-184-9
  •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海洋出版社ISBN 978-7-5027-6377-0
  • 邱树森:《郑和先世与郑和》南京大学学报 1984年第四期。
  • 《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郑自海 郑宽涛编著 ISBN 978-7-5414-2460-1
  • 当中国称霸海上》,(美)李露晔著 ISBN 978-7-5633-4915-9
  • (美)《百科全书·郑和》
  • 《東南亞華人史》, 李思涵著 ISBN 978-957-11-3405-5(577)
  • 《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李士厚 著,晨光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ISBN 978-7-5414-2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