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和航海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和航海圖》,全名 《自寶船廠開船以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國》,世界最早的航海技術文獻。中國明代茅元儀著。本書賴 《武備志》收錄而流傳至今,約成書於15世紀中葉,刊行於明天啟年間 (1621)。今行世有明天啟刊本,清道光木活字本和日本刊本,1961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向達整理的《鄭和航海圖》,還有1988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 《新編鄭和航海圖集》。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序1頁,地圖24頁,《過洋牽星圖》 2頁(4幅)。原圖是按一字展開的長捲圖式繪製成的,在收入 《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古而左。全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非洲東岸肯尼亞的慢八撤(Mombasa) 即南緯4度左右為止,包括亞、非兩洲所收地名達500個之多。

其特點為: 1. 圖的構成不是按坐標方位和一定比例尺度繪製,而是循着航線前進所依次繪出。繪圖圖例 (如山嶽、橋樑、城市等) 採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立體寫景形式,接近實際山川地勢的寫實,不依賴於文字說明。對主要國家,州、縣、衛所等則用方框表示,以示重要。而且航線的一側標註了與航海有關的要素:針經更數。2. 航海圖對不同航區的表示:在該圖中充分體現出山川地物導航的特點,即不同航區的圖面上,根據需要而詳略不同,使之適於舟師循物標導航駕船行駛,如自南京龍江關至太倉一段航區,系屬內河航行,河道曲折,航路多變、航向不斷變更、適於慢行,故圖上不注針位、更數。而對主要導航物標: 長江下游兩岸的山勢、地物表示較詳細。自太倉到中國沿海、中南半島、蘇門答臘一帶以及印度半島的東西海岸,基本上是沿岸航行,除羅經導航外,對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繪得比較詳細; 在主要航線上也註明針位及各島間的航行更數,以免對航行目標判斷錯誤。在印度洋航區,除航線上注有針位、更數外,還在各主要島嶼、港口註明觀測天體的高度,因為橫渡大洋時沒有陸標可循,須用天文導航定位。3. 針位、航程、即用羅經確定航向,用一定航程來推算船位,輔以測深來判斷航路。航海圖中,每一羅盤方位相當於現代羅盤的15°。每更航行距離通常為60華里。海圖中的打水 「托」數,每一 「托」約合五尺。4. 過洋牽星圖,鄭和船隊在橫渡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時,沒有陸上物標可循,「唯望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洋」。

圖後附有四幀過洋牽星圖。(1)「古里往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2) 「錫蘭山回蘇門答臘過洋牽星圖」。(3) 「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4)「忽魯謨斯回古里過洋牽星圖」。所用星名有10個,北辰星、華蓋星、北斗星、燈籠骨星、南門雙星、織女星、西北布司星,西南布司星,七星和水平星。圖中 「指」是測量星體高度的計算單位,1 「指」約合1.9度。

《鄭和航海圖》是中國第1部關於海洋地理的世界地圖,也是留傳至今的最早的中國遠洋航行海圖。它集中反映了中國明代前半葉占據世界領先地位的航海成就,保留了15世紀中西海上交通的豐富資料。該圖來源信實有徵,翔實可信,精確度高,「誤差一般不超過5°,這對於1425年的舵工來說,可以認為是極好的了」 (馬爾德言)。故近百年來,被中外學者認為是研究中國古代航海史、地圖史、中外交通史的珍貴文獻。當然,由於年代久遠、社會更替、疆域變遷、制度變更,以及原圖幾經翻刻,或有失真,同時還受當時古典實用科學技術的制約,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陷。但它作為中國歷史上一部光輝的航海科技文獻,其重大學術價值是無可非議的。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鄭和航海圖 相關視頻

古代地圖是如何畫的?看明朝流傳下的《鄭和航海圖》
朱元璋之後的鄭和航海圖,場面很壯觀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