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芒康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之间。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县、察雅县相接。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芒康县,前身为1912年所设的宁静县和盐井县。1957年7月分别成立了宁静县,盐井县人民政府,1960年4月两县合并称为宁静县,1965 年改称为芒康县。
芒康县总面积11431平方公里,辖2镇14乡(含1个民族乡),总人口9万人,拥有茶马古道、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2018年12月14日1时42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北纬29.57度,东经98.83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目录
历史沿革
先秦时代
芒康县,前身为1912年所设的宁静县和盐井县。1957年7月分别成立了宁静县、盐井县人民政府,1960年4月两县合并称为宁静县,1965 年改称为芒康县。
芒康县境内虽未经考察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情况,但周围地区、县挖掘出的遗址、墓葬情况看,芒康境内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1977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澜沧江沿线就有人类活动。芒康县相邻的云南德钦和四川巴塘1974年发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属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墓葬,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边都有古代遗址墓葬,可以推断,芒康境内自古就有人类活动,也就是战国以前芒康土著居民在金沙江、澜沧江沿线活动。
历代归属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芒康县境内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杂区。
隋朝芒康境内属于白狼国。
唐朝时期吐蕃三十二代赞布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617年)以后,芒康境内被吐蕃占领。此时期以后,由于弘扬佛法,创立寺庙和吐蕃流官管理,藏传佛教随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于人心。吐蕃与芒康境内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为同一个民族————藏族,现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续下来。
唐朝时期芒康境内开通了“茶马古道”,芒康随之成为吐蕃东南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元朝时,芒康属于吐蕃等路宣尉使可都元府管辖,后为亦思马甘乐万府地。
明洪武年(1372年)至正德年(1508年),芒康为招讨磨尔勘(茫康)万户刺宗(巴塘)管辖。
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于云南丽江纳西民族的逐步强盛起来,纳西木竿王采取了“屠其民,而徙麽些外”的政策,沿着“茶马古道”与吐蕃争战。占领芒康大部分地区,芒康成为纳西民族的占领区。
明崇祯十五年(1639年),蒙古族和硕特部落首领固始汗派兵南下,打败纳西木竿,芒康成为蒙古和硕特固始汗的控制范围。
清顺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年始(1665年)芒康境内又归属于西藏统治。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内蒙古准噶尔部落侵扰西藏,芒康境内被占领,而后清朝自青海、四川、云南派兵三路进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动乱。芒康境内归属于巴塘管辖。
清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境内招募为四川管辖。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发生了马巴唐事件,凤全及驻巴两法国传教士被杀,巴唐天主教堂被焚,事件发生后,四川总督锡良,成都将军绰哈布奏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合同“剿办”。6月克复巴唐。马维骐回川,赵尔丰被任为炉后督办,从此开始了“改土归流”。随后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内的东、南部建立碑,此碑以东为四川管辖,以西隶属西藏,芒康为台吉地。
中华民国1911年在芒康设立了江卡委员会。
中华民国1912年设立宁静县和盐井县、属川、滇、藏边务大臣管辖。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由于国内局势的紧张,芒康又归属西藏管辖。
1950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年十月上旬,十八军一五七团、十四军一二六团分别进抵宁静、盐井宗(县)。
1950年10月12日,藏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义,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静、盐井。
1951年初,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向宁静、盐井(宗)派出了军事代表,建立代表处。
1956年10月鉴于准备进行民主改革,为了加强党的建设、领导,根据西藏工委指示,把宁静、盐井代表处改为宗党委会,正式建立了宁静、盐井县。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挥叛匪公然袭击竹卡守桥部队和包围荣许军需站的严重流血事件,公开发动了武装判乱。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芒康境内部分寺院参加了叛乱。如盐井岗达寺、拉贡寺也参与叛乱,遭成了岗达战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队进入宁静、盐井地区。
1960年4月9日,国务院决定指示将宁静县、盐井县合并为宁静县,组建七区、三十六个乡农牧协会。
1963年,芒康县进行普选建政工作,1965年结束,把行政七区重新划为十一个区、六十个乡。
1965年7月20日,宁静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65年11月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
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的下达,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2月“北航”红卫兵串联到芒康县,成立了红卫兵总部,县机关和农牧区都先后成立了造反派组织。
1968年5月4日,经西藏军区党委批准,成立了芒康县革命委会。
1971年至1974年遵照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批示精神,芒康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社改运动,实现了人民公社。
1972年5月召开了芒康县首届党代会。
1972年开始“农业学大寨”运动。
1982年初,芒康县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生产承包制”进行包产到户。
1988年,芒康县进行“撤区并乡”,把全县十一个区、六十个乡,重新划为二十四个乡镇,两个保留区即盐井区、竹巴龙区。
1997年,面积11635.5平方千米,人口7.21万。辖1镇23乡。县政府驻嘎托镇。(根据《政区大典》整理)
200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2018年5月,保护区滇金丝猴数量已由原来的5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只。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14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嘎托镇、如美镇、曲孜卡乡、木许乡、纳西族乡、朱巴龙乡、曲登乡、徐中乡、帮达乡、戈波乡、洛尼乡、措瓦乡、昂多乡、宗西乡、莽岭乡、索多西乡。共有60个行政村,359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嘎托镇。
嘎托镇 辖5个村委会:火拉村、嘎托村、巴拉村、加它村、普拉村。
如美镇 辖5个村委会:拉乌村、如美村、达日村、卡均村、竹卡村。
曲孜卡乡 辖3个村委会:小昌都村、拉久西村、拉加雪村。
木许乡 辖2个村委会:木许村、阿东村。
纳西族乡 辖4个村委会:加它村、上盐井村、觉龙村、纳西村。
朱巴龙乡 辖5个村委会:达嘎顶村、草地村、朱巴龙村、松瓦卡美村、西松村。
曲登乡 辖2个村委会:邓巴村、曲登村。
徐中乡 辖5个村委会:徐中村、哈加村、卡布村、门巴村、尼玛沙村。
帮达乡 辖6个村委会:毛宁村、帮达村、加嘎村、金洲村、拉堆村、加尼丁村。
戈波乡 辖3个村委会:戈波村、支巴村、南路村。
洛尼乡 辖2个村委会:洛尼村、当左村。
措瓦乡 辖6个村委会:措瓦村、日西村、通萨村、它亚村、仲日村、库孜村。
昂多乡 辖2个村委会:吉措村、曲塔村。
宗西乡 辖4个村委会:宗西村、宗荣村、达拉村、通古村。
莽岭乡 辖2个村委会:上莽岭村、下莽岭村。
索多西乡 辖4个村委会:安美西村、角比西村、格良西村、达海龙村。
嘎托镇 (GatuoZhen) 县政府驻地。1960年建嘎托镇,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539.9平方千米,人口0.6万。318、217国道过境。辖嘎托、巴拉、普拉、加它顶4个村委会。
火拉乡 (Huola Xiang)1960年置火拉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5千米。面积252平方千米,人口0.1万。辖美德、都许、布衣、普巴、岗村、日根6个村委会。
如美乡 (Rumei Xiang)1960年置如美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如美、竹卡、拉乌等5乡合并为如弄乡。位于县西北,距县城40千米。面积652平方千米,人口0.5万。318国道过境。辖如美、竹卡、拉乌、达日、卡均5个村委会。
宗西乡 (Zongxi Xiang)1960年置宗西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05千米。面积460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珍托、扎下、德尼、通古、珍多、玛卡、卡玛、达桑、尺顶9个村委会。
昂多乡 (Angduo Xiang)1960年置吉措乡和曲塔乡,1974年分别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吉措、曲塔2乡合并为昂多乡。位于县城北,距县城61千米。546.7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吉措、曲塔2个村委会。
措瓦乡 (Cuowa Xiang) 1960年置措瓦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日西乡合并为措瓦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42千米。面积395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美巴、然互贡、恩日多、芒空丁、比当、宗俄、拉卧古、多巴、日西7个村委会。
伍巴乡 (Wuba Xiang)1960年置伍巴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45千米。面积299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岗达、日仁、玛卡、当学4个村委会。
洛尼乡 (Luoni Xiang)1960年置洛尼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当左、洛尼2乡合并为洛尼乡。位于县城北,距县城22千米。面积472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次宗、达察、曲尼、加松、当左、门巴、洛尼、松苏、德吉、达瓦重10个村委会。
登巴乡 (Dengba Xiang)1960年置登巴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10千米。面积688平方千米,人口0.1万。318国道过境。辖牙中、沙比、多龙、伍中、牙龙、荣许、龙拉7个村委会。
古通乡 (Gutong Xiang)1960年置古通乡,1974年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冲日、库孜乡并入。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25千米。面积299.1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让昌、宗衣、卡托3个村委会。
戈波乡 (Gabo Xiang)1960年置戈波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戈波、支巴乡、南格乡合并为戈波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23千米。面积577.4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戈波、支巴、南格3个村委会。
曲登乡 (Qudeng Xiang)1960年置曲登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置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38千米。面积492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卓巴、麻中、波果、南许、波少、嘎拉、亚中、夏巴、日麦、追巴、拉木曲11个村委会。
尼增乡 (Nizen Xiang) 1960年置尼增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卡美乡、西松贡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10千米。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0.28万。辖卡美、西松贡、尼增3个村委会。
朱巴龙乡 (Zhubalong Xiang)1960年置朱巴龙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撤区并乡时将达呷顶、草地贡、岳巴3乡并入。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75千米。面积465平方千米,人口0.2万。卡玛、岳巴、自羊贡、格绕、旺比、达呷顶、草地贡、朱巴龙8个村委会。
格良西乡 (Geliangxi Xiang) 1960年置格良西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撤区并乡时海龙、格良西2乡合并为格良西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42千米。面积293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嘎西、都纳、门令、多日、色都、卡戈、加萨、拉康8个村委会。
莽岭乡 (Mangling Xiang)1960年置莽岭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上莽岭乡和下莽岭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205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克扎、吉都、尼扎、康吉、地各、洛加、加贡7个村委会。
多西乡 (Suoduoxi Xiang)1960年置索多西乡,1975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264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罗玉、觉比西、贡扎、比吉西、罗热西、安麦西、索多西、沙热西8个村委会。
曲孜卡乡 (Quzika Xiang)1960年置曲孜卡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675平方千米,人口0.3万。214国道过境。辖必都、拉贡、达水、加达、列顶、各西顶、曲孜卡、孜岗顶、扎西阴顶9个村委会。
徐中乡 (Xuzhong Xiang)1960年置徐中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哈扎乡、卡布乡并入。位于县境中部,面积520平方千米,人口0.4万。辖宗扎、信巴、卡布、日瓦、徐中、格瓦、巴加、哈扎、米拉卡、对吾龙9个村委会。
门巴乡 (Menba Xiang)1960年置门巴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尼玛沙乡并入。位于县境东部,面积519平方千米,人口0.1万。辖查来、那然、西普、龙达、布西、日西、尼玛沙、布旺、加达9个村委会。
木许乡 (Muxu Xiang)1960年置木许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阿东乡并入。位于县境南部,面积283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木许、布瓦、呷龙、仁达、多松曲卡5个村委会。
帮达乡 (Bangda Xiang)1960年置帮达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8年然堆、金珠、觉嘎、毛尼、加尼丁5个乡并入。位于县境中部,面积1024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帮达、觉嘎、金珠、毛尼、然堆、加尼丁6个村委会。
盐井乡 (Yanjing Xiang)1960年置盐井乡,1974年改公社,1985年复置乡,1988年角龙乡、小昌都乡并入。位于县境南部,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亚卡、罗荣、贡卡、亚中、沙丁、志群6个村委会。
纳西民族乡 (NaximinzuXiang)1960年置纳西族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0.1万。辖岗果、上、宗根、更然、呷达、中吉、洛仁7个村委会。是筹建中的盐井县县城。
2000年,芒康县辖2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315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嘎托镇 11310 如美镇 4985 曲登乡 2975 徐中乡 5158 曲孜卡乡 3045 纳西民族乡 4382 朱巴龙乡 4350 戈波乡 2788 昂多乡 1716 洛尼乡 3191 措瓦乡 7766 宗西乡 4499 木许乡 2173 莽岭乡 2961 索多西乡 5037 帮达乡。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芒康县总人口7315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嘎托镇11310人,如美镇4985人,曲登乡2975人,徐中乡5158人,曲孜卡乡3045人,纳西民族乡4382人,朱巴龙乡4350人,戈波乡2788人,昂多乡1716人,洛尼乡3191人,措瓦乡7766人,宗西乡4499人,木许乡2173人,莽岭乡2961人,索多西乡5037人。
芒康县居住的有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其中藏族占98%。
交通概况
国道318线、214线在芒康县境内交汇,省道S501线贯穿南北,交通便利。芒康县距离昌都邦达机场300余公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东与四川巴塘县隔金沙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相连,北与贡觉、察雅两县交界。总面积114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气候条件
芒康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无霜期95天。自然灾害有洪水、干旱、霜冻、冻土、泥石流等。
水文
芒康县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及两江支流70多条。金沙江和澜沧江境内总流长1661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主要湖泊为莽错。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县境内矿产主要有金、银、铅、砂、锡、锌、煤、盐、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
动物资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县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雕、鹫、鹿、獐、鹞子、黄猴、野猪、狐狸、猞猁、狗熊、金钱豹、苏门羚、小熊猫、大青猴、滇金丝猴等。
植物资源
截止到2014年,药用植物主要有党参、秦艽、大黄、柴胡、麻黄、贯众、薄荷、木贼、灵芝、黄连、丹参、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报春花、大叶石带、洋金花、前胡等。
经济发展
2012年上半年,芒康县生产总值完成51154.45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071.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6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403万元,三产比为25.6:36.5:37.9。完成本级财政收入1067万元,同比增长30.6%;总税收完成1458万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长67.2%;完成劳务输出191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29万元。
第一产业
芒康县属半农半牧县。2012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071.45万元。芒康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完成6875.8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86.37公顷);牲畜出栏数为82620头(只、匹),牛奶产量3326吨;1055户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320万元(含群众投劳及自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293元(其中现金收入1490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长13.8%
第二产业
2012年上半年,芒康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6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214.3万元(共有在建项目9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8个、复工32个)。
第三产业
2012年上半年,芒康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40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200万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长44.9%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4年,芒康县有各级各类学校80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乡完小24所、村完小2所、教学点52个;共有在校学生12670名,其中中学在校生3983名,适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0.52%,小学在校生856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04%。
文化
2014年,芒康县对境内所建的“村村通”站(台)进行了维护;进行电影“2131”工程,流动电影放映车送电影下乡80场(次),县民间艺术团送戏下乡50场(次);将曲孜卡三弦和盐井制盐技艺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进行了申报;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县民间艺术团到拉萨和内地演出。
宗教
芒康县内群众多信仰藏传佛教,仅盐井一带信奉天主教,并建有天主教堂。盐井区传统节日有圣诞节、那帕当节。
医疗卫生
芒康县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截至2014年10月底,芒康县县16个乡镇卫生院共为农牧民合作医疗报销36585人(次),报销经费172万多元;芒康县卫生局医管办从大病统筹资金、家庭账户资金、医疗救助资金中合计报销94207人(次),报销总金额为752万余元。
社会保障
截至2014年9月底,芒康县共征缴养老保险59.5万元、失业保险22万元、医疗保险92万元。加强了劳动就业工作,开展了公益性岗位和服务行业培训,培训失业人员150人,实现就业85人,开发职业指导120人,开发职业介绍180人。劳动监察共处理劳动纠纷10起,成功解决9起,涉及金额近80万元,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特色节日
纳帕节
“纳帕”是一种祭天仪式,传说在远古时候,天地结合处首先出现了纳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纳西族认为纳西民族是最早出现在世界上人类生活。
“纳帕”也是一种东巴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是盐井的纳西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是盐井纳西村群众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纳西村群众按照传统的风俗,全村每户家庭轮流举行。“帕”在藏语里意为猪,每年的主办户要选一头纯黑色的公猪用来作为“纳帕节”的祭品供全村人过节。但是,其他成员户也有义务提供猪粮,以保障猪长得膘肥体壮,这已经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俗。“纳帕节”在每年的藏历新年举行,这也是纳西村群众过年时的一种特色,就在“纳帕节”的头一天,傍晚举行“贝增”仪式,骑上马高寒着“窝增达”小跑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员户都要聚集在主办家中,准备“纳帕节”的各项仪式。晚上,人们首先给节日准备好的猪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纳西老人开始要向祭祀品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人们就扛起猪往祭祀台敢去,首先屠夫将猪宰杀,等猪断气用火烤取毛,这样是为了方便去掉猪毛;其次“煨桑”,按照藏传佛教需要用柏树叶或松树叶点火,从猪内脏中取出一点肝、肺、猪血等放入火中祭天仪式开始,纳西老人口念东巴经文向天祷告,祈求保佑大地万物和谐、安康、幸福。然后按照传统,纳西老东巴就能从猪的脾脏、肩胛骨的形状和完好情况判断来年的灾难、收成、忌日等征兆。
接下来,所有成员户多要聚集在主办户庆祝节日载歌载舞,这样的节日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天才算结束,到来年又要轮到另一户主办,就这样纳西村群众继续传承和发扬着民族文化的瑰宝。
婚姻节
在纳西民族乡的加达村有一个奇特的节日,那就是为敬重和取悦山神、祈祷幸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举行的假婚礼,俗称“婚姻节”。
婚姻节期间,全村热闹非凡。第一天为筹备婚礼,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横溢的婚礼主持人于上午召开全村年轻人会议,评选出当年最勤劳、最美丽的几对年轻人为这次假婚礼的新郎、新娘,并用抽签的办法确定出主办“婚礼”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进行洗礼,送发请柬;其他年轻人为“新郎”、“新娘”准备明天的“婚礼”。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结婚礼物,前往操办“婚礼”的家庭表示祝贺,并帮助操办“婚礼”。伴郎、伴娘也分别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贺,并帮助梳妆打扮。吃过中午饭,隆重的“婚礼”开始举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接着,伴郎、伴娘们簇拥着身穿华丽服装的“新郎”、“新娘”缓步走到画有“扎西达吉”符号(即万字符号:“刑”)的吉祥图案上,倾听主持人的“新婚祝词”,藏语称之为“当谢”。之后,男女双方代表为“新郎”、“新娘”致祝词。最后是男女双方进行精彩的自由答辩,使人们在阵阵欢笑之中结束“婚礼”庆典。吃过晚饭,全体村民在宽阔的坝子上围着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达村婚姻节才落下帷幕。
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间舞蹈有“弦子”和“锅庄”。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芒康弦子舞
弦子舞,藏语称之为“谐”,译为“圆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其主要特点为:男性拉着牛角胡琴领舞,女性随着琴声的节奏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围成一圈,足踏节拍,激情高歌,边唱边舞。先是轻歌曼舞,其后逐渐加快节奏,最后推向快节奏的高潮便结束一曲弦子。跳舞时个人可随时进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调短小精悍、柔和平稳、旋律优美,可用一种曲谱演唱多种不同题材的歌词。其胡琴定音为五度弦,音域为8度,拉琴跳舞时不换把,对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办法处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歌词大多为歌唱家乡、歌颂雪域风光、反映民族风情或借喻抒发人生哲理、倾诉男女爱情、表达欢乐吉祥的内容;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劳动之余、节假日、婚嫁集会、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坝子等时候跳得最多。在家里、在野外,每每围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两天兰夜也毫无倦意。在芒康,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只要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跳起欢乐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舞
三弦舞所处地域为“茶马古道”进藏第一站,古朴、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名珠,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来往旅客对三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为藏东南地区和藏、川、滇交界处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至今除该乡境内广为流传外,在周边地区也较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梁,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制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芒康县达许村三弦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但三弦舞有面临失传的局面,经过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这芒康县独有的艺术再展昔日风采。据说原舞蹈有13个节目,现流传下来的只有7个,解放后,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之际,在昌都地区庆祝成立大会文艺表演中获得观众好评。现今约有近200名艺人会跳流传至今的7个舞蹈。
2008年,芒康县三弦舞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达70℃,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20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盐井盐田历史悠久,传说唐朝以前这里就开始制盐至今,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盐井目前产盐的有两个乡,纳西乡和曲孜卡乡。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20多户,有2700多块盐田。[1]
盐井的盐业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出产白盐,江西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2]
在沿江两岸近3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纯朴的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流派也较多,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经过上一辈们的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齐放”等的文艺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芒康弦子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一套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放射出藏东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辉,为促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纲领决议的出台,给文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弘扬主旋律,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芒康弦子舞是最具广泛性、最具群众性、大众性的优秀文化艺术,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出芒康弦子舞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歌舞”是芒康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端正创作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出一批批思想健康、形式活泼、格调清新、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弦子舞。同时以芒康弦子舞以媒体广泛地宣传芒康,使得芒康的知名度得到提高。突出“古道”的神韵,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高了芒康知名度。更重要是为芒康乃至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以弦子舞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为了更加发挥好芒康弦子舞的作用,提高芒康各民族素质,促进芒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了祖国感、民族感,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做贡献,开创美好家乡的伟大理想。
芒康十六个乡(镇)每逢佳节,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以弦子舞为主,跳锅庄、赛马、抱沙袋、拔河等活动。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取缔了一些不良的、低级的、腐朽的一些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市场和环境。
(三)、藏东芒康文艺的“轻骑兵”
在西藏的昌都地区有一支中央文化部被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的文艺演出队,它就是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它是一朵在雪域高原永开不败的格桑花。它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它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汲取了芒康丰富多彩的创造民间文艺营养,继承和发扬了芒康的优秀文化,创造出了生动精美,引人入胜,贴近群众,美观大方,自然流畅,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演员以精湛的技艺,不怕困难,振奋向上的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繁荣了文艺,发挥了文艺启迪人们智慧,陶冶人们情操,美化人们心灵,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作用。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的英姿经常在西藏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芒康,促进芒康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常深入农区牧场群众中演出,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被群众誉为藏东雪域高原上文艺“轻骑兵”。
芒康乌兰牧骑宣传队在全国、全区的文艺比赛中以其精湛的技艺、独具特色的歌舞节目荣获了各种表彰和奖励。在南宁国际全国民族民歌比赛中《扎西热巴》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山歌》获得特等奖。其它《弦子舞——最最美丽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弦子的故乡》、锅庄舞等在自治区文艺调演中都荣获了奖。可以说硕果累累。它是雪域高原东南部永开不败格桑花。
考古发现
2011年8月,芒康县考古重大发现。主尊大日如来佛像高240厘米,下为莲花座高41厘米,再下为金刚宝座(束腰方座)高155厘米,通高436厘米。分列两侧的八大菩萨高约180厘米,座高60厘米,通高240厘米。头戴桶状高冠,身穿大翻领长袍,足穿靴,腰束带,游戏座式,头冠上五叶花是后代补作。温玉成教授确认,该造像是中国最大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是吐蕃时代艺术水平最高的代表作,也是藏区吐蕃时代唯一一组圆雕大日如来以八大菩萨石刻造像 。
藏区的三组大日如来八大菩萨造像:青海玉树的“文成公主庙”、昌都察雅县的仁达寺丹玛岩造像以及芒康县的造像,都是根据中国密宗祖师不空(公元705——774年)所译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译于公元756年)造出的。它们的源头之一是甘肃敦煌县榆林窟第25窟东壁的“大日如来及八大菩萨壁画”,时代为8世纪下叶。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以后,这类图像开始向吐蕃本土传播。这一图像的特点,是大日如来佛作禅定手印。
自然灾害
2018年12月13日23时32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北纬29.62度,东经98.81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3]
2018年12月13日23时39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北纬29.6度、东经98.8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4]
2018年12月14日1时15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北纬29.59度,东经98.81度)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8年12月14日1时38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北纬29.6度、东经98.8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018年12月14日1时42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北纬29.57度,东经98.83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视频
策马扬鞭-芒康县宣传片
视频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视频
航拍-芒康盐井古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