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德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28日 (四) 09:55 由 Mjl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德里——印度共和國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新德里位於印度的西北部,東經77度,北緯28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從城東緩緩流過,河對岸是廣闊的恆河平原。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基礎上擴建而成,1911年開始動工興建城市,1929年初具規模。1931年起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成為首都。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着一座印度門(the Indian Gate),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印度門以北為老德里[1]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廣場為中心,城市街道成輻射狀、蛛網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偉的建築群大多集中於市中心。政府主要機構集中在市區從總統府到印度門之間綿延幾公里的寬闊大道兩旁。國會大廈為大圓盤式建築,四周繞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圓柱,是典型中亞細亞式的建築,但屋檐和柱頭的雕飾又全部為印度風格。總統府的屋頂是個巨大的半球形結構,鮮明地帶有莫臥兒王朝的遺風。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場建築新巧,呈圓盤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業中心。

新德里還是全國交通的中心,有5條國家級公路、6條鐵路與全國各地相通,還建有兩座機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新德里

外文名稱 : NEW DELHI

行政區類別 : 首都

所屬地區 : 印度

經緯度 : 北緯28°37' 經度:東經77°13'

電話區號 : 910

方言 : 印地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英語

郵政區碼 : 91 +11

面積 : 1482平方公里

別名     :  「強暴之都」

人口 : 1280萬(2011年)

地理位置 : 東經77度,北緯28度

機場 : 巴蘭機場,甘地國際機場

著名景點  : 姆拉斯廣場;印度門;泰姬陵

總體簡介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新德里位於印度的西北部,東經77度,北緯28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從城東緩緩流過,河對岸是廣闊的恆河平原。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基礎上擴建而成,1911年開始動工興建城市,1929年初具規模。1931年起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成為首都。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着一座印度門(the Indian Gate),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印度門以北為老德里。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廣場為中心,城市街道成輻射狀、蛛網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偉的建築群大多集中於市中心。政府主要機構集中在市區從總統府到印度門之間綿延幾公里的寬闊大道兩旁。國會大廈為大圓盤式建築,四周繞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圓柱,是典型中亞細亞式的建築,但屋檐和柱頭的雕飾又全部為印度風格。總統府的屋頂是個巨大的半球形結構,鮮明地帶有莫臥兒王朝的遺風。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場建築新巧,呈圓盤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業中心。

新德里還是全國交通的中心,有5條國家級公路、6條鐵路與全國各地相通,還建有兩座機場[2]

得名由來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於該國西北部,坐落在恆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譯:亞穆納河)西岸。這個國家的首都有時稱「新德里」,有時也稱「德里」,這是因為德里本是一個古都,後來在古都旁邊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將這個新城區稱為新德里,以區別於老德里。 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着一座印度門(the Indian Gate),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印度門以北為老德里。

關於「德里」一名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德里是根據孔雀王朝的一位國王「德魯」的名字演變而來,它是「德魯」的變音;另有學者認為,公元前10世紀,這個城市就以因陀羅·婆勒斯特而聞名,國王阿恩格巴爾曾把它改名為拉勒高德,並且建立了許多鐵柱,由於鐵柱立得不穩,雖然經過加固,但仍鬆弛不牢,「不牢」印地語讀為「梯里」,因此,這個城市便以「梯里」(即德里)而得名[3]

事實上,老德里和新德里已完全聯在一起,印度老百姓說起首都時也通常是稱「德里」,而非「新德里」。所以,稱印度首都為「德里」似乎更符合現實。「德里」一詞來自波斯語,意思為「門檻」,或者「門口」,也有人認為是「山岡」、「高地」、「盡頭」或「流沙」,這些說法來自於古代印地語。

歷史沿革

德里有着光榮的過去和悠久的歷史,作為古都和文化名城,深深的吸引着無數各地來的遊客。

據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班度族曾在此建都。

老德里歷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約1400年,取名「因陀羅普拉斯特」,即「因陀羅神(雷神)之住所」。

8世紀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於古代諸侯割據,征戰不休,德里幾經興衰,歷盡滄桑。

公元前1世紀,孔雀王朝的王公拉賈·迪里在此立國,構築都城,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

新德里又是印度歷史上7個王朝的遺址,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是印度歷史文物的寶庫。現在的舊德里是最後一座保存下來的城市。在城區和郊外還保留着不少古城的斷壁殘垣,至今還能辨認的古城有6座。其中有:

1060年印度教王國阿里南格帕爾國王時期建造的拉拉科特;

1304年卡爾吉王朝阿拉·烏德·丁國王時期建造的西里城;

1321年杜洛拉克王朝時期建造的杜洛拉特巴德;弗羅茲·夏·杜洛拉克時期建造的弗羅茲巴德;

16世紀莫臥爾王朝時期建造的普拉納奎拉等。遺留下來的舊德里,是莫臥爾王朝第五代帝王夏傑罕下令在1638年動工興建的。

新德里是古老傳統和現代化相互結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歷史鏡子,

展現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則是一座里程碑,讓人們看到了印度前進的步伐。

12世紀末,征服印度的外來穆斯林開始在這裡建都。

公元1648年,莫臥兒王朝皇帝沙賈汗從阿格拉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七個德里城中的最後一座,把德里改名為沙賈汗納巴德。

17世紀中葉,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傑汗從阿格拉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七個德里城中的最後一座。

19世紀中期,英國吞併印度,英屬印度的首都遷至加爾各答。

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為首都。隨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開始興建一座城並於1931年完工,這就是新德里[4]

如果說舊德里展現了印度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文化,新德里則是印度近代擺脫貧困獨立前進的影子。

1950年1月26日,獨立後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定都新德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新德里位於北緯28°37' 經度:東經77°13'

氣候特徵

新德里為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東北風影響,夏季受西南風影響,氣候溫和。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次年3月)、熱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涼季平均氣溫在14度左右,熱季平均氣溫38 度左右。

城市人口

2011年,新德里人口1280萬人,比2001年人口普查下降25%。其中Connaught Place人口27,638人,Chanakya Puri人口51,309人,Parliament Street54,766人。性別比811女子(每千名男子)。識字率89.4%。

經濟發展

新德里早已是印度共和國的工商業中心。新德里作為首都的職能,許多方面都得到優先發展,因此德里在印度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裡的主要工業有:棉紡織、毛紡織、化工煉鐵木材加工印刷食品工業等。德里的手工藝品也聞名於世,特別是寶石、金銀細加工和象牙雕刻等手工藝品更是著名。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旅遊業。

交通建設

德里現已成為印度的鐵路公路航空的交通樞紐。通過火車汽車飛機與全國各地和國外一些城市相通。德里市郊的巴蘭機場現已成為南亞最重要的國際機場。

公交汽車

公交巴士是德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承擔全市大約60%的客流量。新德里的國有Delhi Transport Corporation公司運作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動力環保客車隊。因為在1998年,印度最高法院通知要求德里的所有公共交通汽車要一律改用天然氣代替舊能源。

城市鐵路

新德里的城市快速鐵路系統幾乎覆蓋整個印度國家首都轄區,它擁有六條線,總長189.63公里,142個站點,其中35個位於地下。其線路結合了高架鐵路、地面鐵路與地鐵,軌距有兩種。平均每天有150萬乘客搭乘該鐵路火車;每天從當地時間6:00始到23:00終止,共發出約2700班列車。 德里城市鐵路線的建設規劃提出於1984年,印度政府於1995年成立專門公司負責,1998年動工,2002年第一條線路建成通車。建設一直持續到2011年(德里機場快線完工),仍在擴建中。

機場介紹

機場內景見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首都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前身為Palam Airport,建於二戰時期,初為軍用機場,後逐漸為民用。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擴建,1986年並改名為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以紀念被刺身亡的女總理英迪拉·甘地。該機場在新德里西南,距市中心16公里。若以以日航班數計算,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實為全印第一。旅客年接待量已達4600萬,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億。新建成的3號航站樓系全球第8大航站樓,還將增加3400萬人次的吞吐量。

嘟嘟車

嘟嘟車(auto rickshaw,港譯「篤篤」)由tuk-tuk音譯,是在南亞、東南亞洲、中南美洲非常普遍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有很大的比例是作為出租車使用。這是傳統的人力車的機動化形式,一種二輪或三輪小型由一個人和velotaxi操縱,倫敦唐人街的街上也可以見到少量的自動人力車,主要為遊客而非本地人服務。自動人力車與泰國老撾柬埔寨的tuk-tuk和以及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的Bajaj有關,在泰國也稱作(samlor 意為三輪車),而在英國布賴頓,自動人力車稱為tuctucs。

嘟嘟車通常包含乘客拖車和摩托車部分組成。

嘟嘟車在摩托車的座位中後方加裝一個金屬架子,與摩托車相連的地方通過一個能夠加鎖的軸承相連。當不營運的時候,可以將鎖打開,司機就能方便駕車。最常見的摩托車是本田的。

乘客拖車通常能夠坐4個人。向前的座位有靠背。反向的座位則通常是一個簡易的座椅,更窄也沒有靠背。拖車頂上有能打開的遮雨棚。下雨的時候,將棚子放下,可以擋雨。通常都都車還有建議的四個扶手在車頂。開車的時候幫助乘客掌握平衡。

嘟嘟車司機有的穿淺黃色馬甲上面有出租車標記[5]

旅遊信息

德里城內宗教氣氛濃厚,古代建築眾多,用紅砂石建造的莫臥兒王朝皇宮紅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庫塔布塔以及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瑪寺,都是馳名世界的名勝古蹟。

景點列表:德里皇宮、康諾特廣場、天文台——疆塔爾曼塔爾、吉祥天女——納拉亞那廟、「伊斯蘭力量」清真寺、阿育王柱、胡馬雍陵蓮花廟、甘地陵、總統府——莫臥兒花園、新德里國會大廈、印度門、印度國家博物館、國立現代美術館、國立鐵道博物館、甘地博物館、瓦臘納西、泰姬陵、胡馬雍陵、紅堡等。

舊德里的名勝古蹟很多。在城東北角有一處著名的古蹟,這就是印度的"紫禁城"--德里皇宮。因其圍牆是用紅色砂岩建成,故被稱為紅堡。

凡到過德里的人,都要去遊覽這座聞名遐邇的宮堡。它於1639年動工,歷時10年建成。整個建築呈八角形,有5個城門,臨河一面的城牆高達30米,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城內的內殿都是用大理石與紅砂石砌成。石柱和牆壁刻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窗欞用大理石鏤空,嵌鑲有各種寶石,燦爛奪目,富麗堂皇。數百年來,紅堡幾經戰火浩劫,倖存的有覲見宮,這是一座三面敞開的殿宇,只有東牆,牆上原鑲有寶石,拼成色彩絢麗的圖案,1857年民族大起義時被洗劫一空了。另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殿宇,叫樞密宮,是紅堡最豪華的建築,有「塵世天堂」之譽。堡內還有御浴室、國王私室、珍珠清真寺以及樓台亭榭等建築,保護得比較完好。

孔雀王朝興建的舊堡遺址和阿育王石柱,在這裡經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建於13世紀的庫塔布塔,風格別致,造型美觀。塔基的直徑大約有14米,塔身分為5層。前3層全部用紅砂石建造,每層外表有凸起的豎立的裝飾性折紋,第一層的折紋是角形和半圓形相間,第二層全都是半圓形,第三層是角形。最高兩層的塔身全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聳立在德里城東南的大鐵柱,是一個古代冶金的奇蹟,鐵柱高7.1米,重60噸,鐵柱裸露在荒野中,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任憑風吹雨淋,從不生鏽。經化驗證明,它的成分除了鐵之外,還有等,這說明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人民就掌握了先進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這可以算作冶金史上的一項成就[6]

在德里皇宮附近,聳立着一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米清真寺。也是德里有名的古蹟。遠遠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圓頂和兩支高聳的尖塔,其形象的魁偉和氣勢的雄壯,令人起敬。

在眾多的文物古蹟中,還有新德里東南的莫臥爾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市南郊還有12、13世紀的庫瓦特——烏爾——伊斯蘭清真寺的遺蹟等等。

主要建築

與老德里濃厚的歷史感不同,新德里充滿了現代氣息。新德里是1911年——1931年間按設計圖施工而建成的新城,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

新德里的中心是建立在山丘之上的總統府。總統府建於1929年,原名維多利亞宮,印度獨立後,改為總統府。總統府為宮殿式建築,坐西向東,採用紅砂石建造,半球形圓頂反映出莫臥兒王朝的遺風。

總統府內有一處依照莫臥兒王朝時代的格調而建的「莫臥兒花園」。花園分為形態各異的方園、長園和圓園,有成千上萬的名花異草[7]。正對總統府正門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國家大道」,直通印度門。印度門有點像巴黎的凱旋門,高48.7米,拱門高42米、寬21.3米,巍峨雄壯。它是為紀念一戰中英國和印度的7萬名陣亡戰士所建。

國家大道兩側是大片的草地,其間點綴着九個面積不小的水池。每年1月26日,這裡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國慶遊行,可容納數十萬之眾的印度人來此觀禮。

總統府的左側是國會大廈,採用的是圓盤形狀,主體四周圍以白色大理石巨型圓柱,為典型的中亞細亞式建築,外表雕飾則純為印度藝術,內部牆壁上是一幅幅記載印度歷史的壁畫。

國家大道兩側草坪之外是外交部、國防部等各部大樓,這一帶樓群大都是用紅砂石所建,各建築之間搭配默契,渾然一體。再向外延伸則是一些整齊有序的白色、淡黃色、淺綠色的樓群。總統府南約1公里處是外國使館區,一幢幢富有各國民族特色的建築坐落其間,位於和平大街50-D號的中國駐印大使館則是其中的一座漂亮的三層樓房。

康諾特普萊斯是新德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居中為一個中央公園,公園外圍有三層圓環,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圓盤。在德里的中國人都稱這個地方為「大圓盤」。從大圓盤有八條大道向八個方向散射而去。

中央公園下面是一個占地面積相當大的地下商場,由分門別類的專門店組成,同樣排列成讓你似乎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幾層圓環。康諾特普萊斯是印度人和外國遊客購物最為集中的地方。

新德里也不盡然都是現代氣息,同樣也點綴着古老的色彩。有不少各種風格的寺廟,甚至還有幾百年前的遺蹟。在新德里街頭,人們同樣可以看到旁若無人的神牛在昂首漫步,騎着人的大象悠閒地在東張西望。這就是新德里,一個不失傳統的現代之都。

飲食文化

主食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賈巴迪」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8]

調料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薑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製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至今筆者也沒弄明白這些調料究竟含有什麼成分。

飲食習慣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衝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早餐

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裡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餐具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甜食

印度的甜食可謂「名副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副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午茶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菜單

  • rogan josh咖哩羊肉
  • gushtaba辣肉球加優酪乳
  • biryani雞或羊肉加橙汁飯
  • tandoori雞魚等肉加上香料在陶鍋烹煮
  • kebab印度烤肉串
  • bhujia咖哩素菜
  • samba印度煎餅包泡菜及咖哩扁豆
  • pomfret鮭魚
  • malai椰汁咖哩蝦
  • kulfi冰淇淋,印度茶

城市特色

動物地位

新德里人寬容喜愛動物。許多人家在自己用餐後,往往不忘留一份食物給牛或者狗等動物。據說如果路邊的動物吃了某家的食物,就會給這家人帶來好運氣。記者居住的小區有不少野狗,一位鄰居在大門口設計了一個水龍頭和小水池,專門為它們提供飲水。各種動物在這裡與人和睦相處,不但絲毫沒有被打擾的驚恐,倒更像是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

神聖動物

要給新德里街道上的動物畫像,第一幅當然是黃牛了。印度83%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對他們來說黃牛是「神聖動物」,可以擠奶,可以使役,但絕不可宰殺,因此牛在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很自然的了。據估計,新德里市每天在街道上閒逛的牛達35000頭,它們或立或臥,或行或停,有的在專心致志啃食路邊的青草,有的吃飽了在馬路中間閉目養神,有的三五成群在道路上遊蕩,好一幅悠然自得的「萬牛圖」!

印度政府有一個「牛奶計劃」,希望把牛奶帶進每個家庭的餐桌上,因此實行鼓勵養牛的政策,這也是新德里地區牛的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這一政策的好處是,新德里的居民享受到了價格低廉的牛奶。大大小小的牛奶站遍及新德里市區的每個角落,一升的袋裝牛奶只要12個盧比(約合2元人民幣),印度的家庭主婦往往一次能買上好幾袋。

然而這麼多牛聚集在馬路上也給城市帶來了不少「非凡」的挑戰。首先是交通問題。南德里交通大動脈外環路沿線,有五個集中的「牛圈區」,聚集了很多養牛「專業戶」,因而這一地區成了德里交通的主要「瓶頸」。記者住處附近有一個叫姆尼卡的著名「牛圈」,在兩個半車道的外環馬路上,停靠在路邊的車輛往往占去一條車道,隨處可見的牛群又占掉半個至一個車道,如再有一輛公共汽車出站,後面的車輛就只好耐心等候了。

這些牛群不但白天聚集在道路上,晚上也是它們的家。新德里市實行了在市區禁止使用汽車遠光燈的規定,但由於市區30%以上的路燈基本不工作,所以在晚上開車總令人提心弔膽。有時開着開着突然眼前閃現一個巨大的黑影,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頭安然入睡的牛橫臥在馬路中間。

在新德里馬路上的數萬頭牛中,除了個別的,絕大多數牛是有主人的。不少牛的後腰上烙有字母的印記,表明歸哪個農場主所有。那麼為什麼它們還被放到馬路上來呢?據向當地有經驗的同行了解,這主要是一些非法農場主不願建規範的「牛棚」,同時將牛放到馬路上還解決了大部分的飼料問題。這後一點又帶來了另一個擔憂,即這些「馬路放養」的牛生產的奶的質量問題。馬路上的牛除了吃路邊的草皮、樹葉,還經常光顧菜市場、垃圾堆等「食物豐富」的地方。記者在家門口的菜市場親眼見到,一頭雄壯的公牛從一個水果攤上將切開的半個用來作展品的西瓜一口搶了去,攤主也似乎並不驚奇或生氣,只揮揮手,又回到座位上看電視了。吃水果還應該算好的。如果見到垃圾堆邊聚集的成群覓食的奶牛,那場面恐怕要讓人擔心到昨天早晨喝過牛奶的胃裡去。

野狗

新德里街道上另一道壯觀的風景是成群結隊的野狗。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超過20萬隻野狗生活在馬路上,有大狗,有小狗,有黃狗,有黑狗,有花狗,據記者觀察,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體形比純種狗略小些,往往都有一根向上捲曲的尾巴。

同牛相比,馬路上的野狗幾乎沒有任何好處。它們餓了就在路邊揀食各種吃的,困了就在馬路中間一躺,渾然無外物一般,醒來有精神的時候,除了對其它侵占地盤的野狗吠兩聲,就是追逐馬路上的汽車摩托車。七八月份,新德里英甘地國內機場曾一度臨時關閉了一個小時,其原因是一些附近的野狗把飛機跑道當成了玩耍的場地。

20萬隻野狗在城市的街道上跑來跑去,從醫療衛生安全上也是個不小的隱患。新德里市政府只有7輛專門的捕狗車,用來對野狗進行結紮和免疫注射,這同狗的數量相比實在是杯水車薪。

猴子

關於猴子的故事也不少。

2003年8月15日早晨,頂着濛濛細雨,瓦傑帕伊總理在老德里的紅堡廣場上作印度獨立以來第56個獨立日的演講。站在總理身後最側近位置的,除了政府要員、達官貴人,還有一位雖不知名但身份重要的人物--捕猴師。因為在這一帶地區猴子比較猖獗,經常撲到人身上,爭搶食物,撕咬衣物,對於總理如此重要的國事演講,當然要有備無患,馬虎不得。

猴群主要集中在德里市中部政府辦公樓集中的地區以及新老德里交接的地方。與一位在印度政府核心的南樓辦公的外交部官員攀談,話題不知怎的轉移到了猴子身上。

「咳,別提了!成群的猴子住在大樓的房頂上,中午手裡拿着食物走在路上的政府官員和軍人經常遭到猴群的『襲擊』,有時猴子還搶奪人們手裡的文件夾,以至於在南樓傳播着一個笑話,說這些猴子是印度一個主要對手國家的內政部培訓出來的!」

解決猴子問題比牛或者狗更難些。因為猴子屬野生動物,真正的「無家可歸」,即使抓住了也只能送到野外放掉,但這些機靈的猴頭嘗到了城市的甜頭,沒幾天就又回來了。更為頭疼的是,德里市政府只有一名專業捕猴師,恐怕連應付政府要員出席公共場合都忙不過來。

象轎

大象是受到印度人愛戴的動物之一,印度著名的吉祥神加奈什就是一個象面人身的形象。新德里的大象數量並不多,大約有30多頭,主要集中在城市東部雅姆納河沿岸,為馴象人所看管。

偶爾也有野生的大象闖入城市的領地。去年冬天,一頭懷孕的母象在深夜被超速的卡車撞倒,由於傷勢嚴重,兩天後母象不得不被注射藥物「安樂死」,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5月份,新德里當地的一個動物保護組織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們免費為每頭大象提供四個夜間可以反射燈光的圓形標籤,貼在大象的臀部,以便夜間行駛的司機能夠容易辨認前方的物體。

在印度人結婚等喜慶場合,請象轎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慶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國慶閱兵遊行的隊伍里,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9]。然而經營象轎卻是一個又髒又累賺錢不多的生意。新德里市政府規定,當地大象的主人只能在當地從事象轎生意,並且不能將大象轉讓。許多大象的擁有者抱怨道,這實際上是為這個本來已經逐漸沒落的行業潑了一瓢冷水。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德里速覽 Delhi

外國人常常稱德里(Delhi)為「新德里」(NewDelhi)——其實那只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加上北部與之相對的「舊德里」地區,才是完整的「德里市」。德里坐落在印度北部,距離「泰姬陵之城」阿格拉210km,是國際遊客最喜愛的「金三角」路線上的一站。落後與發達、古老與創新都在這裡上演,這裡是印度最矛盾、最富戲劇性的地方——巨大的貧富差距,等級分明的社會,看似無序的表象下,卻隱藏着有序的規則,仿佛印度這個複雜國家的縮影。

同為人口2000萬左右的首都,有人喜歡拿德里與北京比較,你也許會因此驚詫於這裡落後的基礎設施、混亂的交通、橫行的騙子、複雜的安檢程序、頻繁的交通管制、炎熱的氣候……但與此同時,作為八朝古都和當代印度的政治及文化中心,這裡也有迷人的一面。除了2大世界文化遺產值得一覽,這裡還有豐富的文化活動、精彩的特色市集、整潔的現代化城區、古老的大學、熱情而友善的人民、多元且令人驚嘆的宗教、自由並富有創意的思潮……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和幽默感去體會她,你能驚喜地發現文明古國的光輝仍然閃耀在當代印度人的血液里。

最佳旅行時間

德里在印度北部,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三個季節:涼季、熱季和雨季。最佳旅行季節是10月-次年3月為涼季這期間氣候宜人,節日密集,大多數當地人會在這段期間舉行婚禮,但夜間最低氣溫有時會達到5攝氏度,比較陰冷,有些賓館和民宅也無法提供熱水。12月——2月的德里會出現嚴重的霧霾,屆時火車和陸上交通網會因視線不好受到極大影響,導致運輸效率下降。4——6月為熱季,非常不推薦這段時間造訪德里,這段時間日間最高溫會達到40——50攝氏度,且電力供應不穩定。7——9月是雨季,道路會出現大片積水,交通擁堵,非常不利於出行。

穿衣指南

德里全年日間氣溫較高,白天穿着夏裝即可。4——9月酷暑,日照極強,此時要特別注意防曬、防中暑;如果在雨季5——9月前往,不要忘記帶雨傘、短褲和涼鞋——做好在積水的道路上前行的準備,並特別推薦攜帶雨衣(如果需要乘坐摩托車時你會發現它很有用);10月——3月,注意準備羊毛或抓絨類衣物來應對夜間濕冷的氣候,還可以準備口罩減少涼季霧霾帶來的危害。女士可以隨身攜帶披肩,進入寺廟和冷氣較足的房間內可使用。

時差

印度的時區為東5.5區(UTC+05:30),與北京時間時差為2.5小時。例如,北京時間08:00,印度時間05:30。

貨幣

印度的貨幣為印度盧比(INR,符號「₹」)。印度的金融系統與歐美接軌,Mastercard、Visa信用卡在大城市消費和網上交易時里很好用,但人民幣在印度幾乎不流通,印度盧比也無法在中國國內兌換,遊客需從國內攜帶美元現金以兌換盧比。在德里,中國的銀聯卡幾乎無法使用,但有滙豐銀行網點可以取現,也可以通過西聯匯款(WestUnionPay)從中國進行即時到賬的國際匯款。

小費

傳統上,印度不流行給小費文化,但一些西方遊客給小費習慣卻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當地旅遊從業人員。如果遇到幫你提行李的人,可按20盧比/件的標準支付小費,如果不希望支付小費請謝絕他們的「幫助」,特別是在機場、火車站、長途車站這樣的地方。在旅遊餐廳或者酒店裡,結賬時會被收取5%-10%的服務費,已含在賬單里,所以不是必須給小費。電動三輪車司機也不必小費。如果使用了包車服務,覺得司機服務的好,可以按200盧比/天支付小費。如果身上沒有帶零錢,一些司機不會找零,以此收取小費,所以記得準備零錢。一些人還會打着「停車費」、「高溫費」、「買水錢」的名號索要小費,如果不願意支付,態度可以適當強硬一些即可。

語言

德里人主要使用的語言為英語、印地語(Hindi)、烏爾都語(Urdu)、旁遮普語(Punjabi)。網站、路標、出版物、超市裡的商品包裝多為英語書寫。旅遊從業者會簡單的英語,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用英語進行流利且有深度的對話,但電動三輪車司機或小攤販則可能完全不懂英語。當地人說英語口音重,語速快,如果你對自己的英語很有自信,也可能會面臨「對方聽得懂你,而你聽不懂對方」的情況,交流有困難的話可以運用書寫或者使用螞蜂窩旅行翻譯官App。出行前最好請酒店服務人員將目的地和地址用印地語寫下來拿給司機看。

印地語日常用語

Namaste(納馬斯忒)你好Shukriya謝謝Sorry對不起Bye再見

Tum你Aap您Main我Hai是JiHaan是的JiNahin不Achcha好的Bura不好TikeHai可以

Kya什麼Kahan哪裡Kab什麼時候Kyon為什麼Pasai錢

Ek1Do2Din3Chaar4Panch5Chear6Sat7Aat8Nau9Das10

KitnaHaiIska多少錢BahutMahengaHai太貴了MujhePasandHai我喜歡MujhePasandNahiHai我不喜歡

AapkoAngreziAatiHai你會說英語麼

YahanKahiToilet/RestroomHai洗手間在哪裡

KyaAapPoliceBulaneMaiMeriMadadKarenge你能幫我叫警察麼

KyaAapMujheHospitalJaaneMeMeriMadadKarenge你能帶我去醫院麼

風俗禁忌

印度是文明古國,也是宗教國家,有着不少風俗和禁忌,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1.當你希望印度人回答你「是」或「否」時,他們經常會左右搖晃腦袋來回應你——其實這表示一種不置可否的中間狀態,多數時候是肯定的意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與中國的習慣相反——「搖頭是Yes」,「點頭是No」。

2.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請不要使用左手與印度人握手,進食。

3.不要觸摸印度人的頭頂,這樣做代表不敬。

4.印度人視鞋子為不潔之物,進入住所、宗教聖地、部分店鋪及醫院需要脫鞋,並且不要用腳觸碰任何人。

5.印度擁有深厚的素食(VegFood)文化。印度人中有60%以上比例的人為素食者,其中不乏對於非素食(Non-vegFood)持反感態度的人。因此與素食者相處時,不要評論素食者的飲食習慣,不要談論食用肉食的細節,不要提及除牛、羊、雞、豬、魚以外的「非常規」肉食,與素食者進餐時儘量不點味道較大的肉食如魚類,不要與素食者共用餐具。另外記得魚和雞蛋都屬於非素食。

6.進入宗教聖地時要得體着裝,特別是不要穿着短裙、短褲、無袖裝,最好不要穿着印有神佛圖案的衣服。

7.在商店和宗教聖地拍攝時需要徵得他人的同意,不要拍攝神像。

8.與印度人正經交談時,目光要看着對方的眼睛,躲閃他人的眼神會被視為不敬。

9.情侶在公共場所有過於親昵的動作,包括摟抱,會被視為不妥當的行為。

10.不要問當地人有關他們種姓和膚色的問題。

11.不要公開評論宗教。

宗教與文化

作為「異域系」的代表,德里可謂是一個大熔爐!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宗教非常複雜和多元的地方,如果對歷史和文化感興趣,這些小知識能夠使你在面對數不清的宗教場所和古蹟時減少審美疲勞,並且更加深入地接觸到這個城市的靈魂。

在印度幾乎沒有人是不信教的。也許你並沒有宗教信仰,但行走在這個宗教大國中,也會不自覺地被濃厚的氛圍所感染。而在德里你能夠找到9種主要宗教,除了國人熟悉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外,這裡還有許多我們不太熟悉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最主要的宗教)、錫克教、耆那教、拜火教(襖教)、巴哈伊教和猶太教。如果沒有足夠時間遊覽印度的其它城市,你可以一次性地在這裡遍覽各種宗教場所。

印度教(Hinduism)

比起國人熟悉的佛教,印度教才是印度真正的」國教「,超過80%的人信仰印度教,就連印度的國名「Hindustan」(意為:印度教徒的土地)都是來源於此。印度教主張「輪迴」、「因果」學說,與佛教類似,兩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印度教有上億個神,有三大主神「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其它主要神祗還有藍色肌膚的「克里希那」、象頭神「甘尼夏」、猴神「哈努曼」(被視為「孫悟空」的原型)、財富女神「拉克希米」等。傳統印度教主張將人由貴到賤分為5個等級——祭司「婆羅門」、貴族和武士階級「剎帝利」、商人「吠舍」、農民「首陀羅」和賤民「達利特」,不同等級間不可流動、通婚。這種分級系統實則是一種社會分工,被稱為「種姓制度」,千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印度社會。印度教徒習慣以歌舞、色彩祭祀神祗,因此寺廟中經常梵音繚繞,色彩紛呈,非常有畫面感。切忌在寺廟中對神像照相。代表建築:阿克薩達姆神廟、拉克希米納拉揚神廟。

伊斯蘭教(Islamism)

由於北印度曾受到多個穆斯林政權統治,伊斯蘭教在這裡也有着深遠的影響。印度大約有不到10%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因為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你在清真寺中是看不到神像的,只有默誦經文和休憩的信徒。德里的清真寺代表作是賈瑪清真寺,有人稱它為「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其實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說法,它的競爭對手和還有坐落在在北方邦勒克瑙(Lucknow)和安德拉邦海德拉巴(Hyderabad)的兩座清真寺。由於穆斯林大多比較虔誠和嚴格,進入伊斯蘭聖地時請務必注意得體着裝,情侶間也不要過於親密。

錫克教(Sikhism)

錫克教是印度的本土特色宗教,發源於北方的旁遮普邦。錫克教在分別吸取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教義的基礎上獨立發展。錫克教教徒的着裝非常有特色,男性錫克教徒蓄鬍須,頭部會纏繞五顏六色的頭巾,因驍勇善戰多在軍隊服役,曾在英屬印度時期在上海的租界中為英軍效力,因此中國國內也有「包頭印度人」的說法。德里的著名錫克教寺廟為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進入前,遊客需注意包裹頭部以示對宗教的尊重。在這裡,你可以聽到極具天賦的錫克教樂隊現場演奏的宗教音樂。

巴哈伊教(Bahaism)

巴哈伊教是從伊朗傳入的宗教,又稱「大同教」,雖然信仰人數不多,但因為德里赫赫有名的巴哈伊教建築「蓮花廟」而聞名。此教派主張「各個宗教的神明都為同一個神」,對異教比較寬容。相傳潘石屹夫婦就皈依了這一宗教。

耆那教(Jainism)

耆那教是印度本土特色宗教,為印度教的分支,比印度教更崇尚苦行和禁慾,主張以不殺生、禁食和冥想淨化靈魂。從外表衣着上,中國遊客很難辨認出他們與印度教徒的區別。耆那教徒不僅為嚴格的素食者,更是不吃雞蛋、蘑菇和任何植物的根部(如洋蔥和土豆,因為失去根部植物就無法存活)。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曾對印度國父甘地產生了很大影響。

佛教(Buddhism)

與國人認為印度「佛光普照「的印象不同,佛教文化的影響在當代印度非常弱勢,現在只有不到1%的人信仰「新佛教」——一種興起於近代,與我國的大乘佛教和東南亞的小乘佛教都非常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大多為原印度教的「賤民」階層,為了反抗印度教的種姓制度而開展佛教復興運動。而玄奘來印度所學習的原始佛教早在13世紀就衰敗了。目前在比哈爾邦的「菩提迦耶」和北方邦的「鹿野苑」還保留部分佛教遺址。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文化、多語言、多信仰的國家,地區之間的差異極大。雖身為首都,但德里主要受到的是「北印度」的文化影響--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伊斯蘭化」,與印度教氣息濃厚的南印度形成鮮明對比。被稱為「八朝古都」的德里,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曾被一系列穆斯林蘇丹和皇帝統治,包括來自阿富汗的君主、來自中亞的德里蘇丹政權和強大的莫臥兒王朝等統治者,因此以德里為代表的北印度地區與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在人種、語言、文化、風俗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德里盛行發音硬朗的烏爾都語、「洋蔥頭」建築、北印度男子喜歡穿長袍而不是穿裹裙、女子穿着保守並喜歡用圍巾或紗麗將頭髮半遮、喜歡吃餅食、男子為尊等風俗上,都可以看出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德里的伊斯蘭風格代表建築有:胡馬雍陵、賈瑪清真寺、古特伯高塔和尼桑木丁聖壇。

「莫臥兒」(Mughal)即為「蒙古」的別稱,莫臥爾王朝是信仰伊斯蘭教突厥化蒙古人建立的。在這一政權的影響下,北印度的伊斯蘭化加劇,主要體現在建築、藝術風格、飲食、語言和傳統觀念上,尤以德里和北方邦的「泰姬陵之城」阿格拉為代表。

蒙古人帖木兒首先攻占了德里,但最終在德里建立統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孫巴布爾,他的奶奶還是成吉思汗的一個親戚。莫臥爾帝國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時代達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與古代「孔雀帝國」時期的阿育王相媲美,因此兩人是印度歷史上僅有的、有資格被稱為「大帝」的君主。「阿克巴」意即「最偉大的」,是印度對他的稱呼。18歲時他已獲得了全部的統治大權,征服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土地,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這就是統一強盛的莫臥爾王朝時代。1566年,帝國首都從德里遷至阿格拉。

阿克巴大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文化上,莫臥爾王朝雖推行伊斯蘭教,但為了團結廣大印度教徙,統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徙,且免除了印度教徒的「朝拜稅」,連他的一個妻子都是印度教徒,因而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是相當寬容的。阿克巴對宗教的寬容態度影響了他以後的統治者,也促進了兩大宗教的融合。在他的提倡和保護下,文學、藝術、繪畫、音樂等,每一種藝術都出現了繁榮。莫臥爾帝國統治者尤其喜歡其實磅礴的建築風格,而著名的「泰姬陵」便是莫臥兒帝國時期的代表作。

走在印度的街上,你會聽到各種人在大聲地功放音樂——或許是因為宗教活動、婚禮、或者是政治集會。國人對於印度人有着「能歌善舞」的印象,這是因為印度人是一個「沒有歌舞就活不下去」的民族,他們對於音樂舞蹈藝術的重視自古有之——這來源於宗教的需求、熱愛慶祝的風俗、以及流傳了千年的「說唱藝人」的傳統。在藝術方面,北印度有人自己的一套獨立而成熟的體系:音樂上,他們不使用西洋樂的體系,而是有自己的「印度斯坦樂」音階,更不用提那形形色色的打擊樂器,有着被譽為「世界上最難駕馭的打擊樂」——塔布拉鼓(Tabla)。而妝容艷麗、表情生動、節奏感強、有着深刻內涵和宗教意義的印度古典舞蹈則多達8種。除此之外還有極富表現力的「寶萊塢」舞蹈和民間舞蹈,這些全部可以在「印度的文化中心」——德里觀賞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是帶領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走上獨立之路的「國父」。他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哲學思想在世界範圍內影響了各種民族獨立運動,鼓舞了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人士。他的理想是在社會矛盾尖銳的印度實現宗教、種姓、性別上的平等,為此他一生絕食18次,在近80歲高齡時以險些喪命的絕食方式號召政府和民眾結束宗教敵對狀態,以平靜而執着的「精神的力量」戰勝暴力和衝突。雖然甘地最後被不滿他「宗教平等」政治主張的印度教徒所刺殺,但是在德里的甘地陵,隨着那不滅的長明燈,你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安靜卻強大的力量。

歷史

德里被稱為「八朝古都」(8Cities),源於從3000年前至今,先後有數個政權在這一地區建造過8個都城[10]。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曾提到德里班度族的家園。而史學家則證實第一座城是由印度國王PrithvirajChauhan建立的,而後又被阿富汗政權、修建了古特伯高塔的穆斯林蘇丹古特伯-烏德-丁、修建了HauzKhas村的Khilji王朝、帖木兒王朝、洛迪王朝、莫臥兒王朝和英國人等政權所統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由於深厚的政治基礎,德里被選定為當代印度的首都。

安全提示

2012年「黑公交案」之後,德里在國際上成為了「強姦案」的代名詞。雖然作為首都,但在安全方面,德里在印度人中的口碑也不算太好,不過主要以詐騙等非暴力犯罪為主。雖然受到地區性風俗和複雜民情的影響,對於女性旅行者而言,這裡也許不是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目的地,但據大多數到訪過德里的旅行者反映,這裡的治安是正常狀態,實際情況也並沒有報道中所渲染的那般嚴峻。事實上即便遇到了一些麻煩,絕大多數印度民眾非常具有正義感,在公共場所向當地女性或家庭求助,一般會受到幫助。不過,我們仍然不建議女性旅行者單獨旅行。德里的夜生活並不豐富,21點以后街上行人就開始變少,因此不要在天黑後獨自乘坐私人交通工具、到偏僻的地區行走,以及對陌生男性保持距離。除此之外,作為首都,遇到政治活動時德里會有道路戒嚴甚至宵禁,層出不窮的騙局和集會時存在的安全隱患是應該被特別注意的。

景點遊玩

必游景點

查看全部景點 >>

古特伯高塔(The Qutub Minar)

德里紅堡(Red Fort)

德里印度門(India Gate)

巴哈伊教蓮花廟(Lotus Temple)

當地活動

餐飲

要是你以為在印度只能吃各種顏色的咖喱,或者需要從中國背來方便麵充飢,那麼就大錯特錯了。印度的餐飲其實非常豐富,有不少味道醇香的美食,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髒亂。你只要前往正規的條件較好的餐廳,一樣能享用乾淨的美味。

購物

穿行在德里的購物點之間,讓人有一種穿越時光的錯亂感——剛剛還在宛如中世紀般破舊的老集市遊蕩,轉眼間就到了充滿高檔品牌和設計師店鋪的現代化購物中心。在德里購物,你的選擇是極其多元的。身為異域風情的大本營,這裡的一切都充滿了五彩繽紛的色澤,帶動着你的購物熱情,玲琅滿目的手工藝品會讓你有着真實的異域感受,首飾、服飾等充滿了印度的神秘之感。當然,產品品質也會因巨大的價格差異而不同。除此之外,價格便宜的L evis』和中國國內沒有專櫃的英國護膚品牌The Body Shop也值得購買。

視頻

新德里相關視頻

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首都,新德里到底什麼樣呢
出乎意料!印度首都新德里機場竟然如此豪華,讓人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