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工布江达县

西秦凤凰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21日 (四) 14:1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3/ec8b8aa9c8074563bdf38fff7e23066e.jpeg 原图连接] file:工布江达…”)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工布江达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西北部。县域总面积11650平方千米,辖3个镇、6个乡,常住人口27532人(2013年)。 县人民政府驻工布江达镇果林卡。

工布江达,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县境地处藏南谷地向藏东高山峡谷区过渡地带,呈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平均海拔3600米。属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东部温和湿润,森林茂密,西部寒冷干燥,为灌木草甸植被。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贯穿全境。旅游景点有巴松措、太昭古城、巴嘎寺等。

工布江达县境内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作物,牧业以养殖藏猪和牦牛为主。土特产品主要有虫草、麝香、松茸等。工业门类有采矿、水力发电、木材加工等。

旅游服务业在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工布江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亿元,财政收入6239万元。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工布江达县退出贫困县(区)。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目录

历史沿革

公元1世纪,雅砻悉补野部落第七代赞普长子夏赤逃亡至工布,成为古工布地区的统治者,史称工噶布王。

次子聂赤逃亡到娘布,后成为娘布王,史称娘尊杰布(娘尊王),古江达地区由娘布王统治。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将其统治区域划分为五个茹。工布江达属要茹统治范围。由于娘布王后裔具有赞普王室血统,根据盟约,工布地区成为娘布后裔传统世袭领地。

唐咸通十年(869年,藏历土牛年),吐蕃政权崩溃,此后西藏陷入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形成以吐蕃王室后裔以及贵族统治的割据局面。工布江达境内仍由娘布王后裔统治。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藏历第四饶迥铁猴年),吐蕃归附蒙古,藏区设立十三个万户。

工布江达地区紧邻止贡万户和帕竹万户管辖区域,受信仰噶举教派的止贡万户和帕竹万户影响较大,但由于地处相对偏僻,远离统治中心,保持相对独立。

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元朝设立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工布江达归其管辖。

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在河州设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统辖全部藏区。后改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俄力思都元帅府,工布江达属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管辖。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崇德七年,藏历第十一饶迥水马年),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其后,设江达宗和雪卡宗。因与江达所在地娘布与娘曲(尼洋河)下游的工布地域接壤,无天然大山江河隔开,两地文化、生活习俗又接近,江达逐渐纳入工布地区,称为工布江达,意即工布之江达。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藏历第十五饶迥火牛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川边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提出川边建省构想,并按此构想,提出康、藏以江达划界。

民国元年(1912年,藏历第十五饶迥水鼠年),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在赵尔丰建立行省构想的基础上,提出西康建省框架,改江达为太昭,拟定江达为太昭府,后称太昭县。由于英国干涉加之国内局势变化,设立“一府两县”的计划未成事实。

民国二年(1913年,藏历第十五饶迥水牛年),西藏地方政府设立工布基巧(相当于地区)和江达宗、雪卡宗(相当于县),宗政权分别驻江达(今江达乡太昭村)和雪卡(今巴河镇雪卡村)。

民国十年(1921年,藏历第十五饶迥铁鸡年),北洋政府设川边特别行政区,工布江达属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藏历第十六饶迥铁猪年),西康省正式建立,在江达设太昭局,工布江达纳入其行政区域。由于当时全国处于抗战阶段,西康省对金沙江以西的县并没有实行有效管辖。

1951年5月20日,西藏和平解放后成立波密分工委,工布江达属波密分工委管辖。

1955年2月25日,波密分工委撤销,成立塔工分工委,工布江达属塔工分工委管辖。

1954年,工布基巧改为塔工基巧,设总管一人,基巧府驻则拉宗(今巴宜区布久乡境内),江达宗、雪卡宗属塔工基巧管辖。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设立拉萨、塔工等8个基巧办事处(相当于专区建制);同年6月10日,中共塔工分工委太昭办事处成立;8月,建立太昭临时党委。江达宗虽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但塔工办事处在境内同时开展工作。同年11月雪巴宗党委成立。

1957年,西藏机构适当收缩,太昭宗临时党委撤销,党的工作以办事处的名义对外开展。江达宗、雪卡宗等西藏地方设立的机构仍然管理着地方事务。

1959年8月,废除宗级建制,雪巴宗改为雪巴县,江达宗改为太昭县,均隶属塔工专区。

1960年1月,太昭县改为工布江达县。

1960年2月,塔工专区改为林芝专区,工布江达县属林芝专区管辖。

1964年5月,撤销林芝专区,工布江达县划归拉萨市,县机关由江达乡太昭村迁至峡龙乡(今工布江达镇)结定村;撤销雪巴县,其雪卡、错高、朱拉三个区并入工布江达县。

1986年2月,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工布江达县复属之。

2015年3月,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属林芝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代,在太昭设有塘汛、驿站,太昭等地事务主要由驻藏大臣衙门直接管理,其余地方事务主要由宗政府、寺庙、家族统治。今江达乡周围由江达宗管辖,今朱拉乡部分地方由朱拉寺管辖,今娘蒲乡由拉如寺、巴嘎寺管辖,今仲萨乡、工布江达镇部分地方由阿沛羚卡统治。

民国二年(1913年,藏历第十五饶迥水牛年),西藏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宗豁制度,在工布江达境内设江达宗、雪卡宗,今朱拉、错高、雪卡由雪巴宗管辖,今江达、金达、加兴由江达宗管辖,今仲萨、工布江达镇由阿沛豁卡管辖。

1959年7月,江达宗辖5个区、19个乡,132个自然村;8月,设立雪巴县和太昭县。其中雪巴县辖雪卡、错高、朱拉、百巴、尼屋5个区;太昭县辖4个区、11个乡,133个自然村,分别为金达区(辖加兴乡、金达乡、下巴乡)、太昭区(辖太昭乡、拉如乡、金乡)、阿沛区(辖吉德乡、帮格乡、孜嘎乡)和仲萨区(辖嘎索梅乡、林则乡)。

1960年8月,阿沛区更名为峡龙区。工布江达县辖峡龙、太昭、仲萨、金达4个区。

1961年,太昭区更名为江达区,增设加兴区。工布江达县行政区划调整为5个区、19个乡、133个自然村。其中加兴区辖松多、白朗罗马、加兴3个乡,金达区辖中巴、金达、下巴、尼比4个乡,江达区辖金、太昭、拉如、吾岗4个乡,峡龙区辖吉德、峡龙、扎玛、朗嘎4个乡,仲萨区辖林则、结巴、拉岗、梅4个乡。

1962年,江达区的金乡划分为金乡、娘盖乡;加兴区划分为加兴乡、下巴唐乡。

1963年,金达区的下巴唐乡划为下巴乡、多青木乡;拉如乡迁出成立娘蒲区,辖拉如、布久、吾岗3个乡。工布江达县辖6个区、21个乡。

1964年7月,撤销雪巴县,其所属雪卡、错高、朱拉三个区划归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县辖9个区、32个乡。

1965年5月,朱拉区的柳四朗乡、吉木雄乡合并为朱拉乡。

1970年底,工布江达县建立32个人民公社,129个生产队;其中牧业公社2个,其中牧业队12个。

1983年,确定4个区6个人民公社19个生产队(加兴区罗马林公社的罗马林一队、二队、三队(白朗)、四队(加色);下巴唐公社的拉让队、下巴唐队、西朗队、学朗队和吉朗队;娘蒲区布久公社的古觉队、通果队、峡沙队;拉如公社的拉如队、帮昂队;朱拉区嘎当公社的四队(巴)、五队(崩嘎);错高区结巴公社的一队、二队、三队)为半农半牧生产队。

1984年10—12月,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恢复乡、行政村建制。

1986年2月,工布江达县辖9个区、26个乡、128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12月,撤销9个区,在原区的基础上建起9个乡,实行县辖乡、乡辖村体制。

1999年12月,撤销雪卡乡,设立巴河镇;撤销峡龙乡,设立工布江达镇;撤销金达乡,设立金达镇。工布江达县辖3个镇、6个乡,128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13年,工布江达县辖3个镇、6个乡,1个社区、79个行政村。

工布江达镇:果林卡社区、结底岗村、达帕莎村、阿沛村、卓木村、宾格村、拉古旁村、扎玛村、孜嘎村、结定村、娘当村

金达镇:多其木村、峡索村、强洛村、朗色村、新生村、加龙村、仲荣村、拉荣村、达金村、德村、金达村、扎布村、嘎木村、色江娘村、仲村、旁村

巴河镇:秀巴村、仲当村、堆果村、雪卡村、孜木宗村、东玛村、拉如村、朗色村、邦久村、叮当村

错高乡:错久村、杂拉村、错高村、结巴村、罗池村

朱拉乡:柳四朗村、扎热村、吉木雄村、扎堆村、四章村、崩嘎村、嘎唐村、坝村、波村

仲莎乡:林则村、那岗村、仲莎村、麦巴村、翁布朗村、巴朗村、结牧村

江达乡:昂巴宗村、米吉村、皮康村、朗村、吾路岗村、太昭村、唐丁村、帮嘎岗村

娘蒲乡:拉如村、尼木纳村、朝纳村、同吉村、岗纳村、吾纳村、米瑞村

加兴乡:松多村、白朗村、罗玛林村、西朗村、下巴塘村、吉朗村、加兴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工布江达县常住人口27532人,从业人员14354人,其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773人。

民族

工布江达县基本属于单一的藏族居住区,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是世居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工布江达县有藏族人口27988人,占总人口的93.51%;汉族人口1634人,占总人口的5.46%。此外还有回族231人,土族25人,撒拉族19人,门巴族16人,珞巴族4人,满族东乡族各3人,苗族2人,彝族白族土家族普米族各1人。

交通

古道

从唐代起,江达地区就是吐蕃沟通内地的要道。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官员进藏,打通一条由四川到拉萨的驿道。至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境内有三条古道:

由四川至昌都、嘉黎,途经江达(今江达乡江达村)、鹿马岭(今加兴乡罗马林)、乌苏江,过墨竹工卡抵达拉萨,全程长约4700千米,其中工布江达境内长约190千米;

由邦噶达(今加查县)过扎门、达勒卡、吉里(今工布江达镇结定村)、作里(今仲莎乡)至太昭,全长约210千米,现为民间贸易小道;

由冬久过硕拉松山至结巴、则松、那却、陇卡至太昭,全长约240千米。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太昭设驿站、塘汛、粮台,并派官兵守卫,江达成为入藏和出藏的重要官道。清代境内设有常多、宁多、江达、鹿马岭四个驿站。民国七年(1918年),在江达宗境内所设立程站有鹿马岭、经大(今金达)、江达、拉如、常多五站,江达是江达宗五站中的中心程站。

公路

20世纪50年代,境内开始修筑公路。1965年,有乡村公路50余千米。到1978年底,全县5个区、20个公社、85个大队通车。80年代中后期实行全民修路。

截至2014年,工布江达县农村公路里程771.822千米,其中村道占511.242千米,行政村通达率和乡镇通畅率均达到100%,实现乡乡通油路;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为主干道、县乡公路为主体,以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县域公路网。

318国道(川藏公路)在与巴宜区交界处K4304+700入境,向西经巴河、仲萨、县城、江达、金达、加兴等地,至米拉山顶K4484+500处出境,境内长179.8千米。境内县乡道路主要有娘蒲公路(县城—娘蒲)、巴错公路(巴河镇—错高乡)、拉荣公路(318国道K4402.85处—拉荣村)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工布江达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西部。东邻林芝市巴宜区和波密县,北接那曲市嘉黎县,西毗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南连米林县、朗县、山南市加查县和桑日县。县域地跨东经92°09′一94°25′,北纬29°26′—30°35′,东西长180千米,南北宽71千米,总面积11650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工布江达镇果林卡,距拉萨市区270千米,距林芝市市区130千米。

地质地层

工布江达县境内出露的沉积岩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石炭系旁多群、上二叠统、下白垩统林布宗群、林子宗组以及第四系。石灰系旁多群广泛出露于县域北部,与上覆上二叠统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喜山期花岗岩呈侵入接触。上二叠统在县域中部大面积出露。下白垩统林布宗群和林子宗组分布于县域西南部,出露面积较小。境内的第四系堆积物按成因类型划分为冰碛物、冲洪积物、残坡积物和泥石流堆积物四种。其中冰碛物为砾石、卵石、漂砾、岩屑夹粘土质,有底碛和侧碛两种类型,底碛物发育于古冰川沟谷阶地及现代河床下部,堆积厚度30—80米;侧碛物分布在山前斜坡地带,呈垄状堆积,厚约100米。冲洪积物出露于尼洋河、娘蒲曲、错曲等河谷两岸阶地、漫滩及现代河床地段,以漂石、卵石、砾石和砂泥质为主。残坡积物分布于沟谷两岸坡麓及山脊地带,出露面积广,厚度一般小于3米,下部为岩屑,上部为腐殖土。泥石流堆积物在泥石流沟口向下游呈扇状展布,堆积扇规模、厚度以及地面坡度各不相同。

工布江达境内的岩浆岩主要出露于南部、北部地区,为喜山期、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侵入于石炭系与上二叠统地层中,呈不规则的长条状产出,出露面积1530平方千米,岩性为灰色或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块状构造,岩石表层弱—中等风化,总体较坚硬。

地质构造

工布江达县位于申错—九子拉—朗呷马断裂带与雅鲁藏布江申大断裂带之间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中部,境内发育的主要断裂与褶皱构造有6个。其中错高断层近东西向展布,延伸190千米,断层面北倾,破碎带发育断层角砾岩,北盘出露石炭系旁多群,南盘出露上二叠统地层,中段在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岗岩体中通过,断层性质为压性,并被色拉性质不明断层所截;通木错一白朗村断层东西向延伸近50千米,断面北倾,倾角40°;朗布朗村北逆断层呈近东西展布,延伸32.5千米,断面北倾,破碎带宽度200米,断层南部有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岗岩体出露;金达—加兴性质不明断层北东南西向展布,延伸长度40千米;色拉性质不明断层呈北北东向延伸近20千米,并将错高断层截断;工布江达复背斜的轴线展布于工布江达县南部至巴宜区百巴一带,近东西向延伸长85千米,由上二叠统地层组成,北翼北倾,南翼南倾,两翼倾角均较陡。

境内的新构造运动以间歇式上升为主,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型断裂复活并兼有控震活断层,造就了工布江达县峰峦叠嶂、高差悬殊、岩石破碎以及干支流发育差异大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

工布江达县地处藏南谷地向藏东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南以冈底斯山脉东延地段郭喀拉日居为界,北以念青唐古拉山脉为界,山脉、河谷呈近东西向展布,境内山峰林立,沟谷深切,属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地势总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变化特征,全境最高海拔6691米,最低海拔3180米,平均海拔3600米,相对高差1700—2000米,深切割地段相对高差达2000米以上,西部相对高差较小,但绝对高程大,具有高山剥蚀地貌特征。

工布江达县全境大致可划分为山地与谷地两种地貌类型。

山地占总面积的80%左右,在县域北部、西部和南部广泛分布,绝对高程在3900米以上,北部山峰海拔大多在5400米以上,南部山峰海拔都在5100米以上。山体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砂板岩、碳酸盐岩等构成,多数山岭山势陡峻、基岩裸露,局部发育残坡积物。海拔5000米以上的分水岭地带,大多常年冰雪覆盖,冰川槽谷、冰斗、冰川湖等冰蚀地貌发育。在同一山脉的南北两侧,因为南坡气温偏高,冰雪消融快,故风化剥蚀强度大于北坡,导致南坡沟谷纵坡降一般比北坡大。海拔5000米以下地区在地表水强烈的底蚀作用下,大多形成深切的沟谷,局部发育宽谷和盆地,境内共有大小山沟824条。

谷地主要分布在尼洋河及其日翁、娘蒲曲、错曲、司马朗曲等支流沿岸地带。谷地海拔3300—3900米,按地貌形态与物质组成又可划分为河床、高漫滩和Ⅰ级、Ⅱ级阶地,谷地两岸支沟口大多发育有洪积扇,堆积物以卵砾石土、碎石土和亚砂土为主。

气候

工布江达县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与西藏大多数地区相比,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县城年平均气温8.3℃,昼夜温差大于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85℃,极端最高气温26.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4℃,极端最低气温-19.7℃。境内气温垂直变化特征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74℃。最大冻土深度13厘米。年均无霜期156天。年均日照时数2016小时。年降水日数100—130天,雨雪日141天。县城年平均降水量640.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为808.3毫米(1996年),日最大降水量45.2毫米(1995年)。降水季节分布不均,80%的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干湿季分明。3月至10月相对湿度为70%,11月至次年2月相对湿度为52%。多年平均蒸发量1359.6毫米。3月至9月几乎每天14时左右开始刮风。由于县内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小气候多且变化显著,故农牧业生产每年均不同程度地遭到冰雹、洪涝、干旱、雪、霜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

水文

工布江达县境内水系发育,支沟众多,河流总长度1792千米,河网密度0.04千米/平方千米。河流水量丰沛,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较高,泥沙含量较小,水质优于Ⅱ类水标准。

县境位于雅鲁藏布江Ⅰ级支流尼洋河(尼洋曲、江达河)中上游地段,属雅鲁藏布江流域。尼洋河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俄鲁多错,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河流自源头向东流出,经松多至加兴转向东北流向,通过金达、太昭绕一个较大的弧形后,在县城复向东流。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99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4.3立方米/秒。尼洋河上游段(源头至工布江达县城)长137千米,从海拔5210米降到3430米,落差1780米,河谷表现为起伏地形,阶地发育。中游段(工布江达县至林芝市区)长136千米,海拔高程从3430米下降到3000米,落差430米;河谷宽1—3千米,呈现宽谷地貌;谷地内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水面3—5米,二级阶地小范围零星出现,在干支流汇口处可见三、四级阶地;尼洋河较大支流集中于此段。尼洋河支流很多,境内较大支流有巴河、朱拉曲、巴朗曲、娘曲、洞中弄等。

巴河位于县域东南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脉西南麓,西南流入尼洋河,全长101千米,流域面积414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770米。

朱拉曲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脉西南山地,西南流经嘉黎县北部和工布江达县朱拉、雪卡等乡镇,至朗嘎注入干流,全长97千米,流域面积175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8.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734米。河道弯曲,河谷深切。支流多发育于干流左岸。主要支流有扎拉曲等。

巴朗曲源出县域北部山区,西南流折向南流,在百巴附近注入干流,全长62千米,流域面积168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6.2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170米。水系发育,主要支流有吉普曲、司马朗曲等。

娘曲位于县域东部,源出念青唐古拉山脉西南侧,西南流经娘蒲至太昭镇注入干流,全长87千米,流域面积1824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0.7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65米。

洞中弄源出县域东南部山区,北流折向西北流,在鹿马岭注入干流,全长约47千米,流域面积31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30米。

此外,境内还发育大小湖泊461个,温泉11个。最大湖泊错高湖(又名巴松错、巴松措)位于县城以东80千米的错高乡高山峡谷地带,是西藏东部典型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3469米,湖泊面积26平方千米,呈新月状,长15千米,宽3千米,湖水平均深度60.15米。

植被

工布江达县境内的植被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植被类型有东西向水平变化和等高环状垂直分布的规律。

水平分布方面,东部仲萨、雪卡、错高、朱拉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植被,树种有高山松、高山栎、云杉、冷杉、桦树、落叶松等,林旁和水系两边有杨树,阴坡乔木林中悬挂有松罗。中部工布江达、江达、娘蒲、金达等乡镇以灌木林为主,局部分布乔木林,树种有高山栎、桦树、大萼杜鹃、榆树、隐脉杜鹃等。西部加兴乡以灌木林和灌丛草甸为主,植被低矮,灌丛树种以高山柳、隐脉杜鹃、雪丛杜鹃为主,草本以蒿草类和圆穗蓼、萎陵菜为主。

植被垂直分布方面,县域东部海拔3300—3700米为天然针阔混交林,阳坡以高山栎、高山松为主,阴坡以桦树、云杉、榆树为主,海拔3700—4200米为云杉林,4200—4500米系冷杉林带,4500—4700米为灌丛林带,海拔4700—5200米以高寒草甸类植被为主。牧草种类有高山蒿草、苔草、长芒草、圆穗蓼、翻白草、狼毒、独一味等。县域中部尼洋河南坡以桦树林为主,海拔3700米以下至河谷底部为小灌木及山地草甸类植被,主要植物有水枸子、峨嵋蔷薇、绣绒菊、岩生忍冬、苔草、蒿草等;海拔3700—4200米以桦树林为主,伴有少量高山栎;4200—4500米以大萼杜鹃、隐脉杜鹃、高山柳为主;4500米以上为雪丛杜鹃、高山蒿草等灌丛草甸类植被。尼洋河北坡主要以高山栎为主,海拔3700米至河谷底部为高山栎幼林,伴生水枸子、岩生忍冬、峨嵋蔷薇等小灌木;3700—4200米为高山栎密灌;4200米以上出现高山柳、雪丛杜鹃、高山蒿草、大花蒿草为主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县域西部河谷农地以上为灌丛林与灌丛草甸交替分布,灌丛有隐脉杜鹃、高山柳,伴生低矮圆柏,4400—4500米是雪丛杜鹃、高山柳、高山蒿草等为主体的高山、亚高山灌丛草甸。

土壤

土壤分布

由于工布江达县处于高原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地带,植被群落从东到西截然不同,土壤水平分布也存在许多变化,森林线下的同一海拔高度从东到西出现棕壤和淋溶褐土两个亚类。在同一海拔高度由于水热条件和植被的分异,可出现亚高山草甸土和淋溶褐土,东部亚高山草甸土的海拔高度比西部较高。高山寒漠土只分布在西部海拔5200米以上的山脊,而东部同样高度的山地无此类土壤。因气候条件的影响,东西两地的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有所不同,西部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褐土,东部山地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棕壤。

土壤类型

工布江达县境内的土壤分为8个大类。高山寒漠土面积5974716.9亩,分布于县域西部海拔5200—5600米的分水岭脊线或古冰川冰碛台地上,成土年龄短,土层浅薄,土体内多角状碎石,属A、C型粗骨土,土壤湿度大,植被稀少;高山草甸土面积5367488.3亩,分布在海拔4800—5200米高山区,加兴、仲萨、娘蒲分布较多,分为高山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2个亚类;亚高山草甸土面积3016369.5亩,包含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两个亚类,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加兴区面积较多;褐土面积169124.8亩,只有淋溶褐土一个亚类,主要分布在海拔在3300—4100米之间河流高阶地、洪积台地和山地的下部;棕壤面积2882484.6亩,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和西南部海拔3100—4200米之间,绝大部分为森林土壤,森林植被繁茂,包括棕壤和白浆化棕壤两个亚类;草甸土面积220854.7亩,分布于山沟谷地和低平河漫滩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有草甸化腐殖层,包括草甸土、沼泽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三个亚类;潮土面积4491.7亩,主要分布于尼洋河河床一带,是20世纪60年代后开垦出来的农地土壤,有普通潮土一个亚类,石灰性潮土和非石灰性潮土两个土属;新积土面积79473.7亩,由近代非石灰性河流冲击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尼洋河河床附近一带,工布江达镇面积最大。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工布江达县境内的尼洋河段年径流量22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08万千瓦,可能开发装机容量16.6万千瓦;巴河水能理论蕴藏量26.57万千瓦,可能开发装机容量13.56万千瓦;朱拉曲水能理论蕴藏量19.86万干瓦,可能开发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巴朗曲水能理论蕴藏量16.2万千瓦;娘曲水能理论蕴藏量16.27万千瓦;洞中弄水能理论蕴藏量4.54万千瓦。

矿产资源

截至2000年,工布江达县境内初步勘探的矿产资源有水晶矿、矿、矿、矿、石灰石矿、矿、矿、瓷土彩土等十几种。

金属矿:加兴乡日乌多铅锌矿点位于加兴乡山脉东段北缘,有矿体10处、富矿体8处,矿化体一般均呈隐状—半隐状的脉状、条带状和近镜状产出,分布相对连续稳定,矿石品位多数较富,以方铅矿为主,伴生有黄铜矿、闪锌矿;仲萨乡强昂多杰铜(钼)多金属矿点位于县城西南21千米处,属变质型,分为南、北两个矿化段,南段7个矿(化)体成矿较好,铜、钼可达工业品位,北段由6个矿化体组成,未达工业要求;峡龙镇斯弄朗铜钼多金属矿化点位于县城以南12.3千米处,属斑岩型,有大量的中晚侏罗世叶巴组灰、灰黄色褐铁矿化石英岩残块,面积1—2.5平方米;仲萨乡安布朗铜钼多金属矿化点位于县城西南21千米处,属斑岩型,蕴藏于古新世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中,有大量炉渣,其分布面积为13厘米—15平方米,厚0.4—1米,炉渣总量约20—25吨;江达乡江嘎普金矿位于江达乡东北11千米处,属斑点型,矿体赋存于白垩纪黑云二长花岗岩与晚石炭—早二叠世来姑组外接触带中,金品位0.15×10-6;娘蒲乡乌弄金属矿、贵金属矿、金矿异常区位于娘蒲乡多弄村,矿化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其次为石英脉型。

非金属矿:错高乡油绿柱石矿位于错高乡东南方上垭口西南约800米,为伟晶岩型,矿体产于作拉错晚白垩纪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边缘花岗伟晶岩脉中,矿石呈残块分布,面积约0.25—0.3平方千米,绿柱石含量约5%—8%,呈海蓝色、浅蓝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断面厚1—1.2厘米,长度大于2厘米,可作为高中档宝石材料;巴河镇连巴电气石矿位于巴河镇以北11千米处,含矿岩石为含长石电气石岩,其中电气石占矿物成分的52%—76%、斜长石占25%、石英占3%,及褐铁矿占10%—14%,矿体厚0.5—1.2米,呈褐色,属镁电气石。

生物资源

截至2000年,工布江达县境内野生脊椎动物约有63种,其中哺乳类15科41种,如鼩鼱蝙蝠猕猴豹猫猞猁雪豹野猪高原兔藏仓鼠等;鸟类36科202种,如凤头鸊鷉鸬鹚斑头雁白眉鸭喜山兀鹫燕隼藏雪鸡高原山鹑白骨顶金眶鸻雕鸮百灵山雀藏黄雀等;两栖类、爬行类6种,如西藏齿突蟾高山蛙喜山鬣蜥拉萨亚种、玉斑锦蛇等;鱼类2科5属7种,如异齿裂腹鱼巨须裂腹鱼高原裸鲤双须叶须鱼西藏高原鳅等。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雪豹马麝黑颈鹤金雕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棕熊水獭喜山马鸡(哈曼马鸡)等42种。

截至2000年,工布江达县境内高等植物约有78科159属335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6属40种,如西藏卵果蕨、铁角蕨、喜马拉雅耳蕨、薄叶水龙骨、紫萁等;裸子植物3科5属8种,如林芝云杉、西藏红杉、高山松、高山柏、藏麻黄等;被子植物58科128属287种,如林芝凤仙花、米林堇菜、高山露珠草、怒江天胡荽、西藏卫矛、西藏草莓、红景天、江达柳、工布杜鹃、工布乌头、岩白菜等。此外菌类约有24科53属105种,其中食用菌类约80多种,如侧耳松茸猴头菌草菇小白蘑菇黄伞铆钉菇白蜡伞大红菇青冈菌露水菌木耳等。中药材约有300多种,贵重药材有冬虫夏草贝母三七雪莲花灵芝菌等。

草场资源

工布江达县的草场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及海拔4800米左右的高山上,按放牧季节的不同分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截至2000年,境内天然草场总面积800.89万亩,其中三级草场4.81万亩,四级草场12.01万亩,五级草场50.45万亩,六级草场733.62万亩。天然草场中可利用面积741.42万亩,其中山地草场面积714.31万亩,平地草场面积27.11万亩,冷季草场面积333.09亩,暖季草场面积386.01万亩,四季草场面积22.32万亩。全县草场理论可载1977836个绵羊单位,实际载畜量868573个绵羊单位。

按草地类型划分,高寒草甸类草地是最主要的草地类型,草地毛面积640.40万亩,净面积620.02万亩,分布于海拔4400—5300米的高山地带;山地草甸类草地毛面积44.08万亩,净面积42.80万亩,分布于海拔3500—4500米中山及亚高山地带;温性干草原类草地毛面积6.09万亩,净面积5.66万亩,分布于尼洋河两岸高阶地及山坡地带,是基带草地类型;低平地草甸类草地毛面积7.77万亩,净面积7.03万亩,分布于尼洋河低平的河漫滩及朱拉、错高乡的河溪宽谷低洼地域。

太阳能资源

工布江达县城年太阳总辐射为4539兆焦耳/平方米。年内变化呈单峰形,5月份最大,为546.1兆焦耳/平方米;12月份最小,为212.6兆焦耳/平方米。春季最大,为1422.2兆焦耳/平方米;冬季最小,为728.3兆焦耳/平方米。

工布江达县年太阳总辐射高值区位于加兴乡、金达镇、娘蒲乡和工布江达镇,总辐射在538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最高可达6803兆焦耳/平方米;低值区分布在错高乡,以及尼洋曲及其支流的峡谷区,总辐射小于4997兆焦耳/平方米。

经济

综述

农牧业是工布江达县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起步。进入21世纪后,旅游业兴起。2004年,工布江达县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

2013年,工布江达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亿元,比2012年增长21.3%;财政收入完成6239万元,比2012年增长14.7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亿元,比2012年增长1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比2012年增长15.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6380元,比2012年增长15%。牧业、农业、采矿业、旅游服务业成为工布江达县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

工布江达县属半农半牧地区。1959年以前,境内实行封建农奴制,生产资料基本归“三大领主”(地方官府、寺庙及上层僧人、贵族)所有,农牧业生产极为落后,基本是靠天种植和靠地养畜。1959年实施民主改革,把生产资料分配给农牧民和原贵族领主,实行个体所有制。60年代办起人民公社,实行集体所有制。1970年农牧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80年开始推行农牧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后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

2013年,工布江达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2854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0097亿元,比2012年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516亿元。

农业:工布江达县境内种植的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大麦、豌豆、油菜、荞麦、扁豆、马铃薯、蔓菁(圆根)、玉米等为辅。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和山沟中,以台田和坡地为主,土质以沙质土壤为主。1959年粮食平均亩产133斤,1960年开始大面积开荒。1972—1977年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园田和台田。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渐推广良种。

2013年,工布江达县耕地面积2997公顷,全部为旱地,有效灌溉面积292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25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1公顷,总产量7350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24公顷,产油菜籽842吨;蔬菜产量7.1万吨。粮食作物中,谷类播种面积2250公顷,总产6368吨;豆类播种面积12公顷,总产77吨。实现农业产值7953万元。

牧业:工布江达县境内饲养的牲畜以牛、羊、马、骡及猪为主,其中牦牛、藏猪、黄牛数量最多,绵羊、山羊、犏牛次之。牦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乡镇,黄牛主要在中东部乡镇,藏猪主要在东部乡镇。除养殖外,狩猎一直以来在牧业中亦占有一定比例。1959年境内有74个牧场,牲畜总数50252头(只、匹),绝大多数为野外放养。1966年开始改良部分畜禽品种。70年代初鼓励农牧民养猪,提倡圈养。1976年,工布江达被确定为西藏绵羊改良重点规划县。90年代起发展规模养殖业。1993年,农业部将错高乡划为藏猪原种保护区,县养猪场建成。到2000年,工布江达县形成牦牛养殖带(加兴、金达、娘蒲、仲萨、错高、朱拉等乡镇)、绵羊养殖带(加兴、金达、娘蒲、仲萨等乡镇)、藏猪养殖带(错高、朱拉、巴河等乡镇)三大养殖带。2003年开始发展藏猪、藏鸡特色养殖业。

2011年,藏猪养殖业被确定为工布江达县主导产业,牦牛养殖业为主培产业。

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达县牲畜存栏15.88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0.91万头,羊0.75万只。2013年肉类总产量2260吨,其中牛肉1464吨,羊肉50吨;奶类产量5111吨,其中牛奶5091吨;绵羊毛产量28吨;牛皮产量7202张,羊皮产量2138张;实现牧业产值1.1955亿元。

林业:1959年前,林木属“三大领主”所有,民主改革后收归国有。1962年成立雪卡林场。1965年县林业站成立。1972年,县农牧局设林业科。1981年起实施林业“三定”政策(稳定林权、划定自管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成立县林业局。1999年,林业政企分开,成立县木材经销公司。2000年,工布江达县有用材林17.78万公顷,以高山松、云杉、冷杉、柏树和阔叶用材树为主;经济林150亩,主要有核桃树、毛桃树、梨树、桃树、苹果树、杏树等,水果年产量118吨;此外还有薪炭林1193公顷,防护林13.22万公顷,特种林7043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643.5万立方米。

2013年,工布江达县实施义务植树造林360亩,重点区域造林1561亩,森林抚育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97%,实现林业产值707万元。

采集业:工布江达县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生物资源丰富,采集中草药、菌类等一直是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20世纪80年代出现挖虫草专业户。

2002年,工布江达县实现虫草现金收入1751.42万元,松茸现金收入144.9万元。

第二产业

工布江达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起步晚,以纺织、缝纫、皮革、陶器、铁器、木器、石器、编筐、造纸等手工业为主,并持续至今。1962年成立雪卡林场,采伐原木并加工,此后各乡相继成立木材加工点。1964年至1986年先后修建了30多个中小型等水电站,规模较大的有六〇六电厂、仲萨水电站等。1977年全县有社办企业32家,以多种经营的形式生产手工制品。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起步。90年代有3家建材厂,生产砖瓦、涂料、石灰等产品,不久即停产。1993年至1996年成立5家乡镇木材加工厂。1998年起陆续成立矿产资源小型开采点。

2007年,雪卡、老虎嘴水电站开工建设。2011年起整合小型采矿企业,招引大型国企开发矿产资源。

2013年,工布江达县有采矿企业3家,探矿企业16家,新设置探矿权19个,采矿业实现产值5800万元、财税收入23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46万元,采矿业成为支柱产业;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7671亿元,工业总产值776万元。

第三产业

商业贸易:西藏和平解放前,境内的太昭、下巴沟处于西藏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上,商贾云集,农牧商品交换较活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时常举办物资交流会。1960年县贸易公司成立,11个乡成立供销社;1964年县供销联社成立;以国营商业为主,供销合作商业为辅,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制逐渐形成。80年代初开放集市贸易和私营商业。90年代后,县内所产松茸、虫草、羊毛开始销往内地和海外。到2000年,全县有私营商业网点265个,从业人员504人。

2009年,工布江达县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家电、家具下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5万元。

旅游业:1993年,巴松措景区营业,并配套建设度假村。

1994年,工布江达县旅游局成立,旅游业开始起步。1999年成立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县旅游开发公司和县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成立。

2004年起举办巴松错工布民俗旅游文化节。

青藏铁路开通和林芝机场通航后,工布江达县旅游收入由2006年的2149万元猛增至2007年的6030万元。

2008年后受“3·14”事件影响,旅游业下滑,2011年起恢复增长。

2014年,工布江达县共接待游客56.38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11.15%;旅游总收入6844.96万元,比2013年增长6.68%;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增收470.94万元。

金融业:1957年,太昭县邮电局开办汇兑业务。1959年,中国人民银行太昭县支行成立。1961年12月,始建信用合作社,至1970年底,全县9个区均建立起信用合作社及相应的社管会。1971—1975年,雪卡区设有六〇六银行分理处。1994年起,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9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工布江达支行改为中国农业银行工布江达县支行。

截至2013年末,工布江达县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609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民主改革之前,境内教育基本由寺庙垄断。江达村于1906年兴办江达义学(后改为江达汉文小学堂),1909年成立江达蒙养院,均于1912年停办。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在阿沛村创办阿沛小学。1956年成立太昭小学。1959年至90年代中期开办扫盲夜校。1961年成立9所民办小学。1964—1965年、1976—1977年县内短期办起过幼儿园。1983年成立县机关幼儿园。1976年,县小学设初中部。1991年,县小学改名为县中小学。1994年成立县中学。1998年成立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到2000年,工布江达县有完小9所,民办小学65所,在校学生3566人;有中学1所,在校生478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4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截至2013年,工布江达县有小学在校生2826人,中学在校生1050人,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98%以上。

医疗卫生

历史上,工布江达民间藏医以南派为主,医师巡回医疗。1959年,太昭宗卫生院成立,1960年更名为工布江达县卫生院,实行西医和藏医诊疗。1964年县卫生院搬迁至果林卡,更名为县人民医院。1968年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设立村级卫生室。1972—1974年,各区相继成立卫生院。1978年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普查普治和食盐加碘工作。1985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86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1993年起实施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1998年试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9年全面推广。2000年,工布江达县有医院1所,卫生院9所,村卫生室128个,个体诊所6个,医药公司1家。

截至2012年,工布江达县有乡镇卫生院9所,实现一村设一个卫生室、配备两名村医的目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74.4%,婴儿死亡率13.8‰。

文化事业

1960年,工布江达县城始有电影放映场所。1961年,县广播站和县电影队成立。1967年成立县新华书店。1979年成立县图书馆。1984年建成县电视台。1986年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994年,县广播站和县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1996年,县调频广播和有线广播开通,县有线电视台建成。1999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截至2012年,工布江达县有乡镇文化站9个,农家书屋79个,寺庙书屋20个,广播覆盖率达到98.42%,电视覆盖率99.1%,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和“长期通”。

历史文化

宗教信仰

工布江达县境内的藏传佛教教派主要有宁玛派(红教)、噶举派和格鲁派(黄教)。此外还有少数农牧民信仰苯教。

1959年前,境内有大小寺庙42座。民主改革和“文革”期间,大部分寺庙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续退回寺庙物资,修复部分寺庙。1988年有大小寺庙18座,僧尼118人。截至2000年,工布江达县共有寺庙10座,日追8座,拉康1座,僧尼155人。

文物古迹

据全国第三次文化普查结果,工布江达县共有6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

工布江达县境内的古迹以藏传佛教各教派寺庙为主,多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对部分寺庙进行了修复或重建。境内古堡群建于吐蕃王朝时期,由片石和木板砌成,呈八角柱状,可用于瞭望、防御和传递敌情(点狼烟),古堡周围驻扎兵营。藏经山“六字真言”石刻分布于唐蕃古道两侧山上,为过路人自发雕刻,以祈祷行人吉祥如意、一帆风顺。

古建筑

扎西曲林寺、朱拉寺、拉如寺、德庆寺、错宗寺、拉龙寺、古布宗寺、贡堆岗日追、日嘎寺、巴嘎寺、通果寺、古觉拉康、嘎多岗日追、帮日日追、阿沛庄园、阿沛管家庄园、秀巴村古堡群、雪卡村古堡群、下巴唐古堡群等

古遗址

太昭古城遗址、关帝庙遗址、度母庙遗址、观音庙遗址、经堂遗址、白塔遗址、鹦哥嘴、肺崖洞等

古石刻

万善同归碑、藏经山“六字真言”石刻、“八大灵塔”石刻等

古墓葬

清军墓群等

民间艺术

舞蹈

工布江达县流行“婆”和“果谐”两种锅庄舞。“婆”在工布地区又称“工布婆”,唱歌时拉手成圈,男女一唱一和,分慢板和快板两大段;舞蹈动作中有模拟张弓的“射箭步”、飞鸟展翅的“雀跃步”等。“果谐”是人们围着酒缸或篝火起舞,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向右圆圈踏步起动;再由“谐本”(组织者)带头跳“谐个”(歌头),随后进入快速集体歌舞,重拍起舞,顿地为节,节奏鲜明。境内的错高村流传有“梗羌姆”舞(“羌姆”舞的一种,“梗”意为神的使者或佣人,“羌姆”意为跳神),一般在每隔三年的藏历正月十五演出;“梗羌姆”又分“扎布”和“喜瓦”两种,“扎布”欢快热烈,“喜瓦”稳健豪放,表演时二者穿插进行;表演程序分三大段,第一段国王和佣人出场,第二段分九小段,第三段所有观众上场,和演员一起说唱、跳舞并畅饮。

戏曲

1959年前,境内上演的藏戏以广场戏为主,无伴奏,只有一鼓一钹和人声帮腔伴唱。后逐渐对唱腔、剧本、舞蹈、面具等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其中觉木隆派创新较多,表演热闹欢快,唱腔、舞蹈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在各派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也是工布江达县境内最常见、最受欢迎的一种藏戏流派。

民歌

工布地区的民歌以情歌、酒歌、劳动歌为主。情歌有《情深》《疑虑》《永不变心》《鱼水情》《思念》等;酒歌针对不同对象各有不同,如《吉祥不见见吉祥》《母亲》等;劳动歌有《盖房歌》《地上的太阳》《东方红》《喜洋洋》《寒夜的鸽群》等;其他类别的民歌有《四大神山》《宝山上》《美酒》等。

民间文学

工布江达县境内流传的神话传说主要有《格萨尔王》《扎西和卓玛的故事》以及湖心岛的“桃抱松”、“哈达沉底”、生肖树三大奇观的传说;民间诗歌以反映新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主,如《白天生产晚开会》《歌唱总路线》《毛主席思想永远照在我们心坎上》等。

习俗

饮食

工布江达县农牧民主食以面、糌粑为主,早上喝酥油茶。奶制品有奶酪、酸奶、奶渣等。冬季11月底制作风干牛羊肉。逢年过节时,用上等酥油、新鲜细奶渣和红糖制成“煺”食用。美食名吃主要有烧烤藏香猪、牛肉汤包、松茸辣椒酱、“旁贡”(捂肉)、“曲瑞”(煮牛羊肉,加入碎奶酪、糌粑和作料)、“帕萨麻枯”(奶渣、酥油、红糖拌入面疙瘩)、小麦烤饼、荞麦饼、藏香猪腊肠、牛髓汤、生鱼片、煮牛舌、烤羊排、无情牛肉汤(无情草炖牛肉)、扁米油茶等。

服饰

县内除娘蒲、加兴、金达的牧民穿着藏北那曲牧区服装外,其他地区皆着工布藏装,传统节日盛装多种多样。男子佩戴用狐狸皮或毡子制成的“工布甲夏”帽以及耳环、金戒指和镀金手镯,女子戴棕色氆氇或彩缎制成的“桑林夏木”、金银耳环、项圈和嘎乌(佛盒),系银腰带、银链子和银铃,走动时琤𪻐作响。藏装以“古秀”、“曲巴”(藏袍)、“萨尔萨”(羊羔袍)为主。“古秀”原为农奴主女主人的盛装,民主改革后进入平常百姓家,分男女式,无领无袖。“萨尔萨”为冬季盛装。男式藏鞋有“那祖”和“达松”两种,做工精细。

住房

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石木结构平房,人畜混居。民主改革后,农牧民住进以片石砌成的藏式碉房,多为二层,上层住人,有客厅、卧室、经堂和卫生间,下层关牲畜。江达以西地区牧民原住牦牛帐篷,20世纪90年代起搬入牧民定居点,碉房屋顶为平顶;江达乡及其以东地区雨水较多,为“人”字型屋顶。

礼仪

工布江达县藏族人在各种节庆以及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场合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一般是朝佛像、佛塔和活佛磕头,有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之分。喝茶是日常礼节,客人进屋坐定后需等主人将酥油茶捧到面前再接过去喝。逢年过节时到他人家中作客,主人两手捧酒送至客人手上,客人用手指弹3下以示敬天、敬地、敬自己,客人喝一口,主人添一次,连续三次,最后一口气喝完,即“三口一杯”。

节令

工布江达县绝大多数农牧民都过藏族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春播节(播种节、试种节)在正月某个吉日举行,由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牵牛、扶犁、施肥、撒种,祈祷土地神保佑庄稼丰收;其后村民喝酒、唱歌、跳舞。藏历四月十五日萨嘎达瓦节(放生节)是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和圆寂的纪念日,人们为了吉祥长寿,在这一天放生鱼、牛、羊、马等动物。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为林卡节,人们身着盛装,到林卡游玩、野餐。

工布新年(工布节)、错高转湖节和“曲果”节是工布江达县特有的节日。

巴河镇朗色、许巴、嘎让、丁当4个村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工布新年。传说七百多年前霍尔向藏东南进犯,工布王带领工布男子出征,时值九月,为让将士过完年再出征,于是将新年提前到十月初一。此后工布地区形成了在藏历十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与其他地区的藏历新年相比,工布新年具有明显的林区特色,有“赶鬼”、请狗吃饭、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习俗。

错高转湖节在藏历正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行,正月十五僧尼群众在大坝子上诵经、祈祷、煨桑。四月十五日各地信徒聚集于此,竖立新经杆,举行佛事活动,顺时针绕湖一圈;人们在树枝上挂满“风马”和小经幡,跳传统舞蹈“庚”,各村举行民间舞蹈比赛。

每年藏历六月初四的秋收时节,工布江达镇结定村都要举行“曲果”节。村民先举行“曲果”仪式(背经书转田),再由德高望重者持九宫八卦图沿着“圣迹”走在前,后跟手持经幡和土地神画像、敲鼓吹号的男青年以及唱着预祝丰收的“嘛呢”之歌的女青年。随后到嘎多岗寺绕寺三圈,住持向队伍人员献哈达,队伍围着经幡边唱边跳,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幸福,再将经书送入寺中,再吃野餐、跳锅庄。

方言

工布江达县属藏语卫藏方言区,县内方言有4个声调(高平调、高降调、低升调、低降调),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句子基本结构是“主宾谓”,人称代词有单复数,很少使用敬语,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及部分英语、印地语借词。

工布江达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环境比较封闭,境内形成许多土语,大体有阿沛土语、娘蒲土语、朱拉和巴河土语、错高(巴松)土语4种。其中阿沛土语主要分布于仲莎乡、江达乡、工布江达镇一带;娘蒲土语主要分布在娘蒲、加兴、金达一带,多以藏北语沟通;朱拉、巴河土语主要分布在朱拉乡和巴河镇,朱拉河一带的居民均使用朱拉土语;错高土语是卫藏方言一种独特的土语,仅错高乡当地人及巴河乡部分居民使用,县内其他地区群众很少能听懂。

风景名胜

巴松措

巴松措,(巴松错、巴松木错、错高湖)藏语意为“三岩湖”,位于错高乡境内,距县城83千米,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湖面平均海拔3465米,呈新月状,总面积37.5平方千米,湖水平均深度60米以上。湖泊四面环山,原始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湖心扎西岛上有错宗寺、“桃抱松”等景点。湖边还有“求子洞”、“莲花生修行洞”、“格萨尔王试箭处”、雪卡村古堡群等景点。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错高转湖节。[1]

太昭古城

太昭古城位于太昭村,清代由驿站、兵营发展为城市,清代末期城中人口众多,店铺林立。景区恢复建设了太昭宗政府、太昭古驿站隘口等古建筑,新建太昭古城博物馆,是集吃、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秀巴古堡

古堡群位于秀巴村,建于唐朝后期,包括高低不同的5个堡垒,堡垒之间相隔30至50米,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古堡高约50至60米,由片石和木板砌成,中空,无顶,外观十二棱柱状体,内为八角形。古堡顶层有望孔,可用来观察或防御。古堡还可以燃放狼烟向远处传递信息。古堡周围有石砌的营房环绕,易守难攻。[2]

巴嘎寺

巴嘎寺(帕嘎寺)位于娘蒲乡境内,始建于五世达赖时期,属格鲁派寺院。寺中曾存有宗喀巴的衣帽鞋袜等遗物,寺后的帕嘎神山形似多吉帕姆女神,山腰处的多吉帕姆女神肚洞处有“神洞”之称,洞下方有“多吉帕姆撒尿洞”和“帕嘎神泉”等景点。[3]

阿沛庄园

阿沛庄园位于县城东8千米处,是清代工布地区头人阿沛家族世居地,为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占地数十亩,由九座碉房组成,总建筑面积5317平方米,主房为五层,宏大雄伟。主房周围喇嘛经楼、贵族楼、娱乐楼、佣人房林立。庄园内建有西藏最早的果林,占地10亩。[4]

著名人物

噶玛巴·德银协巴

噶玛巴·德银协巴(1384—1415),娘布龙波娘达(今工布江达县境内)人,第五世噶玛巴。7岁受沙弥戒,18岁受比丘戒。明永乐五年(1407年)抵京,向朱棣讲经说法。皇太后去世后,德银协巴为其超度。永乐七年(1409年)到达拉萨楚布寺。永乐十三年(1415年)圆寂。

苏卡·洛珠加布

苏卡·洛珠加布(1509—1584),原名次旦杰,生于工布地区,南派藏医学创始人之一。从小在布达拉宫学医,出师后到工布娘布乡广收门徒,著有《四部医典注疏》《甘露宝库》《药味铁鬘》等20多部医学著作。

阿尔布巴·多吉杰布

阿尔布巴·多吉杰布(生卒年不详),生于工布地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平定准噶尔之役中立下战功,被清廷授予贝子之衔。不久升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西藏地方政府将其出生地封为阿沛,阿沛家族由此繁衍壮大。雍正六年(1727年)阿尔布巴因权争联合另两个前藏噶伦合谋杀害首席噶伦康济鼐,引发“阿尔布巴之乱”。次年以谋反罪被诛。

阿沛·阿旺晋美

阿沛·阿旺晋美(1910—2009),出生于墨竹工卡甲玛乡霍康家族。1934年被征入贵族子弟兵营。同年入赘阿沛家族。1936年后任昌都粮官、民事法官、孜本、噶伦、昌都总管、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1年作为西藏地方政府赴北京谈判首席全权代表,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2年后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965年后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1979年后任西藏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是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三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至七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届、八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9年12月23日在北京病逝。

城市荣誉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视频

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宣传片

视频

工布江达县 夜景

视频

西藏工布江达县风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