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巨須裂腹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巨須裂腹魚

中文名: 巨須裂腹魚

別 名: 巨須弓魚

拉丁學名: Schizothorax macropogon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目: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科: 鯉科       亞 科: 裂腹魚亞科

族: 裂腹魚族

屬: 裂腹魚屬

種: 巨須裂腹魚

命名者及年代: Regan, 1905

巨須裂腹魚,學名:Schizothorax macropogon (Regan, 1905),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裂腹魚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亞洲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雅魯藏布江流域,體長可達33.3厘米,屬草食性,成魚會在砂石河床上產卵,可做為食用魚。

形態特徵

背鰭條Ⅲ,8;臀鰭條Ⅲ,5;胸鰭條Ⅰ,16~17;腹鰭條Ⅰ, 8~10;第一鰓弓外鰓耙24~33,內鰓耙35~43。體延長,稍側扁,頭錐形。口下位,弧形,下頜前緣有角質,不銳利。下唇分左右兩葉,無中間葉,唇後溝中斷。須兩對,較長,前須末端達鰓蓋骨前部,後須末端達主鰓蓋骨後部。體被細鱗,背鰭最後1枚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其後緣鋸齒深刻,背鰭起點到吻端的間距離大於到尾鰭基部的距離,腹鰭基部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的前下方。下咽骨狹窄,呈弧形,下咽齒3行,2.3.5/5.3.2,咽齒細圓,頂端尖而鈎曲,主行第一枚齒細小,腹膜黑色。

生活習性

主要攝食水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昆蟲同時也兼食着生的硅藻類。喜棲息於河流入口交匯,水深一般在1m左右,底質一般為礫石或砂質的灘地,[1] 每年的5、6月份為其產卵季節。

西藏巨須裂腹魚早期發育特徵

因過度捕撈,其種群數量和分布面積下降, 在2009年中國紅色名錄評為"瀕危"等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研究通過研究巨須裂腹魚早期發育特徵, 旨在為該魚的科學養護提供技術支撐.結果表明: 巨須裂腹魚受精卵直徑3.0-3.2 mm, 遇水開始具有微黏性, 隨後脫黏, 經過準備卵裂階段、卵裂階段、囊胚階段、原腸胚階段、神經胚階段、器官分化階段、 孵化階段, 在水溫10℃的條件下, 經過460.67h孵化出來.初孵仔魚體長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鰓蓋骨清晰可見, 下頜原基、尾鰭下骨原基可見.第2天鼻凹出現; 第3天肝胰臟原基出現; 第4天鰓耙、肩帶原基出現; 第6天仔魚上下頜開始張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結束, 仔魚開始進入混合營養期; 第14天鰾一室和體側色素帶形成;第26天肋骨原基出現; 第35天鰾二室出現, 卵黃囊耗盡; 第63天背分化結束; 第83天臀鰭分化結束.巨須裂腹魚胚胎具有獨特的發育時序: 體節的出現先於胚孔封閉, 是對高原環境的一種適應和進化.[2]

分布範圍

雅魯藏布江幹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