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門巴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門巴族

門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門隅地區,其餘居住在珞渝地區的墨脫梅楚卡巴加西仁更仁一帶,以及林芝排龍山區。使用門巴語,有多種方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多通曉藏語。無文字,通用藏文。

起源和歷史 [1]

「門巴」意思是「生活在門隅的人」。「門巴」既是自稱,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由於居住地域的差異以及歷史上的民族遷徙,各地門巴族還有一些其它稱呼,如自稱「主巴」、「勒波」等。墨脫是門巴族另一重要聚居地。墨脫位於門隅的東北方向,古稱「白瑪崗」,藏語義為「隱藏着的蓮花聖地」。200多年前,一部分門巴族分別從門隅和主隅(今不丹)地區東遷墨脫,形成了門巴族東西分布的格局。

1964年,門巴族被我國政府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宗教信仰 [2]

門巴族有着對鬼、神、佛的最大的寬容精神,不分遠近、親疏、厚薄,都請在他們的心靈的祭祀上按部就座,奉獻人間的禮遇和犧牲。門巴族在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的同時,還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在門巴族地區都有影響,現在以格魯派影響為最大,是門巴族信奉的主要教派。

服飾特點 [3]

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在門隅地區的男女是會喜歡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的,他們是會戴褐色小圓帽的。是會穿用紅、黑兩色氌氆縫製的筒靴。在墨脫地區,不管是門巴族男生還是女生都是喜歡穿用棉麻製成的衣服,男子是佩戴耳環和腰刀。

建築特點 [4]

門巴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式石樓和干欄式木屋兩類。石樓的屋頂用木板苫蓋,有苫檐伸出樓壁,樓頂兩面坡傾成人家形。石樓基座大多為長方形,樓壁垂直高聳。基座和樓壁全用石塊砌成,不用掛梁。樓屋之間鋪排木板。門巴石樓一般分作3層,底層供圈養牲畜使用,中層是住人的居室,上層堆放糧食和雜物。

干欄式木屋,是墨脫門巴族的房屋建築。門巴木屋的建築為竹木結構,一般為三層。底層無圍牆,供拴養牲畜用,第二層為人居住的住室。住室的外側有寬大的外走廊,兼作曬台,是人們編竹器、做木活的場所。底層與外走廊相連接的是一架用粗大的圓木砍鑿成的木梯。第三層存放雜物。屋頂為兩面坡人字型。門巴族糧倉與木屋是分開建的,一般相距數米或十幾米。門巴族修房造屋,從選擇地基、開工到落成竣工,有豐富的習俗和禮儀。

傳統節日 [5]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誌,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裡,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氂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飲食文化 [6]

門巴族的飲食結構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谷的,也有吃蕎麥、小麥和青稞的。他們喜歡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鍋,門巴語譯為「可」,石鍋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更佳。在經濟生活中,門巴族人享譽四方的是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別是加工木碗和編織竹織竹器的技藝,更是長盛不衰。由於門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紋漂亮、結實耐用、便於攜帶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相關視頻

門巴族原生態舞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