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轶君」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周轶君,女,上海人,70年代出生的正宗处女座,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02年6…”)
 
(2 個標籤手機版編輯手機版網頁編輯)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周轶君 ,女, 上海 人,70年代 出生 的正宗处女座,1998年毕业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随后进入新华 社工作 。2002年6月 出任 华社驻巴 以地 记者,成 为唯 常驻加沙 的国 际记者。2005 出书 帝最近--女 记者的中 东故事 》, 记录 她在中东的 所见所 。2006年进入香港 凤凰卫视 任职至今 曾多次采访 阿拉法特 阿巴斯 亚辛 中东 关键人 第二届 CCTV" 中国记 者风云榜" 。她的 埃及 骆驼》 进了 九年义务 教育 第二学 期课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周轶君
 +
|類型 =
 +
|圖片 =
 +
[[File:周轶君1.jpg|缩略图|居中|
 +
[http://spider.ws.126.net/6ec710b986e0b6a874cf495b7bf556ae.jpeg 原圖鏈結][http://3g.163.com/dy/article/EOG52G6Q0517AQ9O.html 来自网易]]]  
 +
|本名 =
 +
|外文名 =
 +
|外文 =  ZHOU Yijun
 +
|羅馬拼音 =
 +
|英文名 =
 +
|暱稱 =
 +
|其他藝名 =
 +
|國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籍貫 =  上海
 +
|出生日期 = 1976
 +
| 出生 地點 = 上海
 +
|逝世日期 =
 +
|逝世地點 =
 +
|職業 = 凤凰卫视资深记者,作家
 +
|語言 = [[中文]]
 +
|教育程度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
|宗教信仰 =
 +
|配偶 =
 +
|兒女 =
 +
|父母 =
 +
|音樂類型 =
 +
|演奏樂器 =
 +
|出道地點 =
 +
|出道作 =
 +
|出道日期 =
 +
|代表作 =
 +
|活躍年代 =
 +
|唱片公司 =
 +
|經紀公司 =
 +
|網站 =
 +
|相關團體 =
 +
|獎項 =
 +
 
 +
}}
 +
'''周轶君'''(1976年-),职业是[[国际记者]],[[主持人]]和[[作家]],保持好奇心 一起向世界ask why。用镜头关注 会,探索世界。<ref>[https://mp.weixin.qq.com/s/IB9_6ahqwGf2mDVDXlDZ-A/ 所以然 工作 室]</ref>。“我想摆脱上一代的语言 却没有 的词汇”,“我们 惯性教育下一代,我们需要新的沟通方式”……<ref>[http://3g.163.com/dy/article/EOG52G6Q0517AQ9O.html 网易]</ref>
 +
 
 +
==周轶君对教育的思考==
 +
*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作为知名战 [[ 记者]]、国际议题[[作家]]、[[电视]][[主持人]],周轶君在有孩子之前,认为“重复”正是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 让“教育”这件事默默 个不太讨好的话题。它引发焦虑,寻求速决,很少令人身心愉悦。有了孩子之后,她自然也不得不面对,做父母更像“无证驾驶”,未来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ref>[http://3g.163.com/dy/article/EOG52G6Q0517AQ9O.html 网易]</ref>
 +
* 于是,她以两个孩子的妈妈的身份出现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带着中国母亲 视角,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 ,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2019年,优酷接连上线《可以跟你回家吗》、《他乡的童 》两档社会观察类[[纪录片]],对此,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张伟表示:“社会观察类纪录片一直是优酷关注的重点,这次 他乡的童年》取得的优良口碑为深耕这一细分品类注入了强心剂。” <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55116 澎湃]</ref>
 +
* 周轶君的女儿六岁, 小学一年级,儿子三岁还在[[幼儿园]],周轶君笑着对澎湃新闻 记者 说,所以为什么做“童年”,不做中学大学,其实是有私心。或许正是这样 “私心”,促成了纪录片 真实的代入感。她每到一处的发问,她的惊奇、她的质疑,她的感动甚至哭泣都是一位普通妈妈的真情实感,为人父母的观众很容易被本片吸引。该片在优酷上线两集后,[[豆瓣]]评分高达9.1。
 +
* 周轶君强调说,作为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并不是告诉大家 我找到了最好的一个办法。“我希望最大的一个启示是,如果家长愿意去寻找不同的方式,你会找到对自己有一些启示,而且适合你孩子的方法。” 说,“认识自己,认识美,这是日本与芬兰的教育,教会我的事。”已经播出的日本和芬兰两集,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日本幼儿园强调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孩子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芬兰更注重孩子自身能力培养,在去竞争化的学习氛围里,芬兰的孩子们更加容易自发地去学习,扬长避短发现自己潜 的能力。片 ,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周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ref>[https://weibo.com/u/1663045971?is_all=1 新浪微博]</ref>
 +
 
 +
==与澎湃新闻的对话==
 +
* 澎湃新闻:以妈妈而不是[[记者]]的身份去探究,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
* 周轶君:就是私心比较重。我相信很多的父母跟我有一样的问题,所以我没什么顾虑,哪怕是不恰当的问题,也是带着我的思想轨迹。比如在芬兰,我问了很多傻问题,[[森林]]课上老师叫学生们去闻各种树木的味道,我本以为是要了解这是什么树,但人家只是让孩子们凭想象去形容闻到的味道,没有什么知识点。我之前的预设是自然课不就是野外生存?因为我们(中国家长)第一反应都是你送孩子去学的 西一定是有用的,但他们不是。芬兰的森林多,森林课是让孩子们了解人跟环境的关系。跟我的预设不太一样,结果造成了不同的观念的冲击,反而对我自己来说是非常好 一种修正。
 +
* 澎湃新 :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
 +
* 周轶君:今天早上收到 凤凰卫视 记者胡玲发给我的一段话 她说她看 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焦虑了,她也有两个孩子,老二比较不爱自理,日本那集有一个小孩早上自己刷牙洗脸叠衣服,胡玲的孩子看[[纪录片]]看了十分钟,马上就自己去穿衣服了。这真是我听到最好的一个反馈。她说我们有时候是可以跟孩子用一种更平等的方式去讨论,包括一些[[规则]] 要他们做到的事情 能不能先问问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固然我们这一代家长已经觉得跟孩子的关系尽可能的平 了,但那个程度还不够。我在西安看了一个夏令营做的是批判性思维。大的主题是去思考[[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开始的那个话题特别的小,“学校为什么要给孩子布置作业?”“你要不要做作业?” 关键 不是让他们得出个结论,而是让他们学会观点和论据。过程中老师会告诉他们,我们只谈这件事情,不要去发散,你会很惊讶当你把选择权交给他们时,有的孩子会说学校可以布置[[功课]],有的孩子会反过来说可不可以给老师布置功课?有时候孩子也没有要绝对自由,比如我出差这件事,我原本以为他们肯定都说不喜欢,我没想到他也会告诉你,喜欢“你每次会带回来一些新的事情来跟我们分享”。所以,多一点自由效果会更好,反倒抓得越紧就越叛逆。
 +
* 澎湃新闻:其实也不能说 家的教育很棒,我就能够用到我自己家孩子身上,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
 +
* 周轶君:你说得非常对,我一直强调说我拍这个片子不是告诉大家我找到了最好的一个办法,我希望最大的一个启示是,如果家长你愿意去寻找不同的方式,你会找到对自己有一些[[启示]],而且适合你孩子的方法。
 +
* 澎湃新闻:我特别喜欢芬兰老师说的那句话,“现在孩子都用电子产品,做什么事情都很快,我的目的是让他们慢下来,阅读就是可以让他们慢下来 ”而 中国 的学生经常听到都就是,快!你要去做什么了……你怎么看这种去竞争化的学习?
 +
* 周轶君: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接纳“绝对不要留作业”、“不考试”这种理念,那种绝对的自由,我也是有保留意见。举个例子,我不在家的时候,我妈从上海带来的数学题给我女儿做,我妈打电话和我说,你看你女儿一个[[暑假]]放回来十以内的加减法都忘 了怎么办?我说那做做做!我先生打电话和我说,你妈给她做那个题是学校以外的,比她现在学的高两个年级,今天是星期天放假的。然后我先生还说,你看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样学,我也没有变 很蠢,我说你其实可以更好 哈哈,当然这个也是开玩笑,我就没有去处理这个矛盾,我跟我妈就说你放松一点,她实在不愿意做就算了,然后跟我先生那边说, 要能做几道题就做几道题,我是一个比较中庸的方式。说到最后,我们家长再有好的办法,最后的结果不是在你控制之内的,你也得放弃。
 +
* 澎湃新闻:纪录片拍完,你对这几个国家教育 直观感受是什么?
 +
* 周轶君:我觉得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的家长会那么焦虑!五个国家,日本和芬兰有点接近,而且地理上芬兰是距离日本最近的欧洲国家,从语言系统、文化审美,包括一个人 社会上的表现等等,有高度相似之处。印度和以色列也有点像,表面都很混乱,各行其是,当他们不满意一件事情,自救意识特别强。像以色列是创业之国,13岁的[[以色列]]孩子,递上的名片是CEO(首席执行官)、Founder(创始人)。中国和英国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英国特别注重学科成绩,这是刚性的。英国补课行业也是几十亿英镑的一个大行业,但补 理化这种学科的主要是中国和中东家庭,英国人在外面补的就是弹钢琴画画这类偏艺术的学科。中国式焦虑,印度可能最接近,这或许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可能是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让我们这些父母变成了跟过去父母都不一样的一代,过去经验的可参照性不强,未来又难料。中国人出人头地的传统思想又特别深,种种矛盾交织。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什么是成功的人生的定义特别窄。清华北大然后是白领职位,是我们心中相对理想化的一个人生,人生怎么度过?我们心里都有个标准,社会有一种高度趋同性,做一个非主流是挺难的,别人都在补课,你不补吗?你不焦虑吗?
 +
* 澎湃新闻:家长都不想孩子太累,嘴上都在忿忿不平,可 裹挟,该交钱绝不手软,补课补到天荒地老。
 +
* 周轶君:我一个大学同学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给孩子补课就像是下赌场,所有下赌场的人不管你赚多少钱,其实你总归要输的,除非你能够不下去就赢了。”补课这件事我很难想象,因为我孩子才读小学一年级,但我会想因为补课会失去什么,第一个就是体能上的训练。日本孩子体育训练多强,两个年轻[[摄像师]]跟着孩子跑,都有点跟不上,长大以后的分别是看得出来的。中国孩子特别聪明,各种批判性思维都很好,一到走路,经常是走不动,体能训练实际上是可以促 大脑发育。我上次在[[西安]]拍的时候碰到一个老爷爷写毛笔字,我问他孙子辈会不会跟你学,他说孩子没时间都去补课了,我就想咱们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我在印度学到的一套很先进的教学方法叫做SOLE(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直接上[[互联网]],提出一个大的问题,然后自己去找答案。其实家长也可以这样,家长未必星期天送孩子去学英语然后就都在走廊里看[[手机]],你会什么就教什么。比如说钓鱼其实可以学很多水文、鱼类……但你跟中国家长说都没有用,钓鱼又不高考!我高考作文分数特别高,我写的就是钓鱼,因为我爸爸会钓鱼,你看其实还是有用的。
 +
* 澎湃新闻:因为中国的家长其实爱好也很少,时间不够用,大家都在忙着挣钱。
 +
* 周轶君:这就是为什么在芬兰当时我有一个特别感动的事情,他们没有什么[[竞争]],喜欢一个东西或你做一件事情,都不会意识到做得好不好这件事儿,不会因为做得好才会保持这个兴趣,做得不好你就会去放弃,[[敬老院]]里面老人家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我看到就特感动,我说我在[[中国]]看到多少人在学校是好学生,找 个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时候,你发现他没有什么爱好。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
 +
* 周轶君:这就是为什么在芬兰当时我有一个特别感动的事情,他们没有什么竞争,喜欢一个东西或你做一件事情,都不会意识到做得好不好这件事儿,不会因为做得好才会保持这个兴趣,做得不好你就会去放弃,敬老院里面老人家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我看到就特感动,我说我在中国看到多少人在学校是好学生,找了个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时候,你发现他没有什么爱好。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
 +
* 澎湃新闻:中国很多爸妈现在都有“把娃经营成事业”这个理念,你怎么看?
 +
* 周轶君:这就是为什么在芬兰当时我有一个特别感动的事情,他们没有什么竞争,喜欢一个东西或你做一件事情,都不会意识到做得好不好这件事儿,不会因为做得好才会保持这个兴趣,做得不好你就会去放弃,[[敬老院]]里面老人家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我看到就特感动,我说我在中国看到多少人在学校是好学生,找了个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时候,你发现他没有什么爱好。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一个人在这种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当时在芬兰课堂里面特别感动,我说他们真正的是为生活而学习。
 +
* 澎湃新闻:中国很多爸妈现在都有“把娃经营成事业”这个[[理念]],你怎么看?
 +
* 周轶君:我挺钦佩的。因为我常跟我的小孩说的话是,“别烦我了,妈有妈的生活。”他们都是比我更用心的父母。说实话,难以想象我的娃将来是个什么样,我今天塞给她所有我认为最精英的教育,是不是我的期待也就越来越高?当她不符合期待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女儿一踢足球就快乐得不得了,也没有人教他,她就踢得挺好的,我就觉得等人越来越长大的时候,单纯快乐的时刻越来越少,那现在就让她快乐着吧。
 +
* 澎湃新闻:日本初期教育蛮好,为什么成人社会趋同性严重,很压抑,出生率很少,自杀率也很高,你怎么看?
 +
* 周轶君:是,我也看到了有不少观众在讲这个问题。首先,没有一个[[国家]]的 教育 是完美的,对吧?就像你刚才说的日本分学区,妈妈的表现其实特别重要。片子里其实也提到了,在日本做妈妈很不容易,当然篇幅所限没办法挖得更深。据说日本有一个电视剧,讲妈妈群里面会因为爸爸的职业而产生等级之分,小孩子也会有这个意识,然后老公职位最高的妈妈经常去差遣老公职位低的一个妈妈,最后搞的那个妈妈压力特别大就自杀了。所以日本社会的问题是这种高度要求人的趋同性,片子里讲到了霸凌的问题,也讲到了他们不能表达情感的问题。其次,我觉得今天的日本社会也不是一个糟糕得不行的社会,其实日本社会还有另外一面,确实日本人做事情很完美,效率很高,对吧?明 要办东京[[奥运会]]了,我非常相信那个时候他们又会做出很多让全世界惊奇的事情,积极性这一面还是在的,压力也确实大,但他们社会也不断在反省这个问题,新一代小孩就想要他们有个性,像藤幼儿园,孩子的校服是自己可以选颜色的,甚至选择不穿校服也可以,而且设计师在盖 第二 个幼儿园,就想让他们都赤裸上身,就像第一个幼儿园一样,日本很多个体的这种礼貌性,你看他们的身体语言和精神面貌,我觉得还是挺赞的。最后,拍片子给大家看一个美人,但美人鼻子上有个黑痣,我没有把黑痣讲得太多,因为容量也没那么大,我们其实没有回避这些问题,都有提到,压抑趋同的问题都有。
 +
* 澎湃新闻:做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你认为如何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
* 周轶君:没有人生来是不想学习的。一个学生数学不好,芬兰的老师从来不认为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老师教的方法有问题。他们会跟孩子玩一些他喜欢玩的东西,然在偷偷把数 加进去。他们相信那个“东西”在那里,他们的办法是把它激发出来。我在芬兰就特别感慨他们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老师]]相信[[学生]]、家长相信老师,整个社会也相信学校,就这种信任链条使得你不用去考试来强求,甚至老师怎么教都没有人监督,这种从底层发出来的信任,生命力会特别长久。好的学习,首先你得有好奇,你想了解什么?这是最开始的一个动力,然后想清楚为什么要学?最终目的是什么?并不是今天写这个字是为了明天交[[作业]]。
 +
 
 +
==相关视频==
 +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中国'''
 +
 
 +
{{#evt:
 +
service=youku
 +
|id=XNDM4OTkxNTczNg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390
 +
|container=frame
 +
 
 +
}}
 +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日本'''
 +
 
 +
{{#evt:
 +
service=youku
 +
|id=XNDMzMTI2OTc4NA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390
 +
|container=frame
 +
 
 +
}}
 +
 
 +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芬兰'''
 +
{{#evt:
 +
service=youku
 +
|id=XNDM0MDY0ODg4OA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390
 +
|container=frame
 +
 
 +
}}
 +
 
 +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印度'''
 +
{{#evt:
 +
service=youku
 +
|id=XNDM1NTE1MDM5Mg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390
 +
|container=frame
 +
 
 +
}}
 +
 
 +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英国'''
 +
{{#evt:
 +
service=youku
 +
|id=XNDM2NDI0MTAwMA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390
 +
|container=frame
 +
 
 +
}}
 +
 
 +
'''周轶君-他乡的童年-以色列'''
 +
{{#evt:
 +
service=youku
 +
|id=XNDM3MzA0OTQyNA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390
 +
|container=frame
 +
 
 +
}}
 +
 
 +
==他乡的童年==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
File:日本周轶君.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29/630/221.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55116 澎湃]
 +
File:他乡的童年.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s://wx3.sinaimg.cn/mw690/6a4dabedly1g6uqcxfszaj20u01hc45q.jpg 原图链接] [https://weibo.com/u/1663045971?is_all=1 新浪微博]
 +
File:芬兰周轶君.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s://wx4.sinaimg.cn/mw690/6a4dabedly1g6uqdrpr60j20qo0sidkp.jpg 原图链接] [https://weibo.com/u/1663045971?is_all=1 新浪微博]
 +
File:日 周轶君1.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29/630/222.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55116 澎湃]
 +
File:芬兰周轶君1.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31/540/653.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498575 澎湃 ]
 +
File:印度周轶君.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31/540/708.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498575 澎湃 ]
 +
 
 +
</gallery>
 +
 
 +
==參考文献==
 +
{{reflist}}
 +
 
 +
[[Category:主持人主播]]
 +
[[Category:作家]]
 +
[[Category:中国人]]
 +
[[Category:记者]]

於 2022年6月18日 (六) 21:08 的最新修訂

周軼君
 
出生 1976
上海
國籍 中國
籍貫 上海
民族
語言 中文
教育程度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
職業 鳳凰衛視資深記者,作家

周軼君(1976年-),職業是國際記者主持人作家,保持好奇心,一起向世界ask why。用鏡頭關注社會,探索世界。[1]。「我想擺脫上一代的語言,卻沒有新的詞彙」,「我們以慣性教育下一代,我們需要新的溝通方式」……[2]

周軼君對教育的思考

  •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作為知名戰地記者、國際議題作家電視主持人,周軼君在有孩子之前,認為「重複」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有了孩子之後,她自然也不得不面對,做父母更像「無證駕駛」,未來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摸着石頭過河。[3]
  • 於是,她以兩個孩子的媽媽的身份出現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里,帶着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2019年,優酷接連上線《可以跟你回家嗎》、《他鄉的童年》兩檔社會觀察類紀錄片,對此,優酷紀錄片中心總監張偉表示:「社會觀察類紀錄片一直是優酷關注的重點,這次《他鄉的童年》取得的優良口碑為深耕這一細分品類注入了強心劑。」 [4]
  • 周軼君的女兒六歲,上小學一年級,兒子三歲還在幼兒園,周軼君笑着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所以為什麼做「童年」,不做中學大學,其實是有私心。或許正是這樣的「私心」,促成了紀錄片中真實的代入感。她每到一處的發問,她的驚奇、她的質疑,她的感動甚至哭泣都是一位普通媽媽的真情實感,為人父母的觀眾很容易被本片吸引。該片在優酷上線兩集後,豆瓣評分高達9.1。
  • 周軼君強調說,作為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並不是告訴大家,我找到了最好的一個辦法。「我希望最大的一個啟示是,如果家長願意去尋找不同的方式,你會找到對自己有一些啟示,而且適合你孩子的方法。」她說,「認識自己,認識美,這是日本與芬蘭的教育,教會我的事。」已經播出的日本和芬蘭兩集,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日本幼兒園強調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孩子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而芬蘭更注重孩子自身能力培養,在去競爭化的學習氛圍里,芬蘭的孩子們更加容易自發地去學習,揚長避短髮現自己潛在的能力。片中,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探尋的旅途上,周軼君同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旅程。[5]

與澎湃新聞的對話

  • 澎湃新聞:以媽媽而不是記者的身份去探究,心態上有什麼不同?
  • 周軼君:就是私心比較重。我相信很多的父母跟我有一樣的問題,所以我沒什麼顧慮,哪怕是不恰當的問題,也是帶着我的思想軌跡。比如在芬蘭,我問了很多傻問題,森林課上老師叫學生們去聞各種樹木的味道,我本以為是要了解這是什麼樹,但人家只是讓孩子們憑想象去形容聞到的味道,沒有什麼知識點。我之前的預設是自然課不就是野外生存?因為我們(中國家長)第一反應都是你送孩子去學的東西一定是有用的,但他們不是。芬蘭的森林多,森林課是讓孩子們了解人跟環境的關係。跟我的預設不太一樣,結果造成了不同的觀念的衝擊,反而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好的一種修正。
  • 澎湃新聞: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
  • 周軼君:今天早上收到鳳凰衛視記者胡玲發給我的一段話。她說她看過覺得自己沒有那麼焦慮了,她也有兩個孩子,老二比較不愛自理,日本那集有一個小孩早上自己刷牙洗臉疊衣服,胡玲的孩子看紀錄片看了十分鐘,馬上就自己去穿衣服了。這真是我聽到最好的一個反饋。她說我們有時候是可以跟孩子用一種更平等的方式去討論,包括一些規則,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能不能先問問他們到底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固然我們這一代家長已經覺得跟孩子的關係儘可能的平等了,但那個程度還不夠。我在西安看了一個夏令營做的是批判性思維。大的主題是去思考秦始皇是個什麼樣的人,但開始的那個話題特別的小,「學校為什麼要給孩子布置作業?」「你要不要做作業?」關鍵不是讓他們得出個結論,而是讓他們學會觀點和論據。過程中老師會告訴他們,我們只談這件事情,不要去發散,你會很驚訝當你把選擇權交給他們時,有的孩子會說學校可以布置功課,有的孩子會反過來說可不可以給老師布置功課?有時候孩子也沒有要絕對自由,比如我出差這件事,我原本以為他們肯定都說不喜歡,我沒想到他也會告訴你,喜歡「你每次會帶回來一些新的事情來跟我們分享」。所以,多一點自由效果會更好,反倒抓得越緊就越叛逆。
  • 澎湃新聞:其實也不能說人家的教育很棒,我就能夠用到我自己家孩子身上,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
  • 周軼君:你說得非常對,我一直強調說我拍這個片子不是告訴大家我找到了最好的一個辦法,我希望最大的一個啟示是,如果家長你願意去尋找不同的方式,你會找到對自己有一些啟示,而且適合你孩子的方法。
  • 澎湃新聞:我特別喜歡芬蘭老師說的那句話,「現在孩子都用電子產品,做什麼事情都很快,我的目的是讓他們慢下來,閱讀就是可以讓他們慢下來。」而中國的學生經常聽到都就是,快!你要去做什麼了……你怎麼看這種去競爭化的學習?
  • 周軼君:我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接納「絕對不要留作業」、「不考試」這種理念,那種絕對的自由,我也是有保留意見。舉個例子,我不在家的時候,我媽從上海帶來的數學題給我女兒做,我媽打電話和我說,你看你女兒一個暑假放回來十以內的加減法都忘記了怎麼辦?我說那做做做!我先生打電話和我說,你媽給她做那個題是學校以外的,比她現在學的高兩個年級,今天是星期天放假的。然後我先生還說,你看我們小時候沒有這樣學,我也沒有變得很蠢,我說你其實可以更好。哈哈,當然這個也是開玩笑,我就沒有去處理這個矛盾,我跟我媽就說你放鬆一點,她實在不願意做就算了,然後跟我先生那邊說,她要能做幾道題就做幾道題,我是一個比較中庸的方式。說到最後,我們家長再有好的辦法,最後的結果不是在你控制之內的,你也得放棄。
  • 澎湃新聞:紀錄片拍完,你對這幾個國家教育的直觀感受是什麼?
  • 周軼君:我覺得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的家長會那麼焦慮!五個國家,日本和芬蘭有點接近,而且地理上芬蘭是距離日本最近的歐洲國家,從語言系統、文化審美,包括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表現等等,有高度相似之處。印度和以色列也有點像,表面都很混亂,各行其是,當他們不滿意一件事情,自救意識特別強。像以色列是創業之國,13歲的以色列孩子,遞上的名片是CEO(首席執行官)、Founder(創始人)。中國和英國某種程度上是相同的。英國特別注重學科成績,這是剛性的。英國補課行業也是幾十億英鎊的一個大行業,但補數理化這種學科的主要是中國和中東家庭,英國人在外面補的就是彈鋼琴畫畫這類偏藝術的學科。中國式焦慮,印度可能最接近,這或許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可能是經濟、社會的劇烈轉型,讓我們這些父母變成了跟過去父母都不一樣的一代,過去經驗的可參照性不強,未來又難料。中國人出人頭地的傳統思想又特別深,種種矛盾交織。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什麼是成功的人生的定義特別窄。清華北大然後是白領職位,是我們心中相對理想化的一個人生,人生怎麼度過?我們心裡都有個標準,社會有一種高度趨同性,做一個非主流是挺難的,別人都在補課,你不補嗎?你不焦慮嗎?
  • 澎湃新聞:家長都不想孩子太累,嘴上都在忿忿不平,可一再被裹挾,該交錢絕不手軟,補課補到天荒地老。
  • 周軼君:我一個大學同學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給孩子補課就像是下賭場,所有下賭場的人不管你賺多少錢,其實你總歸要輸的,除非你能夠不下去就贏了。」補課這件事我很難想象,因為我孩子才讀小學一年級,但我會想因為補課會失去什麼,第一個就是體能上的訓練。日本孩子體育訓練多強,兩個年輕攝像師跟着孩子跑,都有點跟不上,長大以後的分別是看得出來的。中國孩子特別聰明,各種批判性思維都很好,一到走路,經常是走不動,體能訓練實際上是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我上次在西安拍的時候碰到一個老爺爺寫毛筆字,我問他孫子輩會不會跟你學,他說孩子沒時間都去補課了,我就想咱們是不是有點捨本逐末了?我在印度學到的一套很先進的教學方法叫做SOLE(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直接上互聯網,提出一個大的問題,然後自己去找答案。其實家長也可以這樣,家長未必星期天送孩子去學英語然後就都在走廊里看手機,你會什麼就教什麼。比如說釣魚其實可以學很多水文、魚類……但你跟中國家長說都沒有用,釣魚又不高考!我高考作文分數特別高,我寫的就是釣魚,因為我爸爸會釣魚,你看其實還是有用的。
  • 澎湃新聞:因為中國的家長其實愛好也很少,時間不夠用,大家都在忙着掙錢。
  • 周軼君:這就是為什麼在芬蘭當時我有一個特別感動的事情,他們沒有什麼競爭,喜歡一個東西或你做一件事情,都不會意識到做得好不好這件事兒,不會因為做得好才會保持這個興趣,做得不好你就會去放棄,敬老院裡面老人家都會有自己的愛好。我看到就特感動,我說我在中國看到多少人在學校是好學生,找了個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時候,你發現他沒有什麼愛好。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
  • 周軼君:這就是為什麼在芬蘭當時我有一個特別感動的事情,他們沒有什麼競爭,喜歡一個東西或你做一件事情,都不會意識到做得好不好這件事兒,不會因為做得好才會保持這個興趣,做得不好你就會去放棄,敬老院裡面老人家都會有自己的愛好。我看到就特感動,我說我在中國看到多少人在學校是好學生,找了個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時候,你發現他沒有什麼愛好。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
  • 澎湃新聞:中國很多爸媽現在都有「把娃經營成事業」這個理念,你怎麼看?
  • 周軼君:這就是為什麼在芬蘭當時我有一個特別感動的事情,他們沒有什麼競爭,喜歡一個東西或你做一件事情,都不會意識到做得好不好這件事兒,不會因為做得好才會保持這個興趣,做得不好你就會去放棄,敬老院裡面老人家都會有自己的愛好。我看到就特感動,我說我在中國看到多少人在學校是好學生,找了個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時候,你發現他沒有什麼愛好。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一個人在這種強烈競爭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不能保留興趣,你看到一顆心靈漸漸有一些枯萎,這個對我來說是最糟糕的一部分。我當時在芬蘭課堂裡面特別感動,我說他們真正的是為生活而學習。
  • 澎湃新聞:中國很多爸媽現在都有「把娃經營成事業」這個理念,你怎麼看?
  • 周軼君:我挺欽佩的。因為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的話是,「別煩我了,媽有媽的生活。」他們都是比我更用心的父母。說實話,難以想象我的娃將來是個什麼樣,我今天塞給她所有我認為最精英的教育,是不是我的期待也就越來越高?當她不符合期待的時候,我該怎麼辦?我女兒一踢足球就快樂得不得了,也沒有人教他,她就踢得挺好的,我就覺得等人越來越長大的時候,單純快樂的時刻越來越少,那現在就讓她快樂着吧。
  • 澎湃新聞:日本初期教育蠻好,為什麼成人社會趨同性嚴重,很壓抑,出生率很少,自殺率也很高,你怎麼看?
  • 周軼君:是,我也看到了有不少觀眾在講這個問題。首先,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完美的,對吧?就像你剛才說的日本分學區,媽媽的表現其實特別重要。片子裡其實也提到了,在日本做媽媽很不容易,當然篇幅所限沒辦法挖得更深。據說日本有一個電視劇,講媽媽群裡面會因為爸爸的職業而產生等級之分,小孩子也會有這個意識,然後老公職位最高的媽媽經常去差遣老公職位低的一個媽媽,最後搞的那個媽媽壓力特別大就自殺了。所以日本社會的問題是這種高度要求人的趨同性,片子裡講到了霸凌的問題,也講到了他們不能表達情感的問題。其次,我覺得今天的日本社會也不是一個糟糕得不行的社會,其實日本社會還有另外一面,確實日本人做事情很完美,效率很高,對吧?明年要辦東京奧運會了,我非常相信那個時候他們又會做出很多讓全世界驚奇的事情,積極性這一面還是在的,壓力也確實大,但他們社會也不斷在反省這個問題,新一代小孩就想要他們有個性,像藤幼兒園,孩子的校服是自己可以選顏色的,甚至選擇不穿校服也可以,而且設計師在蓋第二個幼兒園,就想讓他們都赤裸上身,就像第一個幼兒園一樣,日本很多個體的這種禮貌性,你看他們的身體語言和精神面貌,我覺得還是挺贊的。最後,拍片子給大家看一個美人,但美人鼻子上有個黑痣,我沒有把黑痣講得太多,因為容量也沒那麼大,我們其實沒有迴避這些問題,都有提到,壓抑趨同的問題都有。
  • 澎湃新聞:做了這樣一部紀錄片,你認為如何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 周軼君:沒有人生來是不想學習的。一個學生數學不好,芬蘭的老師從來不認為是學生出了問題,而是老師教的方法有問題。他們會跟孩子玩一些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在偷偷把數學加進去。他們相信那個「東西」在那裡,他們的辦法是把它激發出來。我在芬蘭就特別感慨他們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老師相信學生、家長相信老師,整個社會也相信學校,就這種信任鏈條使得你不用去考試來強求,甚至老師怎麼教都沒有人監督,這種從底層發出來的信任,生命力會特別長久。好的學習,首先你得有好奇,你想了解什麼?這是最開始的一個動力,然後想清楚為什麼要學?最終目的是什麼?並不是今天寫這個字是為了明天交作業

相關視頻

周軼君-他鄉的童年-中國

周軼君-他鄉的童年-日本

周軼君-他鄉的童年-芬蘭

周軼君-他鄉的童年-印度

周軼君-他鄉的童年-英國

周軼君-他鄉的童年-以色列

他鄉的童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