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勐海縣(傣仂語:ᦙᦵᦲᧂᦠᦻ [məŋ˥˩haːi˥])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縣。面積551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9萬人。縣政府駐勐海鎮。
目錄
縣名來歷
西漢,隸屬益州郡。東漢光和年間,劃歸永昌郡。1950年,境內解放。1957年,版納勐遮、版納西定合併為版納勐遮,3個版納合併為版納勐海。1958年,勐遮、勐海兩縣合併為勐海縣至今,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
居住民族
勐海縣境內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漢族、彝族、回族、佤族、白族、苗族、壯族、景頗族等25個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是本地的四大主體民族[2]。
位置境域
勐海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地處東經99°56』~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東接 景洪市,東北接 思茅市,西北與 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最長橫距7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縣城勐海鎮距省會昆明776公里,距州府 景洪40公里 。
地貌土壤
勐海縣地處 橫斷山系縱谷區南段,怒江山脈向南延伸的余脈部。境內地勢四周高峻,中部平緩,山峰、丘陵、平壩相互交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緩。最高點在縣境東部勐宋鄉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屬州內第一高峰。最低點為縣境西南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35米。
勐海縣境內土壤分7個土類、18個亞類、52個土屬、85個土種,各類土壤隨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內的屬磚紅壤;海拔800~1500米的屬磚紅壤性紅壤(赤紅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區;海拔1500~2400米的屬紅壤土類,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頂平緩地;水稻土主要分布於海拔600~1500米之間的壩區,共有47.7萬畝。
氣候特點
勐海縣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7℃,年均日照2088小時,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霧多是勐海壩區的特點,平均每年霧日107.5~160.2天。
勐海縣可分為5個氣候區:
①北熱帶。為海拔低於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兩岸河谷地區及勐往的勐往河和瀾滄江兩岸河谷地區。
②南亞熱帶暖夏暖冬區。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滿、勐往壩區布朗山南桔河兩岸。
③南亞熱帶暖夏涼冬區。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納京、納丙)、勐往的糯東。
④南亞熱帶涼夏暖冬區。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賀建,勐往的壩散,勐宋的曼邁、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龍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馬、南弄,巴達的新曼佤、曼皮、曼邁、章朗和勐岡全境。
南糯山的《石頭老寨》茶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⑥中亞熱帶區。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達、格朗和、勐宋4個鄉的大部分地區及勐滿的東南至東北面。
水文特徵
勐海縣境內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河水多為降水補給性河流。境內地表水年平均徑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9.46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層、根系層和基岩裂隙層,主要來源於雨季部分雨量下滲補給,地下水年平均徑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59億立方米,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50.04億立方米。境內流程2.5公里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條,總流長1868公里,多為幼年期河流,屬瀾滄江水系,總集水面積5570平方公里,其中境內面積占98.9%。流域總面積493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瀾滄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覽河等。
自然資源
動植物資源
勐海縣珍稀哺乳動物有象、野牛、虎、長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種;鳥類有綠孔雀、犀鳥、喜鵲、烏鴉、畫眉、百靈鳥、白鷳、原雞、相思鳥等16目44科249種;爬行動物有巨蜥、穿山甲、蟒蛇等3目11科45種;昆蟲有蜂、蝶、蟬、蜈蚣等12目92科113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9種;蔬菜30多種;水果20多種;花卉近100種;中藥材有大黃藤、黃姜、魚腥草等1000多種;可食野菜5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樟腦、咖啡、香料等產業正在培植開發。縣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8萬畝。
礦產資源
勐海縣有礦產13種,礦點60多處。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儲量約135萬噸。鈦砂礦: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為伴生礦。錳礦:主要分布在布朗山的章家、勐岡鄉。錫礦:分布布朗山。金礦:分布於勐滿、西定和勐混的打別、曼蚌、濃養。獨居石礦:較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煤礦:已發現煤礦點有大河溝、曼養、勐昂、格朗和、勐往等處。粘土礦和石灰石礦: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滿、布朗山等地。
水利開發
勐海縣總集水面積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9.4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5.59億立方米,為地表水的52.9%。水能蘊藏量116.88萬千瓦,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水域面積6.9萬畝,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億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萬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萬立方米。溫泉豐富,有高溫泉(60~100℃)4處、中溫泉(40~60℃)10處、低溫泉5處。
民族文化
勐海縣境內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民族風情濃郁。傣族的「 潑水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拉祜族的「拉祜擴塔節」、布朗族的「桑堪比邁節」集中展示了當地獨特的民風民俗文化。境內佛教壁畫貯量豐富,工藝美術風格獨特:貝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開展。傣族贊哈、古樂、繪畫,布朗族情歌彈唱,拉祜族蘆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3],讓人耳目一新、餘味深長。在浩瀚的民間音樂、舞蹈、曲藝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間舞蹈11個種類、63套跳法,舞曲、打擊樂譜32首。佛塔、佛寺蘊含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國藝術園中的奇葩。杆欄式建築,全國獨樹一幟。
旅遊景點
勐海旅遊西線是西雙版納旅遊片區的兩個次中心、三大旅遊區、五條旅遊主線之一,以邊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遊為特色旅遊品牌。截止2008年,全縣已建成旅遊景區(點)4個,其中,國家3A級旅遊景區(點)1個(打洛勐景來景區),國家2A級旅遊景區(點)1個(西雙版納陽光茶文化科技園雲茶源旅遊景區),國家1A級旅遊景區(點)2個(景真八角亭景區、打洛獨樹成林景區)。
勐海縣國境線(中緬)長146.6公里,開通兩條跨國旅遊線路,即:打洛—緬甸景棟、大其力—泰國迷賽、清萊、清邁、曼谷;打洛—緬甸景棟、東枝、仰光。
旅遊資源有人文景觀19處,水域風光45處,生物景觀32處,古蹟建築20多處,休閒求知健身場所40處,旅遊購物場所41處。主要景點有 景真八角亭、獨樹成林、 打洛森林公園、 曼短佛寺、巴達野生茶樹王、曼巒回清真寺、勐邦水庫等。
曼短佛寺
位於勐海縣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邊上,距縣城約10公里。是當地傣族從事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語稱為「瓦拉扎探」。據史籍記載,此佛寺始建於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 小乘佛教傳入後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體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窩蘇」(八角亭)等建築群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闊4間,寬約10米,深8間,長約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結合的梁架結構,重檐歇山式屋頂,上下兩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廈是牆抬梁,牆體與檐口間設有斜撐。殿內外的構件上均有龍、鳳花卉等圖案的雕刻裝飾。1993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緬第一寨
勐景來:位於中國西南邊陲 西雙版納勐海縣境內,打洛江對岸就是緬甸。
勐景來是一個典型的傣族傳統村寨,毗鄰緬甸,與緬甸撣族邊民來往頻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見的傣撣混居現象。勐景來在文化上保持了傳統的邊境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裡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歲的時候都必須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學習傣文、佛教經典及傣族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傳承博大精深的貝葉文化。
勐景來曾經是中緬邊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樹、神泉都有着悠久的歷史,一到節日,信徒都會來這裡賧佛求經,最盛時曾達到3萬多人。勐景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傣族群眾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稱為「中緬第一寨」[4]。
榮譽記錄
2018年6月,勐海縣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5]。
視頻
勐海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西雙版納勐海縣簡介,勐海縣政府網
- ↑ 勐海縣簡介,豆瓣,2012-03-23
- ↑ 經典哈尼族民間舞《採茶舞》,愛奇藝 ,2015-3-5
- ↑ 「中緬第一寨」勐景來,凱風網,2014-05-28
- ↑ 勐海縣榮獲「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