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孔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孔雀
原圖鏈接  
綠孔雀-1
原圖鏈接  

綠孔雀(學名:Pavo muticus)大型雞類,體長180~230厘米。雄鳥體羽為翠藍綠色,頭頂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綠色而具紫銅色光澤。體後拖着長達1米以上的尾上覆羽,羽端具光澤絢麗的眼狀斑,形成華麗的尾屏,極為醒目。雌鳥不及雄鳥艷麗,亦無尾屏,體羽主要為翠金屬綠色,背濃褐色,頭頂亦具一簇直立羽冠。外形和雄鳥相似,亦甚醒目,中國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種類,野外容易識別。

棲於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叢。雄鳥有精彩表演,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晨昏時立於棲木發出洪亮如長號般的kay~yaw,kay~yaw的叫聲。[1]

外形特徵

雄鳥頭頂聳立一簇冠羽,約長11厘米。冠羽中部輝藍色而具翠綠色羽緣;前部為魚鱗狀,呈輝亮的藍綠色,有時具淺藍紫色光澤。後頸、上背和胸呈金銅色,羽基暗紫藍色,並具翠綠色狹緣,常部分顯露於外,尤以下頸和胸為著。下背和腰翠綠色,具銅褐色矢狀羽干紋和黑褐色端緣;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肉桂色,具暗褐色羽端;次級飛羽暗褐色,外翈藍綠色;內側覆羽銅褐色,間雜有棕色蟲蠹狀斑;其餘翅上覆羽暗藍綠色,並富有光澤。尾上覆羽多達100~150枚,並特形延長為尾屏,覆於尾上,羽支分離,綠褐色,具紫銅色光澤;近羽端處有橢圓形眼狀斑,斑的中心有暗紫色腎狀或圓形小斑,外圍以輝亮的藍綠色;其外又圍有一圈寬闊的黃銅色,再圍以暗褐色和淺黃色狹緣,最外層為淺葡萄紅色,羽端紫銅色,色彩極為艷麗,外側眼狀斑層次不及中央鮮明。最長的尾上覆羽羽支翠綠色,羽端呈同色的菱角形羽片,且無眼狀斑;最外側數枚尾上覆羽亦為翠綠色,內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支較多,且亦分離,至羽端處形成鐮刀狀羽片,亦不見眼狀斑,尾短,隱於尾屏下,呈黑褐色。腹和兩脅暗藍綠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濃褐色,鬆軟如絨狀。

雌鳥似雄鳥,但無尾屏,亦遠不如雄鳥羽色鮮艷。背部和腰部暗褐色,具黃銅色或綠色光彩。尾上覆羽短,不及尾長,顏色與背相同,並具翠綠色光彩。尾黑褐色,微綴褐白色橫斑和羽端。頦、喉白色,兩側雜有褐色。

虹膜紅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較淡,跗蹠角褐色,眼周裸出部淺鈷藍色,頰裸出部鮮鈷黃色。雄鳥具一長距。

大小量度: 體長最長可達2300mm;嘴峰♂42~44mm,♀38~41mm;翅♂470~500mm,♀425~435mm;尾♂560~571mm,♀395~430mm;尾屏1550~1580mm;跗蹠♂160mm,♀ 115~147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歡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邊叢林以及林間草地和林中空曠的開闊地帶活動,不喜歡過於濃密的熱帶雨林。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多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多大步急馳,逃竄於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飛,但向下滑翔時亦飛得很快。白天活動,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晚上棲息於樹上。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現人時老遠即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鳴聲高而洪亮,似「ga~wo,ga~wo」。

遷徙:留鳥。

覓食:食性較雜,主要吃川梨(Pyrus pashia)、黃泡(Rubus obcordatus)果實、幼樹枝葉、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穀等植物和農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蟻、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動物性食物。常成5~10隻小群邊走邊覓食,尤以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

分布範圍

原生種分布: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緬甸、泰國、越南

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部怒江地區、西南部思茅地區、南部紅河地區和中部楚雄地區。

已滅絕區域: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2月中下旬即出現求偶行為。此時雄鳥羽色特別艷麗,常追逐於雌鳥周圍,把鮮艷的尾上覆羽尾屏展開如扇狀,並不斷抖動,使其相互摩擦碰撞而發出『沙~沙~沙』的聲響。雄鳥間還常為爭雌而發生毆鬥。通常營巢於灌木和草叢中地上。巢較簡陋,多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親鳥自己挖出一淺坑,內墊以雜草、枯枝、落葉和羽毛即成。每窩產卵4~8枚,通常5~6枚,1年繁殖1窩。卵乳白色、淡棕色或乳黃色、光滑無斑,微具光澤,卵的大小測量為72~78mm×51~55.5mm,重110~138g。據人工飼養下的37枚卵的測量為70.6(61~90)× 52.1(43~36)mm,重122.6(115~140)g。通常隔日產卵1枚,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7~30天。

綠孔雀從產蛋量和孵化率兩方面都大大弱於藍孔雀。藍孔雀雌鳥一年產蛋量大約在40枚左右,人工狀態下孵化率約80%,而綠孔雀雌鳥的產蛋量只有20枚左右,而即使在人工孵化狀態下,一年一窩綠孔雀卵最多也只能孵化出2、3隻小孔雀,因為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孵化出來的小孔雀不一定能成活。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摺疊野生種群
中國
綠孔雀在中國僅見於雲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過1991年至1993年的調查,綠孔雀數量較多的地區有雲南省瑞麗市、隴川縣、昌寧縣、永德縣、新平縣、普洱市、墨江縣、景東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過去有分布記錄但已絕跡或瀕臨絕跡的地區有盈江縣、瀘水縣、騰衝縣、蒙自縣、河口縣。永仁縣的中和、直左為新發現的分布點,據當地群眾反映,在維西縣的葉枝,德欽縣的拖頂和奔子欄也發現綠孔雀。由於棲息地生境的破壞,導致綠孔雀種群形成小家族群點狀隔離分布。

1991至1993年,由多位鳥類學者經過三年調查發表的《綠孔雀在中國的分布現狀調查》中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前,雲南綠孔雀種群在雲南還有較多數量。1995年,雲南全省綠孔雀群體數量約800~1100隻。

1994年,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研究所副所長、野生綠孔雀研究項目負責人羅愛東等人對雲南南部景洪、勐臘、勐海3個地區的綠孔雀分布進行了調查,在1990年後,上述三個地區綠孔雀已經絕跡。

1995~1996年,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專家楊曉君等對雲南東南部和西北部綠孔雀的分布現狀又進行了調查,蒙自、金平、綠春3個地區的綠孔雀也已絕跡。

2007年又開始了對雲南綠孔雀生存狀況的新一輪調查,新增了保山、南澗、瀾滄3個綠孔雀分布地區。其中,保山在2005年之前仍能聽見綠孔雀的鳴叫,有村民曾拾到綠孔雀脫落的尾羽,還有村民甚至收藏了整張綠孔雀的羽衣。2004年的時候,有人在大箐山里(位於雙柏縣大莊鎮干海資村),還能撿到綠孔雀的尾羽。但最近幾年(2010~2013),據當地村民反映,已聽不到綠孔雀的鳴叫;南澗地區狀況為偶爾見到,數量不清楚。

2014年,唯一能知道的還有綠孔雀分布的區域已經鳳毛麟角。如果不儘快採取保護措施,10年內,雲南野生綠孔雀很可能將滅絕。

全球

全球種群數量約15,000~30,000隻,成鳥約10,000~19,999隻。此為粗略估計,仍需進一步細化。

生存威脅

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加之它們漂亮的羽毛,很容易成為被捕獵對象。雖然綠孔雀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里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嚴禁捕捉獵殺,但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偷獵仍是很難控制的違法活動。另外,綠孔雀還有一個英文名——「Peafowl」(吃豌豆的雞),這一名稱也能概況它的一大習性。一些棲息在耕地附近的綠孔雀,經常結群去耕地覓食,對農作物造成破壞,農民為保護自己的莊稼,播種前會用農藥浸泡種子,這種做法常常讓整群綠孔雀遭到「滅門之災」。

綠孔雀的生存環境日漸萎縮,是難覓它們蹤跡的一大原因。農民將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着綠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將牛羊趕回,期間大聲吆喝牛羊,經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處尋找。這些行為對綠孔雀造成了很大的驚擾。眾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里,對綠孔雀的生存環境與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及破壞。此外,由於過度放牧牛羊,使得綠孔雀的棲息場所林下植被缺乏。

保護級別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EN),2013年評估。

2017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日」當天,雲南省環保廳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發文稱,綠孔雀被列為極危物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