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博白县,古称白州,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之间,东与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接壤。
博白县版图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28个镇,户籍总人口185.98万人。2014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89亿元,比2013年增长7.6%。
博白县属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夏湿冬干。
博白县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等荣誉称号。2019年1月,凭借桂南采茶戏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020年5月,博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目录
历史沿革
秦以前,博白地处岭南,为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部族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博白县地属象郡。汉初,今博白县地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博白县地属合浦郡。尔后,西汉分设十三个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县,东汉建安八(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县地属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三国时期(220—280年),今博白县属吴交州合浦县。西晋和东晋时期,今博白县地仍属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南朝宋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地。南部仍为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地。
南朝齐时,今博白县地属临漳郡漳平、百梁县所辖。南朝梁(502—557年)时,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县菱角乡南端。同期,置南昌县,县治设在今三滩圩。这是今博白地建县之始,距今已1400余年。南昌县隶属越州合浦郡。南朝陈时隶属相同。
隋朝(589—618年),初期南昌县先后隶禄州、合州。大业五年(609年)隶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博白县境内除南昌县外,新置博白、朗平、建宁、周罗、淳良五县。博白县之建置由此始,因博白江(今小白江)而名。南昌县改隶南宕州,州治在南昌县治;其余各县隶南州,州治在今博白县城。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为白州。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来。贞观六年(632年),改南宕州为潘州,州治由南昌县移至定川县,南昌县改隶白州,贞观十二年(638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入博白县。开元中期(720—733年),置龙池县,隶山州,州治设在龙池(今龙潭)。后改山州为龙池郡,尔后再复为山州。此时,今博白县境内仍有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均隶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白州为南昌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白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仍为博白、建宁、周罗、南昌4县,属南汉白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南昌、建宁、周罗三县归入博白县。政和元年(1111年)省白州,博白县改隶郁林州。政和三年,复置白州,博白县又属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省白州,博白县隶属郁林州。
元初,博白县仍属郁林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广西诸州为路,博白县属梧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博白县属梧州府郁林州。
清初,博白县隶属广西行省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博白县属直隶郁林州。
民国元年(1912年),博白县隶属郁林府。二年(1913年),隶属郁江道,道治苍梧。三年(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苍梧道,博白县仍属之。十五年(1926年),改隶第三区。十九年(1930年),博白县属郁林民团区。二十一年(1932年),苍梧、郁林二民团区合并为梧州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为梧州行政监督区,博白县均属之。二十五年(1936年)9月属浔州行政监督区,11月属郁林行政监督区,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三十一年(1942年)原三、五、六区合并为第三区,博白县随属之。三十六年(1947年),改属第九区,区治郁林。
解放后,博白县初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郁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设容县专区,博白县属之。
1952年,广西省发文将博白划归钦州专区,但实际上没有办理改隶手续,也没有隶行过这一关系。
1953年3月,博白县划归容县专区。
1958年,撤销容县专区,设玉林专区,博白县属玉林专区。
1970年,玉林专区改称玉林地区,博白县属玉林地区管辖。
1997年,玉林地区改称玉林市,博白县属玉林市管辖。
2020年5月,博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末,博白县下辖博白镇、双凤镇、顿谷镇、水鸣镇、那林镇、江宁镇、三滩镇、黄凌镇、亚山镇、旺茂镇、东平镇、沙河镇、菱角镇、新田镇、凤山镇、宁潭镇、文地镇、英桥镇、那卜镇、大垌镇、沙陂镇、双旺镇、松旺镇、龙潭镇、大坝镇、永安镇、径口镇、浪平镇等28个镇,县政府驻博白镇大街69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末,博白县户籍总人口182.21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0.9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38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0.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93万人,出生率10.15‰;死亡人口1.12万人,死亡率4.12‰;自然增长率6.03‰。
民族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博白县有民族31个,分别是: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布依族、白族、毛南族、侗族、黎族、土家族、回族、水族、藏族、京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傣族、仡佬族、佤族、土族、维吾尔族、哈尼族、布朗族、德昂族、畲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怒族、鄂温克族。
交通
博白县主要交通方式有公路和铁路,玉林至北海、浦北至化州、博白水鸣至湛江三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县乡镇,黎湛铁路、玉铁铁路经过县内,境内有博白站和文地站2个火车站。博白县北上南梧高速公路只半个小时车程,往南上重湛沿海高速公路需10分钟,县城至北海、湛江港口和机场均为100多公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博白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与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接壤;全县版图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之间。
地质构造
博白县地处华南准地台、钦州残余地槽、博白——岑溪拗陷带的西南端,是一条巨型北东二向斜悬于桂东南的深大断裂带。西南端始于合浦一带,往东北分成二支:一支往东平、旺茂、三滩,经陆川、岑溪进入广东封开县,至湖南境内,称陆川——岑溪断裂;另一支往博白、北流、容县、梧州至贺县,称博白——梧州断裂。在以上两支深大断裂之间,伴随产生一组北西、北北西向的不同吁期、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次一级断裂,把县内地层切割成长条或菱形块体。
地形地貌
博白县属桂东南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谷地、盆地、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错。地势特点是西北、东北部较高,中部偏南处隆起,形成从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势。六万大山余脉从北面入境后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区;云开大山余脉从东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从东北至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以及东南部的低丘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在两大山余脉之间形成开阔的博白盆地。南流江(县内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气候特征
博白县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北靠大陆南近海洋,境内上空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夏半年盛吹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的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博白县总的气候特征是:属南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无霜期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台风暴雨多,春秋常有干旱,冬季偶有低温霜冻,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2014年,博白县年平均气温为22.1℃,日照时数1696.3小时,总降水量1451.4毫米。
水文情况
博白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有南流江、郁江、九洲江、那交河等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3条,总长666公里,总集雨面积3836平方公里,年平均总径流量为32.69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14年10月博白地情网官网显示,博白县有耕地面积7.6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公顷。全县土地总面积38.30万公顷,其中:耕地7.73万公顷,园地2.02万公顷,林地23.43万公顷,草地8578.3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754.0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8万公顷,其他土地1208.85公顷。谷地、平原面积10.0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12%。盆地面积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24%。丘陵面积24.1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9%。山地面积4473公顷,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7%。
矿产资源
博白县境内探明的矿藏有钨、金、银、铜、铅、铁、汞、钛、独居石、锆英石、石灰石、花岗石、高岭土等40多种,其中银和瓷土的藏量较大,花岗石可采储量5亿立方米。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钛,有色金属矿产有钨、铅、锌、铜、锡、钼、铋、汞,贵金属矿产有金、银,稀有金属矿产有铌、钽,稀土金属矿产有锆英石,铪矿,燃料矿产有煤,化工原料矿产有磷、硫,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高岭土、石膏、长石、滑石、饰面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河沙),矿泉水、地下热泉水。
植物资源
博白县用材木类有松、梨、柳木、圆木、稿木、深木、柯木、椎木、荔枝木、龙眼木、苦惊木、车木、杉木、楠木等等,果树类主要有荔枝、龙眼、石榴、橄榄、橙、芒果、黄皮、芭蕉、香蕉、木菠萝、地菠萝等,竹类主要有单竹、角竹、青皮竹、篙竹、大头竹、斑竹、牛勒竹、苦竹、钩竹、莉竹、毛竹、甜笋竹等;药材类植物有金银花、旋覆花、鸡冠花、菊花、大茵、红枣、茵仁、胡椒、马槟榔、红豆寇、砂仁、荔枝核、龙眼核、黄皮核、蓖麻子、土花椒、山黄皮、莲米、赤子豆、柏子仁、桃仁等270多种。
动物资源
博白县境内哺乳类动物有野猪、黄猿、果子狸、狐狸、豪猪、白鼻猪、豺狗、媚子、野兔、松鼠、水獭、猫狸、飞狸、老鼠等;鸟类动物有燕子、麻雀、云雀、禾花鹤、猫头鹰、猴头鹰、白鹭、白鹤、鹤鸽、杜鹃、画眉、喜鹊、乌鸦、斑鸠、翠鸟、啄木鸟、鹑哥、毛鸡、白面水鸡、布谷鸟、伯劳、山鹏、黄莺、锦鸡、山鸡、水鸭等;尚有鱼类、节肢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动物。
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博白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3.89亿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1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5.3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56.37亿元,增长6.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65%和21.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1:35.7:26.3调整为35.4:37.0:27.6。全年财政收入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7亿元,增长15.9%,其中,税收收入6.36亿元,增长19.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41亿元,增长13%。
第一产业
2014年,博白县粮食种植面积87960公顷,比上年(2013年,下同)减少47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168公顷,增加1公顷;甘蔗种植面积9763公顷,减少27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0264公顷,增加1162公顷;木薯种植面积5386公顷,减少3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8.91万吨,比上年增加0.28万吨,增长0.6%。油料产量1.19万吨,增长0.8%;甘蔗产量110.17万吨,下降0.03%;蔬菜产量(含食用菌)70.42万吨,增长6.4%。
2014年末,博白县生猪存栏255.56万头,比上年末下降2.7%。全年生猪出栏236.67万头,增长2.1%。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2.11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猪肉产量17.9万吨,增长2.9%;牛肉产量0.35万吨,增长6.1%;羊肉产量0.02万吨,增长7%;禽肉产量3.74万吨,下降5.2%。全年禽蛋产量0.52万吨,下降0.2%。牛奶产量0.04万吨,增长6.1%。蚕茧产量0.23万吨,增长1%。水产品产量3.97万吨,增长6.4%。全年木材采伐量97.2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2%。
第二产业
2014年,博白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9.1亿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长12.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22亿元,增长16.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8.39亿元,同比增长20.8%;集体企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26亿元,同比下降2.9%;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5%。
2014年,博白县轻工业增加值同比2013年增长7.5%,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分门类看,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55.5%、33.5%、22%、21.9%。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第三产业
2014年,博白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59亿元,同比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17亿元,同比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61亿元,同比增长11.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15亿元,同比增15.7%。
2014年,博白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02亿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长5.2%。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2亿元,增长16%;电信业务总量6.51亿元,增长20.8%。全年全县中国国内旅游综合接待人数达到191.1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2.98%;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0516人次,同比增长18.3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2.23万美元,同比增长23.22%。
2014年,博白县金融业增加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86亿元,同比增长11.8%;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1.59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72%。
社会事业
文化艺术
2014年,博白县获评为“中国杂技之乡”。电视、广播两台共播出新闻稿件5091篇。其中电台播出2513篇,电视台播出2578篇,专题节目《白州和韵》播出108期。1-12月份,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采用该县新闻稿件996篇。其中:广西电台采用76篇,占任务的106%;玉林电台采用441篇,占任务的116%;广西电视台采用51篇,占任务的121%;玉林电视台采用483篇,占任务125%;中央电视台采用5篇,比2013年同期增加2篇,专题节目《白州和韵》播出108期,占任务的112.5%。组织14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深入全县28个镇316个村开展放映活动。1-12月,在全县316个行政村放映了农村公益电影3792场,观影群众达95多万人次。全县有文化馆(站)29个,建筑面积9150平方米;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2256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50个,藏书27.2万册;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馆藏文物3226件,其中96件为国家珍贵文物。2014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
教育事业
2014年,博白县学校占地面积6196473平方米,校舍筑面积2035403平方米,教学用房1070715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3179.19万元。幼儿园294所,招生人数47064人,在校学生68912人,毕业生38875人,专任教师1739人;小学346所,招生人数25217人,在校学生153723人,毕业生27370人,专任教师8364人;初中65所,招生人数25568人,在校学生79316人,毕业生29254人,专任教师4241人;高中16所,招生人数8408人,在校学生24647人,毕业生7577人,专任教师1285人。
医疗卫生
2014年末,博白县共有卫生机构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3629张。卫生技术人员6029人,其中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66人,注册护士1277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2014年末,博白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8.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3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34.6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4.46万人。全县共有1.4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2.87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2014年新建五保村9个,示范性敬老院1个、农村幸福院22个,发放城乡低保金1.96亿元;新增租赁住房补贴家庭477户,建成廉租住房1692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3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解决农村16.6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减贫人口1.9万人。
著名人物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博白县博白镇岐山坡村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为中国政协第六届常委、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
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博白县松旺镇茂山村人,曾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国务院对外文委副主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朱锡昂(1887-1929),字识星,博白县沙河镇上垌村人。1907年考入广东高等工业学堂读书,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历任玉林五属中学校长、南宁府立中学校长、郁南县知事、广西省议会秘书长等职。
梁威林(1911.3.12-2008.5.12),曾用名梁泽晋,沙陂镇八壁村人,历任中共东江地委书记,粤东区宣传部部长,中共粤北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8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在香港工作长达20年。
生活习惯
服饰
清代至民国时期,博白县境内官僚士绅、士人商贾穿绫罗绸缎、长袍马褂;女人穿花边长衫、裙子、短衣、阔脚裤。家贫儒流学子,穿着装式虽然类同,但多是粗麻棉布。穷苦农民穿棉麻对襟唐装衫、裤。民国初期,上层人士服式,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广大劳苦大众穿棉、麻布料对襟唐装衫、大裤头、阔脚裤,且不论麻、棉布,从纺纱、织布到染色均为手工自产,布质异常粗糙,多有疙瘩。解放后,县内居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告别了粗布烂衣的时代,普遍穿着蓝、黑机织的棉布衣裳。青年人弃却唐装而穿新式装。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穿着已向漂亮、高档、时髦发展。夏天,多姿多彩的的确良、化纤、丝绸已普遍进入职工、市民、农民家庭。一般人都有内外衣之分。西装领带、皮鞋白袜、连衣裙、旗袍已成为男女青年的夏装。冬天,老年人普遍穿棉衣、毛线衣、卫生衣。青年人穿各式各样的毛线衣、夹克衫、西装,或各式呢绒中褛。
饮食
博白县境内居民主食以稻米为主,辅以红薯、芋头、木薯。解放前,地主富豪之家,一日三餐鱼肉、白米饭。而农民早晚两餐喝稀粥,午餐吃杂粮,佐食则是头菜、成萝卜、辣椒之类。特别在青黄不接时,多以红薯叶、南瓜苗、萝卜叶和野菜充饥。解放后,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居民一般每日三餐干饭或一粥两饭;菜以瓜类、蔬菜、豆类为主,三、五日吃一次鱼、肉、蛋类。
宗教信仰
博白县境内的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3个教派。2011年,博白县有宗教信徒约4000人。其中,佛教3500人,基督教260人,天主教110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有4处,分别是江宁三宝寺(佛教)、基督教福音堂、英桥基督教聚会点、天主教莲发塘聚会点。有基督教教职人员2人。
地方文化
方言俚语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县志·礼俗篇》文献记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博白县境内方言主要有2种,即客家方言(本地称做新民话)和粤方言(本地称做地佬话),此外,还有少量廉州话、闽南话分布。
地佬话,即博白本地古老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博白县北部的博白镇、径口、浪平、双凤、柯木等乡镇;中部的旺茂、亚山、三滩;西部的水鸣、永安、顿谷、那林、江宁等乡镇,以及沙河(西岸的长远、礼安村)等14个乡镇,县外地区如陆川、浦北均有分布,地佬话是声调数较多的汉语方言,声调数目10个。
新民话(客家方言),新民者,为新迁来之移民,是相对于土著居民而言,先入为主,后来为客,因其称“我”为“涯”,称“什么”为“麦介”,故又被称为涯话、麦介话,博白新民话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南部的龙潭、大坝、双旺、松旺、东平、菱角、沙河、合江;东部的凤山、新田、大垌、沙陂、那卜、英桥、三江、文地、宁潭;北部的黄凌、径口、三滩的部份地区共20多个乡镇。
民间文艺
山歌
山歌是博白县内民歌的主体,居民在劳动之余,在田头山坡上,喜欢即兴而唱。山歌一般是4句,每句7个字,一、二、四句押韵,它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俗易懂。民国时期,民间艺人经常摆歌台对歌,成千上万群众聚集观赏。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门普遍利用山歌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每逢参观学习或会议之前,都唱山歌。博白有名的民歌歌手有庞秀清、刘文川、黄祖琼、梁春明、冯兆才等。
木鱼
木鱼是介于山歌和快板之间的民间曲艺形式。19世纪初叶,博白县内就有木鱼说唱出现。解放前,县内流行的木鱼,大都出自乞丐之口;乞丐上门讨饭,首先是敲响木鱼或竹板,唱起恭贺大吉利市的歌谣。木鱼演唱分上下两句,上句的末尾加上“哪呢呀,金菊花吾哪”、下旬尾的衬词是“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呀”。解放后,在宣传中心工作中也把木鱼说唱搬上舞台,有的还采用木鱼夹白的说唱形式来叙述故事。
竹马、麒麟竹马、麒麟
竹马、麒麟竹马和麒麟都是博白县内民间歌舞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表演形式是演员把竹扎纸糊的竹马或麒麟挂在身上,边唱边舞,加上锣鼓伴奏演出。春节期间,演员身挂竹马或麒麟挨家逐户恭贺,所唱内容多是祝贺添丁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的贺词。演唱时,根据不同对象,灵活掌握,发挥口才,唱得有板有韵,唱完,主人赏赐“封包”或年糕。
喃嘟乐
博白县内农村每年中元节前的10多天内,村村户户,凡是男性青壮年都用竹尾制作一种横吹舌簧的乐器,在舌簧的另一端结上芦苇作共鸣笛煲,竹管与笛煲的比例是2比3。在村头村尾、山间田野日夜吹奏,农历七月十四日晚全部出动吹奏,“喃嘟嗬”之声此起彼伏。据民间传说,人们吹喃嘟乐,是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先,以音乐引路招呼已故的祖先回家团聚过中元节,因此,喃嘟乐只限于中元节前吹奏,过了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就不约而同销声匿迹了。原始的喃嘟管没有固定的调性音高,只有2个音孔,仅发4个音符。1986年,博白县内音乐工作者王保威对这一民间乐器进行改革,制成了有固定调性的高、中、低3种型号,由2孔发展到6孔,吹奏出12个音符,既可独奏也可重奏。
舞狮、舞龙
舞狮和舞龙是博白县内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每逢新年或喜庆之日,都有舞狮舞龙活动。每个舞狮队约10多人,舞龙队20多人。舞狮时,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主要有醒狮、睡狮、寻青、吃青、煞狮等7个情节,舞狮时有锣、鼓、钹、唢呐等8音伴奏,舞狮后,常有武术表演。舞龙,1人撑龙珠,1人舞龙头,10多人舞龙身,1人舞龙尾,主要有摇边龙、龙飞舞、寻珠、龙睡觉、龙抱蛋、龙起窝、龙串灯、龙出海等情节。舞龙难度最大的是上龙山,用数十张四方桌搭台作高台表演,动作惊险。
木偶戏
清朝同治年间,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主要是杖提木偶。木偶头部和手掌用木制成,木偶的嘴和双眼能动,用竹枝操纵,行当齐全,演技丰富。解放前,博白县南部龙潭、松山的木偶戏属大班,演员1人操纵1个木偶,有击乐、锁呐、二胡伴奏,每个戏班8至10人。县中部、东部的东平、那卜、英桥、文地、凤山的木偶戏属中班,每个演员操纵1至2个木偶,每班4至6人。县北部的三滩、城厢、浪平属小班,1个演员操纵全部木偶,边舞边唱,另1人打锣鼓,每个戏班只有2人,木偶戏的唱腔以四平腔为主,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主要有《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粉妆楼》、《鸡爪山》、《薛仁贵征西》、《薛刚三下南唐》、《十二寡妇征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等等。
杂技
杂技在博白县内又称大力戏。解放前走江湖卖药者,先耍一段杂技和魔术招徕观众后才卖药。杂技中有气功、武术。解放后,杂技艺术发展较快。1957年,在“飞星杂技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县杂技团,演出的节目有《睡钉床》、《平台三翻》、《刀火门》、《软体咬花》、《碎火砖》、《空中险吊》、《心口碎大石》、《叠罗汉》等。1960年,杂技团从广东、灵山等地聘请杂技、魔术艺人当教师,技艺提高较快,杂技节目有《高台停车》、《椅子顶》、《蹬梯》、《蹬缸》等,魔术有《奇树开花》、《飞花过盘》、《花瓶人头》等。1990年,博白县杂技团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剧团。
采茶戏
明代,采茶戏从江西传入博白。清代,采茶戏在县内已相当盛行。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那时,采茶戏是舞狮、舞龙、唱竹马加演的节目。清末,采茶戏与舞狮、舞龙和唱竹马分开,形成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戏,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1905年,水鸣采茶艺人庞秀清应邀到北流对歌,对赢了18台歌师。
民国四年(1915年),采茶艺人黄彩庭和宾祖仁组织30多人排练采茶歌舞《五马巡城》,是博白第一个大型采茶歌舞。尔后采茶戏班渐多,在县内演唱采茶的有庞秀清、黄彩庭、庞德才、黄仁兴、刘文川、冯绍琼、李清文、王诗泉、冯常、钟福祥、温承琼、李十五等15个戏班,演员共有70多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政府以伤风败俗为由,宣布禁唱采茶,部分采茶戏艺人被拘押囚禁,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节,县政府才重新宣布开放唱采茶戏。解放后,采茶艺术发展较快。
1953年文化部门组织采茶艺人刘文川、梁桂华、梁春明到南宁参加广西省民间艺人观摩演出活动。嗣后,县文化馆多次举办采茶戏基本功学习班,培养采茶人才。1956年,县民间艺术辅导团创作演出的采茶歌舞《打杯舞》参加自治区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产生较大影响。全县业余采茶剧团发展到240个。同年秋,采茶戏《借衣》、《绿珠女》、采茶歌舞《百花鲜》参加玉林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借衣》获一等奖,《绿珠女》获三等奖。10月,采茶歌舞《四季花舞》参加广西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1959年11月,博白县文工团成立,创作演出采茶戏《刘三姐》。
1961年县文工团改为县文艺辅导团,1965年又改为县文艺队,以样板戏取代了采茶戏,连乡村采茶队也禁止演采茶戏。1976年10月后,采茶戏又重新兴盛。
1978年县文艺队到江西学习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县城连续上演56场。1981年县采茶剧团成立,排练《两亲家》、《重上茶山》参加自治区文艺会演,《两亲家》获演出一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重上茶山》获演出三等奖。1990年,博白县采茶剧团被评为广西先进剧团。
名优特产
稔子
博白多山岭,盛产野果稔子(也叫山稔),夏开淡红色花,果大如樱桃,熟时暗紫色,味甜,多浆可染若胭脂。果子能食外,还有多种药用功效。
杨桃
杨桃,又称作羊桃等。果皮呈蜡质,光滑鲜艳,果肉黄亮脆嫩,爽甜多汁。杨桃含有多种营养素及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带有一股清香。
黑皮蔗
博白黑皮蔗,又称果蔗,表皮黑紫,是广西主要产区之一。三滩镇为其种植区。蔗长2米,肉脆、汁清甜,含丰富的水份和糖份,可生食或作罐头、饮料的原料。
龙牙蕉
龙牙蕉一般株产8.5-15公斤,果形微弯、短圆、肥满;成熟后皮色金黄,果肉白色,柔软甜滑,常食可美容、通便润肠。
木菠萝
木菠萝呈椭圆形,皮黄绿或黄褐色,外皮有凸起粒刺,最重可达20公斤,果肉浓香清甜,果核煮熟也可食用。
黄榄糠
黄榄糠是把黄榄的肉剥开晒干,加盐制成的一种菜品,用黄榄糠拌着塘角鱼蒸熟,可以做成独具特色的塘角鱼拌黄榄糠菜。
咸卜
咸卜是一种将萝卜晒至半干,然后加些生盐放缸中腌几天,取出晒干后入瓮贮存一段时间后制成的腌制食品。
博白桂圆
博白桂圆品种以石硖、广眼、大乌圆为主,果实色泽橙黄,大小均匀,肉厚晶莹,清甜爽口。经加工成的上等桂圆肉,色似琥珀,透明而有光泽,松软而稍带弹性,获广西地理标识产品。
博白蕹菜
博白蕹菜,又叫空心菜或通心菜,茎长叶蔬,叶尾尖细、鲜绿脆嫩、清香爽口;煮熟后,次日仍可保持原来的青绿色泽,获广西地理标识产品。
旅游景点
概况
博白县地处北部湾前沿,其山多赤壁丹峰,是广西丹霞地貌红层盆地面积最大,丹霞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内主要景区景点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宴石山风景名胜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力故居,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宴石摩崖造像、朱锡昂故居以及高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千鹤岛、绿珠庙、永福堂、伏波祠、字祖庙、云飞嶂、花石嶂、双角峰、大平坡水楼、老虎头水库、水鸣镇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博白县九龙客家游乐生态园、浪平竹海长春园等等。[1]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
宴石山风景名胜区是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博白县境西部的顿谷镇石坪村,距离县城30公里。景区山体多为方山,顶平而开阔。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7平方公里。
千鹤岛
千鹤岛又名白鹤岛,位于江宁镇合浦库区小江水库内,距离县城70多公里。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岛上竹木葱茏,栖息着白鹤、白鹭达五六万羽,是广西较大的鹭鸟栖息地之一。[2]
温罗温泉
温罗温泉又名热水塘,位于亚山镇温罗村,距离县城21公里。温泉日自然流量482吨,平均温度58℃,富含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锶、铝、锌、碘等十几种人体必需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矿物质。
2016年10月签订投资42亿元,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博白世客会亚山温泉风景区项目,将在亚山温泉及温罗水库范围内实施。
王力故居
王力故居位于博白县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队,距离县城1公里,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进27室,为泥砖桁桷单层体悬山顶结构,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那林镇大村蔡氏民居兼设宗祠,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博白县保存较完整的古老民居之一。 [3]
绿珠庙
绿珠庙位于博白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绿珠江边,又名贞烈祠、绿珠祠,是为纪念中国晋代美女梁绿珠而修建的。民国初年,该祠已具3座殿宇,庙宇依江而筑,飞檐高翘,殿廊环立。民国十六年(1927),绿珠庙被毁于一场大火。今存绿珠祠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
字祖庙
字祖庙位于博白县城博白县中学内,是为纪念中国古代文字创始人仓颉、沮涌而建,故又名仓沮阁,由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顾恩仁所建,该庙平面为方形,占地面积133.17平方米。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位于博白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博白镇大良村,博沙二级公路旁,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分为4层,四周有5米宽的护河,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
所获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同年12月25日,入选“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第五批)”。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视频
广西博白篇,一分钟精彩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