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秦孝公秦獻公四年(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出生 ,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獻公去世後,秦孝公繼位。秦孝公繼位時年僅21歲。

秦孝公
別稱 秦平王
渠梁
諡號 孝公
時代 戰國
國家 秦國
身份 秦國君主
出生日期 前381年
逝世日期 前338年
在位年代 前361年-前338年
秦獻公
子女 秦惠文王
太子 秦惠文王
都城 櫟陽、咸陽
墓葬 弟圉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富平縣東南),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1]

求賢納才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當時黃河餚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秦國接壤。魏國占有原本屬於秦國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築長城楚國自漢中郡往南,占有巫郡黔中郡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兩路出兵,向東圍攻陝城(今陝西省韓城市),向西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2]而趙、韓兩國也趁秦孝公繼位未穩之機率軍攻打秦國。[3]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4]

商鞅變法

衛國商鞅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墾草令

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NoteTag|關於商鞅變法的時間,許多記載為前356年,實際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就決定變法,而《墾草令》就是商鞅秦孝公提出的變法方桉,見[5]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6]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前358年,秦國西山(古代地名)|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 (戰國)|韓國[7]前357年,楚宣王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8]前355年,秦孝公魏惠王杜平 (古代地名)|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9]

第二次變法

平定太子事件後,秦孝公商鞅大良造,開始第二次變法。[10]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11]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逐漸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12] 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 前342年,秦孝公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大事件

河西之戰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早在秦獻公時期,秦國魏國為爭奪河西地區發生多次戰爭,其中秦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石門山(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三場戰役中取得勝利。經過商鞅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具備了收復河西地區的能力[13][14][15]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兩地。[16]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17]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占領少梁[18]。 同年,秦孝公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但沒有攻克,占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19]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齊軍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前來救援趙國齊國軍隊擊敗, 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 秦孝公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的進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

元里之戰

前354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兩地。[20]此舉招致魏國的干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市|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21]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占領少梁[22]同年,秦孝公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但沒有攻克,占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23]

秦魏講和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舍出面調停,各國休戰[24]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趙成侯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後,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並包圍固陽。 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25]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孝公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南)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應邀參加 ,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26]

西鄙之戰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國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築城。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占據崤山以東,與秦國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如今君上聖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攻勢,必然要向東撤退。魏國一向東撤退,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

同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九月,秦孝公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 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為政舉措

變法圖強

戰國初期,秦國地廣人稀,大部分土地還沒有得到開發,農業生產遠不如東方各國。秦孝公即位之後,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來到秦國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頒布軍功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等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擊敗魏國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大敗魏軍,並占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秦孝公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因病去世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歷史評價

賈誼:"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7]。"

司馬遷史記》:"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28]

范曄後漢書》:"時秦孝公雄強,威服羌戎。"

賈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強國七,秦孝公發憤於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戰士,明賞功,西斬戎王,南破強楚,虎視六國,狙以濟之。"

曾國藩:"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因而矣。"

視頻

上下五千年春秋戰國人物篇之-秦孝公

參考資料

  1. 《史記·卷五·秦本紀》: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2. 《史記·卷五·秦本紀》: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應為燕文公)、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應為巫郡)、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3.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十四年,(趙)與韓攻秦。
  4.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
  5. 《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卒定變法之令。
  6. 《史記·卷五·秦本紀》: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
  7.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韓昭侯元年(應為五年),秦敗我西山。
  8.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應為右)尹黑迎女秦。
  9.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孝公)七年,與魏王會杜平。
  1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11.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韓昭侯十一年(應為十五年),昭侯如秦。
  12. 《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13.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十九年,敗韓、魏洛陰。
  14.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獻公)二十一年,章蟜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
  15.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十三年,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梁。
  16.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 ,取漆富丘,城之。
  17.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
  18.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孝公)八年,與魏戰元里,斬首七千,取少梁。
  19.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伐鄭,圍焦城,不克。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氏。
  20.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 ,取漆富丘,城之。
  21.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成侯)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
  22.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孝公)八年,與魏戰元里,斬首七千,取少梁。
  23.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伐鄭,圍焦城,不克。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氏。
  24.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八年, 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公會齊、宋之圍。
  25.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應為二十年),與秦會彤。
  26. 《戰國策·卷六·秦策四·或為六國說秦王》: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27. 《過秦論·上篇》
  28.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