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津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津市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1]。古稱絳州龍門,因地處濱河要口,當黃河要津,故名。東迎汾水與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韓城市相望,南有台地與萬榮縣毗連,北依呂梁與鄉寧縣接壤。全市東西寬27.5公里,南北長35公里,面積為593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緯35度28分17秒至35度47分15秒,海拔高度在357.5米至1345米之間。

河津人文歷史悠久,「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等傳說發生在這裡,春秋時晉國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聖司馬遷、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唐朝大將薛仁貴、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2]等歷史名人都出自河津。

歷史沿革

河津市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集居。龍門,最早記載於《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3]。」因戰國時期魏國的軍事要塞皮氏邑位於河津市,漢代在此置皮氏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為龍門縣,從此「龍門」專指今河津[4]。「河津」一詞首見於漢代地理名著《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意謂黃河津渡。

金天會六年(1128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

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侯上甲微滅皮氏國(又叫皮氏部落)。

前1525年商祖乙曾遷都河津。

1524年,商祖乙封弟弟祖丙於耿,建立嬴姓耿國。

西周建立後,滅商耿,封周室族人於耿,建立耿國,為姬姓耿國。

前611年春秋時期晉獻公滅耿,把耿地賜給大夫趙夙為采邑。

戰國時,邑地屬魏國皮氏。

前211年,秦置皮氏縣,屬河東郡(今運城市)管轄。

漢天鳳元年(14)更名延平縣。

東漢時復改為皮氏縣。

三國時屬平陽郡(今臨汾市)管轄。

北魏真君七年(446年)改為龍門縣。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河津縣。

1994年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7月,河津市轄2個街道、2個鎮、5個鄉:城區街道、清澗街道、樊村鎮僧樓鎮小梁鄉、柴家鄉、趙家莊鄉、下化鄉陽村鄉;共14個社區、143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津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隅,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東迎汾水稷山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省韓城市相望,南有台地與萬榮縣毗連,北依呂梁山臨汾市鄉寧縣接壤,東西寬27.5公里,南北長35公里,國土總面積為593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緯35度28分17秒至35度47分15秒。

地形地貌

河津市由呂梁山區、南北坡高垣階地及黃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單元組成,境內有一山(呂梁山)、二河(黃河汾河)、三峪(遮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橫穿轄區中部而過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兩端高中向低的馬鞍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河津市共有土地888752.25畝。其中農用地421728.15畝,含耕地281304.75畝,林地57510.75畝,園地45166.5畝;建設用地213286.05畝,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87237.05畝,交通用地14096.25畝;未利用地253738.05畝,其中水域用地43876.35畝。

水資源

轄區水資源年總量3.36億立方米,黃河流經境內28公里,已建成的提水工程日供水可達50萬立方,沿河優質地下水源地60平方公里,日供水可達40萬立方。

礦藏資源

河津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16種,其中被開發利用的9種,以煤炭資源最多:

:貯藏於市域西北部,屬鄉寧煤田的延伸部分,面積約68km,地質儲量約6.8億噸。

硫鐵礦:貯藏於市域西北部,面積6km,探明儲量D級715.96萬噸,折合標準礦295.64萬噸。

石灰石:貯藏於市域北部的呂梁山,經勘測的龍門山及西磑口一帶石灰岩,儲量約3.4億噸。

礦:貯藏於市域北部一帶,礦體大部分呈窩狀,少部分為層狀,品位35%左右。

石英砂岩:分布於市域北中部一帶,出露長度7000m,平均厚度10m,地質儲量為784萬噸。

耐火粘土:分布於市域西北部,為製造耐火材料原料。

礦泉水:位於市域北部瓜峪溝一帶,是具有多種礦物質的珍貴水資源。

另外,還有鉀長石、鋁土礦、輝綠岩、白雲岩、地熱、煤矸石、砂岩等礦產。

人口狀況

據2018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13858人,比2017年增加了2161人。其中,男性214456人,女性 199402人;城鎮人口236557人,鄉村人口177301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16%,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3938人,出生率為9.54‰;死亡人口1777人,死亡率為4.3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4‰。

經濟概況

2018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7.1億元,增長7.4%;財政總收入42.6億元,增長3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億元,增長3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8億元,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億元,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51.1億元,增長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4元,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7元,增長8.8%。各項經濟指標高位躍進,突破歷史峰值[5]

工業方面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13.2億元,比上年增長54%;實現利稅36億元,增長82.7%;實現利潤15.5億元,增長98.7%。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1.7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負4.6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6.74元,比上年下降0.81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77%。

農業方面

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完成15646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1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87298萬元,增長3.18%。其中,農業61641萬元,增長0.78%;林業1546萬元,增長15.99%;牧業15077萬元,增長6.38%;漁業206.2萬元,增長0.39%;農林牧漁服務業8828萬元,增長13.28%。

農作物種植面積: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34746.9公頃,比上年增長1.09%。糧食種植面積31086.4公頃,下降0.46%。其中,夏糧15427.3公頃,下降1.29%;秋糧15659.1公頃,增長0.38%(玉米14870公頃,下降1.12%);油料種植面積396.3公頃,增長62.89%;蔬菜種植面積2622.4公頃,增長12.61%;果園面積1993.5公頃,下降3.16%。

農產品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194531.5噸,比上年增加4339.9噸,增長2.28%。其中,小麥94356.4噸,增產77.8噸,增長0.08 %;秋糧 100175.1噸,增產4262.1噸,增長4.44%。

農業機械: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95572千瓦,機械耕地面積25660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6960公頃,機電灌溉面積17060公頃,機械植保面積24500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5273公頃。全年農機化總投入2096萬元。

民生狀況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0元,同比增長6.3%。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87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11元,同比增長5.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24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6元,增長6.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807元。城鎮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元,增長9.1%;農村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776元,增長15.6%。

社會保障

2017年末全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15502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388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5498人,參加失業保險45000人,參加工傷保險63582人,參加生育保險4506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59108人。

教育

全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063人,在校生1883人,畢業生855人。普通高中招生2850人,在校生9416人,畢業生3287人。初中招生4636人,在校生13988人,畢業生4713人。普通小學招生3795人,在校生27795人,畢業生5167人。特殊教育招生25人,在校生103人,畢業生36人。在園幼兒數16329人。

衛生

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02個。其中醫院23個,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診所102個,村衛生室15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277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421人,註冊護士1358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311個。

文化

文化館、圖書館堅持免費開放;戲曲下鄉完成190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776場,寄宿制學校放映162場;為148個行政村配送圖書23236冊。成功申報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項,分別是:傳統音樂「河津小曲」、傳統技藝「灰陶製作技藝」、傳統美術「河東戲劇臉譜」、傳統美術「河津呂氏磚雕」。編印了《河津干板腔作品選集》。推介剪紙、琉璃等非遺項目參加「創意運城」文創產品設計大賽。

旅遊景點

真武廟

又稱「九龍廟」,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城區三里許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狀如龍,故俗稱九龍廟、九龍頭。九個山峰由西向東分別建有禹王廟、雷公廟、八仙廟、藥王廟、玄武廟、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其他八座廟宇因種種原因塌毀,只有玄武廟倖存。但世人所稱呼的九龍廟一直流傳至今。

真武廟總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殿、樓、閣、亭、台、坡階、棧道、廊舍、牌坊等共三十四處之多。所有建築皆依山勢而上下,殿坡棧道均隨地形而低高。其勢突兀,高下懸絕。東望虎崗,西瞰龍門,南臨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畫舫」、「孤雲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鑾」、「太華晴峰」、「汾水秋波」、「小橋飛鳳」、「原麟疊翠」----「麟島八景」的美麗傳說。

薛仁貴故里

大唐名將薛仁貴,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他的征戰事跡,有正史記載,並編入《中國歷史名人詞典》,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有關他的戲劇、評書、文學作品不勝枚舉。薛仁貴故里位於市城區東6公里處的修村,緊臨候西鐵路、108國道。村東的土崗名曰白虎崗,崗上有薛仁貴及其妻柳氏居住過的土窯一孔,亦稱寒窯,高寬均為1.7米,清末民初灶,炕猶存。窯側有白袍洞一所,內塑薛仁貴及其妻坐像。「薛仁貴寒窯」與「諸葛亮茅廬」、「杜甫草堂」並稱中華「三寒」歷史文化[6]

天險龍門

龍門也稱禹門口,位於山西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黃河峽谷中。古人有「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讚嘆,可見黃河激流在這裡造成多麼大的聲勢,形成多麼險峻的、桀驁不馴的狂濤。唐詩「咆哮萬里涌龍門」,已經形象地勾畫出龍門三激浪的洶湧、壯觀景象。龍門位於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黃河岸邊。東西兩山夾河,懸崖絕壁,相對而立,形狀似門。傳說春季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登此門[7],化而為龍,故名此門為「龍門」。由於龍門是大禹治水所鑿,人們為紀念禹的功德,習稱之為「禹門」。再因之地處秦晉重要交通渡口,又稱之為「禹門口」。

鎮風塔

位於市城區西北10公里的康家莊村北。塔為四面體,實心,13層,周長18.4米,高約30米左右.據碑文記載,此塔始建於宋代,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村民呂自公經手重建。用青磚砌成,外用釉料塗漆。在塔前猛擊石塊,可發出「鳥鳴」的回音,故又稱鳥鳴塔。1988年經山西建築聲學研究所有關專家鑑定,認為是很有科學和藝術價值的回音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名人

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東周時晉國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莊一帶)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東北),又稱冀缺(這也是「冀」姓的來歷)。生年不詳,卒年約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時期(前636~前600年)。晉靈公六年(前615年),任上軍主將。九年,兼帥上下兩軍伐蔡,使其訂城下之盟。晉成公六年(前601年),任中軍元帥,掌晉國大政。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年)字子夏,漢族,東周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人稱卜子。性格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孔子逝後,他到魏國西河(今山西河津)進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教訓。以防止臣下篡權。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李俚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傳授下來。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視頻

河津市相關視頻

河津形象宣傳片
魅力河津城市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河津市簡介,精彩河津 , 2019-12-02
  2. 董其武,博雅人物網, 2018-5-1
  3. 《尚書·禹貢》,查字典詩詞網
  4. 頭條|河津的前世今生....., 搜狐,2019-02-24
  5. 河津市2018年經濟概況 ,河津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9-02-14
  6. 山西河津薛仁貴寒窯,炎黃風俗網,2019-07-10
  7. 都說「鯉魚跳龍門」,你知道龍門在哪裡嗎?,新浪,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