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區
海城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是北海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市政府駐地,總面積141.24平方千米(其中潿洲島24.99平方千米、斜陽島1.89平方千米)。
2017年末全區總人口30.9萬人(常住人口34.86萬人)。從2011年1月1日起,潿洲鎮成建制委託給北海市潿洲島旅遊區管理。
海城區基礎設施完善,欽北鐵路與中國鐵路併網運營;邕北線是指從南寧到北海的一條高速鐵路,設計速度每小時250公里,為國鐵I級電氣化鐵路。使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之間形成「1小時城市經濟圈」,2014年1月正式營運。南寧至北海約190公里路程,約50分鐘即可到達;有中國大陸距離東南亞、西亞、歐洲最近港口之一的國家一級口岸北海港;有多條高速公路;有廣西三大機場之一的北海機場。
海城區海洋資源富饒。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四大著名漁場之一;區內有外沙內港和潿洲南灣兩個優良天然港灣;海岸線長55公里,有可養殖的淺海灘涂面積10萬畝。海城區自然資源豐富。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六大油氣盆地之一。礦產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石英砂礦、鈦鐵礦、陶土礦、石膏礦等。
目錄
建制沿革
海城區轄境在清道光年間,為合浦縣靖海團局駐轄。咸豐(1851~1861年)初,為珠場司衙署駐轄。清末至民國初,仍為靖海團局駐轄。民國15年(1926年),裁撤靖海團局,改市建制,成立北海市政籌備處。20年至34年(1931~1945年),先後屬合浦縣自治第二區之北海鎮(20年設),第五行政區和第三行政區之北海東、西2鎮(30年設),歷為區署駐地。35年裁撤第三區,仍歸北海東、西2鎮管轄,直屬合浦縣。
1949年12月4日,北海解放,今海城區轄境屬北海東、西街人民政府管轄。1950年3月6日潿洲解放,6月建立健全鄉街人民政權,為北海鎮人民政府所轄。1951年1月北海脫離合浦縣成為直屬廣東省的地級市,同年5月轉託廣西省領導。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省,屬北海市第二區、第三區分轄。1953年1月屬第一區人民政府管轄。1955年5月改屬廣東省,建制不變。1956年歸屬合浦專區的北海市(縣級市)。1958年11月改屬合浦縣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6月北海改屬湛江專區縣級鎮,歸北海鎮城鎮、潿洲、郊區3個公社分轄。1964年10月北海復為縣級市,分屬城鎮公社和潿洲、高德、地角、西塘公社。1965年北海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縣級市,建制延舊。1983年10月恢復地級市。1984年9月11日撤銷公社建制和街道辦事處,成立海城區。
1990年7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桂政函[1990]20號):北海市郊區的地角鎮和西塘鄉的徐屋、譚屋、張屋、大乪、體育里、塘仔、石子嶺、三合口、沈四、油行、火燒床、屋仔、發寶、紅坎、沙井頭、丁屋、勞屋、上村、陳屋、莫屋、後塘、李屋等22自然村,以及高德鎮的勒棚村劃歸海城區管轄;同時,將地角鎮改為街道辦事處,作為海城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137號):擴大海城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潿洲鎮(含斜陽島)、高德鎮的馬欄、軍屯、開江、垌尾、翁山、赤西、高農8個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腳、嶺底、廟山5個居委會及平陽村公所的螺殼村、龍溝蘆村,西塘鎮的西塘、西邊垌、驛馬3個村公所劃歸海城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北部灣大道。將大墩海、南萬、新村3個居委會劃歸銀海區管轄。
至此,海城區面積140平方千米,人口約21萬人。轄5個街道、1個鎮:地角街道、海角街道、西街街道、中街街道、東街街道、潿洲鎮。區政府駐環衛路。
1996年7月經自治區政府批准設立靖海鎮。至此,海城區轄東街、中街、西街、海角、地角5個街道和潿洲、靖海2個鎮,5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
1998年4月經自治區政府批准設立驛馬鎮。調整後,海城區轄5個街道、3個鎮:中街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海角街道、地角街道、靖海鎮、潿州鎮、驛馬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海城區總人口273413人。其中:中街街道46402人,東街街道40798人,西街街道44995人,海角街道39914人,地角街道15434人,靖海鎮28900人,潿洲鎮11978人,驛馬鎮44992人。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5號)同意調整海城區部分鎮的行政區劃:撤銷驛馬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驛馬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撤銷靖海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靖海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同年7月4日,海城區政府下發《關於撤銷靖海鎮改設為高德街道辦事處和撤銷驛馬鎮改設為驛馬街道辦事處的通知》(北城政發[2005]7號)。
行政區劃
清道光年間,屬靖海團管轄,下分設北海、高德和潿洲3個分局。民國20年屬合浦縣第二自治行政區。21年,原第二區拆為第六、第七、第八區,第六區治北海,第七區治潿洲,第八區治高德。28年,第六、第七、第八區又合併為第五區。30年,北海鎮分為東、西2鎮。
1950年5月,設北海鎮人民政府,城區設立東聯街、西聯街2個街道辦事處,轄中山外街、中山東街、中山西街、珠海東街、珠海西街、新民街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城郊設東靖鄉、西靖鄉、高德鄉、七星鄉、海東鄉、潿洲鄉6個鄉政府。1953年,全市調整為3個區,市區為第一區,市郊為第二區,潿洲島為第三區。1956年城區擴大至高德和地角,共建6個街道辦事處21個居委會。
1958~1983年,城區屬城鎮公社,下轄東街、中街、西街、海角4個街道辦事處14個居委會。1984年9月11日,海城區成立,管轄原東街、中街、西街、海角4個街道辦事處下轄的居民委員會和原外沙公社的外沙大隊、獨樹根大隊(外沙、獨樹根大隊劃入後改為外沙、獨樹根居民委員會)。1987年10月復設東街、中街、西街、海角街道辦事處。各街道辦事處管轄居委會分別是:東街轄中山東、中山外、珠海東、北部灣東、新安街、政法路6個居委會;中街轄珠海中、新中路、文明路、文明里、公園路5個居委會;西街轄中山西、建文路、珠海西、北部灣西4個居委會;海角轄民建街、新興路、外沙、前進路、獨樹根5個居委會。
1990年8月23日郊區所轄的地角鎮劃入海城區管轄,改稱地角街道辦事處。同時將郊區西塘鄉的共和、群和、大囊村3個村公所以及西邊垌村公所的徐屋村、張屋村、新安村、石子嶺村、體育里、西塘村公所的沈四村、油行村和高德鎮的高農村公所的勒棚村等區域劃給海城區。各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又有變動,東街增轄南珠東、銅鼓裡、茶亭路、黃海路4個居委會;中街增轄南珠中、環衛路、體育里、塘仔里4個居委會;西街增轄廣場西里、廣場東里、平安街、貴州西、貴州南5個居委會。海角增轄海角大道、共和、群和3個居委會。地角轄上寮、中寮、下寮、新街、新營、新村、南澫、大墩海8個居委會。
1994年2月,劃海城區轄的大墩海、南澫、新村3個居委會歸銀海區。1994年7月西街街道辦事處增設怡海新村居委會。
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劃原郊區的潿洲鎮(含斜陽島),高德鎮的馬欄、軍屯、開江、垌尾、翁山、赤西、高菜、高農8個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腳、嶺底、廟山5個居委會及平陽村公所的螺殼村、龍溝蘆村,西塘鎮的西塘、西邊垌、驛馬3個村公所劃歸海城區管轄。潿洲鎮轄東灣、南灣2個居委會和百代寮、盛塘、公山、荔枝山、後背塘、城仔、西角、竹蔗寮、斜陽9個村委會。
1995年4月5日海城區成立城北鎮、城南鎮2個鎮籌建領導小組,1996年8月15日撤銷城北鎮籌建領導小組,正式設立靖海鎮。劃原銀海區高德鎮的翁山、馬欄、軍屯、開江、垌尾、赤西、高菜、高農8個村委和高德第一、第二居委會、沙腳、嶺底、廟山居委會及龍溝蘆、螺殼村為靖海鎮的行政區劃(其中龍溝蘆、螺殼村劃為翁山村委會管轄)。1998年4月24日撤銷城南鎮籌建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驛馬鎮。劃原銀海區西塘鎮的驛馬、西塘、西邊垌3個村委和海角辦事處的共和、群和及新設的沙坡居委會為驛馬鎮的行政區劃。
1999年3月東街街道辦事處轄區增設徐屋西居委會。1999年9月8日海城區將原東街街道辦事處管轄的珠海東、中山東、新安街、中山外4個居委會劃歸中街街道辦事處管轄;將原西街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建文路、珠海西、中山西3個居委會劃歸海角街道辦事處管轄(珠海西和中山西2個居委會劃歸海角街道辦事處管轄後合併為中山西1個居委會)。1999年11月西街街道辦事處轄區增設雲南南路居委會。2002年3月13日驛馬鎮增設白屋、湖海路2個居委會。2002年7月1日起原街道居委會更名為社區居委會。
至2002年12月海城區行政管轄範圍有東街、中街、西街、海角、地角5個街道辦事處和靖海、驛馬、潿洲3個行政鎮,其中東街街道辦事處下轄北部灣東、茶亭路、政法路、銅鼓裡、南珠東、黃海路、徐屋西7個社區居委會;
中街街道辦事處下轄珠海中、珠海東、中山東、中山外、新安街、新中路、文明里、環衛路、南珠路、體育里、文明路、公園路、塘仔里13個社區居委會;
西街街道辦事處下轄北部灣西、貴州西、貴州南、廣場西里、廣場東里、平安街、怡海新村、雲南南8個社區居委會;
海角街道辦事處下轄獨樹根東、獨樹根西、民建街、新興街、外沙、前進路、海角大道、中山西、建文路9個社區居委會;
地角街道辦事處下轄上寮、中寮、下寮、新街、新營5個社區居委會;
靖海鎮下轄翁山、馬欄、軍屯、開江、垌尾、赤西、高菜、高農8個村委會和一居、二居、沙腳、嶺底、廟山5個居委會;
驛馬鎮下轄驛馬、西塘、西邊垌3個村委會和共和、群和、沙坡、白屋、湖海路5個居委會;
潿洲鎮下轄百代寮、盛塘、公山、荔枝山、後背塘、城仔、西角、竹蔗寮、斜陽9個村委會和東灣、南灣2個居委會。
轄區包括大陸和海島兩大部分,大陸部分位於北海半島北岸,海島部分地處北海半島南面的潿洲、斜陽兩島,下轄潿洲鎮和東街、中街、西街、海角、地角、驛馬、高德7個街道辦事處,共有行政村19個、社區居委會45個。
人口
1985年,海城區轄原東街、中街、西街、海角4個街道辦事處所屬的居民委員會,全區人口8416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291人。1990年8月23日,北海市行政區劃變動後,郊區西塘鄉、高德鎮的一部分村公所和地角鎮劃歸海城區管轄,海城區人口116616人,其中城鎮人口99163人,占總人口的85%,鄉村人口17453人,占總人口15%。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272人。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北海市行政區劃調整,海城區行政區劃擴大,1995年全區人口14918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263人。轄區陸地總面積140平方公里。2000年,海城區轄靖海、驛馬、潿洲3個鎮和東街、中街、西街、海角、地角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30882人,其中城鎮人口183695人,占總人口79.56%,鄉村人口47187人,占總人口20.44%。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649人,比1990年減少2623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轄區面積擴大,農業人口增加,進城投資、居住人員增多。2002年潿洲鎮總人口14463人。
2010年末全區總人口27.82萬人,常住人口34.86萬人。
交通
區域內有北海港、地角港、高德港、南灣港等深水良港,近海可通中國沿海港口,遠洋可達世界各國;鐵路直通廣西首府南寧;高速公路連接南寧、柳州、桂林、欽州、防城港等廣西主要城市和廣東湛江市;北海飛機場距市區僅23公里。區域內城市道路呈井字型,東西向主要有疏港大道、北海大道、北部灣路、中山路、珠海路,南北向主要有上海路、廣東路、北京路、四川路、貴州路、西藏路。
公共交通
市內公共交通主要有公共汽車、出租小汽車(的士)、三輪車、小客車等。20世紀80年代出現腳踏三輪車。同期,市區到銀灘、僑港鎮有專線運營的小客車。
1966年市區第一輛公共汽車投入運營,設高德至地角1條線路。1974年9月,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有公共汽車8輛。1985年有公共汽車27輛。1994年有公共汽車51輛,4條線路,總里程30公里。1996年有運營線路7條,總里程76公里。2002年有運營線路14條,車輛118台。
公路運輸
北海在漢代時已有驛道。民國13年(1924年)北海第一條公路(北海—廉州)開通,由商辦普益汽車運輸公司經營客運,有汽車9輛,客位78個。解放後,公路建設加快,客貨運量增加。解放初期有運輸汽車10輛,1972年增至87輛。1990年南北二級公路通車,北海有各類汽車3735輛,載重11578噸。1995年北鐵一級公路開通。2000年南北高速公路通車。2002年轄區內主要有西南出海大道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和北海至山口高速公路、國道209線(北海至呼和浩特)北海段、國道325線(廣州至南寧)北海段等幹線公路以及廣西濱海公路北海銀灘支線⑴公路。有營業運輸車輛16709輛。已開通公路客運班線190條,日均發車1072班次,可直達廣東、湖南、雲南、貴州、福建、浙江、湖北等省的主要城市和廣西各地。
海上運輸
北海港是古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清康熙年間北海港有國內不定期航線7條,通潮州、廣州、瓊州、安鋪、欽州、東興、澳門,與國外的安南、占城、暹羅、真臘有往來。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開埠後,航線日增,航程延伸。光緒五年至民國26年(1879~1937年)與國內大部分港口有往來,對外有定期或不定期航線8條。抗日戰爭時期,海上運輸基本停頓。解放前夕,北海港航線逐步恢復,仍未達到抗日戰爭前的水平。解放後,北海港與中國沿海港口有航線相連,遠洋航線延伸到大西洋彼岸。1978年與67個國家和地區的132個港口有貿易往來。1988年上升到87個國家和地區的173個港口,航線120條,總里程39000多海里。2002年有大小港區10個,泊位74個,年吞吐能力415萬噸。其中北海港石步嶺港區有萬噸級泊位4個(1萬噸級2個,2萬噸級1個,3.5萬噸級1個),年吞吐能力204萬噸。有營業性運輸船舶138艘、31122載重噸,客船6艘、1346客位,滾裝船3艘、1195客位、1210載重噸,旅遊艇61艘、1202客位。已開通海上客運航線有:北海—潿洲、潿洲—斜陽、北海—海南海口、北海—海南洋浦和國際旅遊客運航線北海—越南下龍—海防。
鐵路運輸
欽州至北海鐵路於1991年11月開工建設,1995年4月7日建成通車,全長98.42公里。1995年7月1日欽北鐵路開業營運,並與中國鐵路併網運營。北海站開行北海至南寧城際特快旅客快車;原南寧—成都的特快列車延伸到北海,由北海始發車。欽北鐵路開創中國鐵路史上開業先客運後貨運的先河。1995年7月28日,北海港鐵路專用線動工興建,由北海火車站至北海港碼頭共長2351米,1996年7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1996年8月,北海石油化工廠的鐵路專用線建成開通使用。北海火車站駐市北京路南端。2002年北海站鐵路運輸完成客運量14.94萬人次,完成貨運量167.2萬噸。
邕北線是指從南寧到北海的一條高速鐵路,設計速度每小時250公里,為國鐵I級電氣化鐵路。使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之間形成「1小時城市經濟圈」,同時,鐵路年運輸能力也將從2500多萬噸提升至2億噸以上。邕北線設計速度每小時250公里,2013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2014年1月正式營運。南寧至北海約190公里路程,約50分鐘即可到達。邕北線為國鐵I級電氣化鐵路。使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之間形成「1小時城市經濟圈」,同時,鐵路年運輸能力也將從2500多萬噸提升至2億噸以上。
民用航空
1985年4月1日在距市區23公里的福成鄉動工興建北海民用機場,機場占地1.73平方公里,1986年10月主體工程竣工,12月10日試飛成功,1987年3月15日通航營運。北海機場是一個全天候中型機場,機場跑道長3200米,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機。航線有北海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重慶、成都、貴陽、昆明、杭州、長沙、武漢、海口、桂林、柳州、西安、鄭州等航線。2002年共保障飛機起降5439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345918人次、貨郵量3935噸,換算旅客吞吐量389640人次。
地理環境
位置
海城區位於北海市西南部,市區中心向西延伸地帶,處於東經108°5′—109°47′,北緯20°26′—21°55′之間。東南與銀海區相鄰,西北臨海,北與合浦縣相接。總面積141.24平方千米(其中潿洲島24.99平方千米、斜陽島1.89平方千米)。
地貌
海城區大陸無可資灌溉的江河,唯湖海運河(人工渠道)流貫區境。潿洲島有幾條放射狀間歇性溪流,西角有一座容量191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海城區海岸線總長57.2公里,其中陸區海岸線25.27公里,島嶼海岸線31.93公里。陸區地角至南澫一線為岩線,岸線曲折。北海港附近有一條東西向標高-5至-10米的深水槽。其餘海岸為砂堤、砂壩或沙質海灘,岸線較平直。斜陽島及潿洲島的南部為岩岸,潿洲島北岸為沙質海岸。境內有北海港、高德港、潿洲港。
氣候
海城區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氣候特色。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受偏北季風控制,4月至9月受熱帶高壓、強風和偏南風影響。四季不明顯,秋春相連,長夏無冬,夏無酷暑,氣候宜人。
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2089.3小時,年日照率47%。最多為7月份月平均日照時數240.8小時,最少為2月份月平均日照時數81.5小時。平均太陽輻射量為4923兆焦每平方米每年。
陸區年平均氣溫22.6℃,潿洲島為23.0℃。常年最熱月份為6月、7月、8月,平均最高氣溫26.5℃,極端最高氣溫37.1℃。常年最冷月份為1月、2月、12月,平均最低氣溫19.8℃,極端最低氣溫2.0℃。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1997年調查統計,海城區轄區土地總面積21281.913公頃。在各類土地面積中,海域面積7356.58公頃,耕地面積5670.893公頃,園地面積136.32公頃,林地面積1901.589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440.087公頃,交通用地444.593公頃,未利用地1331.853公頃。
水資源
海城區地表水系不發育,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絕大部分是透明、無色、無味、無臭的低礦化淡水,PH值一般小於6.5而呈弱酸性,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主要分布于海城區水源地、禾塘村水源地、後塘村水源地等處。海島的生活生產用水也是依靠地下水。
植物資源
海城區植物資源較為匱乏,野生果樹和風景林、防護林有少量分布。主要有:黃欖、烏欖、荔枝、龍眼、黃皮、楊桃、馬尾松、榕樹、木麻黃、桉樹、苦楝樹等。藥用植物有樟樹、干葛、金錢草、金銀花、田基黃等有零星分布。
陸上動物資源
鳥類:較多見的有:斑鳩、麻雀、喜鵲、檳榔青、翠鳥、鵪鶉、鷹、啄木鳥等,候鳥有白鶴、天鵝、雁、海鷗、野鴨等。
爬行類:鱉、眼鏡蛇、蟒蛇、瓜蛇、金環蛇、銀環蛇、青竹蛇、泥蛇等。兩棲類黑斑蛙、澤蛙、虎紋蛙、飾紋蛙、蟾蜍等。
淡水魚類:鰱魚、鯽魚、泥鰍、鯪魚、鱅(大頭河)、塘角魚、斑魚、鯇魚(草魚)、白鯧、羅非魚等。
海洋動物資源
魚類:銀鲶、河豚、圓腹鯡、青鱗魚、沙丁魚、黃鯽、中華海鲶、小吻鱸、黃魚、平鯛金線魚、鰻鲶、馬鮫、鯧魚、大眼鯛、帶魚、刺魚、沙帶魚、藍圓鯵、魷魚、墨魚、鯊魚、石斑魚等500多種。
蝦蟹類:長毛對蝦、日本對蝦、短鈎對蝦、寬溝對蝦、斑節對蝦、竹節對蝦、黃新對蝦、須赤蝦、鷹爪蝦等;有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鋸緣青蟹等。
頭足類:中國槍烏賊、杜氏槍烏賊、虎斑烏賊等,以中國槍烏賊最多,約占85%。
貝類:牡蠣、日月貝、珍珠貝、鮑魚、泥蚶、文蛤、毛蚶、江珧等。
其他種類有方格星蟲、海蛇、海龜、玳瑁、中國鱟、海蜇、海參等。
礦產資源
海城區轄區礦產資源種類較少,大部分礦種儲量有限。海城區海域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藏。潿西南油氣田面積3760平方公里,石油資源量4億噸,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7965萬噸,已建成潿10~3油田和潿11~4油田。
經濟發展
海城區產業基礎雄厚。已初步形成了以生物製藥、食品、電子、機械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以休閒、觀光、購物於一體的商貿旅遊體系,以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產品深加工的海洋產業體系,產業格局已實現由單一向多元化的跨越,初步形成「一園、一帶、一區、一個中心」的經濟板塊和發展格局,一個全方位大開放的新興海城。
1984年,北海市被國務院定為中國14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城區以改革開放為契機,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經濟以發展工業和漁業為主體。工業在以街道集體廠組為主體的基礎上,實行外引內聯,建立和發展了自己的區街工業。漁業進行體制改革,實行「三權」(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下放,保本保值、折價承包、分散經營,漁業生產穩步發展。1984年,全區有區直工業企業8家,其中外引內聯企業5家,「三資」企業2家,民政福利企業和街辦企業1家,主要工業產品有建材、紡織品、爆竹煙花、兔毛、鋁合金系列製品、電子元件、傳真機等,其中爆竹煙花、兔毛、鋁質電筒等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創匯。全區共有漁業公司3家,有漁船54艘,總功率7534千瓦。1985年實現全區國內生產總值3974萬元,工業總產值1414萬元,漁業總產量16000噸,總產值964萬元,財政收入240.3萬元。以商貿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也逐步興起,全區有4個街道貿易公司,23個商店,218名職工,旅社68間1640個床位。1984年至1989年,經過幾年的發展,工業、漁業生產結構在改革發展中逐步優化,經濟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總量明顯增長,全民、集體、內聯、「三資」企業和個體、聯戶企業並存發展。1989年全區擁有漁船157艘,總功率12402千瓦,捕撈產量22250噸,產值2774萬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39.06%和1.88倍;財政收入834.4萬元,比1985年增長2.47倍。
1992年至2002年是海城區的重要發展時期。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城市基礎設施大大改善,城區迅速擴大,人口迅速增長。旅遊商貿業迅速崛起,工業迅速向現代化和高科技發展。1994年,接管原銀海區潿洲鎮和原銀海區高德鎮、西塘鎮部分轄區,並於1996年和1998年分別成立靖海鎮和驛馬鎮。經濟結構也相應調整,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例增加,199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431萬元,是1985年的8.9倍。區直工業企業發展到13家。攀鋼北海分公司、銀翔摩托車廠、通海集裝箱廠、北海石化等一批產值超億元、稅利超千萬的北海市骨幹企業落戶區內,新建了一大批大商廈、星級賓館和花園小區。短短的10年,海城區構建了經濟結構合理、體系齊全、基礎設施完善、城市服務功能配套的現代化新城區的基本框架。
2002年,北海市貫徹自治區提出的「富民興桂新跨越」的決策,全面部署「樹立新形象,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北海」戰略。海城區以發展為主題,以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為重點,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總量迅速擴張。2002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4234萬元;全區引進項目89個,利用外資506.6萬美元,內資12440.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7000萬元;各類企業個數達2771個,主要工業產品21種;培植了北海國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業,實現規模企業產值35622萬元。建設占地面積206.88畝的海城區民營工業園。黑珍珠化妝品、東南亞商貿中心、萬家興商廈等一個個大項目相繼動工建設。2005年,潿洲島申請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國內評審,入選「中國最美十大海島」,潿洲島開發引起國內外客商關注,一批項目陸續上馬開工,成為北海新的投資開發熱點。2005年,區財政總收入21900萬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828元增到2005年的95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90年的1175元增到2005年的3215元。
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8.36億元,比增20%,完成全年任務104%;財政收入2.98億元,比增18.15%,完成全年任務107.15%;固定資產投資57.3億元,比增45.2%,完成全年任務109.6%。
200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5億元,比增20.6%,完成全年任務的103%;財政收入3.55億元,比增19.1%,完成全年任務的100.9%。
2009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8.8億元,比增15.3%,完成全年任務的102%;財政總收入4.77億元,比增34.39%,完成全年任務的105.87%。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9億元,比增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6.3億元,比增16.3%;財政收入6.35億元,比增11.39%;招商引資項目28個,到位內資48.8億元,比增10%,完成年計劃109%,實際利用外資3051萬美元,比增86%。)2008、2009、2011年連續三年榮獲「自治區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區)」稱號。
農業
1994年12月以前,海城區只種植水稻、蔬菜、甘蔗等作物。1994年12月北海市行政區劃調整,從原郊區劃出潿洲鎮及高德鎮、西塘鎮部分轄區歸海城區管轄,農業生產初具規模。全區264個生產隊全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聯戶承包為紐帶,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土地承包方法,按人口計算到戶來承包責任田。1999年,進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全區範圍內建立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即原來的生產隊主要承擔如下職能:為發展農村商品生產服務,主要解決農田水利建設問題,統一為農戶提供各種服務;承擔資產積累職能;搞好管理,協調工作,加強對集體土地和承包合同管理。1999年全區264個合作經濟組織(發包方)與承包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6313份,占應簽戶的99.7%。1999~2002年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為了保護好耕地,1996年4月海城區設立了兩個基本農田保護區,一個是以靖海鎮赤西村為中心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24.14公頃;另一個是潿洲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356.93公頃。保護區四周立有標誌、界樁、牌坊。保護區的設立,對提高群眾保護耕地、愛護耕地的意識起到積極的作用。1999年,全區耕地面積2002.6公頃,其中水田567公頃,旱坡地1435.6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038公頃。至2002年底,全區耕地面積不變。
199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122萬元,是1985年的40倍。
2007年,農業產值14.48億元,比增9%,完成全年任務101.4%。
2008年農業總產值17.34億元,比增3.38%,完成全年任務的106.5%。
2009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0.01億元,比增4.04%。
工業
1984年海城區建區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只有8家區直工業企業和一些街道小廠,大部分企業生產的是漁業配套商品和日用小商品,生產工藝落後,產品結構單一,檔次較低,在北海市工業中所占比重較小。規模比較大的區直企業有北海市兔毛廠、北海市第二炮竹廠、北海市東風機械廠、北海市針織廠、北海市建築器材廠等。全部企業職工總數1136人。198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105.81萬元。
海城區成立後,利用地處北海市中心的區位優勢和北海市當時被列為中國第一批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的有利條件,對外招商引資,對內進行橫向聯合,與各大城市的中心城區結為友好區,加強經濟合作。1984年9月,北海市東風機械廠和廣西大華化工廠內聯組成北海市鋁製品廠。1985年底,北海市鋁製品廠與香港萬寶建築材料有限公司雙方共投資700多萬元合資成立中外合資北海市海港鋁業有限公司,該企業是海城區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主要生產「海燕」牌鋁合金型材產品和鋁合金門窗。1986年,北海市兔毛廠與香港致豐針織廠有限公司各投資150萬美元合資興建中外合資北海市致豐毛紡織有限公司。該公司當時是北海市規模較大的中外合資企業。1988年,海城區與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合資興辦北海市煙用材料廠。
1990年,海城區政府號召各街道辦事處大辦企業,並作出每個居委會都要辦一個以上企業的決定。各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利用各自的有利條件,自辦和合辦了一批企業。規模較大的有海角辦事處的外沙冷凍廠、中街辦事處的海運公司。1990年8月,北海市把原郊區的地角鎮劃歸海城區管轄,增加了一部分企業;教育、民政等部門也相繼辦了一部分企業,增強了海城區的工業實力。1992年,海城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1491萬元,總量首次超億元大關,比1984年的總產值翻了3.3番,1983年至1992年,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4%。
1992年後,區直工業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成為海城區工業的骨幹力量;街道工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形成工業的支柱及最有活力的新增長點;個體私營企業蓬勃興起,成為後起之秀。1994年,區直工業企業發展到13家,全區工業總產值達23387萬元,比1992年翻了一番,1993年和1994年兩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2.7%。1995年,海城區制訂了簡化審批手續,減免部分稅金等優惠政策,積極扶持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同時進一步籌措資金,引進人才對區直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進一步增強區直工業企業的實力。同年北海市行政區劃變動,把原郊區的潿洲鎮及西塘鎮、高德鎮的一部分劃歸海城區管轄,增加了一部分企業。1996年,根據屬地統計的有關規定,北海市把在海城區落戶的企業歸口海城區統計,又新增加了一批企業。這些企業科技起點高、技術設備先進,管理比較完善,規模較大的有北海市通海集裝箱廠、北海市南方邁迪森藥業有限公司、北海市和利製藥有限公司、北海市超人燃氣具實業公司等企業。1996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84913萬元,比1994年翻了1.8番,1995年和1996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1%,實現了海城區經濟跨越式的發展。1998年,海城區制訂了《關於進一步發展城區企業的通知》,要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和各有關部門要每年發展1至3家企業;各鎮、辦事處要每年發展3家以上企業。區委、區政府把發展企業工作作為考核部門及領導實績的主要依據。1998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114019萬元,總量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
2001年,北海市下放25家中小型企業由海城區管理,進一步加強了海城區的工業基礎。是年,全區共有各類工業企業2757家,工業總產值147779萬元。2002年,全區國有、集體、民營工業企業發展到2771家,其中年銷售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有9家,年銷售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8家,全區工業總產值149924萬元。行業涵蓋電子信息、機電、建材、有色金屬加工、船舶製造、工藝美術、精細化工、飼料、紡織、水產品加工、食品、製糖、醫藥、農藥、化妝品等眾多行業。主要產品有:蓄電池、鋁型材、燃氣具、電焊條、飼料、毛紗、罐頭、糖、藥品、農藥、葉面肥、珍珠化妝品等。
2007年,工業產值43.18億元,比增33.5%,完成全年任務11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8億元,比增69.1%,完成全年任務137.5%。
2008年工業總產值55.4億元,比增28.6%,完成全年任務的100.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7.88億元,比增41.1%,完成全年任務的100.2%。
2009年工業經濟逆勢向好,新培植3家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7.27億元,比增17.1%,其中完成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27.36億元,比增22.8%;完成工業增加值7.09億元,比增19.4%;完成工業企業新增貸款7900萬元、技改資金6.88億元。深入開展「服務企業年」活動,通過調研走訪、召開座談會、舉辦稅法知識培訓班等形式,幫助協調解決問題;組建1家小額貸款公司。繼續推進企業改制,市瓷器廠已辦理土地確權手續;已爭取市政府返還市電器總廠的土地出讓金,並制定了企業改制和職工安置方案。海洋產業保持廣西領先地位,全年完成海洋捕撈產量15.36萬噸、產值12.46億元,水產品加工總量12.3萬噸、產值9.56億元。農業穩步發展,特色花卉、無公害蔬菜、香蕉等農產品基地進一步擴大;林權改革取得突破,完成自治區下達的0.69萬畝林權發證任務,發證率、綜合評分名列廣西前茅。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9億元,比增12%。
地區特產
北海所瀕臨的北部灣是中國沿海四大漁場之一,有經濟魚類600多種、蝦類10多種,海產品十分豐富。北海,又是珍珠的故鄉。這裡出產的珍珠是中國「南珠」中的佳品,自古以來一直是進貢朝庭的珍品。北海盛產亞熱帶水果、蔬菜和花卉,品種優良;北海的貝雕、角雕、竹編工藝品美輪美奐;作為中國煙花炮竹生產基地之一,五彩繽紛的煙花叫人眼花繚亂。
旅遊資源
北海銀灘旅遊度假區
毗鄰國家王牌景點--北海銀灘旅遊度假區。轄區內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潿洲、斜陽兩島被譽為「大小蓬萊」,其中潿洲島是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1995年被列為省級旅遊度假區,2004年被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與潿洲島相距9海里的斜陽島,四周峭壁危聳,深穴羅布。兩個島集島、海、山、林、洞、崖、灘、石景觀於一體。[1]
白龍珍珠城遺址
古珠城位於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裡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蹟。古珠城在抗日戰爭前還保存完好,抗戰期間,大部分城牆及城門被拆毀。解放後只剩下一道城牆和一座南城門,1958年也遭毀盡。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海角亭
海角亭位於合浦縣廉州鎮西南面,今廉州中學內,始建於北宋景年間(公元1004~1007年),距今將近千年。漢代孟嘗任合浦太守,施政廉潔,後人為了紀念他,特建此亭。亭以海角為名,是因此地當年濱臨大海,「在南海之角」。亭後方立有巨碑刻「古海角亭」。亭內後門上方懸掛着「萬里瞻天」匾額。這是蘇東坡於符元三年(公元1100年)獲赦,從儋縣到廉州,于海角亭揮毫而寫的。但該亭幾經興廢,匾額早已無存。懸於亭中一幅,是集蘇東坡字體仿製的。
海灘公園
海灘公園是銀灘國家旅遊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北海市中心以南十公里的北海銀灘中部。公園由三部份組成,東區設有琴、棋、書、畫院.中間是海灘、海上活動區;西區是海洋生物館、兒童戲水池、大型露天舞池等組成的遊樂區,可同時容納遊客6萬多人。
鋼塑「潮」位於銀灘旅遊度假區的海灘公園內,它是由地道的北海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魏小明設計,由中房北海公司投資一千多萬元,用兩個月零15天建成。整座雕塑以象徵一顆大明珠的球體和七位裸體少女護衛球為主體,並由安裝有5200個噴頭的音樂噴泉組成。雕塑高23米,鋼球直徑20米。巨大的鋼球是用不鏽鋼鏤空製成。整座建築以大海、珍珠、潮水為背影。
斜陽島
斜陽島位於潿洲島東南海面上,亦由火山噴發堆積形成,距潿洲島9海里,距北海市區44海里,面積1.89平方公里。因從潿洲島可觀太陽斜照此島全景,又因該島橫亘在潿洲島東南面,南面為陽,故稱斜陽島。[3] 島上冬暖夏涼,野花繁多,森林原始,山徑迷離,海蝕、海積及溶岩景觀奇特。斜陽島上住着200多客家人。[4]
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廉州大東門街合浦師範學校校園內,亭四周風景優美。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蘇東坡獲赦從儋州遷移廉州時曾下榻於鄧氏園林的清樂軒與長春亭,只住了兩個月,期間撰寫了《廉州龍眼質味珠絕可敵荔枝》、《雨夜宿淨行院》等詩篇和《記合浦老人語》等札記。後人為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了東坡亭。東坡亭為單檐,歇山頂結構,座北面南,分前後兩進,環以迴廊,建築面積約160平方米。第一進為別亭,第二進為主亭。別亭兩側有兩大圓門,主亭正門上方懸「東坡亭」三字大匾額,為鐵禪和尚所書。主亭前面和左右山牆各有古樸的大圓窗,亭四周迴廊相通,亭內外鑲有許多碑碣,碑碣書體楷、草、隸、篆俱全。亭的正面壁上有一幅蘇東坡陰紋石刻像。在東坡像上方有"仙吏遺蹤"四字。[5]
僑港渡假浴場
與銀灘相鄰,東起僑港導航燈塔,西至天湖酒店往西350米。灘寬500米左右,灘面平緩寬廣而無礁石。浴場海域無工業污染,海水透明度大於兩米,超過中國沿海海水平均標準一倍以上,空氣中所含負離子每立方米5000個以上,比內陸城市高出50-1000倍。浴場內遊樂項目多樣,有海上遊艇、騎馬、衝浪、沙灘足球等,配套設施完備。
情人島
北海銀灘情人島度假公園坐落在北海銀灘國家旅遊度假區內,占地1500畝,擁有原始森林、海灣、小溪、山丘、內湖及其小屋等自然景觀,風光獨特、環境優美。度假公園東臨七星江入銀灘海灣口岸處;南臨白虎頭公路,距銀灘公園大門300米;西臨上海路(原黃海路);北臨銀灘濱海大道。總投資為1000萬元人民幣。總面積為1500畝,其中林地800畝,水塘250畝,沙地450畝。園區分為六大功能區:大門景區、水上遊樂區、藝術欣賞區、休閒度假區、文化表演區、運動娛樂區。[6]
所獲榮譽
1994年以來,海城區獲得的各種榮譽稱號:1994-2003年連續十年獲市級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先進黨委;2000年獲「自治區雙擁模範區」;2000年獲自治區黨員電教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和2002年獲得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城區」稱號;2001年獲得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的1998年至2000年度縣級領導幹部任期森林資源消長目標責任狀優秀縣稱號;2001年獲得自治區「邪教鬥爭先進單位」;2001年獲全國伏季休漁先進單位;2003年獲北海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進集體;2003年度獲自治區鐵路護路聯防先進單位;2004年獲得自治區雙擁模範區;2004年獲得2002-2004年度全國「科教進社區」先進集體。
海城區兩次榮獲「全國科普示範城區」稱號,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和中醫藥特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以及自治區雙擁模範區、愛國擁軍模範單位、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等榮譽稱號。
視頻
北海市海城區旅遊宣傳片_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