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螳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螳螂學名:Mantodea),螳螂屬於螳螂目,在這個目之下所有的成員通稱為「螳螂」。是比較古老的昆蟲,其形態結構與四千萬年前化石螳螂幾乎相似。因前肢發達有力呈鐮刀狀,又稱刀螂,是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通稱。目前世界上有大約1800-2000種螳螂,於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螳螂是屬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昆蟲,以北緯五十三度為極限。英國、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德國北部和俄羅斯北部等地區都沒有螳螂生存。現時,全世界約有二千種螳螂。螳螂目外觀上的最大特色是:頭部呈倒三角形、具有很發達的鐮刀式前腳。螳螂為肉食性昆蟲,是捕食獵物的高手。[1]

螳螂起源

昆蟲的祖先遠從約三億年前的石炭紀開始生活在地球上,並且從約二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後開始繁盛,而其中一支網翅總目(Dictyoptera)的昆蟲,和恐龍一同演化(恐龍約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出現),食肉的螳螂目(Mantodea)首先分家,演化成現代的螳螂[2]

螳螂和蟑螂蜚蠊)係有近緣關係的親戚,牠們血緣十分相近。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以及躲避天敵(如類、蜥蜴等)之攻擊,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緊靠在胸前,兩對後翅拱起,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來嚇退敵人,當侵犯者靠近時,更採取猛烈的攻擊,一旦無法擊退侵犯者,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3]

特徵

螳螂與其他昆蟲的身體構造一 樣,分為頭、胸、腹三段體節。頭上 的構造,有複眼、觸角、口器、犄角 等幾個重要的器官。略為扁平的倒三角形頭部,是螳螂的專有標誌,在他種昆蟲頭部身上,尚無發現相似模樣 的頭型,左右兩側有一對雞蛋狀橢圓形複眼,[4]其體態特徵如下:

  • 呈鐮刀形的前肢長而有力,以及有非常鋒利尖刺:在捕食時能牢牢抓住獵物。
  • 強而有力的口器,能輕易咬破及咀嚼獵物。
  • 有強力消化系統,肉食性昆蟲之中少數能把獵物完全吞食消化(包括昆蟲堅固的外骨骼)。螳螂是很挑剔的肉食性昆蟲,只捕食活生生的獵物,不吃已死亡的昆蟲,飼養螳螂如果捉不到活的昆蟲,可以使用針線綁上生豬肉、牛肉、魚肉、雞肉等在螳螂面前晃動,螳螂會把肉塊當成獵物捕食,螳螂也跟其他昆蟲一樣視力很差,所以看不清楚肉塊其實是被針線串著。
  • 它的體型修長,通常是扁平。頭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轉動。
  • 複眼突出,單眼通常有3個。觸角比較長、呈絲狀,由多個節構成。
  • 前胸長,可自由轉動,有時往兩側擴展。
  • 翅膀4翼,覆蓋在腹部,某些種類的翅膀變小或退化,特別是雌蟲。翅脈複雜,前翅通常稍短於後翅,較粗厚。
  • 蹠節通常5節,末端2爪,股節和脛節外緣有時向外延伸。
  • 腹部長,呈圓筒形。

螳螂是一種不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各階段習性相似。雄蟲飛行能力較佳,觸角較發達,腹部通常有8節及體型較小,雌蟲則有6節及體型通常較大。 在黑暗中,螳螂眼睛通常呈現黑色。

參考資料

  1. 吳漢忠. 鐵甲武士---螳螂. 加祿國小環境教育 (中文). 
  2. 與恐龍生活到和人類同居:蟑螂的超強適應力. Pan Sci泛科學. 2015-09-24 (中文). 
  3. 螳螂.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2019-05-27 (中文). 
  4. 李季篤. 螳螂飼養與觀察 (PDF). 晨星網路書店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