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
Atayal
圖片來源台灣原住民資訊網 總人口
約91,021人(2019年1月)
分布地區
語言
泰雅語(傳統語言,有63,000人使用)
相關民族
|
泰雅族(Atayal),舊稱泰耶尔,屬於南島語族的一支,是在台灣的第三大原住民族群,為典型的高山民族,古有出草獵人頭習俗。現世居台灣中央山脈旁的聚落。
泰雅人分佈於台灣島上的山地高山,為南島民族之一。生活幾千年的臺灣原住民族群,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曾是台灣原住民中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
泰雅族的族名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考古學家認為在距今五千年前,泰雅族就開始在台灣活動,在濁水溪上游曾發現他們的遺址,年代約為西元前2000年至3000年間。
由於泰雅族的方言群眾多,一般將泰雅族分為兩大語系亞族,分別是泰雅亞族與賽德克族,共有二十五個方言群體。根據不同方言群泰雅族人的傳說,其祖先起源包括三個地方,首先是於雪山山脈(大霸尖山),其次是今南投縣仁愛鄉的發祥村瑞岩部落,再來是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中央山脈的白石山。後來因人口增長開始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遷移。 在日治時期,泰雅族被稱為北蕃,為台灣北部最大原住民族群,台灣南部最大族群則是被稱為南蕃的布農族。現在,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共分佈台灣北部八縣十三個鄉內。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就人數而言,僅次於阿美族及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三大族。 居住在新北市烏來區的泰雅族聚落,是全世界南島語系居住地中,最北方的聚落。
目录
族系分支
依其語言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傳統上,人類學家通常將泰雅族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族」兩個亞族,但在亞族之內還可以再繼續做分類:
- 泰雅亞族(Tayal)
- 賽考列克群(Sekoleq)
- 澤敖列群(Tseole)
- 賽德克族(Seediq)
值得注意的是,泰雅族內的不同方言群體雖然存有差距,但在文化與學術的分類上,自日本領台以來,一直被分類為同一個人群體,並以「泰雅族」做為族稱。
隨著台灣原住民民族自治的政治目標目益受到渴求與重視,花蓮部份賽德克亞族太魯閣群的人,不顧南投賽德克亞族太魯閣群以及花蓮其他賽德克亞族太魯閣群、道澤群、德克達雅群的反對,主張以太魯閣族做為新的族稱,而從暨有的泰雅族中脫離。這個政治目標在2004年1月14日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承認,讓太魯閣族正式成為第十二個台灣原住民族。
隨後,反對以太魯閣族做為新的族名的人,也發起正名運動,以「賽德克族」為族名[1],並於2008年4月23日正式成為第十四個台灣原住民族。
目前關於的泰雅族的各種論述,因為泰雅族與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分立的情況,出現了文化分類與政治分類相悖的困境。
文化特質
在台灣原住民中,在臉上刺青(人類學家稱之為「紋面」或「文面」)的民族有泰雅族與賽夏族,而賽夏族的文面主要與泰雅族互動生存相關,賽夏族人本身不會刺文,多由泰雅族人執行,也因此,台灣真正擁有長久文面文化基礎的,僅有泰雅族。 由於黥面一詞在漢文原為古代的刑罰,多有負面的意思(馬騰嶽 1998),目前一般學術界與民間均改以「文面」稱呼泰雅族人的此一文化,以視對於泰雅族文化的尊重。泰雅族語稱文面為ptasan,有四種意義:
- 驅除邪魔的作用;
- 美麗雅觀的效果;
- 族系的識別;
- 榮耀的象徵。
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 --- 泰雅族正以其精緻的織布聞名於世 --- 的標記。事實上,除了美觀、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以外,文面也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傳統上,泰雅族的男嬰出生一星期後,族中長老便會贈送一把刀,家人會將他的臍帶放在打獵用的藤盒,由母親將其抱至屋外,有向狩獵的路上,祝禱男嬰成為勇猛的獵人,可以得知泰雅族男性是天生的獵人,男子到十二、三歲後,外出時必配刀,片刻不離身,不論外出或戰鬥都隨時配刀,刀具可以說是泰雅族勇士的生命。泰雅族的刀具是原住民族群中,長度最長,彎度最彎,刀背最厚,文獻記載中,泰雅族之勇士刀背厚達1cm以上,刀長甚至有超過90cm以上者。
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然而,文面的風俗在台灣的日治時期已經逐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族人了。
歷史上,由於泰雅族剽悍善戰、堅韌耿直,因此在台灣的清治時期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的六、七年間,厲行開山撫番的政策下,幾乎年年出兵攻打泰雅族,如大嵙崁之役等,造成泰雅族人死傷者眾。日治時期,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又以霧社事件(註:賽德克族)最為猛烈。也因為這樣,泰雅族人的傳統儀式和文化,被日本人破壞和禁止的項目特別多,也強力受到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改造。隨後國民政府接收後,變本加厲大力推行同化政策,強制族人改為漢人姓名,並禁止學校教授族語,導致文化語言嚴重的斷層。
目前的學術研究中,關於泰雅族文面的研究,可以參考衛惠林〈台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在台大考古學刊十五十六集合刊(1950)。馬騰嶽《泰雅族文面圖譜》(1998)
對獵場劃分與部落和解時會舉行埋石立約儀式。
- 泰雅族的特色飲食~竹筒飯**
泰雅族以《米飯》為主要食糧,但因為經常要外出工作,發明了獨特的《竹筒飯》。
外出的泰雅族會把米帶在身上,到肚子餓的時候,便砍下較幼小的《竹》《莖》,上方留孔,下方密封,把米從孔隙中倒進去,然後用蒸煮的方法把米飯弄熟,吃時只須把竹子掀開,便可嗅到香氣四溢的竹筒飯香。
泰雅族的竹筒飯以傳統的竹筒香原味為主,後來為了符合客人的口味才加入香菇、雞肉等食材。
社會組織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大體而言,泰雅族的社會組織可以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2)祭祀團體;(3)共負罪責團體(gaga);以及(4)狩獵團體。現簡單分述如下:
- 部落組織:其部落的形成以血緣基礎,以父系中心,由諸兄弟形成聯合家族,財產與房舍共同擁有。由具聰明英勇有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的,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泰雅社會中原來沒有頭目,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其治理之便而產生的。
- 祭祀團體:有共同祭祀對象的家庭祖合,如為了祖靈祭之進行而組成的團體。
- 共負罪責團體(gaga):是共同遵守誡律和規範的團體。泰雅人稱之為gaga(一般稱為祭團), 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也是最具有約束力與公權力的團體,可以算是泰雅社會中行為道德與社會律法的最高維護與審判者。
- 狩獵團體:同一個獵團,集體狩獵時大家分工合作共勞共食共享。(改寫自鄉土文化教學與鄉土文化研究 )
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但基本上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在這四個團體當中,由於gaga的性質最特別,也在學界當中獲得最多的關注,成為不少學者的研究議題。
統計
縣市 | 泰雅族人口 | 總人口 | 比率 |
---|---|---|---|
花蓮縣 | 2,673 | 331,372 | 0.81% |
桃園市 | 19,701 | 2,136,702 | 0.92% |
新竹縣 | 16,009 | 544,624 | 2.94% |
宜蘭縣 | 12,575 | 457,808 | 2.75% |
南投縣 | 5,959 | 506,966 | 1.18% |
新北市 | 7,262 | 3,972,204 | 0.18% |
臺中市 | 8,787 | 2,754,191 | 0.32% |
苗栗縣 | 4,564 | 534,366 | 0.85% |
臺北市 | 2,692 | 2,702,925 | 0.10% |
雲林縣 | 1,452 | 705,440 | 0.21% |
高雄市 | 719 | 1,493,806 | 0.05% |
新竹市 | 677 | 395,746 | 0.17% |
基隆市 | 544 | 387,504 | 0.14% |
屏東縣 | 520 | 872,902 | 0.06% |
臺東縣 | 363 | 204,919 | 0.18% |
臺南市 | 315 | 1,120,394 | 0.03% |
彰化縣 | 275 | 1,255,332 | 0.02% |
嘉義縣 | 192 | 552,749 | 0.03% |
金門縣 | 108 | 56,275 | 0.19% |
澎湖縣 | 81 | 83,214 | 0.10% |
連江縣 | 75 | 17,775 | 0.42% |
嘉義市 | 74 | 266,126 | 0.03% |
總計 | 91,883 | 22,300,929 | 0.41% |
鄉鎮市區 | 泰雅族人口 | 總人口 | 比率 |
---|---|---|---|
南投縣仁愛鄉 | 7,620 | 12,891 | 59.11% |
花蓮縣秀林鄉 | 7,516 | 13,674 | 54.97% |
桃園市復興區 | 7,484 | 11,120 | 67.30% |
新竹縣尖石鄉 | 6,080 | 7,245 | 83.92% |
花蓮縣萬榮鄉 | 4,334 | 6,083 | 71.25% |
宜蘭縣南澳鄉 | 4,125 | 5,199 | 79.34% |
宜蘭縣大同鄉 | 3,902 | 4,995 | 78.12% |
苗栗縣泰安鄉 | 2,983 | 4,356 | 68.48% |
臺中市和平區 | 2,970 | 10,210 | 29.09% |
新竹縣五峰鄉 | 2,867 | 3,985 | 71.94% |
新竹縣竹東鎮 | 2,603 | 88,355 | 2.95% |
桃園市大溪區 | 2,982 | 93,871 | 3.18% |
南投縣埔里鎮 | 1,623 | 78,226 | 2.07% |
花蓮縣吉安鄉 | 1,607 | 75,913 | 2.12% |
新北市烏來區 | 1,546 | 3,463 | 44.64% |
雲林縣斗六市 | 1,305 | 102,818 | 1.27% |
花蓮縣卓溪鄉 | 1,292 | 5,529 | 23.37% |
花蓮縣新城鄉 | 1,223 | 26,754 | 4.57% |
桃園市平鎮區 | 1,504 | 220,665 | 0.68% |
桃園市龍潭區 | 1,222 | 119,626 | 1.02% |
桃園市中壢區 | 1,791 | 394,421 | 0.45% |
桃園市龜山區 | 531 | 151,453 | 0.35% |
花蓮縣花蓮市 | 902 | 95,888 | 0.94% |
桃園市八德區 | 1,199 | 191,536 | 0.63% |
桃園市桃園區 | 1,170 | 432,316 | 0.27% |
新北市新店區 | 660 | 288,701 | 0.23% |
宜蘭縣宜蘭市 | 577 | 90,293 | 0.64% |
臺中市北屯區 | 569 | 214,117 | 0.27% |
桃園市楊梅區 | 811 | 163,107 | 0.50% |
桃園市蘆竹區 | 398 | 157,891 | 0.25% |
桃園市大園區 | 215 | 86,609 | 0.25% |
桃園市新屋區 | 70 | 48,697 | 0.14% |
桃園市觀音區 | 324 | 65,390 | 0.50% |
泰雅族名人
歌手、演藝人員
- 贊薇:歌手,新北市烏來區泰雅族1/2混血(母親菲律賓人)
- 林慶台:本名:Nolay Piho。傳道師、獵人、木雕藝術家、演員
- 游大慶:演員,賽德克·巴萊男主角,飾演青年莫那魯道,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貨櫃車司機、曾任憲兵
- 丁小芹:歌手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泰雅族四分之一,美國混血
- 伊凡諾幹:第10屆考試委員
- 千百惠:歌手:新竹縣尖石鄉人
- 黃路梓茵:臺中市和平區的泰雅族
- TITAN劉漢之:新北市烏來區的泰雅族
- 馬紹·阿紀:新竹縣尖石鄉,原民台台長、公共電視主播,紀錄片《老師》導演
- 陳盈潔:台語女歌手:四分之一的泰雅族新竹縣關西鎮馬武督
- 楊林:女歌手,宜蘭縣二分之一的泰雅族
- 黃建福(不浪‧尤幹):歌手,新北市烏來區
- 羅美玲:歌手,本名:Yokuy Utaw/尤桂·伍道,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
- 張心傑:歌手,桃園市復興區
- 雲力思:歌手,本名Inka Mbing/因卡·美明,新竹縣尖石鄉新樂村。
- 張雨生:歌手,泰雅族1/2混血,母親為台中市和平區泰雅族人,父親是來自浙江嘉興的榮民。
- 徐若瑄:女藝人、歌手,母親為苗栗縣泰安鄉泰雅族人
- 周渝民:男藝人、歌手、演員,四分之一的泰雅族血统;一說,是二分之一泰雅族血統
- 言承旭:歌手,泰雅族二分之一血統
- 陳璽恩:歌手,泰雅族1/2混血(母親閩南彰化人)
- 吳亦帆:歌手,本名:吉娃斯·杜嵐,苗栗泰安鄉泰雅族新竹縣尖石鄉家樂部落
- 曾宇辰:歌手,新竹縣尖石鄉嘉樂部落
- 溫嵐:歌手,本名Yungai Hayung/擁愛·哈永,新竹縣尖石鄉馬里光
- 梁文音:宜蘭縣泰雅族與魯凱族混血。
- 曾之喬(喬喬):歌手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泰雅族1/2混血,Sweety成員之一
- 黃瀞怡(小薰):演員、歌手,桃園市復興區溪口,黑Girl成員之一
- 依拜維吉:歌手。本名:Ipay Buyici。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第19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 甘友妹:新竹縣尖石鄉田埔部落紋面國寶。98年1月14日過世。
- 高金素梅:第五、六屆(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員,一半的泰雅族血统。
- 吳与濱:專輯唱片製作人、作詞曲人、歌手、演員,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澳花人
- 宋黃雙妹: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是新竹縣唯一碩果僅存的泰雅紋面國寶。現年103歲。
- 陳浩偉:前style成員,超級星光大道選手,母親為新北市烏來區人。
- 呂薔:歌手,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
- 夏宇童:演員、歌手,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
- 傅珮慈:演員,泰雅族。
- 傅顯皓:演員,泰雅族。
- 傅顯濬:演員,泰雅族。
- Iris:flow成員,舞者,歌手,南投縣仁愛鄉。
- Sam:Dance flow成員,舞者,歌手,南投縣仁愛鄉。
- 武勇‧達印:五峰鄉,賽夏族與泰雅族,歌手。
- 胡靖杰:原名胡鴻福,桃園市復興區,歌手。
- 胡炫人:前[X]團體成員,母親為新北市烏來區人。
- 宋妍甄:歌手,《超級偶像》第一屆校際爭霸戰踢館選手,新北市烏來區
- 拉娃谷幸: TVBS-NEWS假日新聞主播
- KENJI03: 歌手,日本饒舌金屬樂團BACK-ON 的主唱。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泰雅族人。日本歌手倖田來未的老公
- 賴銘偉(Yuming):歌手,泰雅族1/2混血
- 蘇婭:歌手。
- 夏子傑:歌手、演員、監製、製片、編劇與導演。本名:尤幹·阿路,泰雅族與賽夏族,擁有日本、中國、台灣閩南血統,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
- 潘君侖:歌手。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GTM成員之一
藝文界
- 雲力思:原名:因卡美明。作家、歌手、教師。生於新竹尖石鄉部落。
- 游霸士‧撓給赫:漢名:田敏忠。作家。生於澤敖利北勢八社薩衣亞天狗部落(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
- 瓦歷斯·諾幹:作家。本名:Walis Nokan,台中市和平區雙崎部落泰雅族人
- 里慕伊‧阿紀:漢名:曾修媚。作家。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嘉樂排部落
- 啟明‧拉瓦:漢名:趙啟明。作家,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學創作之外,還從事人類學考古研究
- 娃利斯‧羅干:漢名:王捷茹。作家,擔任牧師
- 得木‧阿漾:漢名:李永松。作家。國文教師
- 麗依京‧尤瑪:作家。
- 馬紹‧阿紀:作家。
- 多馬斯:作家。
- 悠蘭‧多又:作家。
- 尤幹‧阿路:漢名:夏子傑。設計師、策展人、藝術家、藝術經紀人。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
- 安力‧給怒:漢名:賴安淋。藝術家、牧師。生於新竹尖石鄉部落。
政治
- 樂信·瓦旦:白色恐怖受難者
- 葉榮光(Male Badu/馬賴·巴都): 白色恐怖受難者
- 田富達(Yumi Badu/尤明·巴都):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代表,為中國政治輩分最高的原住民
- 黃榮泉(Masa Tohui):文史工作學家,2007年薪傳獎原住民得主;泰雅族議會議長
- 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立法委員,泰雅族1/2混血(父親為外省族群)
軍事
學術界
體育界
- 林克謙:台灣職業棒球選手。
相關條目
- 其他:亞越絲伯列(Yajut Blyah/中野Yajut/1885.12.10-1932)
注釋
- 關於對「泰雅族」這個族群之內部分類比較詳細的討論,可以參考楊盛涂。
- 這裡對「賽德克亞族」的分類係根據王田明。比較通俗的分法似乎是將這個亞族簡單分成「西賽德克群」和「東賽德克群」(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参考文獻
- ↑ 〈「還我族名」 賽德克族連署正名〉,2007年1月13日
- ↑ 2.0 2.1 行政院主計處編. 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 2002.
- ↑ 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 2015-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 ↑ 賽德克.巴萊效應,"屠村殺26婦孺「莫那魯道不是英雄」-泰雅耆老控賽德克族勾結日本"[1],蘋果日報,2011年 09月12日.
- ↑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屠殺26婦孺 泰雅耆老控「莫那魯道不是英雄」"[2],NOWnews,2011/09/12 10:36.
參考書目
-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2005. Atayal: A Language of Taiwan [online]. Dallas, Tex.: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ited 12 Febr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3].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nd,泰雅族,見原住民博覽 [online]。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引用於2004年10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前衛。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nd, 泰雅族 [online]。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引用於 2004年10月27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 陳茂泰,1973,泰雅族經濟變遷與調適的研究 平靜與望洋的例子。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茂泰,2001,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耆老口述歷史。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 泰雅族。台北:台原。
-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五。
-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 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專觀光宣導科。
- 廖守臣,1998,泰雅族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 馬騰嶽著作攝影,1998,泰雅族文面圖譜。台北:攝影天地雜誌社。
- 馬騰嶽,2003,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佰祿、馬騰嶽、阮昌銳、李子寧,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 孫大川總策劃,2016,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0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台北:新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