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生平
父: 張懷忠 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
母: 曾友貞當時知名的女畫家。
兄弟十人,張大千排名第八;二兄張澤,號善孖,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姐張瓊枝,亦善畫,妹妹張敏是老么。 未婚妻: 謝舜華。
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裏港人、齋名大風堂、大風起兮,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四川內江人,祖籍四川省映秀。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 畢業於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曾就讀重慶求精中學、江津中學。
1925年,與其二兄張澤居於上海法租界西門路169號時,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張大風的《諸葛瑾像》,兩人以「大風堂」為畫室之名,收了許多弟子。這些弟子,後來被稱為「大風堂畫派」。
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心畬、郎靜山等及西班牙立體派畫家畢卡索交遊切磋。[1]。這位如今作品在全球藝術市場成交金額已超越畢卡索成為全球第一的畫家,卻曾經當過土匪、做過和尚、畫過仿畫、受過戰爭迫害並棲身海外各國數十年甚至歷經眼睛失明,卻成為徐悲鴻眼中「五百年來一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並與20世紀西方繪畫代表人物畢卡索平起平坐。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灣臺北市。1983年,臺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2]。『摩耶』源自佛教典故,意謂釋迦牟尼佛之母摩耶夫人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因而以此為名。張大千紀念館建於1976年,原是張大千先生自美返國後的居所-摩耶精舍,於1983年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巨卷『廬山圖』後在同年4月病逝;張大千先生病逝後,遺骨火化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其後代子孫將摩耶精舍與其繪畫收藏品等全部捐出,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規劃成立張大千紀念館並管理之。
感情世界
張大千1916年冬與表姊謝舜華定親,但謝舜華不幸病逝,感世事無常,便至松江禪定寺出家,潛修佛法,法名大千。後被二兄張澤由寺中押回四川老家還俗
大千一生娶過四位妻子,最先娶進門的是黃凝素,有了兩個孩子後,,奉母命迎娶正室曾慶蓉。1935年,張大千來到北平,不久遇見“三夫人” 楊婉君,1917年生於北平。父親是一位彈月琴的藝人。自13歲登臺演唱京韻大鼓,是北平城南有名的曲藝演員。1935年10月的一天,楊婉君與張大千正式結婚。1949年,48歲的張大千娶了大女兒的同學18歲的徐雯波做四太太,生有1子一女。
個人生活
家庭關係
張大千一輩是第十世,屬“正”字輩。 張正蘭又名澤,因他與長子是雙胞胎,故取字善孖,後改稱善子。張善子生於1882年7月12日(清光緒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由於家中長子早夭,他在家裏的地位相當於老大,說話頗有份量,對張大千的影響也最大。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沒有張善子,就沒有張大千。或許就是在這個時候張善子發現了大千卓越的繪畫天賦和才能,對張大千關懷備至,所需金石書畫及參考資料莫不搜求以供,並經常指點書畫之道,使張大千獲益良多。
1919年,張大千從日本京都公平學校歸國,向父母提出要到上海拜師學習書畫,父母反對。在這個決定張大千今後命運的關鍵時刻,張善子站到了弟弟一邊,支持他到書畫家薈萃的上海拜師。“
張善子對其弟的支持,還表現在不斷地攜帶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八弟出入上海灘上的文人雅集,利用各種場合,把八弟引薦給藝苑前輩名流,諸如陳散原,傅增湘,黃賓虹,齊白石,柳亞子,葉恭綽,謝玉岑,郎靜山等等,張大千都是通過張善子的引薦而得以結識的。”
張大千在上海很快就能露出頭角,與這些藝苑前輩名流的提攜分不開。 張善子在中國畫壇上也是個很有成就的畫家。
門下弟子
張大千一生弟子上百,有主要影響的有:曹大鐵、謝伯子、何海霞、胡爽庵、俞致貞、劉力上、胡若思、慕淩飛、糜耕雲、梁樹年、汪德祖、吳青霞、厲國香、龍國屏、黃獨峰、王康樂、胡力、王永年等人,其中,曹大鐵是張大千弟子中繪畫 水準最高的一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也拜張大千為師學畫。
藝術領域巔峰,臨摹敦煌壁畫
1940年10月,張大千帶著他的三老婆楊宛君,還有兒子心智來到敦煌。敦煌有什麼?敦煌有莫高窟,是這個世界最一流的壁畫,可惜千百年來,一直隱藏在大漠深處的石窟中,少有世人可見。
張大千此行,就是要一筆一筆地將敦煌莫高窟里的畫,全部都臨摹下來。
這個項目的難度可想而知,敦煌地處沙漠,取水相當不方便,石窟內光線陰暗,長年潮濕陰寒,想要臨摹畫畫非常困難,尤其是石窟內天花板上的畫,要撐起一個架子,人躺在上面畫。到了冬天,滴水成冰,石窟內很冷,但畫畫的手不能戴手套,只能放在外面凍。「白天八九點鐘,敦煌的太陽射進洞里,一到午後,太陽往南走光線就暗了」,張大千要一手秉燭或提燈,一手拿筆,往往需反復觀看多次才能畫上一筆。於是,本來規劃幾個月就完成的事,耗費了整整3年。
1943年10月,張大千用20余頭駱駝載著臨摹的276幅壁畫,回到四川,並完成了20萬字的學術著作《敦煌石室記》。陳寅恪盛贊張大千:「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甚至可以這麼說,正是張大千,使得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成為一項世界性藝術,他的努力,讓這些沈睡著的壁畫,開始富有永恆的生命力,五百年來一大千,盛贊著實不虛。
登峰造极的画艺:五百年来一大千
張大千的畫藝有多厲害?齊白石是這麼評價的:「五百年來一大千。」齊白石是中國書畫界一等一的泰斗,這話,還是他不好意思誇得過分要實際說,張大千是千年來難得一個的書畫天才,不僅天賦高,而且勤奮。
張大千和民國當時著名畫家黃賓虹有交往,黃賓虹最喜歡清代畫家石濤的畫,是當時收藏石濤畫最多的人,也是鑒賞石濤畫作的頂級權威。張大千也喜歡石濤,但他手上沒有精品,於是就向黃賓虹借,黃賓虹一聽臉就耷拉下來:「你開什麼玩笑啊,這幅畫怎麼能借?不借不借。」張大千吃了閉門羹,於是心生一妙計,黃賓虹不是喜歡石濤的手卷嗎?那我何不臨摹一幅石濤的手卷,騙騙這廝。
然後張大千就臨摹了一幅石濤的手卷,畫完了,放在他老師曾農髯那裡。碰上有一天,黃賓虹去看曾農髯,見其書桌頭放著一幅石濤的手卷,以為是真跡,一下子就痴迷住了,愛不釋手,要買。曾農髯說:「這是我學生張大千的啊,你要買,找他吧。」
黃賓虹就去找張大千了,張大千心想,這人和我老師是朋友,用假畫騙他的錢於心不忍,也不屑為,還是換他的畫吧。於是說:「我豈敢要先生的錢,我拿這幅畫換我上次要借的那幅石濤畫吧!」黃賓虹非常爽快地答應了,並且立即把那幅畫拿了出來。就這樣,張大千用自己畫的一幅假畫,換了黃賓虹的真畫。而黃賓虹,一個頂級權威鑒畫專家,居然都沒看出來。
畫家葉淺予說:「張大千是所有中國畫家中最勤奮的,把所有古人的畫都臨過不止十遍。」書畫鑒賞家、史論家傅申評價張大千:「他是身上拔一根毫毛,要變石濤就變石濤,要變八大就變八大,要變唐伯虎就變唐伯虎。」這就好比是你學了截然不同的幾門絕世武功,不在山洞里苦練個幾十年,斷然無法運用自如。
這就是張大千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他是真正藝術天賦的畫家,而他也沒有辜負這份天賦。無論哪個時代,有天賦有機遇的人都很多,但能不辜負天賦,不辜負機遇的人,只有那麼幾個。所以,幾百年來,也就一個張大千。
曠世奇作,名作「廬山圖」
即在一張宣紙上,僅用墨水潑灑,營造層次感,而作出山水之畫,這是張大千藝術生涯最大之蛻變。[3] 80歲那年,他接受了好友黃天才的請求,作一幅長10.8米,寬1.8米的巨幅山水畫。本來張大千是拒絕的,無論從體力身體各方面,他都不適宜再作畫了。但他就是不服老,畫家不畫畫,和死了有什麼區別?他答應下來,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用一年多的時間蒐集資料,作腹稿預備處理,
1981年7月正式動筆,這幅巨著,以實筆為主,潑墨為輔,氣勢磅礡,虛實相間,墨綠相映,堪稱曠世奇作,名作「廬山圖」,是張大千畫藝上的巔峰之作。也正是這幅「廬山圖」耗盡了張大千最後的生命,作畫期間多次心臟病發作送往醫院急救,稍微恢復便又重新被抬上畫案,醫生家人,都勸不住。
1983年3月11日,畫成落筆,最後一刻,才駕鶴西去。
代表作
- 《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張大千於1972年74歲時,於美國加州十七哩海岸(17 Mile Drive)小半島所繪之公園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住居環蓽盦附近)。
- 《金箋峨嵋記青山中花》(潑彩山水圖)。
- 1971年《可以橫絕峨嵋巔》(潑彩山水圖)。
- 1973年《青城天下幽》潑彩山水圖。
- 1978年《長江江靜瀨船秋水釣魚》潑彩山水圖。
- 1979年《闊浦遙山系列》潑彩山水圖、《摩耶精舍外雙溪》潑彩山水圖、巨幅金箋《金碧潑彩紅荷花圖》。
- 1981年《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潑彩山水圖。
- 1982年《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春雲曉靄》潑彩山水圖、大風堂作潑彩山水圖、《水殿幽香荷花圖》、《水墨紅荷圖》等作品。
- 1983年3月《廬山圖》(墨水潑灑)巨幅山水畫。
四大類作品
張大千的創世紀「潑墨」及「潑彩」畫法,經過數百幅真跡原作名畫的分析與比對,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如下︰
〔1〕 開創於早期的「畫龍點睛(點景)式」「潑墨」及「潑彩」畫法︰仍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主,偶而在畫景之一角以「潑墨」及「潑彩」畫法點景之,如張大千1962年作《青城山通景屏》(潑墨)、張大千1983年作《廬山圖》(潑彩)等。
〔2〕 開創於中期的「粗潑細筆(寫意)式」「潑墨」及「潑彩」畫法︰改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反而在大部份的畫紙上,以「潑墨」及「潑彩」畫法粗潑以成之。「以墨(彩)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伸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故「粗潑畫法」係隨「畫紙上的水流形狀之意」作成,並非是畫家之「筆意」所能確實控制自如。如張大千1968年作《瑞士奇峰》(潑墨)、張大千1966年作《瑞士紀遊》(潑彩)、張大千1966年作《愛痕湖》(潑彩)、張大千1976年作《山高水長》(潑墨)、張大千1977年作《秋山獨往》(潑墨潑彩)等。
〔3〕 開創於中晚期的「粗潑抽象式」「潑墨」及「潑彩」畫法︰有些仍是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畫紙上的絕大部分作畫內容,都是以「潑墨」及「潑彩」畫法粗潑以成之。其「粗潑畫法」也是隨「畫紙上的水流形狀之意」而成,並非是畫家之「筆意」所能確實控制自如。如張大千1965年作《幽谷圖》(潑墨潑彩)、張大千1965年作《瑞士冰壑》(潑彩)、張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潑彩)、張大千1972年作《春山積雪》(潑墨潑彩)等。
〔4〕 開創於晚期的「細潑細筆式」「潑彩」畫法︰雖然有些仍是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但卻已經「惜筆如金」。畫紙上的絕大部分作畫內容,都是以「潑彩」畫法細潑細筆以成之。這種畫法之困難度極高,因為畫家必須控制「潑彩渲染度」就如同手握「細筆」一般,不論是色彩之調合度與筆意,皆必須是「意到即筆到(潑到)」恰到好處,絲毫不容許有任何差錯,連作畫用紙之渲染度皆必須拿捏精準,完全無法「既然粗略潑之,即大概以成之。」。因為此種畫法相當耗時又耗工,沒有數十年的「潑墨」及「潑彩」畫功及足夠經驗,他人根本就是無法臨摹仿潑之,否則只是糟蹋浪費自己的畫紙與顏料而已。因此成品並不多,見世作品也不多,因為張大千大都是以此種畫作成品贈送予國民黨黨國元老們欣賞居多。如張大千1978年(80歲)作《台灣橫貫公路合歡山鳥瞰金碧潑彩山水圖》(潑彩)、張大千1981年(83歲)作《夢入靑城天下幽人間仙境圖》(潑彩)、張大千1982年(84歲)作《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潑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