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1]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
年六十三,死后受醢刑(即剁成肉酱)。孔子闻其死,极为伤心,从此不吃肉酱(覆醢)。
目录
子路拜孔子为师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前498年随孔子周游列国。后任卫国蒲邑(今长垣县)之宰,也是当地大夫孔悝的家臣。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在儒家经典《论语》及后世孔门弟子著作《孔子家语》中记载许多他与孔子间精采的事迹与对话……
子路举荐了一个小师弟子羔做了费城的相宰。孔子听后,说“子羔年龄太小,学业未成,让他治理百姓,这不仅害了子羔,也害了费城的老百姓啊”。而子路却认为可以在做官的同时学习本领。孔子懒得反驳自己的弟子,直接开骂:“是故恶夫佞者!”意思就是说这是佞者之言,花言巧语。把大弟子骂成巧言令色之徒。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是:勇(勇敢)、果(果断)、喭(鲁莽)、野(率性)。这可不是吹的,子路的野,连孔子都无可奈何。
这不,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坐一起论道,子路直接问老师:“如果让您做卫国的国君,您会先做什么”孔子回答说“正名分”。子路直接反驳,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夫子迂腐呵”)。孔子气不过,又开骂:“野哉由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你这小子真是太放肆了!
其实孔子这样骂子路也没有错,因为子路的野,不仅敢说,还敢做!
有一次孔子生了场大病,估计子路也是关心夫子,寻摸著老师周游列国却不被录用,劳心劳力又不讨好,就召集师弟们讨论:“当今天下无道,诸侯国都奉行霸道不行王道,老师的思想无法实践,还不如大家一起帮老师自立一国,这样老师就可以不用求诸侯还能实践自己的礼乐之治,而且有我们众弟子辅助老师,老师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百姓一定可以安乐。”大家都觉得可行。
于是等孔子病好后,竟然一起对著老师行君臣大礼。孔子一生都要维护周礼,现在却被自己的徒弟来个黄袍加身,当真是被气的快要再病一场,得知是子路发起的,直接劈头盖脸一顿骂。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路久有此用世之心了,可这不是正道,是欺诈啊!无臣而为有臣,我欺谁!欺天吗!我与其欺世盗名风光而死,宁可死守善道贫寒而终。我与其死的时候与你们是君臣关系,我宁可在死的时候与你们是师生关系。而且我纵然不得大葬,我会死在路上吗!)
这次就是直接把子路骂成欺名盗世,欺师灭祖之徒了。
当然骂归骂,孔子也是知道子路那耿直善良的本性,也清楚子路不会放在心上。实际上,孔子在所有弟子中,最看重最爱护的也是子路,子路也是所有弟子中对孔子最忠诚的。子路最早跟随夫子,而且子路勇猛,时常维护老师,孔子经常遭人攻击,自从子路跟随他之后,就再也没人敢说孔子坏话了“耳不闻恶声”。连孔子也说:“自吾得由,恶言于耳。”孔子在鲁国执政失势离开鲁国的时候,子路马上放弃原来的高官跟随孔子,可见他们师徒关系不一般。孔子曾经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乘著木筏子去海外的,跟从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可以说,子路既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护道者。
子路爽直,勇武,重承诺,忠于职守的性格孔子当然是心知肚明,虽骂他最多,却又最为担心这个大弟子,曾经在一次对各位弟子的评价中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这样的人,会得不到好死的吧。)
《论语·先进》[2]里曾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说起治国之志,夫子哂之。这个“哂”到底是什么意思?哂,可说是一种微笑,但绝对不是很好的意思,尤其从后面的内容来看,会知道孔子认为言语不合乎礼的子路,哪里能治国?所以这个哂,是那种意思不太好的笑。
《论语·公冶长》[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我的道在这没办法推行,那我干脆到国外去好了,国外没有礼,就要靠著我的礼跟乐来治理,这样的话,能跟著去的人大概就子路吧?”我想这一段应该是在子游治理武城之前,所以孔子还不知道自己教导的道到底能不能实行,到底能不能做。
听到孔子这么说,子路好高兴啊!想说老师出国要带我去呢!只是孔子又说了:“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出国要带你去,的确是有这个想法,不过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盘缠。这个“材”是双关语,第一个是说没有木材,所以没办法造船;第二个没有钱财,所以没办法买船票,总而言之就是出不了海。出得了海我就带上你,出不了海你就等著吧!
子路舞剑
子路早年没有受过礼仪教化,但学过武功,出门时常腰挂长剑,在头上插雄鸡的羽毛,佩戴野猪的牙齿,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作为勇气的象征。
他久闻孔子的知书达礼,有一天,子路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他随身拔起剑当场就舞了起来,展现了他不凡的武功,舞毕得意洋洋地向孔子说:“夫子,古时候的君子也是像我这样使用宝剑来自卫的吧?”
然而孔子却回答道:“古时候的君子,是以忠义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行仁之道当作护卫,不出简陋的小屋,就可知道天下大事。遇到不善的人,就用忠诚之心来感化他;遇到用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之道安定他们。这样又何须仗恃著宝剑呢?”
子路听了感慨道:“啊!我直到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自今日开始我愿至诚恭敬地向您学习啊!”于是子路开始穿上儒服,送上礼物,做了孔子的弟子。
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能弹奏多种乐器,能弹琴、鼓瑟、吹笙、击磬等等,又著手修订了篇篇可配乐而舞的《诗经》三百篇,流行于世。他曾教导子路弹琴,想以德音雅乐陶冶其性情,让他静坐思考修持自身。
子路舞盾
孔子周游列国时期不幸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的郊野,几乎到了粮食断绝的地步。这时,孔子在堂屋里唱歌。子路进屋,见到孔子,气冲冲地问道:“先生您在这种时候唱歌,符合礼的要求吗?”
孔子没有回答,直到唱完那支歌曲之后,才说:“仲由啊!君子喜好音乐,为的是在歌咏中平静心性,回忆往昔,内省自察,去掉骄傲之气;小人喜好音乐,为的是在歌咏之中去掉畏惧之心,目的是大不相同的。是哪一个人不理解我,却要追随我呢?”
孔子见子路仍不高兴,就随手拿起盾牌让子路跳舞。舞蹈是周代士人必修之课,经由跳舞可以了解一人的德行,同时可作为情感的一种抒发,就这样跳了三遍,子路终于平静下来了,虚心地接受了孔子的教诲。
在陈蔡的逆境中,孔子仍是弦歌不绝,讲学不断。
不久后楚国救兵来到,孔子也与学生们走出了逆境。在周游列国后孔子一行人返回鲁地,一日在路途中闻到了阵阵清香,孔子循香味而行,在幽谷的深处发现了一片兰花。
这时孔子对学生们说:“兰花在深谷之中,不以无人知晓而不发出香气,在任何环境中不改变其节,如同君子一样清正、坚强和高洁,她是真正的君子!”随后作《倚兰操》一曲赞颂,学生们深受启发和鼓舞。
子路受牛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子贡花自己的钱救人后不领奖励,但让别人不愿意救人;然而子路救人后领取奖励,反而让别人愿意救人。孔子成功预言这两个行为的影响,其道理是如果将道德的标准提高到只有少数人能遵守,则反而是惩罚想要符合道德的人,让人不想遵守道德,若立下行善会获得奖励的惯例,则会有很多人行善。
子路之死
《史记》中记载,介绍子路之死。
子路曾经为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也就是采邑长官。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灵公的太子蒉聩跟他儿子卫出公争王位,逼迫其外甥孔悝一同反乱。后卫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子路即死于那次宫廷祸乱。
当时蒉聩作乱的时候,子路在城外,听到这个消息,他就骑马奔回,想去救卫出公。
在城门遇到子羔(也是孔子弟子),子羔告诉子路说:卫出公已经逃走了,而且城门马上就要关闭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不要为他遭受祸殃。
想不到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思是自己食君之禄,就要忠君之事。他明知道回去很可能死路一条,但他还是坚持要去。
可见子路是非常讲原则的一个人,性情耿直,尽忠职守,有君子风范(但就子羔来说,我们不能说他不讲原则,孔子就此事赞叹过他明大义善保身)。
此处可以稍思维一下:当我们碰到这样的考验(暂且不论子路是否值得回城),从忠义上讲,必须要做,不能逃避,你是否会像子路一样大义忠君、恪尽职守呢?
子羔走后,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但蒉聩不许杀孔悝。
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当时斩断了子路的帽带,而子路是跟孔子学过儒家礼仪的,就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从容不迫系好帽带。
这时候子路已经身受重伤,但临死还要端正衣冠。最后的结果是子路被斩成肉酱。
子路死后,孔子很伤心,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吃饭有肉酱,孔子看见就难过地把肉酱盖起来不吃。这是睹物伤情。
从子路的公案可知,真正的深信因果,不是仅仅看他的结果,而是以当为还是不当为这方面去考虑。
受封
唐玄宗尊之为“卫侯”,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宋度宗又尊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四科十哲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4] )。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子渊)、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影片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4])。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传。在这篇列传中,有记述较详者,亦有记述简略,只有两字人名,例如商泽、孔忠;可能也有遗漏者,例如郑玄称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未载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纥一起投军,“生秦丕兹,事仲尼。”[5],《史记》亦不载秦丕兹。
《仲尼弟子列传》也有不少错误,例如记录子贡错误百出,子贡参加“艾陵之战”,“大破齐军,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左传》只记有五将军。[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