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复制粘贴而来, (2019年4月25日) |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1]。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2]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仰、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
目录
背景
秦末民变六国群雄纷起,汉高祖统一中国后,有意识地消灭异姓王,并调和了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封国制,而採用郡国并行制,希望避免诸侯割据,也能在朝廷内乱时有宗室相助,长治久安。国策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众休息,诸侯王也有不小的权力,使刘姓宗室诸侯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下棋争执的细故,用棋盘打死了吴王的世子刘贤。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藉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弱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远因:弈棋事件
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帝,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与皇太子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得以免罪,谋反的意图也就打消了。
然而吴王封国的所在地有铜、盐,百姓不必缴纳赋税;凡是戍边兵役的,都给予相当的薪水;逢年过节,对有才能的人予以慰问,对普通人民也时有赏赐;其他郡国司法官要来吴国逮捕罪犯,刘濞都公然拒绝,俨然不臣之藩。这种情形延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纠弹
御史大夫晁错多次上书指责吴王刘濞的过错,建议削夺吴国的领地,文帝因为自己儿子活活打死了对方儿子的关系,总是不忍心惩罚吴王,因此吴王更加骄横。到了景帝即位,晁错劝说景帝儘早削夺吴王的土地,因为吴王早晚都会谋反。后来,景帝因为楚王刘戊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淫乱,削夺了楚国的东海郡。另外,赵王犯罪,被削夺了常山郡,胶西王刘仰因为卖爵有舞弊行为,被削夺六个县。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朝廷所置两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诸侯公开反叛。
经过
策划叛乱
吴王刘濞担心封地不断被削夺,于是策划反叛。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能够一起商议此事的,听说胶西王刘仰勇敢,喜好兵法,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劝说胶西王说:「现在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削夺诸侯封地,对诸侯的处罚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吴国和胶西国是有名的诸侯国,一旦被怀疑,以后就无宁日。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受到谴责。据我所知诸侯有罪,但不至于要削夺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削夺封地!」胶西王说:「那你认为怎麽办才好?」应高说:「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同样的忧患,他愿意顺应时势,捨身为天下铲除祸害,大王意下如何?」胶西王大惊失色地说:「我怎敢这样做呢!陛下虽然逼得急,但那只有死路一条,怎敢反叛朝廷!」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诸侯都有反叛之意,愤怒已到极点。吴王对内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对外出兵追随大王车乘之后,纵横天下,大军所向,无不降顺,所到之处,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说一句话,吴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蒙阳、敖仓的粮食,抵挡汉兵,修治军营,以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如果真的能来,那麽天下就可统一。两个君主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也就同意了。
接著,吴王刘濞又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发动叛变,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吴王起兵后,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水,与楚兵会合,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四国叛军攻打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 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代罪羔羊晁错
七国乱事一起,汉景帝和晁错一起商量平叛事宜。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窦婴、袁盎等人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核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淮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以求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然而吴王谋划数十年,以诛晁错为名,藉朝廷削地发难,本意并非真的为诛杀晁错,因此乱事并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国,诸王仍不罢兵,继续西进。
乱事结束
景帝派遣大将军窦婴镇守荥阳、太尉周亚夫东征平叛,周亚夫出师前,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之略。后来梁王受到吴楚压迫,国都睢阳被围困,不断向周亚夫求救。但是周亚夫仍然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叛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多次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失败。
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基本平息,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兵败逃往东越,东越被汉朝收买而诛杀吴王,吴王之子刘驹逃往闽越国,其他叛王在投降后也都畏罪自杀。栾布在攻破齐国后攻打赵国,围困邯郸十个月才攻下,赵王刘遂自杀。七国之乱平定后不久,景帝颁布新令,使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诸侯无权过问王国之政事,王国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悉归中央,另外又留部份封王于京师长安,不让他们前往各自的封国。
历史评价
七国之乱后,王国与郡几同,中央皇权遂大为加强。司马迁于《史记‧孝景帝本纪第十一》中评语道:「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认为晁错没有採取逐步削减诸侯势力的办法,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
七国世系
七王 | |||||||||||||||||||||||||||||||||||||||||||||||||||||||
太上皇 刘太公 | |||||||||||||||||||||||||||||||||||||||||||||||||||||||
代顷王 刘喜 | 汉高祖 刘邦 | 楚元王 刘交 | |||||||||||||||||||||||||||||||||||||||||||||||||||||
吴王 刘濞 | 齐悼惠王 刘肥 | 汉惠帝 刘盈 | 汉文帝 刘恒 | 赵幽王 刘友 | 楚夷王 刘郢客 | ||||||||||||||||||||||||||||||||||||||||||||||||||
济南王 刘辟光 | 菑川王 刘贤 | 胶西王 刘仰 | 胶东王 刘雄渠 | 汉景帝 刘启 | 赵王 刘遂 | 楚王 刘戊 | |||||||||||||||||||||||||||||||||||||||||||||||||
轶闻
据《史记‧孝景帝本纪第十一》记载,七国之乱期间发生天文异象:景帝前二年八月,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方向。秋天,衡山一带下了一场冰雹,最大的直径达五吋,最深的地方达二尺。火星逆行至北极星所处的星空。月亮从北极星空穿越(依原文所译)。木星在太微垣区域逆行。三年正月乙巳日,流星出现在西方。天火烧掉了洛阳的东宫大殿和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