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芒康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昌都市的最東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匯處,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之間。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縣、察雅縣相接。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芒康縣,前身為1912年所設的寧靜縣和鹽井縣。1957年7月分別成立了寧靜縣,鹽井縣人民政府,1960年4月兩縣合併稱為寧靜縣,1965 年改稱為芒康縣。
芒康縣總面積11431平方公里,轄2鎮14鄉(含1個民族鄉),總人口9萬人,擁有茶馬古道、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
2018年12月14日1時42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北緯29.57度,東經98.83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目錄
歷史沿革
先秦時代
芒康縣,前身為1912年所設的寧靜縣和鹽井縣。1957年7月分別成立了寧靜縣、鹽井縣人民政府,1960年4月兩縣合併稱為寧靜縣,1965 年改稱為芒康縣。
芒康縣境內雖未經考察研究早期人類活動的情況,但周圍地區、縣挖掘出的遺址、墓葬情況看,芒康境內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1977年昌都卡若遺址的發現,說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在瀾滄江沿線就有人類活動。芒康縣相鄰的雲南德欽和四川巴塘1974年發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屬於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墓葬,說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從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邊都有古代遺址墓葬,可以推斷,芒康境內自古就有人類活動,也就是戰國以前芒康土著居民在金沙江、瀾滄江沿線活動。
歷代歸屬
三國、晉、南北朝時期,芒康縣境內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雜區。
隋朝芒康境內屬於白狼國。
唐朝時期吐蕃三十二代贊布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617年)以後,芒康境內被吐蕃占領。此時期以後,由於弘揚佛法,創立寺廟和吐蕃流官管理,藏傳佛教隨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於人心。吐蕃與芒康境內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為同一個民族————藏族,現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續下來。
唐朝時期芒康境內開通了「茶馬古道」,芒康隨之成為吐蕃東南部對外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元朝時,芒康屬於吐蕃等路宣尉使可都元府管轄,後為亦思馬甘樂萬府地。
明洪武年(1372年)至正德年(1508年),芒康為招討磨爾勘(茫康)萬戶刺宗(巴塘)管轄。
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於雲南麗江納西民族的逐步強盛起來,納西木竿王採取了「屠其民,而徙麽些外」的政策,沿着「茶馬古道」與吐蕃爭戰。占領芒康大部分地區,芒康成為納西民族的占領區。
明崇禎十五年(1639年),蒙古族和碩特部落首領固始汗派兵南下,打敗納西木竿,芒康成為蒙古和碩特固始汗的控制範圍。
清順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年始(1665年)芒康境內又歸屬於西藏統治。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內蒙古準噶爾部落侵擾西藏,芒康境內被占領,而後清朝自青海、四川、雲南派兵三路進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動亂。芒康境內歸屬於巴塘管轄。
清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境內招募為四川管轄。光緒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發生了馬巴唐事件,鳳全及駐巴兩法國傳教士被殺,巴唐天主教堂被焚,事件發生後,四川總督錫良,成都將軍綽哈布奏四川提督馬維騏,建昌道員趙爾豐合同「剿辦」。6月克復巴唐。馬維騏回川,趙爾豐被任為爐後督辦,從此開始了「改土歸流」。隨後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內的東、南部建立碑,此碑以東為四川管轄,以西隸屬西藏,芒康為台吉地。
中華民國1911年在芒康設立了江卡委員會。
中華民國1912年設立寧靜縣和鹽井縣、屬川、滇、藏邊務大臣管轄。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後,由於國內局勢的緊張,芒康又歸屬西藏管轄。
1950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同年十月上旬,十八軍一五七團、十四軍一二六團分別進抵寧靜、鹽井宗(縣)。
1950年10月12日,藏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義,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靜、鹽井。
1951年初,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向寧靜、鹽井(宗)派出了軍事代表,建立代表處。
1956年10月鑑於準備進行民主改革,為了加強黨的建設、領導,根據西藏工委指示,把寧靜、鹽井代表處改為宗黨委會,正式建立了寧靜、鹽井縣。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揮叛匪公然襲擊竹卡守橋部隊和包圍榮許軍需站的嚴重流血事件,公開發動了武裝判亂。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集團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芒康境內部分寺院參加了叛亂。如鹽井崗達寺、拉貢寺也參與叛亂,遭成了崗達戰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隊進入寧靜、鹽井地區。
1960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指示將寧靜縣、鹽井縣合併為寧靜縣,組建七區、三十六個鄉農牧協會。
1963年,芒康縣進行普選建政工作,1965年結束,把行政七區重新劃為十一個區、六十個鄉。
1965年7月20日,寧靜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65年11月將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
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的下達,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2月「北航」紅衛兵串聯到芒康縣,成立了紅衛兵總部,縣機關和農牧區都先後成立了造反派組織。
1968年5月4日,經西藏軍區黨委批准,成立了芒康縣革命委會。
1971年至1974年遵照中央關於開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批示精神,芒康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社改運動,實現了人民公社。
1972年5月召開了芒康縣首屆黨代會。
1972年開始「農業學大寨」運動。
1982年初,芒康縣全縣範圍內開展了「生產承包制」進行包產到戶。
1988年,芒康縣進行「撤區並鄉」,把全縣十一個區、六十個鄉,重新劃為二十四個鄉鎮,兩個保留區即鹽井區、竹巴龍區。
1997年,面積11635.5平方千米,人口7.21萬。轄1鎮23鄉。縣政府駐嘎托鎮。(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2003年1月24日,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2018年5月,保護區滇金絲猴數量已由原來的500餘只增加到目前的1500餘只。
行政區劃
全縣轄2個鎮、14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嘎托鎮、如美鎮、曲孜卡鄉、木許鄉、納西族鄉、朱巴龍鄉、曲登鄉、徐中鄉、幫達鄉、戈波鄉、洛尼鄉、措瓦鄉、昂多鄉、宗西鄉、莽嶺鄉、索多西鄉。共有60個行政村,359個村民小組。縣人民政府駐嘎托鎮。
嘎托鎮 轄5個村委會:火拉村、嘎托村、巴拉村、加它村、普拉村。
如美鎮 轄5個村委會:拉烏村、如美村、達日村、卡均村、竹卡村。
曲孜卡鄉 轄3個村委會:小昌都村、拉久西村、拉加雪村。
木許鄉 轄2個村委會:木許村、阿東村。
納西族鄉 轄4個村委會:加它村、上鹽井村、覺龍村、納西村。
朱巴龍鄉 轄5個村委會:達嘎頂村、草地村、朱巴龍村、松瓦卡美村、西松村。
曲登鄉 轄2個村委會:鄧巴村、曲登村。
徐中鄉 轄5個村委會:徐中村、哈加村、卡布村、門巴村、尼瑪沙村。
幫達鄉 轄6個村委會:毛寧村、幫達村、加嘎村、金洲村、拉堆村、加尼丁村。
戈波鄉 轄3個村委會:戈波村、支巴村、南路村。
洛尼鄉 轄2個村委會:洛尼村、當左村。
措瓦鄉 轄6個村委會:措瓦村、日西村、通薩村、它亞村、仲日村、庫孜村。
昂多鄉 轄2個村委會:吉措村、曲塔村。
宗西鄉 轄4個村委會:宗西村、宗榮村、達拉村、通古村。
莽嶺鄉 轄2個村委會:上莽嶺村、下莽嶺村。
索多西鄉 轄4個村委會:安美西村、角比西村、格良西村、達海龍村。
嘎托鎮 (GatuoZhen) 縣政府駐地。1960年建嘎托鎮,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鎮。位於縣境中部,面積539.9平方千米,人口0.6萬。318、217國道過境。轄嘎托、巴拉、普拉、加它頂4個村委會。
火拉鄉 (Huola Xiang)1960年置火拉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45千米。面積252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美德、都許、布衣、普巴、崗村、日根6個村委會。
如美鄉 (Rumei Xiang)1960年置如美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如美、竹卡、拉烏等5鄉合併為如弄鄉。位於縣西北,距縣城40千米。面積652平方千米,人口0.5萬。318國道過境。轄如美、竹卡、拉烏、達日、卡均5個村委會。
宗西鄉 (Zongxi Xiang)1960年置宗西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05千米。面積460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珍托、紮下、德尼、通古、珍多、瑪卡、卡瑪、達桑、尺頂9個村委會。
昂多鄉 (Angduo Xiang)1960年置吉措鄉和曲塔鄉,1974年分別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吉措、曲塔2鄉合併為昂多鄉。位於縣城北,距縣城61千米。546.7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吉措、曲塔2個村委會。
措瓦鄉 (Cuowa Xiang) 1960年置措瓦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日西鄉合併為措瓦鄉。位於縣城西北,距縣城42千米。面積395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美巴、然互貢、恩日多、芒空丁、比當、宗俄、拉臥古、多巴、日西7個村委會。
伍巴鄉 (Wuba Xiang)1960年置伍巴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45千米。面積299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崗達、日仁、瑪卡、當學4個村委會。
洛尼鄉 (Luoni Xiang)1960年置洛尼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當左、洛尼2鄉合併為洛尼鄉。位於縣城北,距縣城22千米。面積472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次宗、達察、曲尼、加松、當左、門巴、洛尼、松蘇、德吉、達瓦重10個村委會。
登巴鄉 (Dengba Xiang)1960年置登巴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西南,距縣城110千米。面積688平方千米,人口0.1萬。318國道過境。轄牙中、沙比、多龍、伍中、牙龍、榮許、龍拉7個村委會。
古通鄉 (Gutong Xiang)1960年置古通鄉,1974年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沖日、庫孜鄉併入。位於縣城西北,距縣城125千米。面積299.1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讓昌、宗衣、卡托3個村委會。
戈波鄉 (Gabo Xiang)1960年置戈波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戈波、支巴鄉、南格鄉合併為戈波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623千米。面積577.4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戈波、支巴、南格3個村委會。
曲登鄉 (Qudeng Xiang)1960年置曲登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置復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38千米。面積492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卓巴、麻中、波果、南許、波少、嘎拉、亞中、夏巴、日麥、追巴、拉木曲11個村委會。
尼增鄉 (Nizen Xiang) 1960年置尼增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卡美鄉、西松貢鄉併入。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10千米。面積463平方千米,人口0.28萬。轄卡美、西松貢、尼增3個村委會。
朱巴龍鄉 (Zhubalong Xiang)1960年置朱巴龍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達呷頂、草地貢、岳巴3鄉併入。位於縣城東北,距縣城75千米。面積465平方千米,人口0.2萬。卡瑪、岳巴、自羊貢、格繞、旺比、達呷頂、草地貢、朱巴龍8個村委會。
格良西鄉 (Geliangxi Xiang) 1960年置格良西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撤區並鄉時海龍、格良西2鄉合併為格良西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142千米。面積293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嘎西、都納、門令、多日、色都、卡戈、加薩、拉康8個村委會。
莽嶺鄉 (Mangling Xiang)1960年置莽嶺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上莽嶺鄉和下莽嶺鄉併入。位於縣境東北部,面積205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克扎、吉都、尼扎、康吉、地各、洛加、加貢7個村委會。
多西鄉 (Suoduoxi Xiang)1960年置索多西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東部,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羅玉、覺比西、貢扎、比吉西、羅熱西、安麥西、索多西、沙熱西8個村委會。
曲孜卡鄉 (Quzika Xiang)1960年置曲孜卡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於縣境南部,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0.3萬。214國道過境。轄必都、拉貢、達水、加達、列頂、各西頂、曲孜卡、孜崗頂、扎西陰頂9個村委會。
徐中鄉 (Xuzhong Xiang)1960年置徐中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哈扎鄉、卡布鄉併入。位於縣境中部,面積520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宗扎、信巴、卡布、日瓦、徐中、格瓦、巴加、哈扎、米拉卡、對吾龍9個村委會。
門巴鄉 (Menba Xiang)1960年置門巴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尼瑪沙鄉併入。位於縣境東部,面積519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查來、那然、西普、龍達、布西、日西、尼瑪沙、布旺、加達9個村委會。
木許鄉 (Muxu Xiang)1960年置木許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阿東鄉併入。位於縣境南部,面積283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木許、布瓦、呷龍、仁達、多松曲卡5個村委會。
幫達鄉 (Bangda Xiang)1960年置幫達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然堆、金珠、覺嘎、毛尼、加尼丁5個鄉併入。位於縣境中部,面積1024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幫達、覺嘎、金珠、毛尼、然堆、加尼丁6個村委會。
鹽井鄉 (Yanjing Xiang)1960年置鹽井鄉,1974年改公社,1985年復置鄉,1988年角龍鄉、小昌都鄉併入。位於縣境南部,面積288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亞卡、羅榮、貢卡、亞中、沙丁、志群6個村委會。
納西民族鄉 (NaximinzuXiang)1960年置納西族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南部,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崗果、上、宗根、更然、呷達、中吉、洛仁7個村委會。是籌建中的鹽井縣縣城。
2000年,芒康縣轄2個鎮、1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315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嘎托鎮 11310 如美鎮 4985 曲登鄉 2975 徐中鄉 5158 曲孜卡鄉 3045 納西民族鄉 4382 朱巴龍鄉 4350 戈波鄉 2788 昂多鄉 1716 洛尼鄉 3191 措瓦鄉 7766 宗西鄉 4499 木許鄉 2173 莽嶺鄉 2961 索多西鄉 5037 幫達鄉。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芒康縣總人口7315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嘎托鎮11310人,如美鎮4985人,曲登鄉2975人,徐中鄉5158人,曲孜卡鄉3045人,納西民族鄉4382人,朱巴龍鄉4350人,戈波鄉2788人,昂多鄉1716人,洛尼鄉3191人,措瓦鄉7766人,宗西鄉4499人,木許鄉2173人,莽嶺鄉2961人,索多西鄉5037人。
芒康縣居住的有藏族、漢族、納西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其中藏族占98%。
交通概況
國道318線、214線在芒康縣境內交匯,省道S501線貫穿南北,交通便利。芒康縣距離昌都邦達機場300餘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芒康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00′-99°05′,北緯28°37′-30°20′。東與四川巴塘縣隔金沙江相望,南與雲南省德欽縣毗鄰,西與左貢縣相連,北與貢覺、察雅兩縣交界。總面積114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芒康縣平均海拔4317米,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寧靜山脈是境內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達拉涅峰、達馬壓山、卡孜西卡沖山、達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氣候條件
芒康縣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夏季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均氣溫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於6~9月,無霜期95天。自然災害有洪水、乾旱、霜凍、凍土、泥石流等。
水文
芒康縣主要河流有金沙江、瀾滄江及兩江支流70多條。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總流長1661公里,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主要湖泊為莽錯。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縣境內礦產主要有金、銀、鉛、砂、錫、鋅、煤、鹽、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
動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芒康縣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雕、鷲、鹿、獐、鷂子、黃猴、野豬、狐狸、猞猁、狗熊、金錢豹、蘇門羚、小熊貓、大青猴、滇金絲猴等。
植物資源
截止到2014年,藥用植物主要有黨參、秦艽、大黃、柴胡、麻黃、貫眾、薄荷、木賊、靈芝、黃連、丹參、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報春花、大葉石帶、洋金花、前胡等。
經濟發展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生產總值完成51154.45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三產比為25.6:36.5:37.9。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067萬元,同比增長30.6%;總稅收完成1458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67.2%;完成勞務輸出191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629萬元。
第一產業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縣。2012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芒康縣農作物播種面積完成6875.8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86.37公頃);牲畜出欄數為82620頭(只、匹),牛奶產量3326噸;1055戶安居工程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投資1320萬元(含群眾投勞及自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293元(其中現金收入1490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13.8%
第二產業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7214.3萬元(共有在建項目9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8個、復工32個)。
第三產業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200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44.9%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4年,芒康縣有各級各類學校80所,其中初級中學2所、鄉完小24所、村完小2所、教學點52個;共有在校學生12670名,其中中學在校生3983名,適齡青少年入學率達到90.52%,小學在校生8566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04%。
文化
2014年,芒康縣對境內所建的「村村通」站(台)進行了維護;進行電影「2131」工程,流動電影放映車送電影下鄉80場(次),縣民間藝術團送戲下鄉50場(次);將曲孜卡三弦和鹽井製鹽技藝作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進行了申報;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組織縣民間藝術團到拉薩和內地演出。
宗教
芒康縣內群眾多信仰藏傳佛教,僅鹽井一帶信奉天主教,並建有天主教堂。鹽井區傳統節日有聖誕節、那帕當節。
醫療衛生
芒康縣農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8%。截至2014年10月底,芒康縣縣16個鄉鎮衛生院共為農牧民合作醫療報銷36585人(次),報銷經費172萬多元;芒康縣衛生局醫管辦從大病統籌資金、家庭賬戶資金、醫療救助資金中合計報銷94207人(次),報銷總金額為752萬餘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9月底,芒康縣共征繳養老保險59.5萬元、失業保險22萬元、醫療保險92萬元。加強了勞動就業工作,開展了公益性崗位和服務行業培訓,培訓失業人員150人,實現就業85人,開發職業指導120人,開發職業介紹180人。勞動監察共處理勞動糾紛10起,成功解決9起,涉及金額近80萬元,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特色節日
納帕節
「納帕」是一種祭天儀式,傳說在遠古時候,天地結合處首先出現了納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納西族認為納西民族是最早出現在世界上人類生活。
「納帕」也是一種東巴文化與藏文化的結合,是鹽井的納西民族特有的節日,也是鹽井納西村群眾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納西村群眾按照傳統的風俗,全村每戶家庭輪流舉行。「帕」在藏語裡意為豬,每年的主辦戶要選一頭純黑色的公豬用來作為「納帕節」的祭品供全村人過節。但是,其他成員戶也有義務提供豬糧,以保障豬長得膘肥體壯,這已經是多年傳承下來的習俗。「納帕節」在每年的藏曆新年舉行,這也是納西村群眾過年時的一種特色,就在「納帕節」的頭一天,傍晚舉行「貝增」儀式,騎上馬高寒着「窩增達」小跑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員戶都要聚集在主辦家中,準備「納帕節」的各項儀式。晚上,人們首先給節日準備好的豬餵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納西老人開始要向祭祀品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點人們就扛起豬往祭祀台敢去,首先屠夫將豬宰殺,等豬斷氣用火烤取毛,這樣是為了方便去掉豬毛;其次「煨桑」,按照藏傳佛教需要用柏樹葉或松樹葉點火,從豬內臟中取出一點肝、肺、豬血等放入火中祭天儀式開始,納西老人口念東巴經文向天禱告,祈求保佑大地萬物和諧、安康、幸福。然後按照傳統,納西老東巴就能從豬的脾臟、肩胛骨的形狀和完好情況判斷來年的災難、收成、忌日等徵兆。
接下來,所有成員戶多要聚集在主辦戶慶祝節日載歌載舞,這樣的節日一般要持續兩到三天才算結束,到來年又要輪到另一戶主辦,就這樣納西村群眾繼續傳承和發揚着民族文化的瑰寶。
婚姻節
在納西民族鄉的加達村有一個奇特的節日,那就是為敬重和取悅山神、祈禱幸福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舉行的假婚禮,俗稱「婚姻節」。
婚姻節期間,全村熱鬧非凡。第一天為籌備婚禮,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橫溢的婚禮主持人於上午召開全村年輕人會議,評選出當年最勤勞、最美麗的幾對年輕人為這次假婚禮的新郎、新娘,並用抽籤的辦法確定出主辦「婚禮」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進行洗禮,送發請柬;其他年輕人為「新郎」、「新娘」準備明天的「婚禮」。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節日盛裝,攜帶結婚禮物,前往操辦「婚禮」的家庭表示祝賀,並幫助操辦「婚禮」。伴郎、伴娘也分別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賀,並幫助梳妝打扮。吃過中午飯,隆重的「婚禮」開始舉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禮」開始,接着,伴郎、伴娘們簇擁着身穿華麗服裝的「新郎」、「新娘」緩步走到畫有「扎西達吉」符號(即萬字符號:「刑」)的吉祥圖案上,傾聽主持人的「新婚祝詞」,藏語稱之為「當謝」。之後,男女雙方代表為「新郎」、「新娘」致祝詞。最後是男女雙方進行精彩的自由答辯,使人們在陣陣歡笑之中結束「婚禮」慶典。吃過晚飯,全體村民在寬闊的壩子上圍着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達村婚姻節才落下帷幕。
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間舞蹈有「弦子」和「鍋莊」。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團錦簇中的奇葩,古樸、典雅、飄灑、悠揚而歡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
芒康弦子舞
弦子舞,藏語稱之為「諧」,譯為「圓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著名的民間舞蹈之一,其主要特點為:男性拉着牛角胡琴領舞,女性隨着琴聲的節奏揮動長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圍成一圈,足踏節拍,激情高歌,邊唱邊舞。先是輕歌曼舞,其後逐漸加快節奏,最後推向快節奏的高潮便結束一曲弦子。跳舞時個人可隨時進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調短小精悍、柔和平穩、旋律優美,可用一種曲譜演唱多種不同題材的歌詞。其胡琴定音為五度弦,音域為8度,拉琴跳舞時不換把,對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辦法處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集詩、琴、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綜合藝術。歌詞大多為歌唱家鄉、歌頌雪域風光、反映民族風情或借喻抒發人生哲理、傾訴男女愛情、表達歡樂吉祥的內容;寓意深刻,華麗含蓄,感情豐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勞動之餘、節假日、婚嫁集會、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壩子等時候跳得最多。在家裡、在野外,每每圍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兩天蘭夜也毫無倦意。在芒康,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老人還是孩童,只要聽到胡琴聲,就會忘情地跑去結隊跳起歡樂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於2006年被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弦舞
三弦舞所處地域為「茶馬古道」進藏第一站,古樸、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名珠,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來往旅客對三弦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為藏東南地區和藏、川、滇交界處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於芒康縣曲孜卡鄉達許村境內,據考證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除該鄉境內廣為流傳外,在周邊地區也較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為伴奏樂器,傳說琴頭是龍的頭,琴身是龍的脊樑,琴弦是龍的筋;而現今的三弦琴是以純木製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詞動聽、節奏悠揚、時快時慢。音樂以淳樸明亮、唱腔奔放流暢為特點。不受人數、場地等限制,男女齊唱,邊唱邊跳,一般都地在悠揚緩和的樂曲當中開始,流暢歡快的中場表現,升騰熱烈中結束,均以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願吉祥為主要內容。
芒康縣達許村三弦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
但三弦舞有面臨失傳的局面,經過芒康縣民間藝術團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老藝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這芒康縣獨有的藝術再展昔日風采。據說原舞蹈有13個節目,現流傳下來的只有7個,解放後,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際,在昌都地區慶祝成立大會文藝表演中獲得觀眾好評。現今約有近200名藝人會跳流傳至今的7個舞蹈。
2008年,芒康縣三弦舞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旅遊資源
主要旅遊景點以茶馬古道為主線,上鹽井境內有被當地人稱為文成公主的吐蕃時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峽谷、曲孜卡溫泉休閒中心、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尼果寺為縣內主要寺廟。曲孜卡鄉境內有大小溫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溫度不同,最高溫度可達70℃,每年春季吸引當地和雲南德欽人前來溫泉沐浴。
鹽井鹽田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距芒康縣城120公里,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位於瀾滄江東西兩岸。鹽井鹽田歷史悠久,傳說唐朝以前這裡就開始製鹽至今,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鹽井目前產鹽的有兩個鄉,納西鄉和曲孜卡鄉。從事鹽業生產的有320多戶,有2700多塊鹽田。[1]
鹽井的鹽業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產方式。瀾滄江邊滷水資源豐富,分布着數十口熱氣騰騰的天然鹽井。村民們用木桶從鹽井中取出滷水,背到江邊低平處,倒入鹽田,讓陽光蒸曬,曬乾後即得粗鹽,經進一步晾曬打理,即成食鹽。由於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鹽井生產的鹽以瀾滄江為界,有很大的差別,江東的納西、上鹽井鹽田出產白鹽,江西加達、曲孜卡生產的鹽為紅鹽。[2]
在沿江兩岸近300米的狹長地帶,綿延分布着從江邊排列到山上的數千塊鹽田,登高俯瞰,鹽井熱氣騰騰,鹽田銀光閃爍,二者與湛藍的瀾滄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相互映襯,美不勝收。這裡不僅可以觀賞到其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勤勞、樸實的鹽民,純樸的民俗。鹽田下面鍾乳晶鹽千姿百態,仿佛進入了水晶宮的世界,穿梭於密密的立柱之間,又是一種撲朔迷離感覺,帶給人無法想象的驚奇。
發揚優秀民族文化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流派也較多,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經過上一輩們的不斷地發展、創新,尤其是黨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齊放」等的文藝方針的深入貫徹落實,芒康弦子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已經成為一套較完整的表演體系,放射出藏東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輝,為促進、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繼承和發展了優秀的民族文化
十四屆六中全會的召開,跨世紀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綱領決議的出台,給文藝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文藝工作的首要任務,「弘揚主旋律,使我們的精神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發展宣傳文化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主題」。芒康弦子舞是最具廣泛性、最具群眾性、大眾性的優秀文化藝術,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堅持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不斷地發展創新,創造出芒康弦子舞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歌舞」是芒康文化事業的指導思想。在這個指導思想的指導下,努力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性、積極性,端正創作思想,樹立精品意識,努力創作出一批批思想健康、形式活潑、格調清新、廣大農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弦子舞。同時以芒康弦子舞以媒體廣泛地宣傳芒康,使得芒康的知名度得到提高。突出「古道」的神韻,發揮優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高了芒康知名度。更重要是為芒康乃至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
(二)、以弦子舞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繁榮文化市場,豐富、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芒康弦子舞已經成為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為了更加發揮好芒康弦子舞的作用,提高芒康各民族素質,促進芒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經常性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增強了祖國感、民族感,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為家鄉做貢獻,開創美好家鄉的偉大理想。
芒康十六個鄉(鎮)每逢佳節,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以弦子舞為主,跳鍋莊、賽馬、抱沙袋、拔河等活動。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和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取締了一些不良的、低級的、腐朽的一些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市場和環境。
(三)、藏東芒康文藝的「輕騎兵」
在西藏的昌都地區有一支中央文化部被授予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的文藝演出隊,它就是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它是一朵在雪域高原永開不敗的格桑花。它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它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汲取了芒康豐富多彩的創造民間文藝營養,繼承和發揚了芒康的優秀文化,創造出了生動精美,引人入勝,貼近群眾,美觀大方,自然流暢,具有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的文藝精品。演員以精湛的技藝,不怕困難,振奮向上的精神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繁榮了文藝,發揮了文藝啟迪人們智慧,陶冶人們情操,美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文化素質,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作用。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的英姿經常在西藏電視台的節目中出現。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芒康,促進芒康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經常深入農區牧場群眾中演出,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被群眾譽為藏東雪域高原上文藝「輕騎兵」。
芒康烏蘭牧騎宣傳隊在全國、全區的文藝比賽中以其精湛的技藝、獨具特色的歌舞節目榮獲了各種表彰和獎勵。在南寧國際全國民族民歌比賽中《扎西熱巴》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大賽金獎、《山歌》獲得特等獎。其它《弦子舞——最最美麗的地方是我的家鄉》、《弦子的故鄉》、鍋莊舞等在自治區文藝調演中都榮獲了獎。可以說碩果纍纍。它是雪域高原東南部永開不敗格桑花。
考古發現
2011年8月,芒康縣考古重大發現。主尊大日如來佛像高240厘米,下為蓮花座高41厘米,再下為金剛寶座(束腰方座)高155厘米,通高436厘米。分列兩側的八大菩薩高約180厘米,座高60厘米,通高240厘米。頭戴桶狀高冠,身穿大翻領長袍,足穿靴,腰束帶,遊戲座式,頭冠上五葉花是後代補作。溫玉成教授確認,該造像是中國最大的八大菩薩曼荼羅,是吐蕃時代藝術水平最高的代表作,也是藏區吐蕃時代唯一一組圓雕大日如來以八大菩薩石刻造像 。
藏區的三組大日如來八大菩薩造像:青海玉樹的「文成公主廟」、昌都察雅縣的仁達寺丹瑪岩造像以及芒康縣的造像,都是根據中國密宗祖師不空(公元705——774年)所譯的《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譯於公元756年)造出的。它們的源頭之一是甘肅敦煌縣榆林窟第25窟東壁的「大日如來及八大菩薩壁畫」,時代為8世紀下葉。吐蕃占領河西走廊以後,這類圖像開始向吐蕃本土傳播。這一圖像的特點,是大日如來佛作禪定手印。
自然災害
2018年12月13日23時32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北緯29.62度,東經98.81度)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3]
2018年12月13日23時39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北緯29.6度、東經98.8度)發生4.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4]
2018年12月14日1時15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北緯29.59度,東經98.81度)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8年12月14日1時38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北緯29.6度、東經98.8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018年12月14日1時42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北緯29.57度,東經98.83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視頻
策馬揚鞭-芒康縣宣傳片
視頻
西藏自治區芒康縣
視頻
航拍-芒康鹽井古鹽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