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亚麻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正好讨论 | 贡献2021年1月9日 (六) 21:17的版本 (added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亚麻酸,学名为顺-9,顺-12,顺-15-十八碳三烯酸,速记法名称为18:3ω-3,是一种含有三个双键的ω-3脂肪酸。 亚麻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深绿色植物中,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 [1]

有两种异构体:α-重麻酸γ-亚麻酸。前者学名“顺式十八碳三烯-9,12,15-酸"。属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为无色至浅黄色液体。在空气中易氧化,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以甘油酯形式存在于许多干性油中,尤以豆麻籽油苏子油等含量较高。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对人体有诸多生理功能,如降血脂防血栓等。除作保健品外,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后者学名“顺式十八碳三烯-6,9,12-酸"。属ω-6系列脂肪酸。如黑加仑籽油月见草油玻璃苣油等含量较高。对人体有诸多保健功能,如调节血脂抗血栓、前列腺素前体物质等。可用作保健品和医药品。在人体内可由亚油酸转化而成。 [2]

中文名:亚麻酸

外文名:Linolenic acid,LA

存在形式:以甘油酯形式存在于深绿色植物中

作 用: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

特 点:体内不能合成

中文学名:9,12,15-十八碳三烯酸

种 类:α-亚麻酸、β-亚麻酸

结构式:CH3-(CH2CH=CH)3-(CH2)7COOH

主要用途

用于医药、调整血胆固醇,也用于制造涂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3]

α-亚麻酸

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为十八碳三烯酸,是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含α-亚麻酸丰富的食物有红花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茶油菜籽油。 此α-亚麻酸在人体内可代谢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所以在体内其功能与EPA和DHA相似。

(1)食品营养强化剂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食用油脂中三种脂肪酸的成分,向全世界郑重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就包括亚油酸亚麻酸[4]

(2)制作饲料添加剂

α-亚麻酸主要存在于植物叶绿体基粒的膜脂质中,即植物的光感受器中。紫苏籽中富含α-亚麻酸,是优质的天然α-亚麻酸植物来源。此外,紫苏籽含油量高,主要成分为α-亚麻酸,其含量高达50%~60%。用紫苏籽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供畜禽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α-亚麻酸为主要成分的产品有以下功能:激活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体内的相关酶,促进其新陈代谢与同化作用,加快生长速度,缩短饲养周期.降低饲养成本。因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影响机体的脂肪代谢,与其能调控脂肪代谢相关酶和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关。另外,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抑制动物体脂肪沉积。

γ-亚麻酸

(1)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γ-亚麻酸能抑制酪氨酸酶,对抗黑色素生成,防止色素沉着,增进血液流通细胞新陈代谢,利于皮肤和毛发的调理和营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作为化妆品的天然油脂原料,富含γ-亚麻酸的油脂可作为化妆油、润肤乳液、嫩肤霜等护肤品以及多种护发用品的油脂,以及作为皮肤增白保湿、延缓老化的有效成分。洗发水中加入γ-亚麻酸与烟酸衍生物能协同加强渗透。 [5]

(2)制作饲料添加剂

γ-亚麻酸能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浆中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在饲料中添加γ-亚麻酸,可防止动物疾病,减少死亡率,并有利于稳定(提高)相应动物性食品(如蛋乳)中γ-亚麻酸含量。

摄入指南

摄入现状

国民健康离不开合理膳食,均衡营养。α-亚麻酸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是每个人每天都要补充的必需营养素,而我国人群膳食中普遍缺乏α-亚麻酸,日摄入量远不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一半,补充α-亚麻酸这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虽然α-亚麻酸和亚油酸同属于人体必需脂肪酸,但它们却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常用的许多食用油中(如花生油、菜子油、豆油、葵花子油、棉籽油、芝麻油)含有大量的亚油酸。这些食用油中亚油酸的含量占其总量的15%至50%以上。现在人们一般都可以足量使用食用油,所以一般人体内并不缺少亚油酸。而在上述的这些食用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很低(大豆油、菜籽油含有8%左右的α-亚麻酸)。而现代推崇的橄榄油茶籽油则是以油酸为主的食用油,亚麻酸、亚油酸含量较低。一般的水果蔬菜、类中,α-亚麻酸的含量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大部分人群体内α-亚麻酸的数量不足。

换言之,人们通过食物直接获得α-亚麻酸的机会很少。

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人群膳食普遍缺乏α-亚麻酸,平均每天摄入量仅为0.4克。中国营养学会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注α-亚麻酸每天摄入量1600-1800毫克,不足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每日1克的一半,不足中国要求的1/4。 [6]

人体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自身不能代谢产生或者合成、必须从自然界摄取的脂肪酸,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ω-3系列的α-亚麻酸,一种是ω-6系列的亚油酸。这两种脂肪酸在体内有一个健康的比例平衡,由于独特的膳食体系和饮食习惯,导致了中国居民的脂肪酸摄入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居民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摄入比例大约是1:40,与1:4的健康需求标准相差了10倍。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α-亚麻酸的普及教育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摄入来源

本品是组成V.F.的主要脂肪油,存在于许多植物油中,如[[[棉籽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向日葵籽油罂粟籽油亚麻子油中。

α-亚麻酸

通常,α-亚麻酸来源于植物,DHA来源于海产及藻类,由于α-亚麻酸可以在体内代谢为DHA,因此需要补充DHA时,也可以通过摄入α-亚麻酸来实现。从膳食调查看,α-亚麻酸是膳食主要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而α-亚麻酸的食物来源有限。一些特殊人群,胎婴儿对α-亚麻酸有较高需要,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制订了婴幼儿的最低推荐摄入量,为总供能比的0.6%。

据介绍,富含α-亚麻酸的食品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食材中就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 比如亚麻籽油、紫苏籽油,以及产于我国北方的野生山核桃压榨油,这些属于“高亚麻酸型”食用油,可以作为ω-3脂肪酸的来源。其中α-亚麻酸、维生素E和抗氧化物质的含量都大大高于普通烹调油。不过,它们都是非常不耐热的油脂,比如亚麻子油含有50%以上的α-亚麻酸,特别容易氧化聚合,所以最不能加热。

食用这类油要注意,最好是选冷榨法的产品,食用时不要高温加热,可以用来做凉拌菜,或涂面包片等,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健康作用。

第二种是以α-亚麻酸为营养强化剂,以奶粉米粉饼干面包等食品为基料,在这些食品中添加α-亚麻酸,生产出营养强化型的α-亚麻酸食品。

γ-亚麻酸

γ-亚麻酸首次在月见草中被发现。至今,月见草油仍是商品化γ-亚麻酸的主要供应源。此外,在玻璃苣黑醋栗黑加仑蓝蓟微孔草紫草科等植物种子中也发现了含量较高的γ-亚麻酸,其中γ-亚麻酸含量一般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25%。目前至少有超过80种植物的种子油脂中含有γ-亚麻酸,但绝大多数因γ-亚麻酸含量太低而难以成为商品化资源,如燕麦大麦的脂质中仅含有0.25%~1.0%的γ-亚麻酸。

富含γ-亚麻酸的资源还有微藻,如杜氏藻蓝丝藻螺旋藻小球藻等,其中γ-亚麻酸含量占到总脂肪酸的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2%。

γ-亚麻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是霉菌。自从1948年首次从布拉克须霉的菌体脂肪中鉴定出含有γ-亚麻酸以来,众多的国内外研究寻找富产γ-亚麻酸的霉菌菌株,并进行发酵优化,这种方式已成为商品化γ-亚麻酸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体摄入了亚油酸后,通过人体自身的机能可以代谢出γ-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而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也属于ω-6系列的不饱和脂肪酸。

摄入比例

亚麻酸与亚油酸都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在人体内无法合成,其中,亚麻酸可以在人体中转化为EPA和DHA,但如果亚油酸摄入过量,会导致亚麻酸无法吸收。目前中国居民亚油酸食用过量,同时,亚麻酸摄入不足,比例失衡。世卫组织推荐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例要低于10:1,中国则建议这一比例应为4-6:1。

α-亚麻酸和亚油酸同时作为人体必需脂肪酸,而亚油酸比较容易从食用油中获得,但是根据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的建议和营养学教科书的规定,健康人群摄入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应该在4:1的范围内。过多的亚油酸会抑制亚麻酸的分解吸收。

通俗的说法就是,人体每摄入4份亚油酸就应该摄入1份或1份多的α-亚麻酸。但是我国人群食用植物油和油煎、炸、烹、炒的饮食习惯,使得亚油酸摄入过多和摄入α-亚麻酸含量极少。造成亚麻酸、亚油酸摄入比例不均衡。

注意事项

亚油酸和亚麻酸在前列腺素合成的过程中消耗同一种酶,却产生作用完全相反的前列腺素。因此它们在体内又是竞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亚油酸代谢产物过多可引起炎症、过敏等;人为补充过量亚麻酸代谢产物(EPA/DHA)则引起免疫力低下,伤口不容易止血。 α-亚麻酸摄取过量,也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同时作为脂肪成分,容易导致能量过剩。

由于α-亚麻酸分子中存在三个共轭双键,所以有非常强的还原性,高温、空气中的氧气、紫外线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都可以将其氧化,故富含α-亚麻酸的食用油应该避光、密封保存,使用时尽量避免高温煎炸,同时在油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E作保护作用。


视频

麻酸让你身体自然康复不是梦

参考文献

  1. [金青哲主编,功能性脂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8,99-101]
  2. [夏征农主编,大辞海化工轻工纺织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8,144]
  3. [辽宁省石油化工技术情报总站编辑,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便览 上册,183]
  4. [张军林,廖贵芹,杨阳主编;方中明,阮景军,杨阳,张军林,彭玲,廖贵芹,魏倩,矍金旺编者,简明生物化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36-37]
  5. [金青哲主编,功能性脂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8,115-119]
  6. | 中国食品报,引用日期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