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颶風伊斯梅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名稱
[來源網站網址 圖片來自網站名稱]

颶風伊斯梅爾(Hurricane Ismael)是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期間的一個太平洋颶風,雖然強度較弱,但仍造成墨西哥北部超過100人喪生。系統於9月12日由一片持久的深層對流帶發展而成,並在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過程中穩步加強,於9月14日在距墨西哥海岸約340公里的海域達到颶風強度。之後系統繼續北上,經過下加利福尼亞[1] 以東一段較短距離後在錫那羅亞州的托波洛班波附近以每小時130公里的風速登陸。到達陸地上空後,颶風迅速削弱,於9月16日在墨西哥西北部上空消散。風暴殘留進入了美國境內,並向東一直延伸到了中大西洋各州

伊斯梅爾在海上捲起高達9米的狂浪。數百位漁民原以為這場颶風會來得更遲因此對之缺乏準備,結果有52艘船受到損毀,多達57人喪生。伊斯梅爾還在墨西哥本土造成5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600萬美元(1995年美元,相當於US|26000000|1995年美元)。這場颶風還摧毀了數千套民房,約有3萬人因此無家可歸。風暴的濕氣一直延伸到了美國,新墨西哥州東南部普降暴雨,局部地區受到中等程度的破壞。

防災措施

起初的氣象預測認為颶風伊斯梅爾會保持在太平洋公海,但當其明顯出現北上跡象後,墨西哥政府向從科利馬州的曼薩尼約到哈利斯科州最西面的卡布科連特斯(Cabo Corrientes)以及瑪麗亞群島發布了熱帶風暴警告。之後不久這一警告延伸到了洛斯莫奇斯,並向北緯25度以南的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東海岸同樣發布了熱帶風暴警告。墨西哥政府之後在伊斯梅爾最終登陸十小時前向馬薩特蘭到洛斯莫奇斯之間地區發布了颶風警告。颶風來臨前有1572人疏散到了5個應急避難所。

衝擊

颶風伊斯梅爾在加利福尼亞灣和墨西哥沿海水域掀起了高達9米的狂浪。由於之前的預測認為颶風的行進速度會更為緩慢,並且船隻和港口部門間缺乏溝通,因此數百位漁民對此缺乏準備。結果有多達52艘船隻受到破壞,其中20艘沉沒,共計57位漁民葬身大海,其中有數十人的屍體被高漲的潮水衝上岸。約有150位漁民因在島嶼、沙洲上躲避或是固定漁船而得以生還。墨西哥海軍救援隊和其他漁民花了數天時間在墨西哥沿岸尋找風暴的遇難者和倖存者。

朝墨西哥西北部行進的過程中,颶風伊斯梅爾沿途普降中到大雨,錫那羅亞州的降雨量創下197毫米的新紀錄,導致四個自治區山洪爆發。颶風在其中一個自治區推毀了373套硬紙板民房,另有4790套受到損傷。颶風還令177套房屋失去飲用水供應,四個自治區斷電。損失最為嚴重的還是颶風登陸的附近地區。托波洛班波有多套房屋和多根電線杆被狂風颳倒,不過沒有出現人員死亡的報道。整個錫那羅亞州共有59人喪生。

再向北面也出現了伊斯梅爾帶去的暴雨,其中索諾拉州的最高降雨量達到276毫米。有報道稱瓦塔萬波(Huatabampo)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颶風直接對索諾拉州8個自治區的多達24111人造成影響,全州有4728套房屋被狂風摧毀,6827戶民宅的屋頂被掀,還有多達107所學校和兩所健康中心被毀。颶風伊斯梅爾令高壓電線路和電纜線路受損,通訊系統因此中斷。颶風還損及長達3481公里的砂石路面及約165公里已經鋪平的高速公路。由於漁船沉沒和損毀,索諾拉州共有250人失業。此外還有約215平方公里的農田受到影響,全州經濟損失約為860萬美元(1995年美元,相當於US|8600000|1995年美元)。

颶風造成整個墨西哥3萬人無家可歸。包括海上,風暴共導致116人死亡,共計經濟損失達到2600萬美元(1995年美元,相當於US|26000000|1995年美元)。

伊斯梅爾的殘留濕氣延伸到亞利桑那州西南部和新墨西哥州南部。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邊界普降暴雨,其中新墨西哥州利縣霍布斯(Hobbs)最高降雨量達到217毫米,此外非官方公布的估計降雨量更超過250毫米。暴雨造成道路和房屋被淹,多條道路和高速公路因受到沖蝕而關閉。新墨西哥州遭受的經濟損失共為25萬美元(1995年美元,相當於US|250000|1995年美元)。德克薩斯州的拉伯克也因暴雨觸發山洪,多個交叉路口及道路被迫暫時關閉。伊斯梅爾的殘餘還給俄克拉荷馬州西南部和阿肯色州北部帶去了超過76毫米降雨,濕氣進一步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各州,所帶去的降雨幫助緩解了當地的旱情。

氣象歷史

9月9日,一股組織混亂,距危地馬拉南部海岸約270公里的持續對流帶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之後三天時間裡都沒有進一步組織起來,但到了墨西哥西北近海後,系統快速組織起來,9月12日晚些時候,氣象部門開始使用德沃夏克分析法對其進行分類。分析認為系統對流的組織性得到增強,於9月12日晚在位於科利馬州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560公里時發展成第十號熱帶低氣壓。低氣壓接下來向西北方向移動,其深層對流出現增多,於9月13日清晨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命名為伊斯梅爾(Ismael)。

已知造成上百人死亡的太平洋颶風

保羅 1982

麗莎 1976

塔拉 1961

阿萊塔 1982

寶蓮 1997

阿加莎 2010

曼努埃爾 2013

蒂科 1983

伊斯梅爾 1995

下加利福尼亞

馬薩特蘭

利迪婭 1981

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後,伊斯梅爾所處區域水溫較高,並且有完善的上層外流環境。起初風暴朝西北方向移動,但由於其與下加利福尼亞上空的個上層低氣壓的相互作用而逐漸轉向北上。雖然氣象預報指出因另一個低氣壓的存在,伊斯梅爾的行進路線難以確定,但還是沒能預料到會有這樣的方向轉變。伊斯梅爾在向北移動的過程中穩步增強,但其組織性並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到了9月14日早上,系統風速雖然已經達到每小時110公里,但其中心的邊界仍然不明顯。不過由於風暴所在區域水溫較高,其外流已經很好地組織起來。伊斯梅爾的組織性得到明顯改善,於9月14日晚在位於巴亞爾塔港西南偏西方向約340公里海域達到颶風強度。

伊斯梅爾快速發展出一個邊界模糊的風眼,並在成為颶風六小時後達到風速每小時130公里的最高強度。由於系統西面存在一個中到上層的低壓槽,東面還有一個高壓脊,颶風加速朝其西面的正北方前進。9月14日晚上,伊斯梅爾經過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卡波聖盧卡斯以東約100公里海域,並在繼續北上的過程中保持其強度,於9月15日在錫那羅亞州的托波洛班波(Topolobampo)登陸。由於環流進入西馬德雷山脈的高海拔地勢,颶風伊斯梅爾迅速減弱,於9月16日清晨在墨西哥與美國兩國邊界以南約95公里處消散。風暴殘餘繼續北上,其濕氣進入了美國西南部並向東一直擴散到了中大西洋各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