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產階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歐洲資產階級漫畫

資產階級(法語:bourgeoisie,音譯作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經濟學思想學派,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為資本主義社會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辭源

資產階級的英語bourgeoisie」來自法語,源於意大利語的「borghesia」,而後者又是源於從希臘語pyrgos[[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el的條目]]」演化而來的「borgo」,意思是村莊。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自由人。

資產階級出現在中古時期意大利,那時住在村莊中的居民開始變得比住在附近鄉間的人還要富有。因此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上較多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接近統治階級和神職人員,同時逐漸遠離平民階級。這種中古時期的資產階級原型就是磨坊擁有者,他們能夠快速地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力,以至於可以對統治者表達否決權。

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出現,原因是意大利同歐洲的兩個商業世界聯繫密切。意大利不僅從地中海貿易中得到好處,而且是西歐,北歐同東方各國貿易的中間商,從中得到了利益。在商品和貿易活動的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鎮商品經濟繁榮起來,為資產階級萌芽提供了條件。

在此之後,資產階級這一新興階級陸續在中歐,[西歐]]興起,逐漸形成一獨立階級。

在接下來的世紀裡,資產階級這個名詞則較適合用來指稱最初的銀行家,以及那些從事新興活動如貿易金融的人。19世紀之前,這個詞大部分情況下指的就是低於貴族、高於農奴和無産階級的廣大人群。

在十九世紀時,資產階級可以指因為賦稅達到相當的地步,在未有普選權的歐洲代議制國家中,獨佔了政治權利的富人。而且在自己的工廠等場所,資本家更有把工人當作奴隸喚使的權力,以及把賣不出的貨物(包括在飢荒時的食物)消毀的權力,擁有像以前的貴族般的權力,所以成為了社會主義者矛頭指向的對象了。

馬克思主義中的資產階級

原圖鏈接資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中,資產階級被定義為在生產商品資本主義社會中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相反,在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則被定義為無產階級。資產階級通常也可以被稱作資本家、布爾喬亞等,而無產階級通常也可以被稱為無產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本質上是互相敵對的。無產階級付出了全部勞動,理應獲得全部的勞動果實。然而資產階級(以及持資產階級立場的學者)則認為應該儘量降低工人的工資,以提高(資產階級的)利潤。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的利益(利潤)與無產階級的利益(工資)之間存在矛盾。資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並未付出與其收入成正比的勞動(或者根本不勞動)。勞動價值被資本所剝奪。換句話說,資產階級會剝削勞工。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產階級」是壓迫者和剝削者;而那些為了個人利益,在階級鬥爭過程中(無產階級革命罷工等)收受資產階級的好處,在精神上或者行為上支持資產階級,從而出賣了無產階級利益的無產者則通常會被稱為「工賊」或者「資產階級的走狗」。

原圖鏈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用語中,資產階級主要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機構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過對公司大多數股份的掌握、選擇權、信託基金、仲介或關於市場業務的公開發言。因此「資本家」是指財富主要透過「投資」得來的人,而他們不須要工作以求生,沒有勞動就得到了勞動果實,本質上也是通過資本剝削無產階級。

在現代非馬克思主義的中文用法(即通俗的用法)中,資產階級和布爾喬亞等稱呼時常被用來指代富人,而無產階級和普羅大眾等稱呼(普羅是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n的頭音而來)則時常被用來指代窮人,而不是以判斷其是否掌握生產資料的方式來劃分。

階級並非一個同質的完整實體,許多分析家會對資產階級進行更細膩的劃分。這些劃分有:

  • 大資產階級(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組成,包括了企業家、貿易家、大地主等等。
  • 中產階級(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擁有固定繼承財產或收入的人,他們比起上層資產階級較不富有。
  • 小資產階級(petite bourgeoisie):占有少量生產資料和財產,主要依靠自己勞動為生,一般不剝削別人的階級,包括手工業者、小商人、自由職業者等。

資產階級的價值觀

原圖鏈接資本家與工廠,掌握生產資料

資本家一般被馬克思主義者描繪為:

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家主要信奉「自由主義」,但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謂的「自由主義」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幌子。

中國情況

中國歷史上的資產階級區分為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充當了帝國主義剝削和掠奪中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工具,它們不僅依附於帝國主義,而且又與中國的地主階級相互勾結,既壓迫工農,也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民族利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反動的腐朽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

民族資產階級是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與帝國主義聯繫較少的資產階級。

它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另一方面,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經濟上和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具有妥協性。

因此,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時期不能成為領導階級,而只能充當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也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

中國當代的資產階級情況

因為中國共產黨理論的說法是「在中華民國時的中國的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1],而且這兩者之間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並稱只要無產階級奪權後建立起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資產階級就會「消亡」,所以在1956年三大改造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便聲稱「資產階級在中國已不存在」。

但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允許了私人企業的建立以及對國營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之後,仍沿用「資產階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三大改造中消亡」這一說法。

中國目前更多的使用「企業家[2]或「實業家[3][4]來稱呼資本家。

視頻1: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對比

視頻2: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產生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