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 (英格蘭國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無地王約翰 | |
---|---|
英格蘭國王 | |
約翰的墓像 | |
在位 | 1199年—1216年10月19日 |
前任 | 理查一世 |
繼任 | 亨利三世 |
出生 |
1166年12月24日 牛津博蒙特宮 |
逝世 |
1216年10月19日 諾丁漢郡紐瓦克特倫特河畔紐瓦克城堡 | (49歲)
安葬 | 伍斯特座堂 |
配偶 |
格洛斯特的伊莎貝爾 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 |
朝代 | 安茹王朝 |
父親 | 亨利二世 |
母親 | 阿基坦的埃莉諾 |
約翰(英文:John,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1]),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目錄
生平事跡
亨利二世第五子,母親為阿基坦的埃莉諾,而幼王亨利、獅心王理查、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魯瓦二世則是約翰的兄長。
他父王把在法國的領地全部授予幾位兄長,由於已經沒有領地可以封給約翰,他被稱為無地王(the Lackland,源自亨利二世的戲稱[2])。
童年
約翰出生後,按中世紀貴族的傳統被母親交給乳母撫養,[3]後又與其姐瓊安一同被送到福特沃特修道院(Fontevraud Abbey)。[4]因為當時來看約翰並沒有繼承領地的希望,這也許是為了培養他成為神職人員。[3]約翰的父母隨後幾年互相爭鬥,都沒有介入約翰的童年生活。[3]約翰由卓越的行政官拉努爾夫·格蘭維爾教育。[5]他還一度在兄長幼王亨利家度日,可能在那裡學習了打獵和軍事。[4]
約翰身高1米68,在當時的王室中較矮,長着暗紅色的頭髮。他喜歡讀書,這在當時來看是一件反常的事。[6]他還喜歡賭博,熱衷打獵,[7]喜好音樂。[8]長大後的約翰被形容為「和藹,機智,慷慨,好客」。[9]
早年生活
Eleonora Jindra2.約翰的雙親是亨利二世與阿基坦的埃莉諾。
為了安定阿基坦的南部邊境,亨利二世試圖讓5歲的約翰迎娶薩伏伊伯爵翁貝托三世的女兒阿麗希亞,[10]這樣約翰就可以繼承翁貝托的一些領地,[10]亨利二世也將希農、盧登、米拉博的城堡轉到約翰名下。阿麗希亞也翻越阿爾卑斯山加入亨利二世的宮廷,但未及嫁給約翰就死了,約翰再次陷入無領地可繼承的境地。[10]
1173年,由於不甘附屬於亨利二世,又擔心約翰分走自己的領地和城堡,[11]幼王亨利去巴黎和路易七世結盟。[12]王后埃莉諾因為被亨利二世對阿基坦的持續干涉所激怒,也說服理查和若弗魯瓦去巴黎加入兄長的行列。[12]亨利二世擊敗了三個兒子的同盟,但在路易山和約中寬大處理了他們:[10]他允許幼王亨利帶着騎士週遊歐洲,阿基坦仍歸理查,若弗魯瓦可以重回布列塔尼;只有王后埃莉諾作為叛亂的主謀被囚禁。[13]作為和約的一部分,一直和父親在一起的約翰也被贈與大量領地。從那時起,距離王位最遠的他反而成為亨利二世最喜愛的兒子。[10]1175年,他獲得已故康沃爾伯爵的領地。[10]次年,亨利二世又違反常例地廢除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貝爾的姐妹們的繼承權,然後讓約翰與因此變得很富裕的伊莎貝爾訂婚。[14]1177年,在牛津的國會上,亨利罷免愛爾蘭領主威廉·菲茨阿爾德爾姆,代之以10歲的約翰。[14]
1183年,幼王亨利和理查為在英格蘭、阿基坦、諾曼底爭權而開戰。亨利二世支持理查。不久,幼王亨利因痢疾去世。因為繼承人死了,亨利二世決定重新分配兒子們的封地:理查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但在亨利二世去世前不可能掌握實權;若弗魯瓦繼續保有布列塔尼;約翰代替理查成為阿基坦公爵。[14]但理查拒絕放棄阿基坦,[14]亨利二世憤怒了,命約翰在若弗魯瓦幫助下率軍南下攻取阿基坦。[14]若弗魯瓦和約翰攻打阿基坦的首府普瓦捷,而作為回應,理查攻打布列塔尼。[14]1184年底,一家人才勉強和解。[14]
1185年,約翰首次到愛爾蘭,由三百騎士和一批行政官隨行。[15]亨利二世希望稱約翰為愛爾蘭國王,但教皇路爵三世不答應。[15]當時愛爾蘭剛被征服,和亨利二世的關係仍緊張。約翰取笑愛爾蘭貴族的長鬍子,又未能和盎格魯-薩克森居民結盟,結果戰敗被逐出愛爾蘭,回英格蘭後將潰敗歸咎於總督米思勳爵休·德·拉西。[16]
約翰的家庭問題仍在繼續:1186年,若弗魯瓦在一次比武中喪命,留下遺腹子阿爾蒂爾和年幼的女兒埃莉諾。[17]布列塔尼將由阿爾蒂爾而非約翰繼承,但若弗魯瓦的死終究讓約翰距離王位更近了一步。[17]理查想加入十字軍,但擔心出征後亨利二世會命約翰取代他。[18]1187年,他在巴黎和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結盟,次年就向腓力納貢,取得腓力對他向亨利二世開戰的支持。[19]理查和腓力聯手對亨利開戰,1189年和解,亨利承認理查為繼承人。[20]約翰起初忠於父親,但當理查勝勢確立後倒向理查。[20]亨利二世不久去世。[20]
理查年間
Philippe Auguste et Richard Acre.第三次十字軍期間,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一同進攻[[阿卡 (以色列)|阿卡。
1189年9月,理查繼承英格蘭王位,並加入第三次十字軍。[20]為此,他靠出賣領地、爵位和職位籌集軍費,且試圖保證他出征時國內不叛亂。[21]他封約翰為摩坦伯爵,讓他娶了格洛斯特的伊莎貝爾並得到蘭開斯特、康沃爾、德比、德文、多塞特、諾丁漢、索默塞特的大量領地,希望以此換取約翰對他的忠誠。[22]而這些地方的要塞仍然由理查掌控,使約翰沒有足夠的軍力和政治權勢進行反叛。[23]約翰也許諾三年不去英格蘭,但埃莉諾太后說服理查允許約翰進入英格蘭。[24]於是,理查出征期間,約翰成為英格蘭攝政,還被視為理查的推定繼承人。[25]但出征在外的理查在塞浦路斯結婚了,這意味着他可能有婚生子嗣,約翰地位動搖。[26]
約翰尋求和剛東征歸來的腓力二世結盟,希望在腓力幫助下獲得諾曼底、安茹等理查名下的法國領地,[26]但被埃莉諾太后勸止。[26]理查一直未歸,約翰開始猜測他已死或者迷路了。[27]事實上,理查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俘虜並移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後者索要贖金。[27]約翰趁機前往巴黎和腓力結盟,許諾休棄伊莎貝爾,改娶腓力的姐姐阿麗斯(阿麗斯早年和理查訂婚,卻成為亨利二世的情婦,理查後來也沒有娶她),換取腓力的支持。[28]但埃莉諾太后阻止約翰娶阿麗斯。忠於理查的軍隊和約翰的軍隊在英格蘭開戰。[28]約翰軍力薄弱,決定和解。1194年,理查回國,約翰餘部投降,[29]本人撤退到諾曼底,最後被理查找到。[29]理查稱約翰僅僅是「一個有着懷有惡意的顧問的孩子」(儘管約翰已經27歲了),原諒了他,但沒收了他除愛爾蘭外的所有封地。[30]
此後,約翰成為理查的忠實支持者。[31]理查希望通過有限而穩妥的軍事行動收復被腓力趁機侵占的城堡,和弗蘭德、布洛涅和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借日耳曼人對腓力施壓。[32]1195年,約翰突襲並包圍了埃夫勒,隨後又在腓力攻打諾曼底時布置防務。[31]第二年,約翰又攻占加馬舍,率人奇襲到距離巴黎僅80公里處,俘虜了博韋的主教。[31]為此,理查放下了對約翰的戒心,將格洛斯特郡重新封給他,並再次封他為摩坦伯爵。[31]
繼位
Donjonvuegénérale.諾曼第的城堡主樓——蓋拉德堡 ,失去這座主堡,對約翰在諾曼第的軍事防禦造成毀滅性打擊。 獅心王理查繼位後,因沒有婚生子嗣,原本指定早逝的若弗魯瓦的遺腹子阿爾蒂爾為儲,但後又因為若弗魯瓦的遺孀女公爵康斯坦斯太親法而指定約翰繼位。當理查於1199年去世時,大部分英格蘭和諾曼貴族根據諾曼底的繼承法支持約翰,而布列塔尼、曼恩和安茹的貴族則根據安茹的繼承法支持阿爾蒂爾。約翰繼位引起了一些諸侯的不滿,他們繼續擁戴阿爾蒂爾,腓力二世也一度支持阿爾蒂爾,而王太后阿基坦的埃莉諾因反感康斯坦斯而支持約翰。約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腓力和阿爾蒂爾聯手對約翰作戰,阿爾蒂爾進逼昂熱,腓力進軍圖爾,幾乎將安茹帝國一分為二,[33]但反法的弗蘭德伯爵鮑德溫和布洛涅伯爵瑞諾的介入[34]及安茹貴族威廉·德·羅歇的倒戈讓局勢又倒向約翰一方。[35]1200年腓力與約翰和解,腓力承認約翰為英格蘭國王,暫時放棄對阿爾蒂爾繼承英格蘭王位的支持,[36]儘管如此,和約要求阿爾蒂爾作為約翰的封臣得到保護。[37]約翰則放棄和弗蘭德、布洛涅的結盟並承認腓力為自己在法領地的宗主。[37]編年史家將約翰與亡兄理查比較,給他取了個「軟劍」的綽號。[38]
勒古萊和約
Isabelle d'Angoulême.|alt=A photograph of a medieval tomb with a carving of Isabella on top. She is lying with her hands clasped, wearing a blue dress.|約翰第二任妻子——昂古萊姆的伊莎貝爾 之墓棺。 同年8月,約翰決定迎娶昂古萊姆的伊莎貝爾。因此,他必須休棄現在的妻子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貝爾。1199年約翰繼位後即宣布和女伯爵的婚姻無效,指出兩人都是亨利一世的後裔。[39]當時的編年史家認為約翰已經深深愛上了昂古萊姆的伊莎貝爾。他最終娶了已和休·呂西尼昂訂婚的伊莎貝爾為王后,且慢待了休,導致呂西尼昂家族的叛亂,但被約翰鎮壓。腓力為此以召見封臣安茹伯爵的名義召約翰來宮廷,約翰拒絕。腓力因此將從約翰手中奪取的法國領地都封給阿爾蒂爾(他想親自占有的諾曼底除外),再次和阿爾蒂爾聯手對約翰開戰。[40]
喪失諾曼底
1202 French campaign.|alt=A map of France showing John's bold sweep towards Mirebeau with a red arrow.|約翰在1202年發動攻勢,成功地在米勒布戰役 獲勝。 約翰最初採取1199年的防禦性戰略,避免交戰,小心保衛要塞。[41]但隨着軍事行動的進行,約翰一方戰事越來越糟,腓力在東部穩步取得進展。[41]1202年7月,阿爾蒂爾和呂西尼昂家族將埃莉諾太后圍在米拉博,想將祖母劫為人質時,約翰在安茹管家威廉·德·羅歇陪同下率僱傭軍南下救母,[41]打敗並俘虜了阿爾蒂爾,[41]同時被俘的還有阿爾蒂爾同樣比約翰有更優先的王位繼承權的18歲的姐姐布列塔尼的埃莉諾(一說埃莉諾在此前就已被約翰控制[42]),她後來在約翰逃離諾曼底時被帶回英格蘭囚禁數年,儘管受到約翰的善待。[43]這下,腓力失去了南側的盟友,被迫撤軍。[41]
通過米拉博一戰的勝利,約翰的地位得到鞏固,但這很快被他對待俘虜和盟友威廉·德·羅歇的態度葬送了。約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羅歇,嚴重冒犯了他,而由於他的虐待,22個被俘的叛亂頭領死亡。[44]當時大部分地方貴族都是親戚關係,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親屬蒙受如此待遇。[45]威廉·德·羅歇和約翰其他在安茹和布列塔尼的貴族盟友拋棄了約翰,倒向腓力,布列塔尼也發生了叛亂。[45]約翰財力吃緊,腓力取得優勢。[46]
1203年初,約翰進一步被盟友拋棄。[45]他試圖說服教皇因諾森三世介入,但教皇的介入並不成功。[45]情況對約翰來說越來越糟,他決定殺死阿爾蒂爾,以求除掉王位競爭者和布列塔尼叛亂的源頭。[45]阿爾蒂爾最初被拘押在法萊斯,此時已轉移到魯昂。此後,阿爾蒂爾下落不明,當代史學家普遍認為他是被約翰所謀殺。[45]馬加姆教堂年表認為:「約翰俘虜阿爾蒂爾並置於魯昂監獄有些日子了……當約翰喝醉了,他親手殺害了阿爾蒂爾,將屍體系上石頭投入了塞納河。」[47]關於阿爾蒂爾之死的流言進一步削弱了地方上對約翰的支持。[43]約翰因謀殺親侄、囚禁侄女,落下了無情的名聲。
Normandy campaign 1204.left|alt=A map of Normandy, showing Philip's invasion with a sequence of blue arrows, and the Breton advance from the west shown in light blue.|1204年腓力二世成功地占領諾曼第。 1203年末,約翰試圖解救被腓力包圍的諾曼底東側要塞蓋亞德城堡。[48]他試圖水陸並進,這在今天的史學家看來很有想象力,但該計劃過於複雜使軍隊難以順利執行。[48]約翰的計劃被腓力的軍隊阻止,於是他撤回布列塔尼,試圖將腓力逐出東諾曼底。[48]結果,他極大地損傷了布列塔尼,卻未能達到目的。[48]史學家認為他的軍事戰略還是過得去的,儘管並不出色。[36]很快,約翰的處境迅速惡化,諾曼底東境廣泛支持腓力,安茹帝國在南部的權威也因為幾年前理查放棄了一些要塞而埋下隱患。[49]約翰在中部地區使用長弓騎兵僱傭軍使他失去了中部地區的支持,安茹帝國的權威一步一步倒塌。[50]12月,約翰經海峽撤回英格蘭,下令在蓋亞德城堡西面建立新防線。[48]1204年3月,蓋亞德陷落。次月,埃莉諾太后去世。[48]這不僅僅是對約翰個人的重大打擊,還帶有約翰和法國南部的聯盟解體的危險。[48]腓力南進並襲擊諾曼底的中心地帶,幾乎沒有遇到抵抗。[48]8月,腓力攻占諾曼底,南下占領安茹和普瓦圖。[51]約翰在大陸上的領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國了。[52]
攻法失敗和第一次諸侯戰爭
Bataille_de_Bouvines.|alt=An illuminated picture of two armies of mounted knights fighting; the French side are on the left, the Imperial on the right.|1214年法軍在布汶戰役的勝利,粉碎了約翰奪回諾曼第的美夢,並導致了「第一次諸侯戰爭 」。
和諸侯關係緊張
如1212年試圖推翻國王的陰謀所顯示的那樣,約翰和諸侯關係緊張已經有些年了。[53]很多不受寵的諸侯來自北英格蘭,被史學家稱為「北方人」。這些人的個人利益和與法國的衝突無關,很多人還欠約翰很多錢。所以那場叛亂被稱為「國王債務人的一場叛亂」。[54]約翰的很多將領,尤其是他任命的英格蘭行政官也參與叛亂,他們把彼此的聯繫看得比對國王的忠誠更重。[55]這種緊張關係在北威爾士蔓延,對約翰在1211年和威爾士親王盧埃林簽訂的和約的反對行為最終發展為公開衝突。[56]對一些人來說,任命彼得·德·羅歇為大法官也是造成君臣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很多諸侯眼中彼得是一個「粗魯的外國人」。[57]約翰1214年在法國的軍事失敗可能是在他統治的末年遭到諸侯反對的導火索。在布汶戰敗後,詹姆斯·霍爾特稱走向內戰的道路「直接,短,不可避免」。[58]
1214年攻法失敗
1214年,約翰最後一次試圖從腓力手中奪取諾曼底。他很樂觀,因為他和外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及布洛涅伯爵瑞諾、弗蘭德伯爵斐迪南構建了聯盟,得到教皇的支持,且有足夠的資金供養他經驗豐富的軍隊。[59]但當2月約翰兵發普瓦圖時,很多諸侯拒絕提供軍事幫助,約翰只能尋求僱傭兵來填這個空子。[60]約翰計劃由普瓦圖向東北進軍巴黎,奧托、瑞諾和斐迪南在威廉·隆斯佩(亨利二世的私生子、約翰之弟)支持下由弗蘭德向西南進軍。[60]
戰事最初很順利,約翰在和法國路易王子的對壘中占優,並於6月收復安茹。[61]隨後約翰包圍了要塞穆瓦訥的羅歇,路易因兵力較少只得放棄。[62]安茹當地貴族拒絕和國王一起進軍,約翰只好撤退到拉羅謝爾。[62]不久,腓力在東面的布汶戰役中擊敗奧托等約翰的盟軍,約翰收復諾曼底的希望徹底破滅。[63]他在為期六年的和約中將安茹歸還法國並賠款,[63]10月回到英格蘭。[63]
戰前緊張和諸侯戰爭
約翰回國後數月,叛亂諸侯在英格蘭北部和東部組織對抗他的統治。[64]1215年1月,約翰在倫敦召開國會,談論進行改革和在春季在助手和叛臣之間進行和談。[65]教皇因諾森三世寄信支持他,這對約翰很重要,為他提供了鎮壓諸侯和控制坎特貝里大主教斯蒂芬·朗頓的途徑。[66]同時,約翰在普瓦圖附近招募僱傭軍,儘管其中一部分後來被遣返,以免留下國王升級戰端的嫌疑。[65]約翰自稱想參加十字軍,這使他在教會法律下獲得額外的政治庇護。[67] Magna Carta (British Library Cotton MS Augustus II.106)|.|alt=A photograph of a page of Magna Carta, a wide page of dense, small medieval writing.|原始版本的「《大憲章》」,1215年由約翰和諸侯們共同簽署。 4月,教皇的支持信到了,但叛亂諸侯也已集結。5月,他們聚集在北安普頓,宣布斷絕和約翰的封建君臣關係,選羅伯特·菲茨沃爾特為他們的軍事統帥。[68]他們自稱「上帝的軍隊」,進軍倫敦,占領了倫敦、林肯和埃克塞特。[69]約翰的示弱和妥協很成功,但叛軍攻占倫敦後在約翰的王黨陣營中誘發了一批新的叛王者。[69]約翰命朗頓組織和叛亂諸侯和談。[69]
1215年6月15日,約翰在溫莎城堡附近的蘭尼米德會見了叛軍首領。[69]朗頓的調停努力催生了一部有和約作用的憲章,它後來被重命名為《大憲章》。[70]憲章不僅回應了諸侯的抱怨,還形成了對政治改革的更為廣泛的建議,儘管它只保障自由民而非農奴和不自由的勞工的權利。[71]它許諾保障教會權利,免除非法監禁,加速推出正義的新稅法。[72]憲章要求組建由25名中立諸侯組成的國會負責監督和保證約翰忠於憲章,叛軍撤退並將倫敦交還國王。[73]
但約翰和叛亂諸侯都不想實踐和約。[73]叛亂諸侯認為約翰不能接受諸侯國會,將挑戰憲章的合法性。他們將強硬派組成諸侯國會,拒絕像先前答應的那樣撤軍及交還倫敦。[74]而約翰也不守承諾,在察覺到憲章損害到教皇在1203年和約(認可教皇為約翰的宗主)中的權利後向因諾森求助。[75]因諾森答應了,宣稱憲章「不僅可恥、苛刻,而且非法、非正義」並開除叛亂貴族的教籍。[75]和約的失敗迅速導致了第一次諸侯戰爭 。[75]
諸侯戰爭
King John's campaign 1215-6.|alt=A map of England showing King John's march north and back south with solid black and dashed arrows.|約翰在1215年9月至1216年3月採取軍事行動。 叛亂諸侯率先行動:他們占領了屬於大主教朗頓但幾乎無人防守的戰略要塞羅切斯特城堡。[76]約翰已經為軍事衝突做足了準備。他儲存了資金來付給僱傭兵並保證獲得威廉·馬紹爾和切斯特伯爵拉努爾夫等英威邊境領主們和他們的軍隊的支持。[77]叛軍缺少重型裝備,難以襲擊將他們南北分隔的由王室城堡組成的防線。[78]約翰的戰略是:孤立倫敦叛軍、保護弗蘭德僱傭兵的補給線,防止法軍在東南登陸,然後在緩慢的摩擦戰中取勝。[76]約翰推遲處理和北威爾士疾速惡化的關係,盧埃林也在那裡舉兵反對1211年和約。[79]
約翰的軍事行動最初成功。11月,他在一次老練的襲擊後收復了羅切斯特,史學家雷吉納爾德·布朗稱之為「英格蘭截至當時最偉大的圍城之一」。[80]收復東南後,約翰分兵,派威廉·隆斯佩收復倫敦以北和東盎格利亞,約翰親自北上經諾丁漢攻打北方諸侯的領地。[81]兩路軍隊都成功了,倫敦的叛軍餘部大部分被牽制。[81]1216年1月,約翰進兵和與叛軍結盟的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作戰,[82]在一次急行軍中收復對方占領的北英格蘭領地,僅用10天時間就進逼愛丁堡。[82]
叛亂諸侯邀請法國路易王子領導他們:路易作為亨利二世的外孫女卡斯蒂利亞的布蘭卡的夫婿,擁有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83]腓力可能私下對路易有所支持,但拒絕公開支持,路易因為參與對約翰作戰,被因諾森三世開除了教籍。[83]路易計劃登陸給約翰帶來了麻煩,路易會帶來海軍和叛軍亟需的攻城工具。[84]約翰在蘇格蘭抑制住亞歷山大後,南下對付入侵法軍。[82]
路易王子希望在1216年5月在英格蘭南部登陸,約翰聚集了一支海軍予以攔截。[81]但不幸的是,他的艦隊被風暴驅散,路易沒受到阻攔就在肯特登陸。[81]約翰躊躇了,決定不立即攻擊路易,也許是懼戰,也許是擔心手下的忠誠。[81]路易和叛亂諸侯西進,約翰撤退,用整個夏天的時間在殘餘領土上重組防線。[85]約翰見證了包括弟弟威廉·隆斯佩在內的將領開小差。夏末,叛軍重新控制了英格蘭東南及北部的一些地區。[85]
死於內戰
King John's tomb.alt=A photograph of the tomb of King John; a large carved, square, stone block supports a carved effigy of the king lying down.|約翰王在沃斯特大教堂的石棺。 1216年9月,約翰開始一輪新的猛攻。他從科茨沃爾德出發,假裝解救溫莎城堡,向東攻打倫敦周邊直至劍橋以分割林肯郡和東盎格利亞的叛軍。[86]他北上解了林肯之圍,向東返回金斯林恩,可能是督促大陸為他提供補給。[87]在金斯林恩,約翰染上了致命的痢疾。[87]亞歷山大二世再次入侵北英格蘭,8月攻占卡萊爾,南下朝見路易王子;約翰差一點截住了他。[88]路易和英格蘭諸侯的矛盾卻在加劇,威廉·馬紹爾的兒子小威廉和威廉·隆斯佩等人都拋棄路易重歸約翰陣營。[89]
約翰回到西部,[90]病情加重,到紐瓦克城堡後無力行進。10月18日夜,約翰病死。[91][92]很多人認為他是被毒死的。[93]一隊僱傭兵護送他的屍體到沃斯特大教堂安葬,[94]1232年再加上帶有肖像的石棺。[95]由其子亨利三世繼位。
死後成為狼人之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約翰的死因是被一名修士下毒。據信這毒藥中包含了狼頭草,而狼頭草在中古巫術中是會使中毒者化身成狼人的材料。約翰下葬之後,人們聽見他的墓穴中傳來了各種各樣的嚎叫聲,恐懼的居民們將屍體拖出任其腐爛。但是不久之後,就有人聲稱看見化為狼人的國王在森林之中遊走。
家庭
祖先
先祖 | ||||||||||||||||||||||||||||||||||||||||||||||||||||||||||||||||||||||||||||||||||||||||||||||||||||||||||||||||||||||||||||||||||||||||||||||||||||||||||||||||||||||||||||||||||||||||||||||||||||||||||||||||||||||||||||||||||||||||||||||||||||||||||||||||||||||||||||||||||||||||||||||||||||||||||||||||||||||||||||||||||||||||||||||||||||||||||||||||||||||||||||||||||||||||||||||||||||||||||||||||||||||||||||||||||||||||||||||||||||||||||||||||||||||||||||||||||||||||||||||||||||||||||||||||||||||||||||||||||
---|---|---|---|---|---|---|---|---|---|---|---|---|---|---|---|---|---|---|---|---|---|---|---|---|---|---|---|---|---|---|---|---|---|---|---|---|---|---|---|---|---|---|---|---|---|---|---|---|---|---|---|---|---|---|---|---|---|---|---|---|---|---|---|---|---|---|---|---|---|---|---|---|---|---|---|---|---|---|---|---|---|---|---|---|---|---|---|---|---|---|---|---|---|---|---|---|---|---|---|---|---|---|---|---|---|---|---|---|---|---|---|---|---|---|---|---|---|---|---|---|---|---|---|---|---|---|---|---|---|---|---|---|---|---|---|---|---|---|---|---|---|---|---|---|---|---|---|---|---|---|---|---|---|---|---|---|---|---|---|---|---|---|---|---|---|---|---|---|---|---|---|---|---|---|---|---|---|---|---|---|---|---|---|---|---|---|---|---|---|---|---|---|---|---|---|---|---|---|---|---|---|---|---|---|---|---|---|---|---|---|---|---|---|---|---|---|---|---|---|---|---|---|---|---|---|---|---|---|---|---|---|---|---|---|---|---|---|---|---|---|---|---|---|---|---|---|---|---|---|---|---|---|---|---|---|---|---|---|---|---|---|---|---|---|---|---|---|---|---|---|---|---|---|---|---|---|---|---|---|---|---|---|---|---|---|---|---|---|---|---|---|---|---|---|---|---|---|---|---|---|---|---|---|---|---|---|---|---|---|---|---|---|---|---|---|---|---|---|---|---|---|---|---|---|---|---|---|---|---|---|---|---|---|---|---|---|---|---|---|---|---|---|---|---|---|---|---|---|---|---|---|---|---|---|---|---|---|---|---|---|---|---|---|---|---|---|---|---|---|---|---|---|---|---|---|---|---|---|---|---|---|---|---|---|---|---|---|---|---|---|---|---|---|---|---|---|---|---|---|---|---|---|---|---|---|---|---|---|---|---|---|---|---|---|---|---|---|---|---|---|---|---|---|---|---|---|---|---|---|---|---|---|---|---|---|---|---|---|---|---|---|---|---|---|---|---|---|---|---|---|---|---|---|---|---|---|---|---|---|---|---|---|---|---|---|---|---|---|---|---|---|---|---|---|---|---|---|---|---|---|---|---|---|---|---|---|---|---|---|---|---|---|---|---|---|---|---|---|---|---|---|---|---|---|---|---|---|---|---|---|---|---|---|---|
|
婚姻和子女
約翰第一次婚姻娶格洛斯特的伊莎貝爾,無子女,且婚姻被宣布無效。第二次婚姻娶昂古萊姆的伊莎貝拉,生有:
- 長子亨利(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
- 次子理查,第一代康沃爾伯爵(Richard, 1st Earl of Cornwall,1209-1272)
- 長女瓊(Joan of England)(1210-1238),嫁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
- 次女伊莎貝拉(Isabella of England)(1214-1241),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 三女埃莉諾(Eleanor of England)(1215-1275),嫁彭第2布羅克伯爵威廉·馬歇爾,後嫁萊斯特的第6伯爵西蒙德孟福爾。
- 私生子:理查、奧利弗、約翰、喬弗雷、亨利、奧斯伯特·吉福德、歐德斯、巴托洛繆、腓力
- 私生女:瓊、毛德、伊莎貝爾[96]
評價
約翰被普遍地視為英國歷史上最不成功的君王之一,他串通外敵、謀叛兄長、殺害姪兒、失去歐陸領土的經歷使他在世時就失去臣民的愛戴。約翰在處理國際與貴族關係上犯過不少嚴重的錯誤,致使他在其治世必須花費大量心力來處理它們。甚至有說法認為,約翰失敗的統治使之後的英國王室不再以約翰為男性成員命名。
但約翰統治時期的動盪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他,他與貴族間的緊張關係其實能追溯到其父亨利二世開始的王權集中措施,他聞名的兄長獅心王理查不負責任的統治也早已造成王室財力的疲敝。約翰在軍事跟策略上的手腕是及格的,他的一系列法國戰役雖然以失敗收場但仍是法王難纏的對手,而他在內戰期間更掌握著多數時間的優勢。
約翰仍舊為英國留下了一些正面的影響─然而多半是無心插柳之舉。作為一份權宜之計而簽訂、且幾乎未被實踐的「大憲章」在後世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更視為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里程之一;一些與貴族對立時期所訂的政策則被認為為其孫愛德華一世征服威爾斯打下基礎。另外,利物浦港的建設也始於約翰一朝。
被譽為成文憲法之祖的《大憲章》亦是由約翰在諸侯、貴族、僧侶和民眾的逼迫下所簽署的法令,因此就某種意義上來看,約翰對於政治和法律還是有點貢獻的。
大眾文化
FirstFolioKingJohn.jpg|alt=A photograph of the first page of Shakespeare's play "King John", with two columns of text below.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約翰王 》。 在《羅賓漢》的傳說中,約翰通常被描繪為主要反派,在各種版本的傳說里,他的邪惡統治與諾丁罕領主的橫征暴歛互為表里的造就了夏伍德森林的好漢,而他勾結法國圖謀王位的史實也多半會被提及。
在2010年的電影《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中,約翰由奧斯卡·伊撒克(Oscar Isaac)扮演。片中的約翰被詮釋為一名輕佻、背信、多疑的負面人物,但在與母親與妻子的對手戲中也表現出他自卑、令人同情的一面。
日本的英國史著作中常稱約翰為「失地王」,但應該是錯誤的將他「無地王」的綽號與他失去諾曼底的史實加以連結而產生的。
注釋
- ↑ 也有10月18日的說法
- ↑ McLynn, p.36.
- ↑ 3.0 3.1 3.2 Turner, p.31.
- ↑ 4.0 4.1 Warren, p.26.
- ↑ Turner, p.31; Warren, p.26.
- ↑ Warren, p.140.
- ↑ Warren, pp.139–40; McLynn, p.78
- ↑ McLynn, p.78.
- ↑ McLynn, p.78, 94; Turner, p.30.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Turner, p.36.
- ↑ Carpenter (2004), p.223; Turner, p.35.
- ↑ 12.0 12.1 Carpenter (2004), p.223.
- ↑ Carpenter (2004), p.243.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Turner, p.37.
- ↑ 15.0 15.1 Warren, p.35.
- ↑ Warren, p.36.
- ↑ 17.0 17.1 Warren, p.37.
- ↑ Turner, p.39; Warren, p.38.
- ↑ Turner, p.38.
- ↑ 20.0 20.1 20.2 20.3 Warren, p.38.
- ↑ Warren, pp.38–9.
- ↑ Warren, pp.39–40.
- ↑ Barlow, p.293.
- ↑ Warren, p.40.
- ↑ Inwood, p.58
- ↑ 26.0 26.1 26.2 Warren, p.43.
- ↑ 27.0 27.1 Warren, p.44.
- ↑ 28.0 28.1 Warren, p.45.
- ↑ 29.0 29.1 Warren, p.46.
- ↑ Warren, pp.46–7.
- ↑ 31.0 31.1 31.2 31.3 Warren, p.47.
- ↑ Fryde (2007), p.336.
- ↑ Warren, p.51.
- ↑ Warren, p.53.
- ↑ Warren, p.54.
- ↑ 36.0 36.1 Turner, p.98.
- ↑ 37.0 37.1 Warren, p.55.
- ↑ Warren, p.63.
- ↑ Turner, p.98
- ↑ Turner, p.99.
- ↑ 41.0 41.1 41.2 41.3 41.4 Turner, p.100.
- ↑ Eleanor of Brittany and Her Treatment by King John and Henry III, G. Seabourne著
- ↑ 43.0 43.1 Warren, p.83.
- ↑ Turner, pp.100–1.
-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Turner, p.101.
- ↑ Holt (1984), p.94; Turner, p.94; Bradbury (1998), p.159; Moss, p.119.
- ↑ McLynn, p.306.
- ↑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Turner, p.102.
- ↑ Power, pp.135–6.
- ↑ Power, p.135.
- ↑ Turner, pp.102–3.
- ↑ Turner, p.103.
- ↑ Turner, pp.173–4.
- ↑ Carpenter (2004), p.273, after Holt (1961).
- ↑ Church (1999), p.154.
- ↑ Rowlands, pp.284–5.
- ↑ Carpenter (2004), p.287.
- ↑ Turner, pp.173–4; Holt (1961), p.100.
- ↑ Barlow, p.335.
- ↑ 60.0 60.1 Carpenter (2004), p.286.
- ↑ Carpenter (2004), p.286; Warren, p.221.
- ↑ 62.0 62.1 Warren, p.222.
- ↑ 63.0 63.1 63.2 Warren, p.224.
- ↑ Turner, p.174.
- ↑ 65.0 65.1 Turner, p.178.
- ↑ Turner, p.179.
- ↑ Warren, p.233.
- ↑ Turner, p.174, p.179.
- ↑ 69.0 69.1 69.2 69.3 Turner, p.180.
- ↑ Turner, pp.180, 182.
- ↑ Turner, p.182.
- ↑ Turner, p.184-5.
- ↑ 73.0 73.1 Turner, p.189.
- ↑ Turner, pp.189–190.
- ↑ 75.0 75.1 75.2 Turner, p.190.
- ↑ 76.0 76.1 Turner, p.192.
- ↑ Turner, p.191.
- ↑ Turner, p.191; Barlow, p.354.
- ↑ Rowlands, pp.286–7.
- ↑ Turner, p.192引用Brown, pp.10–11; Turner, p.193.
- ↑ 81.0 81.1 81.2 81.3 81.4 Turner, p.193.
- ↑ 82.0 82.1 82.2 Duncan, p.267.
- ↑ 83.0 83.1 Turner, pp.191–2.
- ↑ Barlow, p.356.
- ↑ 85.0 85.1 Turner, p.194.
- ↑ Turner, p.194; Warren, p.253.
- ↑ 87.0 87.1 Warren, p.253.
- ↑ Turner, p.194; Duncan, p.267; Warren, p.253.
- ↑ McLynn, p.455; Warren, p.253.
- ↑ Warren, p.254.
- ↑ Fryde, Greenway, Porter and Roy, p.37.
- ↑ Warren, pp.254–5.
- ↑ Given-Wilson, p.87.
- ↑ Warren, p.255; McLynn, p.460.
- ↑ Danziger and Gillingham, p.270.
- ↑ Richardson, p.9.
參考書目
- Aberth, John.(2003)A Knight at the Movies: Medieval History on Film.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93886-0.
- Barlow, Frank.(1999)The Feudal Kingdom of England, 1042–1216. Harlow, UK: Pearson Education. ISBN 0-582-38117-7.
- Barrett, Nick.(2007)"The Revenues of King John and Philip Augustus Revisited," in Church (ed) 2007.
- Bartlett, Robert.(2000)England Under the Norman and Angevin Kings: 1075–122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SBN 0-19-822741-8.
- Bevington, David.(2002)"Literature and the theatre," in Loewenstein and Mueller (eds) 2002.
- Bolton, J. K.(2007)"English Economy in the Early Thirteenth Century," in Church (ed) 2007.
- Bradbury, Jim.(1998)Philip Augustus, King of France 1180–1223. London: Longman. ISBN 978-0-582-06058-6.
- Bradbury, Jim.(2007)"Philip Augustus and King John: Personality and History," in Church (ed) 2007.
- Brown, Reginald Allen.(1989)Rochester Castle: Kent. London: English Heritage. ISBN 978-1-85074-129-9.
- Carpenter, David.(1996)The Reign of Henry III. London: Hambledon Press. ISBN 978-1-85285-137-8.
- Carpenter, David.(2004)Struggle for Master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Britain 1066–1284.[失效連結] London: Penguin. ISBN 978-0-14-014824-4.
- Church, Stephen D.(1999)The Household Knights of King John.[失效連結]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5319-3.
- Church, Stephen D.(ed)(2007)King John: New Interpretations. Woodbridge, UK: Boydell Press. ISBN 978-0-85115-947-8.
- Churchill, Winston.(1958)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Volume 1. London: Cassell. OCLC 634802587.
- Coss, Peter.(2002)"From Feudalism to Bastard Feudalism," in Fryde, Monnet and Oexle (eds)(2002)。
- Curren-Aquino, Deborah T.(1989a)"Introduction: King John Resurgent," in Curren-Aquino (ed) 1989b.
- Curren-Aquino, Deborah T.(ed)(1989b)King John: New Perspectives. Cranbury, US: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ISBN 978-0-87413-337-0.
- D'Ammassa, Don.(2009)Encyclopedia of Adventure Fiction: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the Great Works and Writers of Adventure Fic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SBN 978-0-8160-7573-7.
- Danziger, Danny and John Gillingham.(2003)1215: The Year of the Magna Carta. London: Coronet Books. ISBN 978-0-7432-5778-7.
- Duffy, Sean.(2007)"John and Ireland: the Origins of England’s Irish Problem," in Church (ed) 2007.
- Duncan, A. A. M.(2007)"John King of England and the King of the Scots," in Church (ed) 2007.
- Dyer, Christopher.(2009)Making a Living in the Middle Ages: The People of Britain, 850 – 1520.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0191-1.
- Elliott, Andrew B. R.(2011)Remaking the Middle Ages: The Methods of Cinema and History in Portraying the Medieval World. Jefferson, US: McFarland. ISBN 978-0-7864-4624-7.
- Fryde, E. B., D. E. Greenway, S. Porter and I. Roy (eds)(1996)Handbook of British Chronology, thir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6350-X.
- Fryde, Natalie, Pierre Monnet and Oto Oexle.(eds)(2002)Die Gegenwart des Feudalismus. Göttingen, Germany: Vandenhoeck and Ruprecht. ISBN 978-3-525-35391-2.
- Fryde, Natalie.(2007)"King John and the Empire," in Church (ed) 2007.
- Galbraith, V. H.(1945)"Good and Bad Kings in English History," History 30, 119–32.
- Gillingham, John.(1994)Richard Coeur de Lion: Kingship, Chivalry, and War in the Twelfth Century. London: Hambledon Press. ISBN 978-1-85285-084-5.
- Gillingham, John.(2007)"Historians without Hindsight: Coggshall, Diceto and Howden on the Early Years of John's Reign," in Church (ed) 2007.
- Given-Wilson, Chris.(1996)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te Medieval England.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ISBN 0-7190-4152-X.
- Harper-Bill.(2007)"John and the Church of Rome," in Church (ed) 2007.
- Harris, Jesse W.(1940)John Bale, a study in the minor literature of the Reformation. Urbana, US: Illinoi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Hodgett, Gerald.(2006)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Abingdon, UK: Routledge. ISBN 978-0-415-37707-2.
- Holt, James Clarke.(1961)The Northerners: A Study in the Reign of King Joh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LC 862444.
- Holt, James Clarke.(1963)King John. Londo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OCLC 639752123.
- Holt, James Clarke.(1984)"The Loss of Normandy and Royal Finance," in Holt and Gillingham (eds) 1984.
- Holt, James Clarke and John Gillingham (eds)(1984)War and Government in the Middle Ages: Essays in Honour of J. O. Prestwich. Woodbridge, UK: Boydell Press. ISBN 978-0-389-20475-6.
- Hunnisett, R. F.(1961)The Medieval Coron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CLC 408381.
- Huscroft, Richard.(2005)Ruling England, 1042–1217. Harlow, UK: Pearson. ISBN 0-582-84882-2.
- Inwood, Stephen.(1998)A History of London. London: Macmillan. ISBN 978-0-7867-0613-6.
- Johnson, Hugh.(1989)Vintage: The Story of Win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0-671-68702-6.
- Jordan, William Chester.(1991)"Isabelle d'Angoulême, by the Grace of God, Queen," in Revue belge de philologie et histoire, 69, 821–852.
- Lawler, John and Gail Gates Lawler.(2000)A Short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Real Property. Washington DC: Beard Books. ISBN 978-1-58798-032-9.
- Loewenstein, David and Janel M. Mueller.(eds)(2002)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3156-3.
- Maley, Willy.(2010)"'And bloody England into England gone': Empire, Monarchy, and Nation in King John," in Maley and Tudeau-Clayton (eds) 2010.
- Maley, Willy and Margaret Tudeau-Clayton.(eds)(2010)This England, That Shakespeare: New Angles on Englishness and the Bard. Farnham, UK: Ashgate Publishing. ISBN 978-0-7546-6602-8.
- Mason, Emma.(2008)King Rufus: The Life and Murder of William II of England. Stroud, UK: The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635-6.
- McEachern, Claire.(2002)"Literatur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Loewenstein and Mueller (eds) 2002.
- McLynn, Frank.(2007)Lionheart and Lackland: King Richard, King John and the Wars of Conquest. London: Vintage Books. ISBN 978-0-7126-9417-9.
- Moss, V. D.(2007)"The Norman Exchequer Rolls of King John," in Church (ed) 2007.
- Norgate, Kate.(1887)England Under the Angevin Kings, vol. 2. London: Macmillan. OCLC 373944.
- Norgate, Kate.(1902)John Lackland. London: Macmillan. OCLC 1374257.
- Poole, Stephen.(1993)From Domesday Book to Magna Carta 1087–121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285287-6.
- Potter, Lois.(1998)Playing Robin Hood: the Legend as Performance in Five Centuries. Cranbury, US: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ISBN 978-0-87413-663-0.
- Power, Daniel.(2007)"King John and the Norman Aristocracy," in Church (ed) 2007.
- Ramsay, James Henry.(1903)The Angevin Empire. London: Sonnenschein. OCLC 2919309.
- Richardson, Douglas.(2004)Plantagenet Ancestry: a Study in Colonial and Medieval Families. Salt Lake City: Genealogical Publishing. ISBN 978-0-8063-1750-2.
- Rowlands, Ifor W.(2007)"King John and Wales," in Church (ed) 2007.
- Scott, Walter.(1998)Ivanho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7486-0573-6.
- Stenton, Doris Mary.(1976)English Society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1066–1307).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ISBN 0-14-020252-8.
- Tulloch, Graham.(1988)"Historical Notes," in Scott (1998).
- Turner, Ralph V.(2009)King John: England's Evil King? Stroud, UK: History Press. ISBN 978-0-7524-4850-3.
- Vincent, Nicholas.(2007)"Isabella of Angoulême: John's Jezebel," in Church (ed) 2007.
- Warren, W. Lewis.(1991)King John. London: Methuen. ISBN 0-413-45520-3.
約翰 (英格蘭國王) 金雀花王朝 出生於:1166年12月24日逝世於:1216年10月19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理查一世 |
諾曼底公爵 1199年-1204年 |
無 原因:被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併 |
安茹伯爵 1199年-1204年 |
無 原因:被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併 (下一任相同稱號:查理一世) | |
英格蘭國王 1199年-1216年 |
繼任: 亨利三世 | |
前任: 無 |
愛爾蘭領主 1185年-12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