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闊葉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常綠闊葉林是以常綠闊葉樹種組成的森林。為亞熱帶溫暖濕潤地區植被類型之一。又稱「照葉林」。
區域分布
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通常又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都是由常綠闊葉樹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具有很大的區別,有些特徵反而與夏綠闊葉林更相似。
植物特徵
典型的常綠闊葉林結構遠比熱帶雨林簡單,群落高度比較矮,樹冠比較整齊,喬木通常只有兩層,藤本植物、絞殺植物、附生植物等層間植物數量稀少,老莖生花和板狀根等熱帶雨林的典型現象也很少出現。常綠闊葉林雖然也是終年常綠,但與熱帶雨林不同,常綠闊葉林內有一定的季節變化,與夏綠闊葉林類似。常綠闊葉林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結果多在秋季[1]。
典型的常綠闊葉林中的樹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徵,葉片革質全緣、表面光亮,葉面常迎向陽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綠闊葉林又有照葉林之稱。
動植物資源
常綠闊葉林中蘊藏着極為豐富的動、植物及真菌類資源,如中國的杉木、黃杉、松、紅豆杉、楠、樟、檫、檀、花櫚木、櫟、竹類等優良用材樹種;茶樹、油茶、油桐、漆樹、柑、橘、橙等經濟樹種;香菇等菌類:金絲猴、斷尾猴、獼猴、雲豹、熊貓、小熊貓、華南虎、金貓、麋鹿、梅花鹿(南方亞種)、獐、麂、白鷳等珍貴動物。
常綠闊葉林中的有些動物有冬眠的現象,特別是兩棲類和爬行類等變溫動物[2]。常綠闊葉林中樹木的種類比熱帶雨林要少,但優勢種類則要明顯得多,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是常綠闊葉林中的主要樹種。
常綠闊葉林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亞熱帶濕潤地區由常綠闊葉樹種組成的地帶性森林類型。在日本稱照葉樹林,歐美稱月桂樹林,中國稱常綠櫟類林或常綠樟栲林。
中國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殼斗科的常綠樹種、樟科、山茶科、木蘭科、五味子科、八角科、金縷梅科、番荔枝科、薔薇科、杜英科、蝶形花科、灰木科、安息香科、冬青科、茜草科、衛矛科、桑科、藤黃科、五加科、山龍眼科、杜鵑花科,以及烏飯樹屬、楓香屬和紅苞木屬等所組成。
落葉闊葉林是溫帶最常見的森林類型。因其冬季落葉、夏季蔥綠,又稱夏綠林。 我國的落葉闊葉林類型很多,如樺樹、山楊等),如懸鈴木屬、七葉樹,灌木層的植物種類也較豐富,主要有胡枝子、三裂繡線菊、土莊繡線菊、大花溲疏、連翹、照山白、虎榛子、胡頹子等。
中國亞熱帶東段地帶性森林生態系統示意圖
群落的內部結構可明顯地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發育較好的喬木層可分為2~3亞層,第一亞層高度在16~20米,很少超過25米;樹冠多相連續,鬱閉度在0.7~0.9左右。多為殼斗科的常綠種類,胸徑常在20~45厘米之間。
灌木層可分為2~3亞層,比較常見的灌木為厚皮香科、山茶科、樟科、杜鵑花科、茜草科、烏飯樹科、野牡丹科和紫金牛科的常綠灌木。草本層以常綠的草本為主,常見有蘘荷科、莎草科、禾本科及蕨類等草本植物。
在亞洲和非洲西北部的常綠闊葉林中蕨類植物較為豐富。藤本植物以常綠木質的中、小型藤本為主,粗大和扁莖的藤本極少。在中國中部亞熱帶南部及南部亞熱帶還有扁平葉型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出現,表示其與熱帶的密切聯繫。
附生植物以地衣、苔蘚為主,次為有花植物和蕨類。與熱帶雨林相比,喬木一般均無板狀根、莖花及葉附生等典型現象,僅於中部亞熱帶南部和南部亞熱帶的季雨常綠闊葉林中,少數喬木樹種具有小型板狀根及葉附生苔蘚植物,時有樹蕨出現,但生長不良。
常綠闊葉林中常伴生具有扁平葉型或扁平枝葉的常綠裸子植物,這些針葉樹生態上與常綠闊葉樹很相似,除具有光澤而扁平葉片或扁平線形葉片之外,大部分的針葉樹葉片在小枝上排列呈假羽狀複葉狀,並與光線垂直,如紫杉屬、榧屬、粗榧屬、白豆杉屬、杉木屬、竹柏屬、油杉屬、鐵杉屬、黃杉屬、紅杉屬、扁柏屬、銀杉屬、建柏屬等。日本西南部(九洲、四國)及中國山地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當地稱為暖溫帶常綠闊葉林,典型的常綠闊葉林以櫟屬和栲屬組成。
非洲的常綠闊葉林以加那利群島的月桂樹林較為典型,組成以樟科樹木占優勢。北美的常綠闊葉林以佛羅里達半島為典型,占優勢的樹種為弗吉尼亞櫟、樟葉櫟、黑櫟、樟屬等。南美洲以智利的瓦爾的維亞以南(約南緯40°)的暖溫帶常綠雨林,其繁茂程度,幾乎與熱帶雨林相似,是由亞南極常綠的假山毛櫸所組成,並有大量的針葉樹,如南雪松、竹柏、南洋杉等。大洋洲東岸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從昆士蘭往南至塔斯馬尼亞以桉樹為最顯著,並有榕樹、樟、石栗、南極山毛櫸和南極樹蕨等。新西蘭的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於北島,除有6種南極山毛櫸之外,並有木犀科、樟科等樹種。
植被演替
濕潤亞熱帶植被演替包括向上發展(進展演替、順向發展)和向下發展(逆行演替、逆向發展)兩個方面。常綠闊葉林是濕潤亞熱帶地區植被向上發展的頂極植被類型,是亞熱帶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長期發展的產物。它既是亞熱帶地區相對穩定的最高級植被類型,其生物生產量比較高,資源相當豐富,又是濕潤亞熱帶地理景觀生態平衡的具體表現。這種常綠闊葉林一旦遭到人為砍伐或連續破壞之後,就會引起原來的森林生態環境迅速發生變化。在不受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砍伐跡地上立即被強陽性的先鋒樹種所侵入,也還能夠經過萌生的灌叢與馬尾松、擬赤楊、楓香、山槐、白櫟等陽性樹種[3]以及一些萌生常綠樹種等形成為針闊葉混交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如果不再受人為的干擾,這些過渡階段的馬尾松林,針闊葉混交林或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就會隨着時間的進展,森林環境的改善,可以逐漸恢復為次生的常綠闊葉林。另一方面就是向下發展,原生或次生的常綠闊葉林繼續不斷遭到破壞或者刀耕火種等人為影響,在亞熱帶雨量充沛而且降雨相對集中的嚴重情況下,極易引起水土流失,以致於土壤瘠薄,便形成為荒山草地植被,甚至變成光山禿嶺,造成自然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連強陽性的馬尾松也難於自然演替,人工造林則更困難。
參考書目
中國植被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植被》,科學出版社,1983。
視頻
常綠闊葉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師大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二節《 我國的植物資源》ppt課件,道客巴巴,2013-3-7
- ↑ 3-6愛護植被綠化祖國(有背景音樂),豆丁網,2013-2-28
- ↑ 陽性樹種有哪些?如何區別陽性樹和陰性樹?,土流網,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