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麋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一種鹿科麋鹿屬的動物,中國古代稱之為麈zhǔ,別稱四不像[1],西方也稱之為大衛神父鹿(英語:Père David's deer)。其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常和馴鹿混淆。

物種史

麋鹿原生於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沼澤地帶,以青草或水草為食,有時也到海中銜食海藻。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之後由於飼養的失敗,麋鹿數量曾一度減至18頭,直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被英國購買並繁殖到255頭,並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被放生野外。目前世界麋鹿總數在大約5000頭,其中中國約有3000頭。

科學家考證,早在3千多年前,中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有麋鹿,漢朝以後逐漸減少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數量達到上億頭,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考古發現,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史料記錄

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 原圖鏈接來自 螞蜂窩網 的圖片

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涂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向滅絕。到清朝初年,中國已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

絕跡中原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隻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從此,麋鹿被稱為「大衛鹿[2]」(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隨着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重新引進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3]。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 至2012年,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外形特徵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體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生活習性

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人工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主要以禾本科、苔類及其它多種嫩草和樹葉為食。人工飼養其飼料種類由三部分組成: 「細糧」包括小麥麩、大麥、玉米、豆餅;大豆秸稈纖維化程度較高是「粗糧」。將「細糧」、「粗糧」分別粉碎,並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水攪拌、發酵,與此同時,還用鮮嫩、可口的胡蘿蔔、麥青等「水果蔬菜」來補充維生素。

亞種分化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距今約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動物分類學家將它歸類為鹿科,麋鹿屬,達氏種。歷史上麋鹿共有5 個物種,即雙叉種、藍田種、台灣種、晉南種、達氏種,現存者為達氏種。

種群現狀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4]。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占世界麋鹿數量的28% 。

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裡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文化

在中國,因為麋鹿面似馬,蹄似牛(一說為頸長似駱駝),角似鹿,尾似驢,所以麋鹿又叫做四不像,被認為是一種靈獸。最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說《封神演義》里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5],增添了它的神秘。

視頻

麋鹿相關視頻

自然傳奇:麋鹿聲音的魅力
滅絕百年的麋鹿為何重現洞庭湖區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種群數量突破5000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