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恐爪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恐爪龍屬
圖片來自itsfun

恐爪龍屬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身長約2.5-4公尺,生活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

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伶盜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有個大幅彎曲的第二趾爪,奧斯特倫姆研究鱷魚鳥類的趾爪,發現主龍類的趾爪具有角質鞘,所以趾爪的實際體積較大。奧斯特倫姆估計這個第二趾爪有13公分長。

模式種平衡恐爪龍D. antirrhopus),種名antirrhopus意為「平衡」,取自於奧斯特倫姆對於尾巴功能的假設。就像其他的馳龍科,恐爪龍的尾巴有者一連串的長骨突與骨化肌腱。這種結構使恐爪龍的尾巴硬挺,可提供更好的平衡及轉彎能力。但是一個蒙古伶盜龍的標本(編號IGM 100/986),尾巴是往後彎曲、呈S狀,而且關節未脫落。這個發現顯示尾巴可以側彎,並有一定的靈活性。

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在1960年代末期的恐爪龍研究有突破性的影響,引發恐龍究竟是否為恆溫動物的爭論,這個改變稱為恐龍文藝復興。在這之前,一般大眾認為恐龍是巨大、行動緩慢的爬行動物。奧斯特倫姆根據恐爪龍的小型體型、類似鴕鳥的二足步態、與地面平行的尾巴,以及大型、鐮刀狀的第二趾爪,提出恐爪龍是靈活、行動敏捷的獵食動物[1]

恐爪龍的化石大多數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懷俄明州的Cloverly組,以及奧克拉荷馬州鹿角組。而在馬利蘭州大西洋沿岸平原波多馬克組發現的牙齒,也可能屬於恐爪龍。在Cloverly組及鹿角組發現的恐爪龍化石與鳥腳下目腱龍的化石位置接近。根據與腱龍化石一同被發現的牙齒標本,顯示這些恐爪龍正在獵食這隻腱龍,或是恐爪龍正在食用腱龍的屍體。另外恐爪龍因侏羅紀公園的緣故,其體型被誤會是迅猛龍的體型

描述

根據恐爪龍的最大型標本,恐爪龍的體型可達3.5公尺,頭顱骨最大可達41公分長,臀部高度為0.87公尺,而體重可達90公斤。而恐爪龍屬中最大的個體(不一定屬於平衡恐爪龍),YPM 5210 更是可以達到長4公尺,重120公斤。牠的頭顱骨有強壯的頜部,有約60根彎曲、刀刃形的牙齒。奧斯特倫姆最初將恐爪龍的不完全顱骨,重建成三角形、寬廣的頭部,類似異特龍

在發現更多、更完整的恐爪龍與其近親的化石後,顯示恐爪龍的上齶部較呈拱形,口鼻部較狹窄,顴骨寬廣,使頭部看起來較為立體,與奧斯特倫姆的重建不同。恐爪龍顱骨與伶盜龍不同,頭頂較堅固,類似馳龍;伶盜龍的鼻部上側往下凹,這點與恐爪龍不同。頭顱骨及下頜都有洞孔,可減輕頭部重量,而恐爪龍的眶前孔是特別的大。按頭顱骨來推算,眼睛主要是向兩側的。

就像其他的馳龍科,恐爪龍有大型手掌與三根手指。第一指最短,而第二指最長。每隻後肢的第二趾都有鐮刀狀的趾爪,長度約12公分,有可能是作為捕獵動物。牠可以先向前戳刺,並向下割來撕破獵物。相對於恐爪龍的體型,這些趾爪來的相當地大。恐爪龍的身體是靠尾椎人字骨,在高速轉向時來維持穩定及平衡。

發現與命名

恐爪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懷俄明州的Cloverly組,以及奧克拉荷馬州鹿角組。Cloverly組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晚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到1億800萬年前。

此外,馬里蘭州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帶的波多馬克組,發現了一些可能屬於恐爪龍的牙齒,年代為阿普第階[2]

恐爪龍的第一副化石,是在1931年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所帶領的隊伍在蒙大拿州南部的Cloverly組發現。布郎當時主要是想發掘並處理腱龍的遺骸,但在他交予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1931年報告中,指出發現了一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發現位置接近腱龍化石,但因陷在石灰岩而難以作清潔處理[3]。他非正式地將之命名為"Daptosaurus",並準備描述及展示其骨骼,但他卻沒有完成[4]。另外,布朗將一個恐爪龍的牙齒,與另一種較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骨骸混淆在一起,並非正式命名為"Megadontosaurus"。

約30年後,從1964年8月開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率領一個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的挖掘團隊,在其後的兩年內發現了超過1000個骨頭,來自於至少三個個體。因為很難判斷這些化石的正確位置,所以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只限於完整的左足部,與部分的右足部,但都確定屬於同一個體。其他標本則在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區分、標示成50個不同的項目。

在接下來幾年,奧斯特倫姆及格蘭特·邁耶(Grant E. Meyer)研究這些新發現化石,以及布朗所命名的"Daptosaurus"化石,發現牠們是同種生物,並在1969年將這些化石命名為平衡恐爪龍Deinonychus antirrhopus)。種名antirrhopus意為「平衡」,指的是牠們堅挺尾巴的可能用途。同年,奧斯特倫姆公布更廣泛的恐爪龍專題論文[5]

奧斯特倫姆同時重新檢驗布朗所命名的"Megadontosauru",他發現那隻牙齒是屬於恐爪龍,而骨骼則是來自另一類動物。他在1970年,將骨骼部分命名為小獵龍

雖然在1969年發現大量的恐爪龍化石,但許多重要部位的骨頭並沒有發現,剩下的難以確認。這些化石包含少數眼眶後顱骨,沒有股骨、沒有薦骨、沒有叉骨胸骨、也沒有脊椎,以及一個被奧斯特倫姆認為是鳥喙骨的小型碎片。奧斯特倫姆將恐爪龍重建成具有獨特的骨盆,恥骨呈梯形且平坦,與坐骨長度一樣。

參考文獻

  1. Ostrom, J. H.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Cloverly Formation(Lower Cretaceous) of the Bighorn Basin area, Wyoming and Montana.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70, 35: 1–234. 
  2. (英文)Lipka, T. R. The Affinities of the Enigmatic Theropods of the Arundel Clay Facies (Aptian), Potomac Formation, Atlantic Coastal Plain of Maryland. (編) Lucas, S.G., Kirkland, J.I. and Estep, J.W. Lower and Middle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 Albuquerque: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998: 229–234. OCLC 40283894. 
  3. (英文)Grellet-Tinner, G.; and Makovicky, P. A possible egg of the dromaeosaur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phylogenetic and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 705–719. 
  4. (英文)Norell, M. A.; Gaffney, E. S.; and Dingus, L. Discovering Dinosaurs in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Knopf. 1995: 126–130. ISBN 0-679-43386-4. 
  5. (英文)Ostrom, J. H. Osteology of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an unusual theropo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Montana.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 1969, 30: 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