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鴕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鴕鳥
知名於 為鴕鳥科唯一的物種,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也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

鴕鳥[1](學名:Struthio camelus),為鴕鳥科唯一的物種,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也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生活在非洲草原上。高可達2.5米,全身有黑白色的羽毛,脖子長而無毛,翼短小,腿長。平時速度達60km/h,最快達72km/h。

歷史演化

​鳥類自從侏羅紀開始出現以來,到白堊紀已經作了廣大的輻射適應,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水鳥及陸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進入新生代以後,由於陸上的恐龍絕滅,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為巨大而不能飛的食肉性鳥類,填補了食肉獸的真空狀態;恐鳥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鳥,不會飛行,也填補了當時南美洲缺乏食肉獸的空缺。

其實鴕鳥的祖先也是一種會飛的鳥類,那麼它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模樣的呢?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鴕鳥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着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的足趾因適於奔跑而趨向減少,是世界上唯一只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外腳趾較小,內腳趾特別發達。它跳躍可騰空2.5m,一步可跨越8m,衝刺速度在每小時70km以上。同時粗壯的雙腿還是非洲鴕鳥的主要防衛武器,甚至可以致於死地。

此外,還有幾種不會飛的鳥類常被歸為走禽類,在各島嶼或特殊地區,填補了缺乏哺乳類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新西蘭恐鳥、澳洲的奔鳥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它們不幸都在人類出現後絕滅。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非洲的鴕鳥、澳洲的鴯鶓食火雞、新西蘭的幾維鳥,以及南美洲的,迄今仍倖存。

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徵是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然而,在此飛行能力逐漸消失的演化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不過,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緣關係,仍有待足夠的化石證據來探求。

附帶一提的是,渡渡鳥也是不會飛的陸鳥,但它不是走禽的近親,而是鳩鴿類的一員,因此它沒有像走禽類那種善跑的特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鴕鳥 鴕鳥目
拉丁學名 Struthio camelus 鴕鳥科
動物界 鴕鳥屬
脊索動物門 鴕鳥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分布區域 從塞內加爾到埃塞俄比亞的非洲東部沙漠地帶和荒漠
鳥綱 英文名 Ostrich
亞綱 今鳥亞綱 拼音 Tuo Niao

主要分類

鴕鳥(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於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頜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目(或鶆 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於無飛行能力的鳥類。

鴕鳥因受地理隔絕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別的品系:

S.c.camelu

S. c. camelus,北非鴕鳥(North Africa ostrich),是現存數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現於北非 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產地已絕跡,其棲息地及數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與馬賽種(S. c. massaicus)最大的區分。

S.c.spatzi

S. c. spatzi,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在於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絕。

S.c.syriacu

S. c. syriacus,阿拉伯鴕鳥(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布於敘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布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最多的種類,但已經於西元1941年絕種。

S.c.molybdophane

S. c. molybdophanes,藍頸鴕鳥索馬利鴕鳥(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布在位於坦納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板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

S.c.massaicu

S. c. massaicus,馬賽鴕鳥(Masai ostrich),Neumann,分布於肯尼亞(Kenya)與坦干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S. c. camelus)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於其他品種的特徵在於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

S.c.australia

S. c. australia,南非鴕鳥(South Africa ostrich),Gurney,分布於南非的Cunene River和Zambesi 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顎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則顏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轉為暗紅色。據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現。

分布範圍

鳥類學家發現,根據各地鳥類的特色,可將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區,每一區有獨特的鳥類,且同一區內的鳥類有普遍的相似性,這是演化和適應環境的結果,其中鴕鳥分布於伊索匹亞區和非洲區。

鴕鳥廣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乾燥地區。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的北京人產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蛋化石,還發現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布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今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均已絕跡;它們的分布是撒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於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保護級別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外形特徵

頭小,寬而扁平,頸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徵,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後肢甚粗大,只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內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後肢強而有力,除用於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

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 b.)扁平,不具龍骨(Keel b.)突起,鎖骨(Clavicle 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蓬鬆而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鈎(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成熟的雄鳥(Adult cock)體高1.75~2.75米,體重60~160kg。

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着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麼艷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於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只能從性器官去區別。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

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 b.)在中線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

卵大,顏色似鴨蛋,蛋長15~20cm,重達1400g,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

生活習性

鴕鳥是群居,日行性走禽類,適應於沙漠荒原中生活,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m,時速可達70km/h,能跳躍達3.5m。為了採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採食者,這都要歸功於它們開闊的步閥、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確的啄食。鴕鳥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於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於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故覓食時不時得抬起頭來四處張望。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來不及逃跑,它就乾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啦。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

雄鴕鳥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範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並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繁殖情況

繁殖期

鴕鳥繁殖期的時間隨地區而有不同,在北非及東非則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築巢。在繁殖期內,雄鴕常以不斷扇動雙翅、晃動頸部的炫耀姿勢占據領地,只有那些能夠保衛領地的雄鴕,才能與雌鴕交配。雄鳥在其領土內摩擦出許多小淺坑,鴕鳥在繁殖期內為一雄多雌,一隻雄鴕常會與5隻雌鴕交配,但雄鴕鳥與其中一隻維持不嚴謹的單一配對關係,此雌鳥會找其中一穴產卵,通常每二日產一枚,數日內共可產卵多達10~20枚;約有六或更多隻雌鳥會在同一穴產卵,但不負責孵卵,一窩蛋少則30枚,多則如馬賽種50~60枚。雄鳥夜間孵卵,白天則由雌鳥擔任。孵化溫度約為96.8~97.6℉。孵化溫度36.90℃,濕度25~35RH%,孵化期40~42天。[2]

像這樣去照顧其他個體的卵,在演化上是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種類的鳥中,有部分確實如鴕鳥般願意去照顧。卵大而易招天敵的覬覦似乎是使此特徵存留下來的主要原因。鴕鳥蛋雖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但與其身體比例來說亦是所有鳥類中最小的,故一隻鴕鳥可以覆蓋大量的蛋。孵出的鴕鳥雌雄比例約為1隻雄性對1.4隻雌性,且鴕鳥巢極易受天敵之破壞,此二者都意味着有許多雌鳥無巢可供產卵,顯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們產卵是有好處的。而對於Major hen來說,有額外的蛋在它的巢里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於受到破壞;通常,若巢中的卵多於Major hen所能覆蓋的範圍,它可以辨認出自己的卵,而將其他多餘的卵滾到巢四周任其毀壞。

沙漠上有許多的掠食者喜歡偷食鴕鳥蛋,故無成鳥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光顧,例如埃及禿鷹會將石頭丟向卵藉以打破厚達2mm之卵殼;即使是有成鳥看守的卵,亦有土狼胡狼等天敵,故在為期三周的產卵期及約為六周的孵化期中只有不到10%的卵會孵化。

在地面凹陷處用腳趴開泥土,並用身體在泥土上壓成巢,直徑可達3m。

雛鳥

雛鳥為早成鳥,由雄雌成鳥共同撫育,數巢雛鳥常形成一大群,由一至兩隻成鳥護衛,但只有其中的約15%可長至一歲大,此時它們已經長到成鳥高度了。雌鳥二年達性成熟,雄鳥較晚,約三~四年,壽命約30~40年。

營養價值

鴕鳥的營養來源很廣,主食草、葉、種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樹根、帶莖的花、及果實等等,也吃蜥、蛇、幼鳥、小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等小動物,屬於雜食性。公園裡人工飼養的鴕鳥,用合成飼料餵養。鴕鳥在吃食的時候,總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進去,因為鴕鳥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粒可以幫助磨碎食物,促進消化,且不傷脾胃。

其他信息

鴕鳥肉

鴕鳥肉營養豐富,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品質優於牛肉。突出特點是: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可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生。加之鴕鳥無疫情侵害,鴕鳥肉已成為國際公認的綠色健康食品。

譬如一般的牛、羊、魚肉均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和脂肪,為了避免肥胖症和產生心腦血管疾病,一些人不得不控制吃肉。

鴕鳥肉則相反。每百克鴕鳥肉的膽固醇含量是牛肉的6分之1,是雞肉的18分之1。脂肪含量是牛肉的3分之1,是雞肉的6分之1。鈣含量是牛肉的3倍,是雞肉的7倍。鐵含量是牛肉的5倍,是雞肉的7倍。鋅含量是牛肉的3倍,是雞肉的6倍。

如今鴕鳥肉不僅漢族人可以食用,現在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們也可以食用了。北京市天安門東42km的大廠回族自治縣環宇清真肉類有限公司就已經經營起了精分割的清真鴕鳥肉。

鴕鳥皮

比牛皮韌度多5倍——鴕鳥皮。

1.皮質柔軟,韌度卻強過牛皮五倍之多,有耐揉不裂紋之優點。

2.鴕鳥皮具有凸出的小圖粒,那一顆顆的圖粒以不規則排列構成美麗悅目的唯一圖案,沒有兩幅是完全相同的。而每一張鴕鳥皮的優劣分別,是由皮面的毛細孔顆分布面積是否達到水平,以及毛細孔顆粒分布是否均勻、皮面是否曾受傷有瑕疪來區分。

3.鴕鳥皮革製品輕軟、透氣、柔韌、美觀、耐用、且富手感,可適用於靴鞋、皮帶、大衣、手袋、公事包、裝飾品及名貴家具的製造材料,且因透氣,常穿鴕鳥皮做成的皮鞋不易得香港腳!

4.鴕鳥皮因富含膠原蛋白,所以也可食用,不過因為皮單價高,很少人知道這等美味。

5、因富含高品質膠原蛋白,可取代豬皮做為膠原蛋白化妝品的原料。

鴕鳥蛋

1.鴕鳥蛋一般長達15cm,寬8cm,重量可達1.5kg,相當於30枚雞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蛋。一粒鴕鳥蛋,可供24人享用。蛋殼厚而堅硬,完整的鴕鳥蛋可以承受90kg的重量而不破。2、鴕鳥蛋中的營養極高,每百克含22.54g tnt,80mg的金質,4.03mg銀質。煮熟後,蛋白晶瑩剔透,口感滑嫩有彈性,鴕鳥蛋做成的冰激淋也非常可口。

3.蛋殼是不可多得的工藝品之天然材質,可雕刻或繪畫成各種精巧、高貴的裝飾擺設工藝品。

4.鴕鳥蛋殼含有豐富的天然碳酸鈣,易於人體吸收。

鴕鳥產蛋期的飼餵

人工飼養的鴕鳥每天的活動比較有規律。因此,應根據其生活規律定時、定量進行飼餵。每天早晨天一亮,鴕鳥就在運動場上圍着邊網跑步,跑15~20分鐘後進行交配、採食。所以首次飼餵時間以早6點半至7點半為宜。1天飼餵4次,每次飼餵的間隔儘可能相等。飼餵順序可以先粗後精,也可以把精飼料拌入青飼料中一起飼餵。精飼料餵量一般每隻控制在1.5kg左右,以防過肥而使產蛋量下降或停產。

產蛋期鴕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以18%為宜,代謝能10.5兆焦/千克。青飼料以自由採食為主。特別要注意種鳥對鈣的攝入,除了飼料中給予足夠的鈣磷外,在欄舍內可以設置飼餵骨粉的食槽,任種鴕鳥自由採食。

鴕鳥羽毛

1.雛鳥到12月齡間,所生長出的雛羽可加工成保暖用品,如羽毛衣、睡袋等。

2.鴕鳥成鳥的羽毛,特別是翅膀末端的白羽,質地高雅絢爛,可製成華麗的羽飾品。在歐洲上流社會,早就將鴕鳥羽毛做為頭飾,或將它們縫在衣裙上,用來作裝飾用品,而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歌舞劇女郎的羽毛裝飾也都是使用鴕鳥羽毛。

3、鴕鳥羽毛是不帶靜電的羽毛,其抗靜電的特性已應用在電腦、電子產品的工廠里。

菜餚介紹

三色鴕鳥蛋餅

製作:

1. 分別在菠菜碎、土豆碎和金槍魚中加入鴕鳥蛋液和適量鹽,調成汁。

2. 炒鍋中放入適量色拉油,用洋蔥丁熗鍋後,三種蛋汁分別淋入鍋中,攤成蛋餅,將三張蛋餅摞在一起。

3. 吃時切成三角狀即可。

竹筒鴕鳥

原料及製作

鴕鳥肉100g。碘鹽5g,鮮味汁6g。

1.鴕鳥肉切成2.5cm見方的丁後出水去異味。

2.枸杞子泡好,鮮竹葉洗淨消毒後入竹筒底部後,下入主輔料及調料。

3.清湯調好味後,倒入竹筒中蒸45分鐘。

鴕鳥精神

比喻逃避,不敢面對現實,不肯正視困難和危險的人。

這個意思來緣於每當鴕鳥遇到勁敵追趕無法脫身的時候不是戰鬥,而是把頭深深的埋進土裡,不敢面對危險,所以人們就把那些遇到危險只想逃避的人的行為叫做鴕鳥行為,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理」。但是事實上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

在沙子中的說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誤解。鴕鳥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那裡陽光照射強烈,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它就乾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鴕鳥將頭埋進沙子裡去的情景,如果那樣,沙子會把鴕鳥悶死的。

相關信息

鴕鳥北京街頭狂奔

2014年5月13日凌晨,北京朝陽北辰福第小區附近驚現一隻鴕鳥,在街上大步流星地奔跑,並超越了路上多輛汽車。瀟灑的姿態吸引路人紛紛駐足圍觀。當時,警車在後方追趕,以防鴕鳥影響交通。[3]

視頻

非洲大草原最具特色的鳥類——鴕鳥

動物小百科-鴕鳥

飛奔吧鴕鳥,跑起來比馬還快!

《可愛的動物》之鴕鳥



參考資料

  1. 鴕鳥 ,2017-06-21
  2. 鴕鳥,孵化機網,2019-11-06
  3. 北京街頭驚現鴕鳥狂奔 警車緊緊追趕,國際在線, 201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