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彝語東南部方言

彝語東南部方言,是彝語的一種方言[1],使用人數40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東南部。分布範圍東至廣南縣富寧縣,南至馬關縣、麻栗坡縣,西至彌勒縣開遠市蒙自市,與南部方言區接界,北至師宗縣、昆明市,與東部方言區接界。

目錄

語法

撒尼語語法上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如:「他吃飯」,撒尼語「開早皂」,說成「他飯吃」;二是動名詞連用時,名詞在前動詞置後,如:「喝水」,撒尼語「日支」,說成「水喝」;三是動詞和形容詞能重迭,重迭後成為疑問句。如:動詞「唱」,撒尼語為「宗」,重迭後的「宗宗」就成為「唱不唱」?形容詞「好」,撒尼語「扎」,重迭後的「扎扎」,就成為「好不好」?

詞彙

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撒尼語書面語和口頭語、古語和新詞的差別也越來越大。如:「雞」,古語叫「襪」,現在叫「野」;「綿羊」古語叫「補」,現在叫「若」;「人」古語叫「主」,現在叫「搓」;「豬」,古語叫「努」,現在叫「維」。不少古語古詞現在只能通過畢摩才能解釋了。現代撒尼語中還不斷吸收漢語漢詞,特別是新的述語和名詞,如:「拖拉機」、「電燈」、「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等直接借用漢語

撒尼支系內部有「散麼」和「滇麼」之別。「散麼」大部分居住在西街口鄉、北大村鄉、路美邑鄉、石林鎮;「滇麼」大部分居住在維則鄉、圭山鄉、畝竹箐鄉,語言也有所差異。如:「吃飯」,「散麼」語叫「早則」,而「滇麼」語為「早皂」;「我」,「散麼」語叫「矮」,而「滇麼」語為「嗷」。「散麼」語和「滇麼」語之間的語言儘管有差異,但不影響交際。

發展

撒尼語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漢族的借詞,不斷豐富了本民族的語言詞彙,具有形象優美、明快流暢、好記易學的特點。為此石林彝族的各支系以及與撒尼雜居的部分漢族都會操此語。隨着彝族地區文化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撒尼支系除部分老年人外,95%以上的人都會講漢語,形成在家講本語,出門講漢語的習慣。特別是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居住在石林風景區的部分撒尼人,通過自學或參加培訓,掌握了一些常用英語日語,有的可直接與外國遊客做生意。

文字

彝族撒尼人有自己的文字,撒尼文與西安半坡出土彩陶器刻劃符號相比,相同和相似的就占77%,河南省舞陽縣遺址柄形石飾「荒野孤魂」4個刻劃符號,與石林撒尼文完全相同,並可以破譯,這說明撒尼文的創製有很久的歷史了。撒尼文初為圖畫文字,後發展為象形文字,繼又形成音綴文字。它有筆劃部首,還保留了弧、、三角等筆畫字型,保持着獨立的文字體系的特徵。行款由左向右直行書寫。撒尼文雖有一部分由獨體字組合的合體字,但多數字形都嗜由一個主體結構及符號組成。就造字方法可分為象形、會意、假借等。象形文多是單音單義構成撒尼文的基礎。會意字多數是由象形字變化產生出來的。假借字也很普遍。通過收集,石林撒尼文共有1200個字,它雖然是表意的音節文字,但因字數少,筆畫少而便於學習和書寫。明代以來,經畢摩世代相傳,把撒尼文典籍保留至今。使用撒尼語的撒尼人解放後,各級黨委和政府都重視這方面的工作。解放初期,有些社隊幹部用撒尼文記事記帳。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自治機關的信封、門牌、印鑑、革命烈士紀念塔,都用撒尼文和漢文對照書寫。許多畢摩(撒尼文先生)、畢搓(撒尼藝人)、左搓(撒尼歌手),也都用撒尼文創作了一批文藝作品,對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地區的文化經濟建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79年,縣政府成立了民族文史研究室,一方面在縣一中和民族中學開辦半年制和一年制的撒尼文學習班[2],積極培養撒尼語文人才;另一方面組織人員編寫《彝漢簡明詞典》、《路南撒尼文課本》,為撒尼群眾提供學習本民族文字的工具。民族文史研究室還收集了有關文學、歷史、民族、醫藥、農技和宗教等方面的撒尼文典籍213部(冊),經過收集、翻譯、整理,大部分已打印或抄寫成冊。撒尼文與漢文對照的《阿詩瑪》、《尼迷詩》、《美麗的彩虹》、《普帕迷》、《尼布姆司》等5部書,已先後由出版社出版發行。

視頻

彝語東南部方言 相關視頻

彝語東部方言教學

參考文獻

  1. 彝語方言知多少 ,新浪博客,2015-01-05
  2. 昆明:石林縣舉辦2018年度彝族語言文字培訓班,雲南省委統戰部,2018-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