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島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島鏈英語:island chain)是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1951年冷戰時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東岸,對蘇聯、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形成威懾之勢。

第一島鏈

地理位置

第一島鏈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位於朝鮮半島南方的大韓民國有的時候也會被視為第一島鏈的一部分。

戰略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曾將位於第一島鏈中點的台灣譽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同時毛澤東發動了針對台灣的一連串作戰但鎩羽而歸。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初期試圖突破美軍在第一島鏈上的包圍網,但由於美國第七艦隊和台灣方面所占據的軍事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籍船長達三十年無法在大陸南北港口間通行。196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以繞行太平洋的方式,打通南北航線。1979年,才在台灣海峽復航。

冷戰期間,美國的艾森豪總統於朝鮮戰爭後,與台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現已中止)正式將台灣納入第一島鏈中,美國為阻止共產黨勢力擴張,而在亞洲東部島嶼協助建立反共的政權,同時提供軍力以及其他各種形式上的援助。

台灣與菲律賓的國防在第一島鏈上最為脆弱(台灣沒有正式的國際地位,菲律賓軍事力量較弱),加上一連串的政治經濟外交因素,近20年來國防疲弱不振,加上其他東南亞地區經濟依賴中國越來越深,使得中國方面得以找到突破口滲透,引來美國、日韓澳等國顧忌,因此中美兩國在第一島鏈上仍維持着「恐怖平衡」的狀態。

台灣: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台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台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日本:1874年,日本於出征台灣之前,聘用李仙得為外交顧問,參與制定征服台灣的計劃,他向日本政府進言:「除非將北自『樺太島』、南至『台灣』的一連串列島加以占有,把『中國大陸』以半月形勢包圍,再以『朝鮮』與『滿州』兼持立足點,否則不足以保障帝國之安全、制御東亞」。這個說法被可說是島鏈策略的前身。

日本內閣批准的防衛白皮書強調「中國海軍威脅」。在日本有關中國海軍活動頻繁的報導中,不少都提到了太平洋「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中國海軍的動向也往往與突破島鏈聯繫起來。

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7月發表文章稱,日本通過在與那國島駐軍的方式將軍力向中國推進500公里,不但強化了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完善了對中國軍事圍堵的第一島鏈,而且也為在與中國可能的衝突中「先發制人」做好了準備。

對於日本警惕中國突破「第一島鏈」,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孟祥青教授2009年7月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日本對中國走向海洋確有不適感,因為日本是傳統島國,狹隘的島民心態在這種不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日本問題專家高洪認為,所謂島鏈是美日同盟體制下圍堵中國的一種戰略謀劃,第一島鏈就是希望阻止中國走向深水。這是一種傳統安全下的考慮,在和平時期中國可以按照國際慣例、海洋法公約中的相關規定「無害通過」。但是在戰時中國是否可以突破第一島鏈,尚待證實。

第二島鏈

是指北起伊豆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雅浦島、帕勞群島、哈馬黑拉島。

第三島鏈

是指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群島延伸經某些美屬太平洋島嶼直至美國重要盟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

太平洋鎖鏈

是美國目前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而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其次為俄羅斯、朝鮮,這條鎖鏈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島鏈為基礎,東起靠近北極的阿留申群島,日本四島,韓國是這條鎖鏈的中心,而台灣和關島則是中軸,其一直延伸至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新加坡、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2]

視頻

島鏈 相關視頻

圍堵中國兩道「島鏈」是怎樣形成的?關島在第二島鏈起什麼作用?
第一島鏈已形同虛設,中國何時能衝破第二島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