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子癇前症。原圖鏈接

子癇前症(拉丁語:pre-eclampsia, preeclampsia,縮寫為PE),又稱前兆子癇,為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其正確定義為在沒有高血壓的病史之下,妊娠20週以後才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子癇前症若合併癲癇發作,就稱為子癇症(eclampsia),這種疾病影響身體多個主要器官,包括:,母子均有致命危險。

目錄

概述

子癇前症早前也叫妊娠毒血症(英語:toxemia),但因容易被誤解為血液裡有毒素,所以現在已經不用這個名稱了。它是孕婦懷孕中後期,血壓越來越高,還出現蛋白尿的一種產科合併症。子癇前症的孕婦除了血壓高,胎盤功能也會變得比較不好,所以寶寶會長得比較小,有時候醫師為了控制孕婦的血壓,或者避免損傷,可能會讓寶寶提早出來。大約15%的早產兒是有子癇前症的媽媽生的。 醫學已經發展出一套可以在懷孕11-13之間,篩檢子癇前症高風險孕婦的方法。如果篩檢結果為高風險群,醫師會建議在懷孕16週前,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如此可以減少8成以上在34週前併發子癇前症的機率,有效降低子宮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風險。

定義

子癇前症其正確定義為在沒有高血壓的病史之下,妊娠20週以後才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懷孕所引起的高血壓一般在產後12週內便會自行緩解。如果孕婦在懷孕之前就已經有高血壓,則稱為慢性高血壓,與懷孕所引起的高血壓沒有明顯關聯。全球的子癲前症發生率約為5-14%,是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比較容易罹患子癇前症的族群有:懷孕第1胎的孕婦、多胞胎、吸菸婦女、有家族史(孕婦本身或者孕婦母親、孕婦姊妹過去懷孕時,曾經發生過子癇前症)、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或是罹患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孕婦、年紀比較輕(小於18歲)或是年紀比較高(大於35歲)的孕婦、肥胖婦女等。建議這些孕婦在第1孕期時接受子癇前症風險評估,以便早期發現早期預防。

危險因子

子癇前症好發於高齡、多胞胎、有高血壓病史、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孕婦。臨床也發現,懷第一胎時比較容易罹患子癇前症,肥胖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媽媽們常擔心早產而不願終止妊娠,通常發生子癇前症時,胎兒也會因此得不到養分而長不大,多放幾天是不會增加胎兒體重的,只要按照早產流程處理即可,千萬不要等到嚴重子前癇症或子癇症發生,這時媽媽的死亡率就會增加了。

發生原因

子癇前症的確切成因目前未明,研究均認為它是胎盤異常引起的一種疾病,可能與免疫有關,所以常發生在第一胎。胎盤的發育始於妊娠9週,正常情況下胎盤的細胞會侵入母體子宮的血管,取代血管內壁,將子宮血管轉變成大口徑低阻力血管,用來提供高流量的血流到胎盤,以供應發育中的胎兒。如果在胎盤發育初期,胎盤細胞入侵出現問題,子宮血管沒有被成功轉變成這種低阻力系統,隨著胎兒日漸成長,養分需求逐漸增加,在懷孕中後期就會導致子宮供血給胎盤的血流,不足以應付胎兒生長所需。此時母體相對反應就是活化升壓系統,升高血壓來增加子宮流的供給,然而這升壓系統是透過全身的動脈血管收縮來達成目的,同時也會造成子宮動脈收縮,胎盤血管收縮以及胎兒臍帶動脈收縮,這樣一來,供應胎盤的血流就更加減少,胎兒更得不到養分,於是再導致升壓系統繼續活化的惡性循環,媽媽的血壓就會異常飆高,進入嚴重高血壓。[1]

症狀

由於升壓系統活化導致全身動脈收縮,首先會出現高血壓,接著發生蛋白尿,白蛋白流失導致全身水腫。全身血管收縮導致肝腎器官灌流不足,肝功能異常,血球被破壞造成溶血及血小板低下,水腫則造成水和水,腦部的水腫會造成暫時性神經性失明及癲癇發作。隨著病況逐漸惡化,孕婦可能出現以下病徵:

  • 頭痛:通常是前額部位。
  • 視力障礙:尤其是視力模糊或閃光。
  • 腹痛:通常是右側肋骨或胸骨之下的位置。
  • 噁心嘔吐及意識改變。
  • 呼吸急促或喘。
  • 全身水腫:通常是突發性且進展迅速。

預防之道

目前沒有任何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子癇前症,有些醫師可能針對風險較高的孕婦開立低劑量的抗凝血劑(阿斯匹靈),孕婦只可以在醫師指示的情況之下服用藥物,至於阿斯匹靈預防效果目前文獻尚無定論。至於其他像維他命C、片、臥床休息與限制食鹽攝取,對於治療與預防該疾病的效益不大。孕婦生活上有些措施可以早期預防。

  • 按時服藥,每天定時監測血壓。
  • 自我記錄胎動情形:孕婦在晚餐後找一個時間,躺下來計算胎動的次數,記錄出現10次胎動需要多少時間,如果超過2小時還無法達到10次,必須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孕婦應該都清楚自己平日胎動頻率狀況,子癇前症的孕婦更要提高警覺,一旦發現胎動感與平日差很多,可以先吃一點甜食或飲料,輕輕搖晃肚子刺激胎兒,如果仍未明顯感覺到胎動,就要盡快到醫院檢查。
  • 自我觀察子癇前症惡化徵兆:如果突然出現嚴重水腫、尿量減少、持續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改變、上腹或右上腹疼痛等狀況,可能是子癇前症惡化的徵兆,必須馬上到醫院檢查。
  • 清淡飲食:子癇前症孕婦飲食以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避免食用醃製品、罐頭泡麵等加工食品,補充維生素C(1000mg/天)、維生素E(400IU/天)以及鈣(800-1200mg/天),對於改善胎盤氧化會有一些幫助。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有櫻桃、柑橘類、芭樂奇異果葡萄番茄青椒甜椒花椰菜菠菜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堅果類、燕麥番薯、深色蔬菜、青紅椒、橄欖油等。
  • 控制體重:孕婦的體重控制,根據每個人體型不同而有差別。懷孕前偏瘦的孕婦,體重增加建議為12.5-18公斤;懷孕前體重標準的人(BMI值介於18.5-24.9之間),體重增加建議為11.5-16公斤;若是懷孕前就過胖,體重增加應該控制在7-11.5公斤之間。
  • 適度活動,避免勞累:適度的活動能減少身體浮腫,改善孕婦下肢血液循環及子宮動脈血流,增加對胎兒的血液供應量。建議孕婦每天走路20-30分鐘,如果不方便到戶外,也可以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肢體伸展操。每天用溫熱水泡腳10-15分鐘,能夠促進下肢循環,放鬆腿部肌肉緊張,這是很適合子癇前症孕婦在家進行的自我護理方式。
  • 調適身心,減少壓力:過度操勞及工作壓力,都會使得子癇前症惡化,必須放鬆心情、放慢步調,生活節奏規律健康,才能有效控制子癇前症避免急遽惡化,影響母親及胎兒的健康。[2]

預後情形

孕婦如果有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話, 往往會有較高的母體罹病率及死亡率, 胎兒的預後也較差。因此如果出現母體多重器官失調、嚴重胎兒生長遲滯、懷疑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狀況不佳或母體症狀持續惡化等情形時,應立即將胎兒分娩出來。多數罹患過子癇前症的孕婦沒有長遠健康問題,但是日後出現慢性高血壓的風險大於未罹病的女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