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波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娜塔莉·波曼 |
---|
出生 1981年6月9日 民族 猶太人 現職 美國演員、導演 奧斯卡獎 (電影)黑天鵝(2011年) |
娜塔-李·赫許勒(希伯來語:נטע-לי הֵרְשְׁלַג,英語:Natalie Portman;Natalie Hershlag,1981年6月9日-);藝名娜塔莉·波特曼,出生於耶路撒冷,本名娜塔-李·赫許勒(希伯來語:נטלי הרשלג)[1][2][3]。
是一名童星出身的以色列裔美國女演員,第8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得主,哈佛大學校友。
目錄
電影及導演作品
在1994年的獨立電影《終極追殺令》中首次擔綱演出,隨後因演出電影《星際大戰》三部曲中的帕德梅·艾米達拉一角而更廣為人知。
在拍攝星際大戰電影期間,波特曼同時修完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她曾表示:「比起當電影明星,我更喜歡當聰明人。」[4]
2001年,波特曼與梅莉·史翠普、凱文·克萊恩、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等人合作,演出由紐約公共劇院製作的契訶夫的戲劇《海鷗》。2005年,波曼以《誘心人》順利奪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2008年5月,她以27歲之齡,成為第六十一屆坎城影展最年輕的評審委員。
於2008年挑戰導演一職,她的導演處女作《Eve》並擔任第65屆威尼斯影展短片項目的開幕片。[5]
2010-2011年,她憑著主演電影《黑天鵝》裡的芭蕾舞者妮娜橫掃金球獎、演員公會獎、影評人票選獎與英國影藝學院獎,並榮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早年生活
本名娜塔-李·赫許勒(希伯來語:נטלי הרשלג)[1][2]。她的父親阿夫納·赫許勒是以色列醫師,有猶太血統[6],主修生育與生殖內分泌科[7][8]。她的母親雪莉·史蒂文斯則是美國籍家庭主婦,有猶太血統[9],現擔任波曼的經紀人[7]。波曼的母方是來自奧地利與俄國的猶太人,父方則是自波蘭與羅馬尼亞移居到以色列的猶太人[10]。她父系曾祖父母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其中曾祖母出生於羅馬尼亞,在二次大戰期間為英國擔任間諜[11]。
波曼的雙親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猶太學生活動中心相遇,她的母親在那裡賣車票。她的父親後來返回以色列,但二人仍維持書信往來,並於數年後她母親作客以色列時結婚。1984年,當時三歲的波曼和家人一起搬到美國,她的父親在當地接受醫療訓練。他們一家人住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波曼則就讀於查爾斯·史密斯猶太日校,但隨後於1988年遷居至康涅狄格州,並在1990年後長年定居紐約長島。波曼曾表示,儘管她「很愛這片土地,但我的心屬於耶路撒冷。那裡才是我的家。」[11]她是家中的獨生女,與父母十分親近。她的父母很少缺席波曼任何一部電影的首映會。
教育
雖然波曼表示她的家庭並沒有篤信猶太教[12],但她讀的是公立小學——紐約峽谷海灣的所羅門·謝克特學校。她高中則就讀於公立的長島塞奧西特高中 。波曼曾為了準備高中期末考而缺席《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的首映會。[13]
2003年6月,波曼自哈佛大學畢業,取得心理學學士頭銜。住宿在洛威爾學院[14],並曾投稿至《緋紅報 》(哈佛學生報),回應一篇反以色列的文章。[15]
2004年春季,波曼到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進行研究生課程[12]。2006年3月,她獲哥倫比亞大學邀請以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為主題演講,探討她所主演的電影《V怪客》。[16]
波曼除了會說希伯來語與英語二種語言[17],她也學了法語、日語、德語[18]及阿拉伯語[19]。[20]
作為學生,波曼與他人合著了二篇學術論文,皆發表於專業科學期刊上。她於1998年所寫的高中論文「探討以糖製備氫氣的簡易酵素法」曾獲英特爾科學獎[21]。2002年,波曼在哈佛深造心理學期間,投身研究一種名為「物體恆存時額葉的活化」的記憶。[22]
婚姻生活
2012年8月4日在加利福尼亞的大蘇爾與Benjamin Millepied舉行私人婚禮,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2011年6月14日出生,第二個孩子則在2017年2月22日出生。
演藝生涯
早期
波曼自四歲起開始學舞,並在當地舞團裡表演。十歲時,波曼受一位露華濃公司經紀人之邀擔任兒童模特兒[23],但她婉拒了,決定全心投入表演。在一次雜誌訪談中,波曼表示她「……和其他小孩很不一樣。我比較有野心,我知道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所以我很努力。我是個很穩重、認真的孩子。」[24]
波曼將學校假期的空閒時間用於參加戲劇營。她十歲時參加了戲劇《殘忍!》(暫譯,Ruthless!,描述一個女孩為奪取校內戲劇主角的角色,而籌備了一場謀殺案)的面試,並被選為蘿拉·貝爾·邦迪的替角[12]。
1994年,她參加試鏡爭取盧·貝松的電影《終極追殺令》中,與一名中年職業殺手成為朋友的小孩一角,並成功獲選。為保護隱私,波曼隨後以她祖母的娘家姓氏「波曼」當作藝名;但在該片DVD所收錄的導演剪輯版中,她署名為娜塔莉·赫許勒。《終極追殺令》於1994年11月18日上映時,波曼年僅十三歲。同年她演出了短片《Developing》,該短片於電視播出。
1995–1999
1990年代中期,波曼接連演出了《烈火悍將》、《大家都說我愛你》及《星戰毀滅者》等片,也在電影《美麗佳人》中擔任主角。她原是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茱麗葉一角的演員首選,但後來製作人認為她的年紀與劇中不合[23]。1997年,波曼演出了百老匯改編的《安妮日記》,飾演安妮·法蘭克。她起初因電影《管到太平洋》中有全裸戲而推辭了的邀約,但在導演王穎與演員蘇珊·莎蘭登要求修改劇情後,加入了該片的演出陣容。該片於1999年末上映,波曼以片中安·奧格斯特一角獲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提名[25]。雜誌《沙龍》的評論家瑪莉·伊莉莎白稱波曼令人「大為驚奇」,並形容她「不像任何一位同齡女演員,她既不會太脆弱、也不過於剛毅[26]。」1990年代晚期,波曼主演了《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中帕德梅·艾米達拉一角。《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於1999年初上映。波曼隨後與《女孩第一名》劇組簽約,在片中領銜演出堅毅的年輕媽媽。
2000–2005
在完成拍攝《女孩第一名》後,波曼搬進了哈佛大學宿舍,專心攻讀心理學學士。在1999年的一次訪問中,她表示除了《星際大戰》系列外,接下來的四年她要全神貫注於學業、不會接拍任何電影。在2000年6月至9月的暑假期間,波曼在雪梨拍攝《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並於倫敦進行周邊製作。2001年7月,波曼加入了麥克·尼克斯導演、紐約公共劇院製作的契訶夫的戲劇《海鷗》,在其中飾演妮娜一角,與梅莉·史翠普、凱文·克萊恩、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等人同台對戲。該戲劇於中央公園的戴拉寇特劇院開幕演出。同年,波曼與眾多明星一同於電影《名模大間諜》中客串演出。波曼也在電影《冷山》中與裘德·洛及妮可·基嫚同台,扮演小角色。
影視作品
電視與電影
年份 | 影片 | 角色 | 備註 | |
---|---|---|---|---|
譯名 | 原名 | |||
1994 | 《終極追殺令》 | Léon | Mathilda | |
《成長》 | Developing | Nina | 23分鐘短片 | |
1995 | 《烈火悍將》 | Heat | Lauren Gustafson | |
1996 | 《美麗佳人》 | Beautiful Girls | Marty | |
《大家都說我愛你》 |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 Laura Dandridge | ||
《星戰毀滅者》 | Mars_Attacks! | Taffy Dale | ||
1999 |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 | 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 | 帕德梅·艾米達拉 | |
《管到太平洋》 | Anywhere but Here | Ann August | 提名 - 第57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 | |
2000 | 《女孩第一名》 | Where the Heart Is | Novalee Nation | |
2001 | 《名模大間諜》 | Zoolander | 本人 | 客串演出 |
2002 | 《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 | 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 | 帕德梅·艾米達拉 | |
2003 | 《冷山》 | Cold Mountain | Sara | |
2004 | 《情歸紐澤西》 | Garden State | Samantha | |
《誘心人》 | Closer | Alice Ayres/Jane Jones |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提名—BAFTA最佳女配角獎 | |
2005 | 《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 | 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 帕德梅·艾米達拉 | |
《自由地帶》 | Free Zone | Rebecca | received a limited US theatrical release in April 2006 | |
2006 | 《V怪客》 | V For Vendette | 艾薇·哈蒙德 | |
《巴黎我愛你》 | Paris, Je T'aime | Francine | ||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 Goya's Ghosts | Ines Bilbatua & Alicia | ||
2007 | 《我的藍莓夜》 | My Blueberry Night | Leslie | |
《騎士酒店》 | Hotel Chevalier | 傑克的前女友 | 《穿越大吉嶺》附帶的13分鐘短片 | |
《穿越大吉嶺》 | The Darjeeling Limited | 傑克的前女友 | ||
《魔法玩具城》 | Mr. Magorium's Wonder Emporium | Molly Mahoney | ||
2008 | 《美人心機》 | The Other Boleyn Girl | 安妮·博林 | |
2009 | 《紐約我愛你》 | New York, I Love You | Rifka | |
《雙情路》 | Brothers | Grace Cahill | ||
《愛與痛的追尋》 | The Other Woman#Film adaptation}}[27] | 艾蜜莉亞 | ||
2010 | 《黑天鵝》 | Black Swan | Nina | 第8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第68屆金球獎電影最佳女主角 BAFTA最佳女主角獎 |
2011 | 《飯飯之交》 | No Strings Attached | Emma | |
《王子殿下》 | Your Highness | Isabel | ||
《雷神索爾》 | Thor | 珍·佛斯特 | ||
2013 | 《雷神索爾2》 | Thor The Dark World | 珍·佛斯特 | |
《幻想和鏡子》 | Illusions & Mirrors | Young Woman | 短片 | |
2015 | 《聖杯騎士》 | Knight of Cups | Elizabeth | |
《愛與黑暗的故事》 |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 Fania Oz | 改編自導自演 | |
2016 | 《拿起槍的簡》 | Jane Got a Gun | Jane Hammond | 製作人 |
《第一夫人的秘密》 | Jackie | 傑奎琳·肯尼迪 | 提名 -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第74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BAFTA最佳女主角獎 | |
《天文館》 | Planetarium | Laura Barlow | ||
2017 | 《為妳唱的歌》 | Song to Song | Rhonda | |
2018 | 《吃動物》(暫譯) | Eating Animals | Natalie Portman (旁白&製片) | 改編自Jonathan Safran Foer同名書籍之長篇紀錄片 |
2018 | 《滅絕》 | Annihilation | Lena | |
《光之聲》 | Vox Lux | Celeste | ||
2019 |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 Avengers: Endgame | 珍·佛斯特 | 僅參與一段新錄製配音,電影畫面採用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的未使用鏡頭。 |
《天空中的露西》 | Lucy in the sky | Lucy Cola | ||
2020 | 《海豚礁》 | Dolphin Reef | 旁白 | 紀錄片 |
2022 | 《雷神索爾4》 | Thor: Love and Thunder | 珍·佛斯特 |
戲劇
年份 | 片名 | 扮演角色 | 備註 |
---|---|---|---|
1994 | 《Ruthless!!》 | ||
1997 | 《安妮日記》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
安妮·法蘭克 | |
2001 | 《海鷗》 The Seagull |
榮譽
獲獎
- 2002年 - 青少年選擇獎,票選最佳女演員(劇情/動作冒險類):《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
- 2005年
- 2007年
- 2011年
提名
- 2000年 - 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管到太平洋 》
- 2000年 - 金球獎,票選最佳女演員:《女孩第一名 》
- 2000年 - 土星獎,最佳青年演員: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
- 2003年 - 土星獎,最佳女主角:《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
- 2005年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誘心人》
- 2005年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誘心人》
- 2005年 - 衛星獎,最佳女配角(劇情類):《誘心人》
- 2005年 - 青少年選擇獎,票選最佳女演員(劇情):《誘心人》、《情歸新澤西》;票選最佳女演員(動作冒險類):《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Choice Movie Liar:《情歸新澤西》;Choice Movie Liplock:《情歸新澤西》;Choice Movie Love Scene:《情歸新澤西》
- 2005年 - MTV電影大獎,最佳女性表演:《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最佳接吻獎:《情歸新澤西》
- 2005年 -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誘心人》;最佳整體演出:《V怪客》
- 2006年 - 青少年選擇獎,票選最佳女演員(劇情/動作冒險類):《V怪客》
- 2007年 - 土星獎,最佳女主角:《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
- 2016年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第一夫人的秘密》
社會活動
波特曼還是一位環保提倡者,於2008年為Te Casan設計了純素材質環保鞋系列,她設計的品牌系列「The Natalie Portman Collection」,於同年2月在紐約開賣,並且這個系列收入的5%的將會捐給慈善團體做公益事業用。由于波特曼一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特別關愛動物,所以她從不穿有動物皮毛的衣服,但是她發現很難買到沒有動物皮的鞋子,所以她通過她的造型師Kate Young與Te Casan的主席Yaniv Shirazi的溝通達成了合作協議,波特曼為Te Casan設計的這個系列鞋子,不使用動物皮革而選用人造皮革等,並且鞋子的命名都將以P開頭。
此外,波特曼還擔任天橋驕子第五季第二場比賽——環保服裝設計的特邀評委。
視頻
參考文獻
- ↑ 1.0 1.1 Michael Kane. Portman Bold ... and Bald ... in 'V for Vendetta'. FOX News. [200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1).
- ↑ 2.0 2.1 A 'Garden State' Of Mind. CBS News. [200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Natalie Portman’s 『Days of Abandonment』 Not Moving Forward at HBO ,Variety,02Aug 2021
- ↑ D'Angelo, Jennifer. Cerebral Celebs Give Up Screen for Studies. FOXNews.com (Fox News Channel). 2002-05-23 [2008-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3).
- ↑ Rappoport to host Venice Fest - will screen Coen's 'Burn After Reading'. Variety. 2008-08-13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3).
- ↑ Collins, Andrew. Natalie Portman: The prodigy comes of age. The Guardian. January 2, 2011 [June 10, 2018].
- ↑ 7.0 7.1 Starwars.com. Natalie Portman. [200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1).
- ↑ IGN Films. Comic-Con 2005: IGN Interviews Natalie Portman. [200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1).
- ↑ Gross, Max. Why Jewish guys dig Natalie Portman.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July 19, 2007 [June 10,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Natalie Portman, who played Queen Amidala of the planet Naboo, was born in Jerusalem to an Israeli father and American Jewish mother.
- ↑ Natalie Portman names son Alef. Evening Standard. July 7, 2011 [June 10,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11.0 11.1 Chris Heath. The Private Life of Natalie Portman. Rolling Stone. [2006-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0).
- ↑ 12.0 12.1 12.2 Lynn Hirschberg. Screen Goddess: Natalie Portman.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Holyday 2007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 ↑ Stella Papamichael. Natalie Portman interview. BBC. [2006-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28).
- ↑ The Harvard Crimson :: News :: Housing Frenzy Welcomes Freshmen.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1).
- ↑ Natalie Portman Strikes Back.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 ↑ Mary-Lea Cox. Hollywood Star Leads Columbia Class in Discussion of Political Violence. Columbia News. March 31, 2006 [2006-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04).
- ↑ 5 facts about Natalie Portman. somethingjewish.co.uk. 2002-05-15 [2006-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 ↑ Natalie Portman Shows Off Her German Skills. femalefirst.co.uk. [2006-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5).
- ↑ Boris Bachorz. 'Free Zone': movie on Mideast without borders. ezilon.com. May 20, 2005 [2006-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11日).
- ↑ Biography for Natalie Portman. IMDb.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3).
- ↑ Hershlag, Natalie; Hurley, Ian; Woodward, Jonathan, A Simple Method To Demonstrate the Enzymatic Production of Hydrogen from Sugar,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October 1998, 75 (10): 1270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8)
- ↑ Baird, Abigail A.; Kagan, J.; Gaudette, T.; Walz, K.A.; Hershlag, Natalie; Boas, D.A., Frontal Lobe Activation During Object Permanence: Data from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PDF), NeuroImage (Academic Press), August 2002, 16 (4): 1120–1126 [2009-08-27], doi:10.1006/nimg.2002.117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27)
- ↑ 23.0 23.1 James Ryan. UP AND COMING: Natalie Portman; Natalie Portman (Not Her Real Name).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5, 1996 [2009-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6).
- ↑ Ariel Levy. Natalie Portman Will Change Your Life. Blender. November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8).
- ↑ Golden Globe winners. BBC NEWS. 2000-01-24 [2009-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3).
- ↑ Mary Elizabeth Williams. Anywhere But Here. Salon. 1999-11-12 [2009-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8).
- ↑ Natalie Portman falls in 'Love'. Variety. 2008-10-27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