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幾內亞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維圖群島
|
|
|
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又稱伊里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于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島是馬來群島東部島嶼,位於澳大利亞以北、太平洋西部、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
在東經141°以東及新不列顛、新愛爾蘭等島嶼為獨立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141°以西及沿海島嶼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和西巴布亞兩省。全島兩部分接觸極少,兩國於1979年簽訂的邊境條約禁止人民到邊境地區居住。
行政
新幾內亞島行政上分為兩部分:西半部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和西巴布亞兩省(2003年由原伊里安查亞省分裂而成);東半部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主要部分,巴布亞新幾內亞於1975年成為實行議會制的獨立國家。 地形編輯
地形
新幾內亞島全島面積約78.6萬平方公里。全島略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2400千米,中部最寬處650千米。面積約78.6萬平方千米,連同沿海屬島在內共81.8萬平方千米。全島多山。中部群山盤結,自西北伸向東南,形成連綿延續的中央山脈。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地勢最高的島。
匯集西部的高聳山脈,總稱為雪山山脈,其中最高峰為查亞峰(舊稱卡斯滕士峰),海拔4884(舊測量5029米),為大洋洲最高點。東段為馬勒山脈,山勢向東逐漸降低,而後再向東南延伸,形成巴布亞半島的歐文·斯坦利嶺。全島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錐。部分山區近期還發生火山噴發,並有頻繁的地震。這些東西向的高大山嶺,到處懸崖峭壁,道路崎嶇,成為全島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礙。在中部山脊的南北兩側,有寬窄不一的沿海平原, 其中以南部的里古-弗萊平原最大,有廣闊低平的沿海沼澤和紅樹林。海岸曲折,多港灣。沿海有許多由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島嶼。較大河流都發源於中部山區,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馬克姆河,南部有迪古爾河和弗萊河。這些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兩岸形成大小不等的沖積平原。
新幾內亞島屬新生代構造區,地殼很不穩定。全島地形呈橫向排列,由北而南分為四帶:
北部山脈(也稱海岸山脈)直逼海岸,十分陡峭,是一斷層山,海拔高度大都在600m左右,東南端有高於4000m的山峰。因受河流劇烈切割,山脈已不連續。北部山間低地位於北部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包括塞皮克河、曼伯拉莫河等寬闊河谷,這裡多河曲、湖泊和沼澤。
中央山脈從西北向東南斜貫全境,山地大部分在海拔4000m以上,屬新期褶皺山地。西段山脈海拔高度大,山頂終年積雪,所以稱雪山山脈,最高的查亞峰,海拔4884m,是大洋洲的最高點。東段叫做馬勒山脈,其東端延伸入海,突出海面的山峰形成路易西亞德群島。本區地殼不穩定,有不少火山錐。
南部平原是由弗萊河、迪古爾河等大小河流沖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由於本區正在緩慢下沉,地勢低平,沼澤廣布,是世界最大沼澤地帶之一。
氣候
新幾內亞的氣候基本上屬熱帶型,低地年平均最高氣溫為30-32℃(86-90℉),高原白天氣溫全年一般在22℃(72℉)以上。每年約有7個月吹東南信風,中部高原南坡年雨量經常超過7620毫米。因此,弗萊-迪古爾陸棚和鄰近高原成為全球最潮濕地區之一,也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中部高原全年雨量在2540-4060毫米之間。東南部海岸的莫爾茲比港每年的雨量僅約為1016毫米。 新幾內亞島位於赤道和12°S之間,屬赤道多雨氣候。低地全年氣溫都很高,年較差很小,例如東北部的萊城,2月均溫為27.5℃,7月均溫為24.8℃,年較差還不及3℃。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如海拔30m的莫爾茲比港,1月均溫28.4℃,8月均溫25.4℃,年均溫27.1℃。高地涼快得多,海拔2000m的地方,有一個月的均溫在20℃以下,4000m高處有幾個月的均溫在0℃以下,4400m處就是雪線了。
新幾內亞島大部地區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11-4月,全島盛行西北季風,普遍降雨,以北部較多,年降水量達4000毫米以上,如萊城年降水量4538毫米。向風的山坡年降水量超過6000毫米。5-10月盛行東南季風,為南部的主要雨季,但情況較複雜,因各地地理條件的差異,雨量和雨季有許多局部的變化。如莫爾茲比港年降水量為950毫米,6-10月東南季風盛行時,天氣乾燥,各月降水量都少於40毫米,為明顯乾季,12-3月為明顯雨季。當兩種季風都不占優勢的季節更替時期,幾個星期是無風靜止的天氣,空氣中飽含水汽,天氣悶熱,常下陣雨。本島還處於颶風帶內,1-4月常受颶風襲擊。氣候高溫多雨。因受季風影響,1-4月西北風盛行,5-8月在東南信風控制之下。沿海低平地區,全年各月平均氣溫變化不大,但在高山地區仍有冰川積雪。年降水量南部沿海約為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則為2500-3000毫米,而中部山區可達3000-4000毫米。土壤受高溫多雨影響,易沖刷流失,淋溶作用旺盛,肥力較低。只有較厚沉積土的山間盆地及肥沃的火山土地區才適宜農業發展。隨着氣候的區域差異和高度變化的影響,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沿海低平地區以熱帶雨林為主,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茂密,四季常青,其中攀緣植物特別茂盛。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生長有蕨類、高山草甸乃至苔蘚地衣之類等寒溫帶植物。4400米以上為永久積雪帶。野生動物也隨着氣候和植物分布的地區差異,有各種不同種類。[1]
參考文獻
- ↑ 俾斯麥群島的其他信息,百度,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