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慈雲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莊慈雲寺,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大村鄉大村村的觀音寺,其1947年的事件曾被改為電視劇。
沿革
此寺為道光元年(1821年)建立,原名「觀音媽廟」、「大莊觀音媽廳」。1920年改名「慈雲寺」。1967年整建。
原址正位在茄苳路轉角處,坪數84坪,逢年過節慶典時人潮擁擠、車輛難以通行,加上寺廟用地又被規劃為都市計劃道路用地,因而1988年就決定遷建,並選貢旗村賴德和所有的大村段433等3筆祭祀公業派下土地作遷建地點,由公業管理員賴連協等並決議將面積1000坪土地,以僅值市價五分之一左右的新台幣500萬元價格出售予寺方,鄉民許永泉則捐獻應納稅款126萬餘元。
1994年12月17日舉行遷建破土大典,縣長阮剛猛、立委洪性榮、省議員游月霞、前國代陳照娥、國代黃上揚、縣議員許瓊聰、大村鄉長賴錫卿等參加。1996年9月13日,阮剛猛主持上樑典禮。1998年12月8日遷移新廟,原址另後拆除。新遷後的腹地廣大,遂規劃涼亭、花園等造景,還相稱有三棵高大繁茂的樟樹。
寺方為照顧鄉內失能老人,決議開設大莊慈雲寺護理之家,乃逐年於旗興路一段購買用地,俟達到一甲五分地面積時再辦理變更,於2018年大年初四開幕。
黑米
據慈雲寺主委吳朝花在於2001年報導時介紹,1947年5月17日,大村村長賴耀崇說夢見觀世音菩薩表示慈雲寺廟埕會出現黑色米粒來救世人,人們就在該寺挖出黑米。當時瘧疾流行,傳出將黑米沖泡飲用即可治癒,遂吸引各地民眾前往挖掘黑米。吳朝花回憶,當時幾乎每日都有大批民眾蹲在不到十坪的廟埕挖掘,但每人都只能挖到三、四粒而已。有一名小孩子將挖得的三粒黑米轉售以買肉圓吃,結果肚痛不已。挖黑米的風潮一直持續一個月,以後即未再出現。
寺方將剩餘的七粒黑米放在正殿供桌右前方玻璃櫃中的三座小佛塔,還保存一張當年信眾蹲在土埕挖找黑米的老照片。民視《台灣奇案》節目製作單位將此故事搬上螢幕,由製作人郭美珠在2001年11月25日天率全體演員在慈雲寺主持開鏡儀式時,時任中央選委會主任委員的黃石城也應邀參加。黃石城為大村人,當過彰化縣長。
2016年報導時,八旬的主任委員賴秋吉也有敘述黑米的故事,並表示當時已讀小學的他也跟著家人挖土找米。
祭祀
此寺為還祭拜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田洋村、大村村、南勢村、貢旗村等四村村民信仰中心。
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多有信眾拿著小孩的衣服擺放在供桌數日,上香祈求菩薩降福庇佑或消災解厄。其衣服也有特別規定,耆老說一定要有衣領,必須把袖子摺放在前面,衣服再對摺在袖子上面。
其媽祖稱為「大莊媽」的梧棲浩天宮每兩年一次從北港朝天宮進香回鑾時,往例會於大村鄉遶境,並在慈雲寺前暫蹕,供信徒參拜,隨行信徒也可趁機歇歇腳,接受當地的早餐招待。昔日,梧棲浩天宮首次到朝天宮進香,途經燕霧大莊(大村村舊名)時,發現此地地名與大莊相同,兩方大感親切,認為神明賜予緣份,此後有此慣例。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