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賢菩薩 |
中文名:普賢菩薩 道場:四川峨眉山 |
佛教菩薩名,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譯,也曾譯為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普賢菩薩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着理德、行德,與象徵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主要事跡:按《悲華經》記載,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八王子名為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不淨世界修菩薩行;「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寶藏佛由此為泯圖授記,改號為普賢。
中國的普賢菩薩信仰:在《華嚴經》里,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1]
峨眉山
峨眉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峨眉市西南。《峨眉郡志》云:「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相傳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佛教認為普賢菩薩象徵着理德、行德。
歷史沿革
據傳漢代即有佛寺。但據《峨眉山志》記載,峨眉山有佛寺,實際是以魏晉年間僧肇所建黑水寺為最早。晉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相傳峨眉山由此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唐僖宗時敕建永明華藏寺,重建中峰、中心、華嚴、萬年、黑水、靈岩六大寺。又因為山中多火,將寺改名為集雲、臥雲、歸雲、黑水、白水等以三雲二水而抑之。後來黑水寺被稱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並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六十二噸,供奉於白水寺(即今萬年寺)。
主要寺院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餘處,幾經興廢,現存主要寺院有萬年寺、報國寺、伏虎寺、善覺寺、光相寺。
萬年寺,始建於晉隆安3年(399),為慧持創建,初名為普賢寺。唐僖宗時(887—888),慧通禪師重建,更名為白水寺。宋時又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為給太后祝賀70大壽,賜名為聖壽萬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歷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稱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據《峨眉山志》說,為晉時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臥虎的伏虎嶺下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雲安禪師重建,規模漸大。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覺寺,原名降龍寺,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道德禪師開建,左與伏虎寺遙相呼應。清初,住持元亨禪師德高望重,聲聞朝廷。相傳清康熙皇帝游峨時,寺僧因避「真龍天子」之諱,乃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康熙壬午年間(1702),康熙御題匾額「善覺寺」,「降龍院」寺名遂廢。
光相寺,因峰頂的銅殿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故名金頂,又稱「金頂寺」。相傳建於東漢,原名普光殿。歷代興廢不一。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廣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賢菩薩銅像,四壁鑄出萬佛。銅殿與華藏寺均焚於火。在銅殿遺址附近留有兩座銅塔。
此外,還有大安寺、大佛禪院、華藏寺、清音閣、仙峰寺、洗象池、聖水禪院、洪椿坪等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