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仰韶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仰韶文化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河南省之間,西至河湟,北至河套,東至太行山——豫東,南至淮河——漢水流域,以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區域。

名稱來源

1922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村發現,這一發現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起始點。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西至河湟,北至河套,東至太行山——豫東,南至淮河——漢水流域,以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區域。

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但有趣的是,仰韶遺址本身不再被認為是該文化的典型遺址,不過仰韶文化的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安特生的發現是中瑞雙方的考古合作,協議約定雙方各持一半發掘品,研究結果需發表於中國的學刊《中國古生物志》。瑞方所保管的發掘品現收藏展出於東方博物館(瑞典),歸還中方的另一半發掘品在二戰期間遺失。

文化概述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文化區域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

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生產工具

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

圖案花紋

各種水器、[1]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2]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

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3],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地域分類

由於時分類加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4]以及西王村三大類型;河南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後岡文化吸收了北辛文化一些特點,其代表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後岡的後岡遺址

馬家窯文化源出自仰韶文化,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灰陶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

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5]、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文化特徵

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

生產活動

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鈎、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出現輪制的。

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的骨格,比較少。

發現

1918年進行恐龍化石調查的瑞典地質學者安特生偶然在洛陽市西邊,也就是在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村黃河河岸附近挖到後來被稱為彩陶的陶器,後來1922年安特生又在仰韶遺蹟中發現住宅遺蹟。1954年,中國科學院挖掘陝西省西安市的仰韶時期遺蹟,發現了長20米的長方型半地下式建築,在各地也有發現仰韶時代的墳墓。

分布

仰韶文化分布在廣大西北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青海陝西等省以及華北中原等地區,已被確定的有數千處。

仰韶文化分布是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的流域地區為中心,北達今長城沿線和河套地區,南達鄂北,東至豫東一帶,西至河湟地帶。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有:

仰韶村遺址 半坡遺址 姜寨遺址 廟底溝遺址 大河村遺址

發展

進入廟底溝一期(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仰韶文化以人口擴張為驅動力,大量向周邊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移民,使得西到河湟、東至海岱、北到河套和遼西、南到江漢的地域都被捲入考古學上的「廟底溝化」過程中,廟底溝類型的分布與商代政治地理範圍有驚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為夏商乃至秦漢以後的華夏族群地區奠定了基礎。而且,這一時期正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黃部落鼎盛時期。

生產工藝

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細泥陶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帶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彩陶製作

第一,常選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較好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等,經過淘洗和沉濾後成為較純較細的原料。

第二,制坯。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較大的陶器,其體部壞子,一般採用泥盤築法分兩段製成。粗壞製成後再裝上頸口,嵌入把手,制坯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圓正規矩,對稱性很強,在器壁外有輪紋存在。這表明仰韶文化時期,已開始出現慢輪制陶[6]

第三,彩繪和紋飾。一些較精細的彩陶,在彩繪之前,往往將陶壞放入極其細膩的泥漿中,讓它披上一層均勻的陶衣便於上彩。彩繪就是將有色的天然礦物塗繪在陶壞上。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紋飾大多是用帶有花紋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

第四,燒窯。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窯主要是豎穴窯橫穴窯。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等所組成,在火膛中燃燒起來的火焰,經火道到達窯室。這兩種窯,由於有了窯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燒烤,已較原始的篝火式或爐灶式有了很大的進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燒結狀況,彩陶的燒成溫度大約已達950℃。

房屋布局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

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半坡聚落

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

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蹟,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

葬俗

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瓮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

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則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甘肅仰韶

仰韶中期的發掘相對早、晚期顯得單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確立甘肅仰韶中期的界定標準,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它的主要文化特徵歸納如下:

(1)遺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邊台地。

隴東黃土塬的塬邊及溝壑也被先民選作居住地,對環境條件的適應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較高的甘南臨潭發現的此類遺存就是明證。已經發掘的三個重要遺址都是在早期遺存的原址之上擴展而成,調查發現的中期遺址往往含有早期遺存,顯示出早、中期一脈相承的親緣關係。聚落布局因資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灣遺址表明,聚落內已存在多個處於相等地位的中心,社會組織呈現出多級分化的趨勢;

2)房屋仍為半地穴式建築。

大地灣遺址中的房屋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師趙村發現一座圓形房屋遺址。大多在穴壁立柱,這說明穴坑之上已增設立面牆體,室內空間增大,採光也好,比早期房址進步。少數房址採用「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圓形桶狀為主,出現雙聯灶,即前後兩個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動的增加。房址可分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積近70平方米,出土眾多陶、石、骨器,並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應是氏族首領。中型房址面積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間,可能是大家族長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積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間,當屬一般社會成員的居室;

(3)陶窯均為橫穴窯,大地灣、師趙村均有發現。

一般分為火塘和窯室兩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處,呈圓形或長方形,有火道通人窯室。窯室均呈圓形,周邊設環形火道,受熱較勻。火塘一般低於窯室,由下往上火勢自然加強,燒陶技術比早期有顯着提高;

(4)本期墓葬資料甚少,按常理推測應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見蹤跡。

不僅甘肅未見,其他省區也未發現。這一奇特現象或許表明了中期的先民們選擇了尚不可知的埋葬習俗。我省僅在大地灣發現3座零星墓葬,均為成人單身葬,其中1座側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隨葬品,分別為陶瓮和骨笄;

(5)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以及褐陶。

飲食器多為細泥紅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儲器則以夾砂紅陶為主。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見圜底,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變,平底陶器終於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為主流器形。常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鋈盆多孔盆形或缽形甑雙唇口尖底瓶弦紋繩紋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類較前複雜,大型器物增多。紋飾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線紋,還有少量的剔刺紋附加堆紋等。制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

(6)陶製生產工具以紡輪陶刀為主,仍有少量的陶銼,形制較前複雜。細泥捏塑的紡輪增多,陶片改制的減少。陶刀形制更為規整,數量增多。陶製裝飾品仍是常見的陶環,但陶質細膩,小巧玲瓏,還出現酷似羊角的陶製裝飾品;

(7)石器的形態和技術比早期有所進步,加工較為精細,如常見的石斧更為厚重,石鏟刃部更為鋒利,石刀鑽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轉移;

(8)骨器種類、數量與早期相比有較明顯減少,表明狩獵在經濟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現不少精品骨鏃骨笄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甘肅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革,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狩獵比重下降。與陝西等鄰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但有分化的趨勢,地方區域性特點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凸顯出來。

陝西仰韶

在潼關縣境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處:

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這處遺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築隴海鐵路受到一些破損,大部分尚保存完好。


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台)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這處遺址發現有露出在南高紅2米的灰坑兩個。

視頻

仰韶文化相關視頻

神秘的中國彩陶 紀錄片
仰韶文化遺址宣傳片
中博鑑藏-石斧

參考文獻

  1. 關於甑的文化 甑的種類 甑的歷史 ,搜狐,2018-11-29 15:59
  2. 紅陶簡介:首次出土,泥質紅陶,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燒制,鑒寶檔案
  3. 臨潼姜寨原始村落遺址(1),三秦游
  4.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黃帝,人類學在線
  5. 釜 基本解釋,漢典
  6. 古老的慢輪制陶,2014-05-29 10:25 作者:吳麗瑋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