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点地梅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点地梅属

图片来自花卉图片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杜鹃花目 Ericales

科:   报春花族 Primuleae

族:   报春花族 Primuleae

属:   点地梅属 Androsace L.

点地梅属学名Androsace)是报春花科[1](Primulaceae)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约100种,分布于北温带一年生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叶各式,全部基生或旋叠状排列于枝上;花小,白色或红色;萼5裂;花冠高脚碟状或近轮状,管短于萼,裂片5,喉部有环纹或有折与裂片对生;雄蕊5,内藏;子房球形,花柱短;蒴果卵状或球形,5裂。本属和Primula属很相近,惟冠管短于花萼,且于喉部收缩。[2]

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二年生小草本。叶同型或异型,基生或簇生于根状茎或根出条端,形成莲座状叶丛,极少互生于直立的茎上。叶丛单生、数枚簇生或多数紧密排列,使植株成为半球形的垫状体。

花组成伞形花序生于花葶端,很少单生而无花葶;花萼钟状至杯状,5浅裂至深裂;花冠白色、粉红色或深红色,少有黄色,筒部短,通常呈坛状,约与花萼等长,喉部常收缩成环状突起,裂片5,全缘或先端微凹;雄蕊5,花丝极短,贴生于花冠筒上;花药卵形,先端钝;子房上位,花柱短,不伸出冠筒。蒴果近球形,5瓣裂;种子通常少数,稀多数。

属的模式种:大苞点地梅 Androsace maxima L.

生长习性

喜湿润、温暖、向阳环境和肥沃土壤,常生于山野草地或路旁。但是不论是在高山草原,还是在河谷滩地,只要有一丁点瘠薄的土壤它就能生根发芽。它的种子能自播繁殖。也可在冰天雪地中生存。

分布范围

本属约有100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我国有71种和7变种,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省区;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华南亦有少量种类分布。

用途价值

本属许多种类是典型的高山植物,植株矮小,形成密丛或垫状体,花色艳丽,适合布置岩石园或盆栽供观赏,亦有少数种类为民间草药。

植物简介

本属植物的营养器官分化较为强烈,存在很大的多样性,常为分类上的重要检索性状。鉴于在前人的著作中,对这一部分的描述较为混乱,本志统一采用了下列术语:

(1)根状茎 (Rhizoma) 为植株的地下部分,具节和缩短的节间,但无正常之叶,见于莲叶点地梅 A. henryi Oliv. 和峨眉点地梅 A. paxiana R. Knuth 等种类中。

(2)茎 (Caulis) 典型的地上茎在本属中仅见于直立点地梅 A. erecta Maxim. 和腋花点地梅 A. axillaris Franch.中,前者茎直立,具互生之叶以及顶生和腋生的伞形花序;后者茎初时近直立,后伸长匍匐,节上具轮生之叶和花。

(3)纤匍枝 (Sarmentum) 为自基生的叶丛中发出的无叶细长伏地枝,其顶端着地生根,发出新叶丛,成为可独立生活的新植株,如细蔓点地梅 A. cuscutiformis Franch 。

(4)根出条 (Surculus) 为自叶丛中发出的枝条;枝上无叶,稀具鳞片状过渡型叶片,顶端形成新叶丛,但不生根,下一年又自此叶丛中抽出新枝和花葶,因而叶丛间通常有明显的间距。植株由多数此种枝条和叶丛形成疏丛或密丛。高山组 Sect. Chamaejasme Koch的多数种类均属此类型。

(5)根出短枝 (Cauliculus) 这一术语最早由 Franchet 用于对本属植物的描述,指的是由根颈发出的枝条。这种枝条通常短而没有明显的节间,由新叶丛叠生于老叶丛上逐年缓慢伸长。植株常由多数此种短枝形成垫状体,如垫状点地梅 A. tapete Maxim. 等。从形态学的角度看,此种短枝也是根出条的一种类型,但本志采用此术语以示与前一类型的区别。

下级分类

石莲组(Sect. Aizoidium Hand. -Mazz.)

点地梅组(Sect. Androsace)

高山组(Sect. Chamaejasme Koch.)

厚叶组(Sect. Mirabiles (Hand. -Mazz.) Yang et Huang)

直立组(Sect. Orthocaulon Hand. -Mazz.)

裂叶组(Sect. Samuelia Schlechtd.)

参考文献

  1. 报春花科(樱草科)的特征,认识植物
  2.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