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苞點地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苞點地梅

圖片來自pladias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報春花科 Primulaceae

屬:    點地梅屬 Androsace

種:    大苞點地梅 A. maxima

大苞點地梅學名Androsace maxima)為報春花科[1](Primulaceae)點地梅屬(Androsace)下的一個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蓮座葉叢基生,葉狹倒卵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或具齒,兩面疏被長絨毛。花葶2至多數,從葉叢中抽出,被白色捲曲毛和腺毛;傘形花序多花,花梗直立;花冠白色或淡粉紅色。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主根細長,具少數支根。蓮座狀葉叢單生;葉片狹倒卵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5-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漸狹,無明顯葉柄,中上部邊緣有小牙齒,質地較厚,兩面近於無毛或疏被柔毛。

花葶2-4自葉叢中抽出,高2-7.5厘米,被白色捲曲柔毛和短腺毛;傘形花序多花,被小柔毛和腺毛;苞片大,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7毫米,寬1-2.5毫米,先端鈍或微尖;花梗直立,長1-1.5厘米;花萼杯狀,長3-4毫米,果時增大,長可達9毫米,分裂約達全長的2/5,被稀疏柔毛和短腺毛;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質地稍厚,老時黃褐色;花冠白色或淡粉紅色,直徑3-4毫米,筒部長約為花萼的2/3,裂片長圓形,長1-1.8毫米,先端鈍圓。蒴果近球形,與宿存花萼長等長或稍短。果期8月。

生長環境

散生於海拔520-4020米的山谷草地、山坡礫石地、固定沙地及丘間低地。

生長在沖積溝,乾旱灘地, 戈壁灘, 固定沙丘, 河灘、 荒地、 林緣、 丘間低地、沙丘、 山谷洪水溝、 山坡草甸、山坡石地、 石坡、石質丘陵。

分布範圍

產布於中國大陸的新疆北部、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山西等省區。廣布種,分布於北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採集加工

花期采全草,除去雜質,曬乾。

園林應用

花期較早,自播自繁能力強,可作為疏林或低矮草坪中的點綴。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