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连横 (历史学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文介绍的是台湾历史学家。关于先秦时代张仪提倡的外交手段,请见“连横 (外交策略)”。

连横
连横
天纵、雅堂
慕陶、剑花
本名 重送
出生 (1878-02-17)1878年2月17日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台湾县
逝世 1936年6月28日(1936-06-28)(58岁)
大清上海市
死因 肝癌
墓地 新北市泰山区明志路一段274号[1]
121.432°E 25.05979°N
纪念建筑 “连雅堂先生暨夫人墓”
国籍 大清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别名 连雅堂
民族 汉族
语言 台湾闽南语华语
教育程度 私塾
职业 学者、作家
雇主 芳兰号连得政、华南银行林熊征、雅堂书局创办人之一
组织 南社
栎社
机构 福建日日新闻
台南新报
台湾新闻
知名作品台湾通史
台湾语典
台湾诗乘
鸦片有益论
家乡 台湾台南
配偶 沈璈(沈筱云)
儿女 连夏甸(女)、连春台(女)、连震东(男)、连秋汉(女)
父母 连得政、刘妙娘
亲属连城璧、兄连重国、弟连重廷
汉语名称
简化字 连横
繁体字 連橫
汉语拼音 Lián Héng
闽南语白话字 Liân Hêng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幼名允斌谱名重送,小字神送表字天纵、一字雅堂[2],号武公慕陶剑花[3]福建省台湾府台湾县(今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4]台湾日治时期诗人台语文学者、台湾历史学家。1920年,著作《台湾通史》完成并出版,是台湾人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版本。另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等。

1930年,收了日本人的伍佰元稿费,发表〈鸦片有益论〉,大力夸扬台湾总督府重新开放的鸦片政策,使他受尽林献堂等台湾仕绅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国大陆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后迁葬台北县泰山乡(今日新北市泰山区)。其独子连震东(1960年曾任内政部长)及其两代单传后代连战(1996年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为中国国民党籍政治人物。 其外孙女为文学家林文月

生平

连家郡望山西上党明代时连佛保赴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今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发展,称为“马崎连氏”开基祖。清康熙年间,连佛保的十世孙连兴位,从漳州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今台南市中西区府前路原台南地方法院附近)。

1878年2月17日,连横出生于马兵营,幼名允斌谱名重送[5],连横以连雅堂为名字著书,为世人较熟悉的称号。

连横出身于商人世家,父亲是连得政,连横有兄连城璧连春台及一个弟弟连秋汉。由于道光咸丰年间,连横祖父连长瑞在漳州府府城枋桥头经营芳兰号烟铺,贩卖鸦片,收入颇丰。光绪十九年(1893年) ,连家开始踏入樟脑炼制,每年产量可达数万担,获利达数十万两白银,连家为当时漳州与台南两地的巨富,惟因日治时期日本人没收资产,家境中落[6]

早年经历(1878年-1902年)

连横早年家境富裕,入私塾就学,1891年(13岁),父亲教他读《台湾府志》并告诫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1895年,依照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台湾地方官民创台湾民主国,与大日本帝国爆发乙未战争。同年8月,连横父亲连得政病逝,当时连横仅17岁。

1897年,19岁的连横娶沈鸿杰(沈德墨)的24岁的女儿沈筱云(另称沈少云、沈璈)。沈鸿杰是连横著《台湾通史》“货殖列传”上列名的人物,和有钱世家结为亲家,对连家的经济发迹有著很大影响,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家业作为支撑,连横才可以毕生读书文史风流的生涯,和台湾当时的文士阶级诗酒唱酬。

1899年,连横21岁,为台南《台澎日报》记者,为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作歌颂诗〈欢迎儿玉督宪南巡颂德诗[7][8]

来往于中国和日治台湾之间(1902年-1914年)

1902年,24岁的连横曾赴福建参加科举。当时连横先去厦门,以银钱捐得监生功名,取得应考资格,再到福州乡试,但没有录取。

1904年4月23日,连横在台南生下其独子连震东(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

1905年(27岁),连横再一次离开台湾,在福建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可是《福建日日新闻》于同年即关闭,关闭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 连横儿子连震东认为,该报“鼓吹排满。当时在南洋同盟会同志阅报大喜,派闽人林竹痴先生来厦门,商讨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嗣以清廷忌先生之言论,饬吏向驻厦日本领事馆抗议,遂遭封闭。”[9]:1052
  • 连横的朋友林申生认为,该报关门的原因为,“缘该报社之组织不健全,非清吏向日人抗议之结果;日人特听其自生自灭耳”[10]
  • 和连横亲近的门生张振梁认为,“乃其时台局粗定,日人招徕台人故”[10]

1905年,《福建日日新闻》关闭后,连横又于同年回到日本统治的台湾,在由《台澎日报》改版而成的《台南新报》内任职。

1906年(28岁),连横因酷爱吟诗,与友人赵云石谢籁轩等十馀人在台南创南社(不同于1909年辛亥革命时期创立的的同名文学团体南社)。


连横位于台南公园里的铜像。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08年(30岁),连横举家迁到台中,任职于台中发行的《台湾新闻》汉文部。同年,连横开始撰写《台湾通史》。

1909年(31岁),连横与友人林痴仙赖绍尧林幼春等人创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磋[9][11]。(注:依据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栎社系于1902年由雾峰林痴仙(俊堂)、林南强(幼春)、燕雾大庄赖悔之(绍尧)三子始结诗社,名之曰“栎”,连横系1911年初加盟为栎社社友[12];1930年连横3月2日之《鸦片有益论》引发林献堂等人大怒,4月2日,栎社总会不以《鸦片有益论》破门,而以“十六回开会未出席”,技巧性地把连横退社[13]

连横34岁时(1912年),经由日本再度赴中国旅游,先抵达上海,与女弟子王香禅见面[14],再游南京杭州等地。

连横35岁时(1913年),前往北京参加华侨选举国会议员,不中。同年秋天,又转往奉天吉林,入新吉林报社工作[9][11]

连横36岁时(1914年春),再度回到北京,“时赵次珊先生掌清史馆,延先生入馆共事,因得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经其收入台湾通史”[9]:1052。据2005年5月1日台北《中国时报》报导,连横曾于1914年1月31日,“呈请北京政府恢复其中国国籍”、“这份原始档案材料仍存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5]

同年冬天,连横回到台湾台南,继续在《台南新报》任职[11]

中年经历(1914年-1931年)

1914年冬至1919年,连横一方面继续在《台南新报》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馀之暇持续《台湾通史》的著述工作,经过了前后十年的时间,终于在完成。

1919年,连横移居台北,受雇于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林熊征,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连横46岁时(1924年2月),在台北创立发行的汉语古典杂志“台湾诗荟”,一直到1925年10月赴浙江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同年,日本“常磐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给予特许经营权台北代理店,专营儿童保险,并曾于自己创办的“台湾诗荟”杂志上刊登广告。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理由是养病。1927年回到台北[11],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16]:8。该书店在两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11]

1930年3月2日,连横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新阿片政策讴歌论〉(民间俗称《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的言论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论称“鸦片不仅无害,甚至还被称为长寿膏,是有益的”。

此文章一经发表后,“全台舆论哗然,盖当时台胞方藉鸦片特许问题,义正辞严,以与日本统治当局奋战,骤见此文为虎作伥,都怒不可遏。连横顿成众矢之的”[16]:12。连横如此媚日之举,连当时的社会运动领袖林献堂都看不下去了。因此,台中诗社栎社随即集会开除他的会籍,使他连带和儿子连震东林献堂一派人士疏离,父子两人只好先后到《昭和新报》任职。陈明道也为,“此种鸦片有益论,成为连雅堂一生的污点。”[17]

晚年寓居于台南(1931年-1933年)

由于在台北几乎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和连横交往,他于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别人家中,“不复与北人士相闻问”。1931-1932年,连横担任台湾总督府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调查会委员。

连横既自觉在台人中无立足之地,乃有意转进国府治区。他著连震东先行,给他几块敲门砖,其中之一是用心修一书给旧日有意结下的文字交、如今国民党的党国大员张继(张溥泉),该年4月,连震东即带著连雅堂的八行书,前往中国投靠民国初的参议院议长张继[10](郑喜夫,1992:166;连横,1992a:8)同年6月18日,连震东在南京西华门吴铁城(1888-1953)处谒见张继。张继看了连横的信,觉其“真挚沈痛,大义凛然,深为感动,历久难释,于是携震东至北平,促其学习国语。”(郑喜夫,1992:167)

连横知道儿子连震东得到张继的爱护后,很高兴,在1931年7月26日给连震东的家书中,明讲这是卅年来的计画,教儿子“汝当在〔溥泉〕先生左右,供其使命,学习事务,忍苦耐劳。”(连横,1992a:6)这一两年内,他不断利用家书教连震东。比如,连震东在北平时,教他要“多识东北要人,可为将来同事之助”;张继可能要赴粤时,教他“汝当在其左右,如欲赴粤,可请随行,以资阅历”;抗日战争爆发、国府迁移之后,则是“张先生如入豫办事,汝可请之随行,盖因政府初移,人员必少,汝于此时如能得一位置,且在艰危之中,将来较有厚望。”后来连震东随张继到西安,连横又告诉连震东“汝在西安,位置甚好,勤谨办事,以资阅历,将来〔溥泉〕先生如任行政院长,必能调来中央,则可著著进行。”甚至教他要临魏碑,盖“欲与人士相往来,尺牍之书,必求精美,而后不致贻笑也。”

连横写给连震东的家书中说:“台湾实不可居”、“余居此间视之甚厌,四百万人中几无一可谈”、“吾不欲汝〔连震东〕为台湾人”,训诫连震东“切不可与此间朋友通讯”,甚至明示儿子:“此间朋友有询汝住所者,余皆不言”,也训诫已嫁在上海的长女夏甸不可回台湾。

1933年7月11日 ,连横举家移居上海[10]

逝世(1936年)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得年58岁,留下 32 岁独子连震东。此期间连震东乃跟随著张继到西安,任职西京筹备委员会,住在西安新城北门外,同年8月27日独子连战于西安出生。连横死前弥留时写给儿子连震东这么一段话:“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18]。死后迁葬返台,墓园位于今新北市泰山区第一公墓。

1939年3月1日,连横之妻沈筱云逝世于西安,葬于西安,当时连战还不满3岁。

论述与著作

《台湾通史》

全书共36卷,体裁则略仿司马迁的《史记》,分为纪、志、传三部分。总共包括了4纪、24志、60传,总计约60万字。记录则起自隋大业三年(607年),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凡约1290年的历史(见连横,1962)。

这本书的初版共分成3册,由连横自己筹设的台湾通史社出版。上册于1920年11月出版,中册于同年12月初版,下册则于1921年4月出版[11]。这本书后来有种种不同的版本,不过,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于1962年以“台湾文献丛刊”第128号为名出版的版本(共6册),在学术界最常被采用3

正面评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黄富三这样评价这本著作:“《台湾通史》可以说是第一部把台湾当作一个个体来处理的史学著作,具有先锋性的角色。如果说台湾史之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的话,无疑的《台湾通史》的贡献是很大的。”[19]

负面评论

也有台湾史的研究者对于《台湾通史》这本书的品质不敢恭维,比如说,在翁佳音等人关于台湾通史类著作的分析档,他们就认为:事实上,连氏之历史叙述多有误谬,甚至有人言连氏为“三流史家”,每页皆有错处……。而一本错误百出的“通史”书籍,能得两党长期的垂青,也可见政治力量如何干预通史著作了[20]杨云萍指出〈朱一贵起事檄〉为连横杜撰[21]。有说法认为连横依据江日昇《台湾外记》所记郑成功遣使的说辞,基于原文“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创造出〈与荷兰守将书〉“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22]吴密察则认为〈与荷兰守将书〉同样也是连横杜撰,因之前1919年从无文献有此文[21],与荷兰所记书信也不相同[23]

连横在《台湾通史》曾说自身家族有德性,为民族尊严而不参加清廷科举[24]。不过,连横的兄长连城璧就是秀才,他自己24岁时(1902年)也曾赴福建参加科举。当时连横先去厦门,以银钱捐得监生功名,取得应考资格,再到福州乡试,但不第。对于这件事情,他的儿子连震东解释,连横“非不知以其思想之新,获隽至难,特借应试之便,赴闽调养身体也。”[10]

鸦片有益论

在完成《台湾通史》这本著作以后,连横于1919年移居台北,受雇于华南银行的发起人,板桥林家林熊征,帮忙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16]:7。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1926年,连横又举家移居杭州一年,1927年回到台湾[11]

连横在回到台北以后,与友人黄潘万合开了一家书店,店名叫做雅堂书局。该书店标榜不卖日文书籍文具,但却又代理台湾总督府采购有关南方资料的汉文书籍业务,而成为御用书店[16]:8。该书店在两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11]

台湾日治时期中期,由于台湾人民的自觉,抵制阿片(即鸦片)逐渐有成,吸食者显著减少,因此阿片的专卖的收入也就跟著减少。当时台湾阿片的进口是由三井物产所株式会社独占。由于吸食者减少,台湾总督府在1929年1月颁布“改正鸦片令(按:当为“改正阿片令”)”。[17]

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引起全台有识之士的愤怒。然而,连横却于1930年3月2日,在日本人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台湾阿片特许问题〉(民间俗称《新阿片政策讴歌论》、《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有:“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 …… 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后,“全台舆论哗然,盖当时台胞方藉鸦片特许问题,义正辞严,以与日本统治当局奋战,骤见此文为虎作伥,都怒不可遏。连横顿成众矢之的”[16]:12。连横的这种举动,也遭到当时的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的批评。3月6日,林献堂在日记上这样写著:

因此,台中诗社栎社随即集会开除连雅堂会籍,使他连带和儿子连震东遭林献堂一派人士疏离,父子两人只好先后到《昭和新报》任职。陈明道也认为,“此种鸦片有益论,成为连雅堂一生的污点。”[17]

台湾语典

注释

  1. 连横的儿子连震东在帮连横所写的年表当中,将连横任职于《台澎日报》的时间列为1898年[11]:1059。然而,根据林元辉(1998,5)的资料,《台澎日报》却是在1899年6月才正式创刊。对于这个记载上的不一致,我们不清楚到底是连震东的年表有误,或者是连横在该报正式创刊前就已经在该报任职。
  2. 关于连横几次漫游中国的经验,林元辉(1998,6)将其写为1905年-1906年、1912年-1915年、以及1926年-1927年。前两次的时间似乎有误,这里引用其他资料来源(详见后述),不采用林元辉的资料。
  3. 根据翁佳音等(1992,37)的整理,当时市面上流通的《台湾通史》达11种版本之多。

家族

连横为连得政第三子,谱名连重送,有兄连城璧(连重裕)、连重国、弟连重廷。据《马崎连氏族谱》的〈台南马兵营连氏世系图〉记载,只有连横与连城璧有后代。[5]

连横与“安溪樟脑钜子沈鸿杰之女沈璈生三女一男。分别为长女夏甸(嫁给银行家林伯奏,其女林文月)、次女春台、长子震东、三女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