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资产阶级(法语:bourgeoisie,音译作布尔乔亚),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当中的阶级之一。
目录
辞源
资产阶级的英语“bourgeoisie”来自法语,源于意大利语的“borghesia”,而后者又是源于从希腊语“pyrgos[[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el的条目]]”演化而来的“borgo”,意思是村庄。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
资产阶级出现在中古时期的意大利,那时住在村庄中的居民开始变得比住在附近乡间的人还要富有。因此他们可以获得相对上较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接近统治阶级和神职人员,同时逐渐远离平民阶级。这种中古时期的资产阶级原型就是磨坊拥有者,他们能够快速地对当地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力,以至于可以对统治者表达否决权。
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原因是意大利同欧洲的两个商业世界联系密切。意大利不仅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好处,而且是西欧,北欧同东方各国贸易的中间商,从中得到了利益。在商品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为资产阶级萌芽提供了条件。
在此之后,资产阶级这一新兴阶级陆续在中欧,[西欧]]兴起,逐渐形成一独立阶级。
在接下来的世纪里,资产阶级这个名词则较适合用来指称最初的银行家,以及那些从事新兴活动如贸易和金融的人。19世纪之前,这个词大部分情况下指的就是低于贵族、高于农奴和无产阶级的广大人群。
在十九世纪时,资产阶级可以指因为赋税达到相当的地步,在未有普选权的欧洲代议制国家中,独占了政治权利的富人。而且在自己的工厂等场所,资本家更有把工人当作奴隶唤使的权力,以及把卖不出的货物(包括在饥荒时的食物)消毁的权力,拥有像以前的贵族般的权力,所以成为了社会主义者矛头指向的对象了。
马克思主义中的资产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中,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相反,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则被定义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通常也可以被称作资本家、布尔乔亚等,而无产阶级通常也可以被称为无产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无产阶级付出了全部劳动,理应获得全部的劳动果实。然而资产阶级(以及持资产阶级立场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尽量降低工人的工资,以提高(资产阶级的)利润。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利益(利润)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工资)之间存在矛盾。资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并未付出与其收入成正比的劳动(或者根本不劳动)。劳动价值被资本所剥夺。换句话说,资产阶级会剥削劳工。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产阶级”是压迫者和剥削者;而那些为了个人利益,在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罢工等)收受资产阶级的好处,在精神上或者行为上支持资产阶级,从而出卖了无产阶级利益的无产者则通常会被称为“工贼”或者“资产阶级的走狗”。
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语中,资产阶级主要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机构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过对公司大多数股份的掌握、选择权、信托、基金、仲介或关于市场业务的公开发言。因此“资本家”是指财富主要透过“投资”得来的人,而他们不须要工作以求生,没有劳动就得到了劳动果实,本质上也是通过资本剥削无产阶级。
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即通俗的用法)中,资产阶级和布尔乔亚等称呼时常被用来指代富人,而无产阶级和普罗大众等称呼(普罗是从无产阶级Proletarian的头音而来)则时常被用来指代穷人,而不是以判断其是否掌握生产资料的方式来划分。
阶级并非一个同质的完整实体,许多分析家会对资产阶级进行更细腻的划分。这些划分有:
- 大资产阶级(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组成,包括了企业家、贸易家、大地主等等。
- 中产阶级(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拥有固定继承财产或收入的人,他们比起上层资产阶级较不富有。
- 小资产阶级(petite bourgeoisie):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财产,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为生,一般不剥削别人的阶级,包括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等。
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资本家一般被马克思主义者描绘为:
- 奉从主义者(conformism)
- 保守主义者
- 庸俗主义者(philistinism)
- 个人主义者
- 对于个人财产过度关注
- 对宗教的虚伪信仰
-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Bourgeois nationalism)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家主要信奉“自由主义”,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幌子。
中国情况
中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充当了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们不仅依附于帝国主义,而且又与中国的地主阶级相互勾结,既压迫工农,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利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反动的腐朽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帝国主义联系较少的资产阶级。
它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另一方面,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妥协性。
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不能成为领导阶级,而只能充当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也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中国当代的资产阶级情况
因为中国共产党理论的说法是“在中华民国时的中国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1],而且这两者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并称只要无产阶级夺权后建立起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资产阶级就会“消亡”,所以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便声称“资产阶级在中国已不存在”。
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允许了私人企业的建立以及对国营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之后,仍沿用“资产阶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在三大改造中消亡”这一说法。
中国目前更多的使用“企业家”[2]或“实业家”[3][4]来称呼资本家。
视频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
视频2: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生
参考文献
- ↑ 人民民主专政是提出来的?. 中国雅虎知识堂.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8).
- ↑ google给出关键词“企业家”的搜索结果页面.
- ↑ google给出关键词“实业家”的搜索结果页面.
- ↑ 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纪念铜像在沪落成. 新华网. 2006年11月15日.
外部连结
- The Democratic State A Critique of Bourgeois Sovereig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