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襄垣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襄垣县靓丽美景展现园林城市原图链接来自 山西日报 的图片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辖区正中,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113°14′,北纬36°23′-36°44′之间。东以仙堂山黄岩山黎城县分界;西以石磴山沁县相连;南以五阳山、麓台山、磨盘山五赞山分别与潞城区潞州区屯留区接壤;北和武乡县为邻。县城位于长治市主城区北约50公里。2009年,襄垣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1]

地名由来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昭襄王攻赵,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北关贵江沟),因城系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2]

建制沿变

夏朝时,襄垣属冀州

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

西周时期,复属上党国。

春秋时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行政区调整后,地属平阳。

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四年,归晋侯赵襄子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襄垣。周安王姬娇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首置上党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伐韩,割断上党与韩都联系,上党守冯亭以郡归赵,地又属赵。赵王迁十四年,赵被秦灭,地归秦辖。

秦朝时期,置襄垣县属上党郡。二世胡亥二年为战国七雄之余魏王豹所据。

西汉王莽始建国元年,改襄垣为上党亭。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

西晋永嘉二年,刘琨迁都尉张倚领上党据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带)筑安民城。

东晋咸和三年,为后赵石勒辖地。升平二年,上党郡治安民城,地属前燕。太和,五符坚灭燕,地属后秦。太元十一年,地归后燕。太元十九年,北魏割上党置襄垣郡,领屯留、长子、壶关、寄氏、乐阳五县。

北魏泰常五年,废郡复县,属乡郡。北魏建义元年,复治襄垣郡,领五原、建义、刈陵、襄垣四县,属并州。

北齐废郡为县。

北周宣政元年改襄垣为潞州,开皇三年罢州。十六年于襄垣置韩州,隋大业初罢州为县,属上党郡。

武德初,复置韩州于襄垣,因漳水浸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领襄垣、铜 、黎城、涉县、武乡等五县。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县属潞州

五代时期,梁开平三年,地属梁。龙德三年属五代唐。清泰三年属五代晋。天福十二年,属五代汉。乾祐三年,属五代周。

宋太平兴国二年,属隆德军,后属隆德府。靖康初,属金河东路潞州属县。

元至元八年,废屯留县并入襄垣,为潞州辖县。至元十五年屯留、襄垣分置。

嘉靖八年,襄垣属潞安府。

民国元年(1912),襄垣直属山西省。

民国三年(1914),属冀宁道

民国六年(1917)废道归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山西在省、县间设政治区(称行政专员公署)襄垣属第三政治区(政治区设沁县)辖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太行区第二办事处辖县。

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二专署辖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6月归太行二专区辖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9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太行二专区辖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属左权专区辖县。同年8月改属山西省长治专区辖县。

1954年5月,属晋东南专区辖县。

1958年9月,襄垣与沁县合并,改称襄沁县,后又与沁源合并,又称沁县。

1959年9月,三县分治,襄垣仍为晋东南专区属县。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襄垣改属长治市辖[3]

区划沿革

1984年襄垣恢复乡镇建制,辖有六镇十四乡。六镇即:城关、王桥、夏店、侯堡、虎亭、西营。十四乡即:善福、北底、八里庄、原庄、九庄、南邯、榆林、上马、东岭、史北、王村、龙王堂、下良、强计。

2001年1月撤并乡镇时,缩编为8镇3乡,即将八里庄并入城关镇,更名为古韩镇;原庄乡并入王桥镇;南邯乡、九庄乡并入夏店镇;东岭乡并入虎亭镇、王村乡、史北乡、龙王堂乡合并,编为王村镇;下良乡、强计乡合并,编为下良镇;榆林乡并入上马乡。侯堡镇、西营镇、善福乡、北底乡原建制不动。

襄垣县有古韩镇王桥镇、侯堡镇、夏店镇、虒亭镇、西营镇、下良镇、王村镇善福乡、北底乡、上马乡、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8镇3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323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

人口统计

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279500人。其中,男性人口142539人,女性人口136961人,性别比(女=100)104.07,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42244人,乡村人口137256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0.89%,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根据卫计部门统计,2018年全县已婚育龄妇女49046人,出生人口2206人,人口出生率7.49‰;死亡1249人,死亡率4.24‰;人口自增率3.25‰;计划生育率98.69%。

地形地貌

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属半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内陆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魏灰山海拔1725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强计乡井背村);最低海拔800米(北底乡合河口)。县城为境内最大盆地,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0公里,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折合174万亩。按地貌划分:丘陵占57.5%,山区占31.9%,平川占10.6%.。

气候特点

襄垣大陆性气候特别显著,平均气温8°-9℃,四季分明,七、八、九月气候最高,平均达23.4℃,极端最高气温为38.1℃。十二月、一月、二月气温最低,平均为-8.1℃,极端最低气温为-29.1℃。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66天左右,最短118天,最长197天。

河流总量

襄垣属海河流域,地处浊漳河上游。浊漳河的三大干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别从境内的贺家垴、南沟、吴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汇合,至北底乡合河口与北源汇流,注入黎城,流经八个乡镇。境内还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数百条小溪纵横交织,河流总长度为90.5公里。

生产总值

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8.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68.5:28调整为2.9:72.6:2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801元,增长5.0%。

自然资源

襄垣物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花生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西瓜苹果、葡萄。乔木类主要有:杨、柳、榆、槐、楸、椿、黄芽树、皂荚树和松树。灌木类主要有:沙棘类(醋柳)、荆条、玛瑙等。药草类主要有:党参、桔梗、马斗铃、知母何首乌、女贞子、透骨草、甘草、黄苓、柴胡等一百余种。兽类主要有:豹、、豺、狐、黄鼠狼、山猫、野猪、岩松鼠、花鼠等。鸟类主要有:啄木鸟、野鸭、捞鱼鹳、猫头鹰、石鸡、山斑鸠、喜鹊、麻雀、小燕等。虫类主要有:蛇、蝎、蜈蚣、壁虎、蜂、蝇、蜻蜓、蝴蝶、蚊子等。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虾、蟹、鳖、蛤蚌、水螅等。其中豹和啄木鸟为珍稀动物。

动物种类

襄垣县兽类主要有:豹、、豺、狐、黄鼠狼、山猫、野猪、岩松鼠、花鼠等。鸟类主要有:啄木鸟、野鸭、捞鱼鹳、猫头鹰、石鸡、山斑鸠、喜鹊、麻雀、小燕等。虫类主要有:蛇、蝎、蜈蚣、壁虎、蜂、蝇、蜻蜓、蝴蝶、蚊子等。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虾、蟹、鳖、蛤蚌、水螅等。

植物资源

襄垣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马铃薯、花生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西瓜、苹果、、葡萄。乔木类主要有:杨、柳、榆、槐、楸、椿、黄芽树、皂荚树和松树。灌木类主要有:沙棘类(醋柳)、荆条、玛瑙等。药草类主要有:党参、桔梗、马斗铃、知母、何首乌、女贞子、透骨草、甘草、黄苓、柴胡等一百余种。

矿藏资源

全县煤炭储量75.8亿吨,可开采22亿吨;以中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熔灰份煤质的贫煤为主。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铜、锡、硫磺、石膏、云母、石英砂、石灰石、铝土矿、白云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余种,其中煤、铁矿极为丰富。全县煤田南起阎村、北至南岩长达45公里,宽10公里,共计450平方公里,煤田属沁水煤田,地质总储量75.8亿吨,煤质以中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熔灰份的贫煤为主,西部和南部储存有煤和配焦煤等优质煤,易开采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盖层为40-120米。铁矿分布在王桥、北底、下良、善福、西营等乡镇,总储量为3300万吨。氧化钙品位55%以上,是水泥、电石及其他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石膏石总储量为150万吨,分布在襄垣县东南部,是全省优质石膏石矿点之一。铝土矿、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砂的矿产资源储量在100万吨以上[4]

风景名胜

仙堂山

仙堂山位于太行山西麓,距县城东北25公里,景区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100—1750米。仙堂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早在1600年以前,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自唐武宗3万大军平仙堂之后,几经重修,最后一次修复于90年代。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发景点30多处,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宝峰湖

宝峰湖位于襄垣县城西30公里,紧临208国道,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公路。湖总容量1.3亿立方米,水表面积1万亩。环湖四周古迹和革命旧址有始建于三国宝峰寺麻衣祖师修炼之所麻衣洞、东晋著名高僧法显故里龚家沟,上党战役土落截击战战场和纪念碑。宝峰湖旅游开发区有九大景区,即:宝峰寺景区、水上乐园、法显故居景区、水上探险区、民俗风情景区、革命圣地景区、滨水别墅区、休闲度假区、商贸服务区和108处景点。

凉楼景区

凉楼景区位于山西省襄垣县,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凉楼为襄垣八景之一,古名通天楼。相传,周文王首在此研究天文、演易八卦,故又名八卦楼之说。凉楼景区,占地面积约十几平方公里。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现存的北魏、唐宋石雕、石刻、东岳庙南丰寺

娲皇宫

娲皇宫,属明代建筑,清朝民国初年曾三次维修。相传乃前人根据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为怀念娲皇圣母普救生灵的恩泽而动工修建的。历史上有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此宫殿式楼阁分上下两层,一层供奉造人娲皇,上层供俸补天娲皇。

朱砂洞

是一天然岩洞,面积近300平米,据县志称“旧传有人炼丹砂于此,后仙去。”明代庠生贾待旌有诗云:“洞隐深山里,秋高草木苍,”“烟霞堪作侣,倾倒白云乡。”将旧时这缥缈仙境跃然纸上。从前,有一医术很高的老道带了道童云游四方。见仙堂山有采不尽的名贵药材,便隐居此洞,潜心炼丹。天长日久,将此洞烧成朱砂一样的颜色,故名“朱砂洞”。正面供奉的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在我国的传统习惯中,他是冶炼业的始祖。旧时开办煤矿、炼铁等采掘冶炼业,都要供奉太上老君,充分体现了对始祖的崇拜和劳动人民对安全生产的企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故许多煤矿都供奉他。

弈棋亭

六角七踩重檐结构,攒天顶,建筑面积72平方米。于2003年4月底在原旧址上重修落成。最早是古人为纪念花仙和药王而兴建的。传说很多年以前的一个金秋时节,花仙和药王赴罢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相约周游天下名山大川。一日来到这里,为仙堂山的秀美风光所陶醉,便在此设局对弈。一局棋下了三天三夜竟不分胜负。他们饥肠辘辘召来山神土地备餐,两位仙家不客气地饱餐一顿,临行时,为感谢山神土地的热忱款待,花仙从锦囊中抓了一把花籽向空中撒去,药王也从药袋里抓了一把药籽向空中撒去,从此,仙堂山百花盛开,百药萌生。山里人说,仙堂山百草皆为药。山脚下井背村里有名的土医生马三孩曾以此草药为汤头,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黑龙洞

在洞口的右上方有一小型石刻,字迹工整,笔法规范,内容是“宋嘉佑三年九月初六日,王照张仲容弟仲宾、仲安同游仙堂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游人记载。宋驾佑三年为公元1058年,据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这与开发黑龙洞时出土的文物,即一金八铜九条铸造小龙属同一时代,也充分显示了仙堂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刘龙碑亭

兴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334平方米。院中栩栩如生的石虎,是依照刘龙骑虎跨涧到仙堂寺就读留下的化石虎雕刻的,山外河滩上有化石虎和虎掌石。大家在此拍照沾点刘龙的福气,就能功成名就,金榜题名。

著名人物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连楹以“专于职守,事君无二心,护法可断头,耿直忠烈”着入国史,同尚书暴昭以潞安“双忠”载入方志。

羊舌赤,字伯华,春秋时晋国人,代父秩扁佐中军尉。其食采于铜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称铜鞮伯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就发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赞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难乎哉!”

赵襄子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5]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襄垣人,为晋卿智瑶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显(334年~420年),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视频

襄垣县相关视频

襄垣宣传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