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轄區正中,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113°14′,北緯36°23′-36°44′之間。東以仙堂山、黃岩山與黎城縣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縣相連;南以五陽山、麓台山、磨盤山、五贊山分別與潞城區、潞州區、屯留區接壤;北和武鄉縣為鄰。縣城位於長治市主城區北約50公里。2009年,襄垣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評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1]。
目錄
地名由來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昭襄王攻趙,趙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今北關貴江溝),因城系趙襄子所築,故名「襄垣」[2]。
建制沿變
西周時期,復屬上黨國。
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後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行政區調整後,地屬平陽。
戰國時期,周貞定王十四年,歸晉侯趙襄子領地。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襄垣。周安王姬嬌二十六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繫,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趙王遷十四年,趙被秦滅,地歸秦轄。
秦朝時期,置襄垣縣屬上黨郡。二世胡亥二年為戰國七雄之餘魏王豹所據。
東漢光武建武元年,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并州上黨郡。
西晉永嘉二年,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築安民城。
東晉咸和三年,為後趙石勒轄地。昇平二年,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太和,五符堅滅燕,地屬後秦。太元十一年,地歸後燕。太元十九年,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
北魏泰常五年,廢郡復縣,屬鄉郡。北魏建義元年,復治襄垣郡,領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并州。
北齊廢郡為縣。
北周宣政元年改襄垣為潞州,開皇三年罷州。十六年於襄垣置韓州,隋大業初罷州為縣,屬上黨郡。
唐武德初,復置韓州於襄垣,因漳水浸城,築新城於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 、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縣屬潞州。
五代時期,梁開平三年,地屬梁。龍德三年屬五代唐。清泰三年屬五代晉。天福十二年,屬五代漢。乾祐三年,屬五代周。
宋太平興國二年,屬隆德軍,後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路潞州屬縣。
元至元八年,廢屯留縣併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屯留、襄垣分置。
明嘉靖八年,襄垣屬潞安府。
民國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
民國三年(1914),屬冀寧道。
民國六年(1917)廢道歸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政治區(稱行政專員公署)襄垣屬第三政治區(政治區設沁縣)轄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
民國三十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二專署轄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轄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轄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屬左權專區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
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轄縣。
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併,改稱襄沁縣,後又與沁源合併,又稱沁縣。
1959年9月,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
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3]。
區劃沿革
1984年襄垣恢復鄉鎮建制,轄有六鎮十四鄉。六鎮即:城關、王橋、夏店、侯堡、虎亭、西營。十四鄉即:善福、北底、八里莊、原莊、九莊、南邯、榆林、上馬、東嶺、史北、王村、龍王堂、下良、強計。
2001年1月撤併鄉鎮時,縮編為8鎮3鄉,即將八里莊併入城關鎮,更名為古韓鎮;原莊鄉併入王橋鎮;南邯鄉、九莊鄉併入夏店鎮;東嶺鄉併入虎亭鎮、王村鄉、史北鄉、龍王堂鄉合併,編為王村鎮;下良鄉、強計鄉合併,編為下良鎮;榆林鄉併入上馬鄉。侯堡鎮、西營鎮、善福鄉、北底鄉原建制不動。
襄垣縣有古韓鎮、王橋鎮、侯堡鎮、夏店鎮、虒亭鎮、西營鎮、下良鎮、王村鎮、善福鄉、北底鄉、上馬鄉、襄垣經濟技術開發區8鎮3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323個行政村,1088個自然村,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
人口統計
2018年末,全縣總人口279500人。其中,男性人口142539人,女性人口136961人,性別比(女=100)104.07,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42244人,鄉村人口137256人,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0.89%,比上年提高1.24個百分點。根據衛計部門統計,2018年全縣已婚育齡婦女49046人,出生人口2206人,人口出生率7.49‰;死亡1249人,死亡率4.24‰;人口自增率3.25‰;計劃生育率98.69%。
地形地貌
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內陸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魏灰山海拔1725米,為境內最高山峰(強計鄉井背村);最低海拔800米(北底鄉合河口)。縣城為境內最大盆地,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40公里,全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折合174萬畝。按地貌劃分:丘陵占57.5%,山區占31.9%,平川占10.6%.。
氣候特點
襄垣大陸性氣候特別顯著,平均氣溫8°-9℃,四季分明,七、八、九月氣候最高,平均達23.4℃,極端最高氣溫為38.1℃。十二月、一月、二月氣溫最低,平均為-8.1℃,極端最低氣溫為-29.1℃。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集中於七、八、九三個月。全年無霜期一般為166天左右,最短118天,最長197天。
河流總量
襄垣屬海河流域,地處濁漳河上游。濁漳河的三大幹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別從境內的賀家垴、南溝、吳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匯合,至北底鄉合河口與北源匯流,注入黎城,流經八個鄉鎮。境內還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數百條小溪縱橫交織,河流總長度為90.5公里。
生產總值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8.5億元,比上年增長5.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7億元,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165.9億元,增長4.8%;第三產業增加值55.9億元,增長6.2%。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5:68.5:28調整為2.9:72.6:24.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1801元,增長5.0%。
自然資源
襄垣物產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大豆、馬鈴薯、花生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西瓜、蘋果、梨、葡萄。喬木類主要有:楊、柳、榆、槐、楸、椿、黃芽樹、皂莢樹和松樹。灌木類主要有:沙棘類(醋柳)、荊條、瑪瑙等。藥草類主要有:黨參、桔梗、馬斗鈴、知母、何首烏、女貞子、透骨草、甘草、黃苓、柴胡等一百餘種。獸類主要有:豹、狼、豺、狐、黃鼠狼、山貓、野豬、岩松鼠、花鼠等。鳥類主要有:啄木鳥、野鴨、撈魚鸛、貓頭鷹、石雞、山斑鳩、喜鵲、麻雀、小燕等。蟲類主要有:蛇、蠍、蜈蚣、壁虎、蜂、蠅、蜻蜓、蝴蝶、蚊子等。魚類主要有:草魚、鯉魚、鰱魚、蝦、蟹、鱉、蛤蚌、水螅等。其中豹和啄木鳥為珍稀動物。
動物種類
襄垣縣獸類主要有:豹、狼、豺、狐、黃鼠狼、山貓、野豬、岩松鼠、花鼠等。鳥類主要有:啄木鳥、野鴨、撈魚鸛、貓頭鷹、石雞、山斑鳩、喜鵲、麻雀、小燕等。蟲類主要有:蛇、蠍、蜈蚣、壁虎、蜂、蠅、蜻蜓、蝴蝶、蚊子等。魚類主要有:草魚、鯉魚、鰱魚、蝦、蟹、鱉、蛤蚌、水螅等。
植物資源
襄垣縣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梁、大豆、馬鈴薯、花生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西瓜、蘋果、梨、葡萄。喬木類主要有:楊、柳、榆、槐、楸、椿、黃芽樹、皂莢樹和松樹。灌木類主要有:沙棘類(醋柳)、荊條、瑪瑙等。藥草類主要有:黨參、桔梗、馬斗鈴、知母、何首烏、女貞子、透骨草、甘草、黃苓、柴胡等一百餘種。
礦藏資源
全縣煤炭儲量75.8億噸,可開採22億噸;以中灰、低硫、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煤質的貧煤為主。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錳、銅、錫、硫磺、石膏、雲母、石英砂、石灰石、鋁土礦、白雲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餘種,其中煤、鐵礦極為豐富。全縣煤田南起閻村、北至南岩長達45公里,寬10公里,共計450平方公里,煤田屬沁水煤田,地質總儲量75.8億噸,煤質以中灰、低硫、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的貧煤為主,西部和南部儲存有煤和配焦煤等優質煤,易開採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蓋層為40-120米。鐵礦分布在王橋、北底、下良、善福、西營等鄉鎮,總儲量為3300萬噸。氧化鈣品位55%以上,是水泥、電石及其他建築材料的優質原料。石膏石總儲量為150萬噸,分布在襄垣縣東南部,是全省優質石膏石礦點之一。鋁土礦、大理石、白雲石、石英砂的礦產資源儲量在100萬噸以上[4]。
風景名勝
仙堂山
仙堂山位於太行山西麓,距縣城東北25公里,景區面積22平方公里,海拔1100—1750米。仙堂寺始建於東晉咸康年間,早在1600年以前,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自唐武宗3萬大軍平仙堂之後,幾經重修,最後一次修復於90年代。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開發景點30多處,並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寶峰湖
寶峰湖位於襄垣縣城西30公里,緊臨208國道,太焦鐵路和太長高速公路。湖總容量1.3億立方米,水表面積1萬畝。環湖四周古蹟和革命舊址有始建於三國的寶峰寺、麻衣祖師修煉之所麻衣洞、東晉著名高僧法顯故里龔家溝,上黨戰役土落截擊戰戰場和紀念碑。寶峰湖旅遊開發區有九大景區,即:寶峰寺景區、水上樂園、法顯故居景區、水上探險區、民俗風情景區、革命聖地景區、濱水別墅區、休閒度假區、商貿服務區和108處景點。
涼樓景區
涼樓景區位於山西省襄垣縣,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涼樓為襄垣八景之一,古名通天樓。相傳,周文王首在此研究天文、演易八卦,故又名八卦樓之說。涼樓景區,占地面積約十幾平方公里。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現存的北魏、唐宋石雕、石刻、東嶽廟、南豐寺。
媧皇宮
媧皇宮,屬明代建築,清朝和民國初年曾三次維修。相傳乃前人根據女媧娘娘鍊石補天的神話故事,為懷念媧皇聖母普救生靈的恩澤而動工修建的。歷史上有女媧補天和女媧造人的傳說。此宮殿式樓閣分上下兩層,一層供奉造人媧皇,上層供俸補天媧皇。
硃砂洞
是一天然岩洞,面積近300平米,據縣誌稱「舊傳有人煉丹砂於此,後仙去。」明代庠生賈待旌有詩云:「洞隱深山裡,秋高草木蒼,」「煙霞堪作侶,傾倒白雲鄉。」將舊時這縹緲仙境躍然紙上。從前,有一醫術很高的老道帶了道童雲遊四方。見仙堂山有采不盡的名貴藥材,便隱居此洞,潛心煉丹。天長日久,將此洞燒成硃砂一樣的顏色,故名「硃砂洞」。正面供奉的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在我國的傳統習慣中,他是冶煉業的始祖。舊時開辦煤礦、煉鐵等採掘冶煉業,都要供奉太上老君,充分體現了對始祖的崇拜和勞動人民對安全生產的企盼。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故許多煤礦都供奉他。
弈棋亭
六角七踩重檐結構,攢天頂,建築面積72平方米。於2003年4月底在原舊址上重修落成。最早是古人為紀念花仙和藥王而興建的。傳說很多年以前的一個金秋時節,花仙和藥王赴罷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相約週遊天下名山大川。一日來到這裡,為仙堂山的秀美風光所陶醉,便在此設局對弈。一局棋下了三天三夜竟不分勝負。他們飢腸轆轆召來山神土地備餐,兩位仙家不客氣地飽餐一頓,臨行時,為感謝山神土地的熱忱款待,花仙從錦囊中抓了一把花籽向空中撒去,藥王也從藥袋裡抓了一把藥籽向空中撒去,從此,仙堂山百花盛開,百藥萌生。山里人說,仙堂山百草皆為藥。山腳下井背村里有名的土醫生馬三孩曾以此草藥為湯頭,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
黑龍洞
在洞口的右上方有一小型石刻,字跡工整,筆法規範,內容是「宋嘉佑三年九月初六日,王照、張仲容、弟仲賓、仲安同遊仙堂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遊人記載。宋駕佑三年為公元1058年,據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這與開發黑龍洞時出土的文物,即一金八銅九條鑄造小龍屬同一時代,也充分顯示了仙堂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劉龍碑亭
興建於1995年,占地面積334平方米。院中栩栩如生的石虎,是依照劉龍騎虎跨澗到仙堂寺就讀留下的化石虎雕刻的,山外河灘上有化石虎和虎掌石。大家在此拍照沾點劉龍的福氣,就能功成名就,金榜題名。
著名人物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着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志。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併的戰國早期[5]。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334年~420年),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視頻
襄垣縣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千年古縣!山西又增一處!怎麼才能入選?,搜狐,2018-12-17
- ↑ 襄垣最全百科!關於襄垣,你了解多少? ,搜狐,2017-10-27
- ↑ 歷史沿革,長治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19-12-01
- ↑ 【每周一域】浪漫之城 美麗襄垣 ,搜狐,2018-12-30
- ↑ 魅力襄垣(人物篇) 襄垣為何稱「古韓」? ,搜狐,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