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屯留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屯留區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界於東經112°28′-113°3′、北緯36°13′-36°30′之間;東越太行直達冀魯,南經晉城可探中原,西連臨汾能通陝甘,北跨晉中可依太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屯留縣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0℃,一月零下7.5℃,七月 23.5℃。年降雨量540毫米,霜凍期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60天。

地理位置

屯留地處太岳山東側,地勢西高東低,西有盤秀山、摩河嶺、田石山、瓷城山、南屏山;北有老爺山、磨盤垴白雲山;東北有浮山、良村山;南有嶷山鳳凰山。最高峰為盤秀山,海拔1573米。中部丘陵地形破碎。東部平原,為上黨盆地的組成部分。境內穿插山泉水池近百個,季節河上百條。長年河有五條,以絳河最大,發源與盤秀山北懷和高莊山南腰,由西向東斜貫全境,其支流網布境內大部地區。

屯留縣總面積1142平方公里,平面輪廓呈四邊形,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山區、丘陵、平川大體各占三分之一。

歷史演進

《輿圖志》記述:屯留夏代屬冀州

商、周時代為黎候領地。

《左傳》宣公十六年(前593年)和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春,分別有「晉人滅赤狄潞子國,留吁歸晉,改稱純留。」,「晉人執孫蒯於純留"的記述,說明西周末期及春秋時期屯留為潞子國領地,稱為留吁,歸晉後又改稱純留。

《史記·趙世家》記述:「(趙)肅侯元年(前349年)奪晉君端氏,徙處(晉君)屯留。」說明戰國時期才稱為屯留。

西漢時,置屯留、余吾兩縣,都屬上黨郡

東漢,余吾併入屯留。

三國、魏、晉時,都沿襲東漢的建制。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分置屯留、寄氏兩縣,皆屬上黨郡。不久,寄氏又併入屯留。

北齊,取消屯留建制,將屯留併入長子。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恢復屯留建制,仍屬上黨郡。

唐朝、五代,沿襲隋代建制,改屬潞州府。

宋朝,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屬河東路(故平陽府,今臨汾)隆德府(潞安府)。

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屯留併入襄垣,後於襄垣分治,皆屬潞州府。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屯留都屬潞安府。

中華民國初年,屯留屬冀寧道,後屬長治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屬太岳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劃分屯留、漳西兩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劃分屯留、襄漳(漳西、襄西兩縣合併為襄漳縣)兩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全縣解放,恢復屯留建制,屬長治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屯留屬晉東南專署。

1958年,與長子縣合併為屯長縣,屬晉東南地區。

1961年,屯長縣撤銷,重置屯留縣,仍屬晉東南地區。

1985年5月,實行市管縣,撤銷晉東南地區,屯留歸屬長治市[1]

2018年6月19日,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屯留縣,設立長治市屯留區,以原屯留縣的行政區域為屯留區的行政區域,屯留區人民政府駐麟絳鎮東大街51號。

2018年11月23日,長治市屯留區正式掛牌成立[2]

行政區劃

屯留區下轄7個鎮、4個鄉:

麟絳鎮、上村鎮、漁澤鎮、余吾鎮、吾元鎮、張店鎮、豐宜鎮、李高鄉、路村鄉、河神廟鄉、西賈鄉、西流寨開發區、康莊工業園區和上蓮開發區[3]

全區人口

2007年底全區總人口25.99萬人,男性人口 13.36萬人,女性人口12.62萬人,男女性別比106︰100,全年人口出生率11.14‰,比上年下降0.3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5.49‰,比上年下降 -0.16個千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27 人。少數民族10個,共 121人。

交通要道

屯留區距市區、長治飛機場長治火車站車程僅20分鐘。交通四通八達,太長高速、長晉高速、長邯高速、長臨高速四條高速在屯留立交。208、309國道貫穿南北東西。自古有「雄稱四塞」、「古韓要地」、「三晉通衢」之稱。

當地特產

青椒、尖椒:屯留古有米糧川之稱,今有蔬菜縣之譽。因地肥水美、晝夜溫差大,故發展蔬菜得天獨厚,尤其是青椒、尖椒等茄果類菜更為上乘。

小雜糧:屯留屬濕潤大陸性氣候,山區、丘陵面積大,且遠離「三廢」污染源,群眾素有種植小雜糧的歷史習慣。

黃大豆、黑小豆、青大豆:生產加工的黃、黑、青大豆,是由該中心原料基地定點生產的春播大豆。

紅小豆:也叫赤小豆,生產加工的紅小豆個大粒圓,紅潤晶亮。其產地來自屯留縣西部丘陵山區鄉鎮,其營養價值高。

綠豆:粒大圓勻,乾淨衛生,來源於西部山區鄉鎮。

豇豆:原料購於屯留縣的西部丘陵山區基地,經過精選的豇豆,無雜質,顆粒大小一致。具有品質好、營養成分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纖維質、礦物元素以及有機酸等高級營養保健成分,而且還含有較高藥用價值。

「珍珠黃」小米:以其顆粒圓潤,色澤金黃晶亮,煮粥入口噴香而享譽省內外,故名「珍珠黃」。該米曾為明清兩代朝廷貢品,在黨的十二大上進入人民大會堂餐桌,其營養價值較高。

玉米糝:經過精細加工而製成的。其營養豐富,每500克玉米糝中含蛋白質43克,脂肪22克,碳水化合物365克,尼克酸12克,且含有大量亞油酸、維生素E和酶等對延年益壽有效的成分。

三和面:一種風味獨特的麵食。生產出來的黃豆、紅小豆、綠豆、豇豆、小麥,通過分類加工成粉,科學配製精細加工,自然風乾而製成的。

西賈大蔥:西賈大蔥種植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年間就銷往太原、河南各地。其特點根白如玉,葉色青翠,莖長葉短,辛辣味濃,貯存時間長,且有蔥花落鍋自然散開不粘連的特性。

經濟發展

工業方面

屯留把推進工業新型化作為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的重頭戲,確立了「以地上地下資源為依託,着力打造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加快推進工業新型化進程」的新思路。投資1854萬元,道路設施大大改善;投資6.05億元,建設500KV、220KV、110KV三座大型變電站工程,改善電力基礎設施;投資2.3億元,規劃建設屯谷水庫,確保企業生產用水;全縣新上8個投資超過10億元,稅收超千萬的新型化工業項目。80個投資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總投資達到870億元。

通過努力,到2010年,全縣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將形成2000萬噸原煤、1000萬噸洗精煤、350萬噸焦炭、50萬噸焦油、140萬噸甲醇、60萬噸電石、300億度電、20萬噸聚氯乙烯及20萬噸配套燒鹼、16萬噸煤制油、2500噸多晶硅的生產規模,實現工業總產值260億元。「梧桐」日趨枝繁葉茂,「鳳凰」紛紛棲落,去年以來就有太行製藥康寶生物昂生藥業等10餘家知名企業入駐屯留投資建廠。

農業方面

屯留縣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總抓手,確立了「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實施標準化生產為切入點,着力打造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化」的發展思路,明確提出了「突出一個重點」,抓好「八個推進」的具體措施。

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政府在政策上優惠、資金上扶持,投資2.5億元共建設農業化項目8個,使全縣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總數達到40餘個;二是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形成以老爺山生態園等三個農業生態園為帶動,以優質雜糧、乾鮮水果、綠色蔬菜、畜牧養殖為主導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格局;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修村通水泥路100公里,解決了農村6萬人的飲水安全,新增節水面積0.8萬畝,改善水澆地0.9萬畝,新增農機總動力2300馬力;四是加快發展中介服務組織。組建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五是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共完成了53家農資農家店的建設任務,促進了農產品的市場流通。

發展規劃

建設小康屯留,努力實現屯留經濟社會的新跨越。建設秀美屯留,努力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突破。建設和諧屯留,努力實現屯留人民生活質量的新提高[4]

旅遊文化

自然生態資源屯留縣域地形呈長方形,南北寬25公里,東西長60公里,總面積1142平方公里,境內主要山脈有:

老爺山(又名麟山),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處,海拔高度1266米,乃遠古神話傳說羿射九烏之地;

盤秀山(古稱鹿瀆山)雄居屯留群山之首,海拔高度為1574米,位於縣城西45公里張店鎮境內,相傳為炎帝誕生之所。有「連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掛倚絕壁」之奇,此山岩岫盤曲,蜿蜒百餘里,與上黨關相連。山頂建有廟宇供奉先師、藥王等聖仙,香火不斷。

嶷山,海拔高度1021米,位於縣城南5公里西賈鄉境內,當年北魏孝文帝路經此處,疑此山有伏龍之狀,遂命人挑斷龍脈,但仍難擋此地巨龍騰起,後「潞州別駕」李隆基登龍位即應在此。因此「嶷山臥龍」成為屯留古八景之一。

白雲山,海拔高度1015米,位於縣城北10公里路村鄉境內,乃漢丞相張良隱居之所。主要河流:縣境內有三條較大的河流,即:絳河嵐河谷河,屬海河流域,漳河水系,濁漳河南源支流。絳河發源於盤秀山、瓮城山,由西向東橫貫全縣,匯入漳澤水庫,全長81.2公里,中游修建中型水庫一座,即「八一」屯絳水庫;谷河上投資2.8億元的屯谷水庫正準備開工興建。

屯留古八景:三嵕煙雨、寶峰碑影、開壁晴嵐、八泉飛瀑、龍潭夜月、嶷山臥龍、絳河春漲、瓶城曉鍾。

紅色旅遊:「上黨戰役主戰場」,在這裡曾打響了全國解放戰爭的第一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朱德陳賡以及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光輝的戰鬥足跡。他們戰鬥和生活過的舊址至今仍存,

新興旅遊資源:府西休閒廣場屯留會堂、商貿中心等標誌性建築,東西呼應,東有城東森林公園,西有潞安花苑小區;南北夾擊,南有嶷山植物生態園,青少年活動中心,北有絳河瓶城公園等供人們休閒、遊玩、旅遊、賞景的場所。

文物古蹟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路村鄉姬村的寶峰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黨戰役老爺山戰鬥遺址,路村鄉王村崇福院,西賈鄉西魏村腦張村遺址

主要舊址有:(1)位於老爺山的「上黨戰役舊址」紀念亭;(2)上蓮賀家嶺劉鄧前線指揮所;(3)西村走馬嶺陳賡指揮所;(4)上蓮王家渠上黨戰役磨盤垴戰鬥遺址;(5)漁澤鎮寺底村的中共北方局晉冀豫黨校舊址(八路軍抗大一分校舊址);(6)余吾鎮老爺山戰鬥前方醫院舊址;(7)吾元鎮羅村抗日縣政府舊址;(8)河神廟店上村「八一」水庫烈士紀念亭;(9)路村鄉王村魏拯民(東北抗聯政委)舊居等[5]

家鄉名人

魏拯民(1909年~1941年),原名關有維,字泊張。1909年2月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早年因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1926年6月在太原一中入團。1927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先後在北平安陽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魏拯民創辦了中共屯留臨時支部黨刊《鋤耕》,指導家鄉的革命鬥爭。

教育方面

屯留一中

屯留一中創建於1947年5月,是上黨地區最早的三所中學之一。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先生為學校題寫了校匾。學校設在縣城張賢街。屯留一中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十軌制,具有30個教學班的高級中學。目前在校學生2000餘名,教職工170多人,校園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9萬平方米。

視頻

屯留區相關視頻

文明之城 大美屯留
最美礦山 屯留
屯留一中:統籌規劃 精心備考

參考資料

  1. 歷史沿革,長治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 長治市屯留區舉行揭牌儀式 ,搜狐,2018-11-25
  3. 山西有119個縣級行政單位,變成117個啦! ,搜狐,2018-10-13
  4. 屯留區多點發力推動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搜狐,2019-03-27
  5. 屯留區文物古蹟介紹,博雅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