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中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出生于中国浙江省奉化[2]中国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改革家外交家儒学家书法家、中国和台湾两岸20世纪最为重要人物、中华民国风云人物、黄埔军校创始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三民主义信仰者、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中国国民党领袖、中华民国陆军创始人之一、中华民国空军创世人之一、中华民国海军创世人之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军统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行政院院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台湾期间,直至1975年4月5日清明节去世,享年88岁。

蒋中正
第1-5任总统
任期
1950年3月1日-1975年4月5日
副总统 李宗仁
陈诚
严家淦
前任 李宗仁(代理)
继任 严家淦
个人资料
政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 毛福梅(1901年-1927年结婚)
宋美龄(1927年-1975年结婚)
伴侣 姚冶诚(1911年—1927年)
陈洁如(1921年—1927年)
儿女 蒋经国
蒋纬国
父母蒋肇聪、母 王采玉
亲属 曾祖父 蒋祈增,祖父 蒋斯千
宗教信仰 汉传佛教(1887年-1930年)
中国基督教新教(1930年-1975年)

[3] 蒋介石任中华民国自行宪起的第一至第五任总统,并连续当选中国国民党总裁[4]。蒋介石是中国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儒学家黄埔军校创始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反共主义者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中国国民党领袖国民革命军 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军统帅中华民国总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行政院院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第1—5任总统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蒋中正是继孙中山后,中华民国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重要领导者和领袖。蒋早年于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肄业,考送日本振武学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团士官候补生;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30年10月受基督教新教洗礼[5]:187。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创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孙逝世后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蒋领导军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国民大会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在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占领中国大陆,蒋和中华民国政府军民撤退台澎金马

台湾期间,蒋介石实施台湾省戒严令,直至1975年4月5日清明节去世,享年88岁。

家庭背景

蒋自称是后梁明州评事蒋宗霸宋代光禄大夫蒋浚明后人[6]:2。曾祖父蒋祈增,字怀盛;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亲蒋肇聪斋号肃庵,或字肃菴;母亲王采玉:70。父亲蒋肇聪继承祖业在奉化溪口镇经营玉泰盐铺,于蒋八岁时去世[2]:1461。蒋家的地产也包括:竹林、梯田茶园,让蒋家当时成为溪口镇的五大首富,但仍不算乡绅等级[7]。据《蒋介石传》作者严如平在浙江奉化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史料,蒋家世清楚,曾有传说蒋父是河南许昌县衙师爷,蒋母先前嫁给许昌郑氏,蒋是出生在许昌之郑三发子云云,不确:1461[8]。蒋由母亲王采玉抚育成人,对母亲颇为孝顺:1461。1921年6月14日,蒋母亲王太夫人去世,蒋回家奔丧,孙中山派陈果夫作为个人代表参加葬礼,还亲笔题“蒋母之墓”四个字:460

夫人及儿子

蒋原有妻妾,1901年在家乡同毛福梅结婚,1910年生蒋经国:1467。1921年毛福梅出为王采玉义女:187。1912年,蒋在上海纳姚冶诚。1921年12月5日,蒋与陈洁如之婚礼在上海永安公司大楼里之大东旅社举行,张静江是证婚人。1927年8月,陈洁如被哄退,离开上海前往美国[4]:168

1927年,蒋赴日本向宋太夫人面见求婚之际,9月28、29、30日,在上海《申报》,连续三天刊登“蒋中正启事”申明单身[9]。12月1日,蒋与宋美龄结婚[4]:276,当天上海《申报》刊登两则启事,一是蒋宋联姻,一是蒋之离婚声明:“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4]:29。结婚典礼先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进行,由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总干事余日章证婚,随后又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传统婚礼,由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证婚[10]


少年习文

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时,蒋生于浙江奉化武岭溪口镇玉泰盐铺楼上。蒋五岁入塾,自称“幼性顽钝,弗受绳尺”;蒋在私塾诵读“四书”“五经 ”及文史典籍10馀年,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熏陶。通过报刊和其他信息之影响,蒋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寻出路。

1903年起,先后转入奉化凤麓学堂、宁波箭金公学、奉化龙津中学堂读书,学习新知识[2]:1461。青年和中年时期,蒋也读过一些近代书刊。凤麓学堂与龙津学堂是奉化两所新办学校,学堂开设英文、算学等新课,但教学重心仍在经史子集等旧学[11]。曾经在龙津中学堂担任过蒋之英文教师董显光回忆,蒋给他留下难忘印象,“是他每天抢着上海送到报纸的那种热切期待的表情”[12]:34。时值《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寙败,民族危机严重,又因蒋丧父后家庭社会地位低微,乃决心出国学习军事[2]:1461

投笔从戎

1906年4月东渡日本,肄业于东京清华学校,结识在警监学校学习之陈其美,受到反清思想影响[2]:1461-1462。蒋没有像当时许多人那样选择理工及教育等和社会发展有关之科目,而是选择这条和传统中国文化人并不相契之道路。蒋试图就读军校,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到日本后,因非公费留学不能入军校[13]:458。同年冬返回中国,翌年夏考入清政府开办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即保定军官学校前身),习炮兵[2]:1462

1908年春被选送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学军事;随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2]:1462。1910年蒋与孙中山在日本会面。蒋1910年11月从振武学校毕业时,其总成绩在62名毕业生中,排名第55,倒数第八,不能算是优秀[14]:53-84。1910年冬振武学校结业后[2]:1462,和张群编入高田炮兵第十三师团士官候补生[13]:458,受到严格军事训练[2]:1462。蒋分配至日军野战炮兵第19联队实习,倒是表现相当不错[14]:53-84。振武学堂是1903年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所创立之日本国立军人养成学校,是为了预计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或陆军户山学校就读之清国留学生,而特别设置之预备教育学校[15]:246。所学课程以军事科目和日本语为主;高度军事化教育,造成蒋强烈军事化思维。后来晋升上等兵。1911年6月,晋升炮兵一等兵;8月,晋升炮兵伍长;若非因辛亥革命回国,12月蒋已确定晋升军曹[14]:53-84。蒋为将自己学历作实,以捐会费为名,派其副官陈铭阁到北京米市胡同南兵马司,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同学会总会负责人刘宗纪,要他将蒋说成是日本士官学校第6期毕业,并捐款5万大洋[16]

参与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日本,蒋和张群等即由长崎乘趁日轮回中国,10月30日抵上海;11月3日陈其美夺取上海,并为攻占南京聚集力量[13]:458。蒋奉陈其美委派,任敢死队队长,与王金发等人率领队员百馀人赴杭州,参加11月4日光复浙江之役[2]:1462。不久返回上海,任沪军第五团团长[2]:1462。蒋隶属第二师,师长黄郛,旅长是张宗昌[13]:458。时与沪军都督陈其美、督署参谋长黄郛甚为相投,遂结为异姓兄弟[2]:1462。蒋被认为是党内有数之军事人。

1912年1月14日,因派系之争,陈其美命蒋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病房[17]:1164。另有资料记载是蒋亲手枪杀陶[2]:1462。孙中山下令“严速究缉”,蒋因陶案之故,乃避往日本[13]:459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蒋在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指挥下,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之役;8月各地讨袁军先后失败,蒋于10月在上海加入正在筹建之中华革命党,11月亡命日本[2]:1462

1914年春奉命回中国组织反袁军事活动[2]:1462,蒋奉孙令主持上海讨伐袁世凯军事,自兼第一路司令,负攻取上海西部欴责;袁遂下令严缉蒋,并收买党人王金发加以暗图,蒋觉察走避,应陈电邀赴日本;后奉孙命赴哈尔滨视察东北形势,居月馀,上书孙述欧战趋势及倒袁计划[18]:32。蒋在东北策划讨袁工作,但因日本势力控制东北,难有进展,于秋间返回日本。

1915年9月,陈其美滞留上海,设总机关于法租界,由蒋担任军事职务;10月,蒋奉孙命回上海,拟定“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供陈其美参考;11月10日,陈其美派同志王明山等刺杀袁氏死党郑汝成;制造局守军同志不能及时响应;陈其美偕蒋退回机关部,及法国巡捕房侦探前来搜捕,自露台越屋走避;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遭刺客刺杀于法租界渔里机关部,蒋闻死载尸归其私寓,经纪丧事,复为文以哭之。

1916年2月14日,蒋率党人杨虎等袭取江阴要塞,五日后因内部叛变,同行者皆退出。6月初孙中山任命蒋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任参谋长,难著成效;及袁氏暴毙,居正去北京,由许崇智代其职,呈请解散,蒋乃赴北京观察政局,同年秋复回上海。蒋先后与张静江、许崇智等人焚香换帖,结拜为异姓兄弟[2]:1462


政坛崛起

作为一个对时事相当敏感之人物,蒋对当时波及全国之新文化浪潮有所了解。1922年1月,蒋应孙中山之召抵桂林,因所提先回广州巩固后方再图北伐之建议未被孙采纳,于4月返上海[2]:1463。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武装,孙避往永丰舰,6月18日电蒋“盼速来”[19]:152。6月29日,蒋抵广东;自是,蒋每日跟从孙中山,指挥海军沿省河进攻叛军,直到8月9日闻北伐军回师失利消息,蒋始侍孙离粤赴上海,8月14日抵沪[18]:40。蒋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亲为作序,赞蒋“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蒋由此博得孙很大信任和重用,大大提高政治声誉;10月,孙编组“东路讨贼军”讨伐陈炯明,任许崇智为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为第二军参谋长,蒋感到“军中将领,界限甚深,每相排挤”,不久便离开福建回到上海[2]:1463。当时孙派蒋到福建去,和安福系军阀建立联系;在他们帮助下,孙于1923年回到广州。在上海,同乡虞洽卿指点蒋:拜青帮头号老大黄金荣为师[20]:114


黄埔军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6日,蒋设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18]:51。一个月后,蒋辞职,开始发放遣散费;4月,孙批复蒋“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4月9日,蒋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讲话,声言“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办法”[21]:12,获得苏联顾问之好感和信任[2]:1464。4月21日,蒋返回广州。同年夏,蒋到校视事,5月3日。蒋在军校极力树立校长权威,培植个人势力,重用何应钦王柏龄等人[2]:1464。蒋把军校师生编组成教导团,成为保卫南方政权和统一广东根据地之一支武装,于当年10月与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等合力平定广州商团武装事变[2]:1464

中山舰

1925年2月,蒋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2]:1464。6月,蒋回师广州平定杨希闵刘震寰 [2]:1464。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被害,国民政府组织“处理廖案特别委员会”,得到苏联顾问鲍罗廷信任和支持之蒋与汪精卫、许崇智为委员,被授予政治、军事、警察全权,处理廖案及时局[2]:1464。8月24日,蒋当上广州卫戍司令[13]:462。蒋先支持汪精卫将胡汉民驱送出国,继而又将握有军权之许崇智迫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成为军事实力首要人物[2]:1464。蒋再次讨伐陈炯明,将粤境叛军全部肃清[2]:1464

1926年1月,蒋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大会作军事报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又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2]:1464。2月8日,蒋辞国民革命军总监之职,2月9日再辞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广州卫戍司令,汪精卫既不批准,亦不挽留[18]:64。此时蒋以为汪精卫和苏联顾问某些举措将削弱自己军权,甚或被放逐苏联,乃于3月20日称中山舰擅自行动密谋叛乱,宣布广州戒严,派兵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国共产党员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宅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卫队和纠察队枪支,制造“中山舰事件[2]:1464

对日正式宣战

1941年12月8日晨1时,日军开始对美国檀香山珍珠港偷袭,同日炸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于是英国、加拿大、澳洲、荷兰、美国等对日宣战,美国并宣布对德意两国进入战争状态;12月9日,国民政府正式布告对日宣战,并声明对德、意立于战争状态[18]:128-129。12月27日,蒋兼理外交部部长。

1942年1月3日,美国宣布蒋为同盟军中国战区(包括越南、泰国等)陆空军最高统帅。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美、英等国提供贷款和军用物资,抽调精锐部队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协同美、英军队重创日军[2]:1476。2月4日,蒋偕宋美龄,与王宠惠、张道藩、董显光及前英大使卡尔(己离华驻苏)由重庆飞往印度访问,当晚抵腊戍,2月5日偕宋美龄及随行人员由腊戍飞抵印度之加尔各答。2月8日,蒋偕宋美龄及随行人员由加尔各答乘火车赴新德里,2月9日抵新德里;2月10日蒋与印度总督林里资哥及印度军总司令哈特莱就印度政治、军事、如何团结印度民众共同对抗侵略问题交换意见,旋又会见前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谈印度问题;2月11日蒋会见尼赫鲁及现任印度国大党主席阿柴德,听取其陈述印度国民对太平洋战争之态度,并劝以宜用政治方法完成其志愿;2月12日蒋在新德里会见尼泊尔王国王子巴哈度,伊奉其父卓达王之命前来致敬,并贡献卓达王亲猎之虎皮一张,又以印币五万卢比为救护中国战时难胞之用,蒋欣然接受,又逢尼赫鲁拜访讨论如何使英国给予印度国民以实权等问题;2月13日,蒋视察印度、阿富汗边境之开伯尔山隘要塞,并出席阿富里提等族之欢迎会;2月14日,蒋赴拉合尔,即返新德里接阅甘地函,与印度政府商定两国互派常驻代表;2月16日,蒋偕宋美龄及随行人员由新德里赴加尔各答;2月17日再次会见尼赫鲁并交谈,指出印度革命党利用今日世界大战之机会参加民主战线作战对印度将会有利,同日会见印度回教同盟领袖真纳,印度总督林里资哥定3月8日为“中国日”感戴蒋访问印度并表示敬佩中国军民;2月18日,蒋偕宋美龄在加尔各答白拉尔公园与甘地会晤,谈话5小时,蒋“希望印度国民大会改变主张,作参战的决定”,并谓“我相信印度参战,对本身有益而无损,且与推倒英国在印度统治权之目的并行不悖,殊途而同归。”。 蒋派员交涉,与美国、英国先后签订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之新约[2]:1476。美国、英国于1942年10月9日声明愿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特权;1943年5月20日中美及中英新约分别在华盛顿、重庆互换批准本,并自即日起生效[18]:133-134

开罗会议

约瑟夫·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与中国全面抗战之战略观念不同,遂公开反抗蒋之命令[18]:131。蒋对美国总统代表史迪威想要获得指挥中国军队全权之要求予以拒绝,并迫使罗斯福改派魏德迈接替史迪威[2]:1476。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换杜聿明军长不获中国政府同意,乃不经预告,于二日后将中国战区作战之美国第十队轰炸机,全部调埃及助英军作战;其后史氏曾拒绝将租借法案下拨给中美商业组织之中国航空公司两架运输机转交中国空军,不肯向华盛顿代转中国前线500架飞机之作战计划,反对美军1000桶飞机汽油之借用;史氏甚至要求担任中国三军统帅,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为中国朝野所不满[18]:131。1945年1月28日,蒋、赫尔利、魏德迈应美国互通广播公司之请,于是晚10时在重庆播讲《中印公路开辟之意义》,蒋宣布命名该路为“史迪威公路”,以纪念史迪威将军打通该路之努力。

1943年8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选任蒋代理国民政府主席;9月13日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十一中全会在重庆选举蒋为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18]:133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蒋应邀出席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和罗斯福、邱吉尔共同讨论对日作战及战后对日处置方案;会议加强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国际地位,并决定战后中国收复东北、台湾之基本方案,蒋得到美国支持,取得外交成功;对于美国政府派赫尔利来华“调处”国共关系,蒋坚持中共必须先交出军队,实现“军事统一”[2]:1476。1945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罗卓英对记者谈话称:“此次蒋委员长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预定发动十万青年,分两批征集。现时仅两月,而全国从军青年已超过十二万人”。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8月11日,美国务卿贝尔纳斯代表中、美、英、苏经瑞士答复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日本天皇遂颁布无条件投降之《敕书》,8月15日国民政府接获日本投降电文[18]:146。在美国海、空军运输力量帮助下,蒋把长期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之国军迅速运到南京、上海和华东、华北、华中各战略要地;并派出大批官员到收复区接收资产[2]:1477


逝世

蒋自1972年起多病,于5月连任第五届总统后,即任命蒋经国为行政院院长,将统治台湾实权交给儿子[2]:1481。1975年4月4日,蒋以突发性心脏病,于下午11时50分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当时告知严家淦及其他要员和家人到士林官邸瞻仰遗容[4]:254。蒋灵柩暂厝于台北市南60公里处桃园县大溪慈湖宾馆正厅[4]:261

轶事

蒋早年由陈其美的带领下,开始沈迷风尘,尔后也多次前往妓院寻欢作乐,蒋曾在日记中多次记录。有一次蒋来不及等待整理就入房,结果看到床铺脏乱,最后“拂袖而去”[22]

1942年,侍卫长俞济时介绍蒋用定海人郭辅明,蒋出门时发现没带手帕,就说:“拿只绢头来”,郭辅明很快拿块砖头来[23]:90

1945年,蒋扩建丰镐房,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主人却不愿意腾出自己家的地盘[24]。由于周顺房主人是蒋当年的父执辈,蒋得知后也无可奈何,只好苦笑著说:“迁不迁,由他去罢!”[25]

1951年11月19日,蒋曾在草山阳明山庄讲《改造教育与变化气质》:“张横渠说:‘学者须先变化气质。’又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这就是说教育的要务,莫要于学者能变化气质……如要完成革命责任,必先要变化气质。”[26]

1954年,蒋在《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建校三十周年纪念训词》中,称自己的话为“训词”,多次自称为“领袖[27]

纪念

蒋去世后,慈湖中正纪念堂中华民国三军仪队站岗,蒋的逝世日期放假一天(与民族扫墓节同一天,之前并不放假)[28]。当时政府规定行文必须挪抬称他为“蒋公”,以示对蒋崇敬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化蒋氏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武岭路,包括丰镐房,分为大门、前庭、内门、前厅、内庭及后堂,两侧且有东西厢房。后堂名“报本堂”,上为吴敬恒手书之黑府金字横匾[29]:263。两侧是蒋中正手书楹联,左联是,“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右联为“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29]:263。本堂分四排供奉著蒋中正从尊祖父以下四代灵位[29]:263。报本堂屋顶上福、禄、寿三星高照[29]:263

另外为纪念蒋过去于二战后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的宽容政策,日本乃建立中正神社。以蒋中正为主神,是附属于爱知县额田郡幸田町贵岭宫的摄末社[30][31]

参考文献

  1. 梁世和. 〈导言 蒋介石与国学〉. (编) 梁世和 编注. 《蒋介石讲国学》.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02-05730-8. 名和字用典均出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辞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朱熹《周易本义》解释说:“豫虽主乐,然易以溺人。溺则反忧矣。卦独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独能以中正自守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静而坚确,故其思虑明审,不俟终日,而见凡事之几微也。”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严如平. 〈蒋介石〉. (编) 李新、孙思白、朱信泉、赵利栋、严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娄献阁 主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9-9.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000-0242-0. 
  4. 4.0 4.1 4.2 4.3 4.4 4.5 师永刚、张凡 编著. 《蒋介石:1887~1975.下》.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75-3486-3. 
  5.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ISBN 9578506074. 
  6. 蒋介石. 〈先考系序〉. 《武岭蒋氏宗谱》卷一. 南京. 1948-06-11. 
  7. Richard H. tawney, Land & Labor in China, p.40
  8. 蒋介石不姓蒋实姓郑 真正籍贯在河南省许昌?. 凤凰网历史. 2013-01-04 [2014-10-15]. 
  9. 〈揭秘:宋美龄为何要放弃初恋最终嫁给蒋介石?〉. 时光网. 2015-07-21. 
  10. 宋美龄:世纪婚礼背后的政治与爱情. 
  11. 蒋十七岁就读凤麓学堂. 
  12. 《董显光自传:一个中国农夫的自述》. 台北: 台湾新生报社. 1981. 
  13.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王成斌主编 (编).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1).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14. 14.0 14.1 14.2 黄自进. 〈蒋介石在日本学习的一段岁月〉. 《阻力与助力之间:孙中山、蒋介石亲日、抗日50年》.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5. 
  15. 宫胁淳子.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史——来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观点》.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5 [2011]. ISBN 978-986-5842-66-6. 
  16. 彭纪. 孙中山蒋介石学历也造假. 人民网. 2010-09-08. 
  17.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辞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18.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李守孔. 《中国现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19. 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第6卷. 中华书局. 1986. 时蒋介石在宁波,通讯联络以蒋纬国名代。 
  20. 傅林. 《黑白民国》. 北京: 九洲出版社. 2015. 
  21. 毛思诚.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第十册. 1937. 
  22.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香港: 三联书店. 2008-03-18. 
  23. 朱秀娟访谈. 《点滴在心头》. 台北: 天下文化. 1995-07-30. 
  24. 让蒋介石无奈的“民国第一钉子户”. 
  25. 蒋介石对付不了钉子户?周顺房片瓦未动保存至今. 东北新闻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3). 
  26. 李敖. 《蒋介石研究》. 台北: 李敖出版社. 1989. 
  27. 《总统蒋公墨宝》. 台北: 黎明文化事业. 1977. 
  28. 周俊宇. 〈民俗与政治:中国国民党政权下的清明节再制(1912–2008)〉 (PDF). 《台湾文献》季刊.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18). 
  29. 29.0 29.1 29.2 29.3 江深、陈道阔. 《大决战》(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30. 日本爱知县中正神社:专为纪念蒋介石而建. 凤凰新媒体. 2011-11-29. 
  31. 日本人缘何给蒋介石建神社?. 新唐人. 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