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美国外交是指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企业和其他公民等交往的方针政策、过程和形成的关系。根据美国国务院[1] 简介,美国外交的目标是要建立和维持一个更民主、更安全和更繁荣的世界,以实现美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此外,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称其政策目标为:“出口管制,包括核技术和设备的不扩散;促进与外国的商业交流和保护美国海外商贸;国际商品协定;国际教育;保护美国海外公民。”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援助一直是国内外引发争议、褒贬的主题。
二战前
19-20世纪阶段美国的外交与欧洲殖民主义大致无分别,在美西战争中,美国成功占领了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并在1900-1903征服了当时超过一百万人的菲律宾。美墨战争和美国侵略夏威夷两场行动确立了陆权和海权的地位稳定,之后美国忙于国内西部大开发和各殖民地经营较少干预欧洲事务。从黑船来航和义和团之乱可以看出美国当时外交以殖民地商业利益为驱动,在商路受损时才会出兵海外。
一战中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是在他宣扬民主、反对军国主义以结束战争的政治唯心主义纲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成为德国停战(实际上是投降)和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的基础。由此产生的凡尔赛条约,由于欧洲盟国的惩罚性“和平”和领土企图,显示出与十四点计划的矛盾,美国与其每一个对手签署了单独的条约;也由于参议院的反对,美国从未加入过由于威尔逊的倡议而建立的国际联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走上了一条独立的道路,成功地实施了一项海军裁军计划,并为德国提供了缓解赔款压力的政策。独立于国际联盟之外,使美国成为国际外交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纽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1929年的华尔街崩盘将西方工业化世界带入了大萧条。美国的贸易政策由共和党的高关税和民主党的互惠贸易协定所决定,但无论如何,出口在20世纪30年代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美国却因置身事外损失不多,声望大为增加。在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股市在1929年10月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美国在罗斯福新政的内需大建设下忙于修补国内,对外采取孤立主义。直到二战偷袭珍珠港后美国进入战争开始为日后干预亚州与欧洲事务埋下伏笔。
二战
1932年至1938年,美国采取了不干涉主义的外交政策,但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在对德、日战争中支持盟国。经过激烈的内部辩论,美国树立了成为“自由民主世界的武器库”的国家政策,即在不派遣美国作战部队的情况下为盟军提供资金和装备。罗斯福提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们应该享有的四项基本自由,这些自由包括言论和宗教自由,以及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在潜在盟国中建立了战后世界的规则,大西洋宪章中包括纠正早先国际联盟的失败教训,这成为迈向联合国的一步。美国的政策是威胁日本,迫使它退出中国,并防止它攻击苏联。然而,日本在1941年12月对珍珠港发动了攻击,美国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进入了战争状态。美国向盟友提供的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贷款,而是500亿美元的租借赠款。罗斯福与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密切合作,把军队开进太平洋对抗日本,然后在北非对抗意大利和德国,后来在1944年从法国和意大利进入欧洲对抗德国。二战期间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建造了大量的飞机、船只、坦克、军火,还有原子弹。美国大量的战争努力投向了战略轰炸机,这将日本和德国的城市夷为平地。
冷战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和盟国一起打败了它的敌人,它成为了非殖民式的全球性超级国家,增加了它的国际声誉。二战时期在欧洲战场美国和苏联为盟友关系,共同对抗纳粹为主的敌军,但二战末期两国的竞争关系已经开始,对于谁先进驻柏林以及战后领域的划分开始竞逐,战后冷战时期立刻开始,美苏的竞争关系也成为许多德国和日本战犯能逃脱追究的契机,古巴导弹危机后双方在相互保证毁灭的前提下维持和平,同时又在各地进行代理人战争争夺势力,带来了至今难解的许多国际矛盾。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让美国积极“进攻”,欧洲成立了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并展开对抗,亚洲扶植了亚洲四小龙和日韩菲澳与中国对峙,但同时也拉拢中国对抗苏联,期间美国经历了漫长的越战和美国入侵巴拿马,苏联也经历了苏联-阿富汗战争。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建立。
苏联最终在经济不支的状况下解体,之后与美国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冷战告终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联合国席位和外交势力圈,但之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导致国力和军力下滑,日后约15年的时间中在国际上成为次要角色,而美国同时处于电脑革命的黄金年代,带动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大了外交势力范围。
21世纪
冷战结束后美国由于波斯湾战争的介入将焦点转往中东,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组织了一个反伊拉克的34国联盟,最终于伊拉克战争中击败了伊拉克军队并绞死了其领导者萨达姆。在而亚太方面,美国因亚洲金融危机与香港主权移交等因素目光逐渐转移。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采取以反恐为由的强硬外交政策,发动了两次战争,也因此在后续的15年间深陷中东泥潭,国家财政从盈馀转为钜额负债。在21世纪,美国的影响力依然强劲,但从经济角度来说,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盟相比则呈现颓势。诸如气候变化、核不扩散与核恐怖主义等实质问题依然存在。
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开始发觉中国崛起的巨大趋势超乎想像,并将之视为威胁,开始了重返亚太的外交战略,先后激化了钓鱼岛纠纷事件和南海争端作为介入点,并放松了日本战后体制的非军事化制约。但之后乌克兰克里米亚事件和IS伊斯兰国事件使美国再次分心欧洲和中东。
法律
在美国,有三种类型的条约法:
依宪法第二条第二款,总统可行使权利缔结条约,但总统缔订的条约需要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的批准。 例如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总统签订《凡尔赛和约》但遭到参议院否决,所以后续只能与各个国家分别签订条约。
依美国总统职权,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
国会与总统批准的外交条约与立法。例如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提交、国会通过、特朗普签署的《台湾旅行法》。
国际条约
美国也已经批准参与许多其他多边条约,包括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人权条约、环境协议 、自由贸易协定等。
经济及一般性组织
美国是联合国以及其许多下属专门机构的创始国,例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于对联合国不满,美国存在拖欠会费的行为。
概览
从美国外交政策角度来看,美国独立后,发生了由一战前后的“不干涉主义”转向二战期间和战后、直至冷战结束致力于成就世界大国和全球霸权的改变。自19世纪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也被视为从现实主义转向了理想主义或威尔逊式外交学派。
外交政策这个主题早在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讲中就有充分的论述。对所有国家保持诚意和公正,并且与所有国家一起培育和平与和谐,避免“针对特定国家的顽固反感和对其他国家的热情依恋”,“避免与任何外国势力建立永久的联盟”,并倡导与所有国家进行贸易。 这些政策成为1790年代联邦党的基础。 但是与之相反的杰裴逊主义者忌惮英国,在1790年代支持法国,并宣布了1812年的对英战争。 在1778年与法国结盟后,直至1949年美国才签署了另一个永久性条约——北大西洋公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外交阐释、关键目标、态度或立场已经带有总统主导的政策风格,例如里根外交、奥巴马外交。美国外交在最初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但自二战以来,大多数总统都会有自己的一套。
杰弗逊主义者激烈反对国家保持庞大的常备军和任何海军,直到美国船只遭遇巴巴里海盗的侵扰,促使美国开始迅猛发展海军力量投影能力,这支持了1801年第一次巴巴里战争。
在十九世纪美国进行了第二次独立战争和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对外贸易的稳定扩大为特点。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买案使领土扩大了一倍;西班牙在1819年割让了了佛罗里达;1845年吞并了独立的得克萨斯共和国;在1848年与墨西哥的战争中获得了加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内华达州和新墨西哥州;1867年从俄罗斯购买了阿拉斯加;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王国,同年击败西班牙,获得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并得以监管古巴。帝国主义的美国在1908年稍有褪色,她将注意力转到了巴拿马运河和对美国南部国家的稳定,比如墨西哥。
近代美国外交大致上以价值观外交为导向趋同于认同政治普选制的国家或外国势力结盟,赞同者认为推广普选式民主将改善世界,批评者认为美国是伪善的外衣采取双重标准,例如对中东诸多产油国的君主制长期不发表意见,而至少拥有领导人选举较接近普选制的俄罗斯或伊朗等国却依然打压,对于亲美势力的武装政变和屠杀也常淡化处理,所以推广价值观的目的其实是要干涉他国内政制造更多附庸,获取美国经济和军事利益。